國青無緣亞青賽,為什麼有人說中國足球青訓總是搞不好?

褶學家


國青1:4輸給韓國國青,24年來首次無緣亞青賽決賽圈,這又讓人想起了青訓……


國內足球青訓搞得最好的,也就徐根寶了。這位現已70多歲,曾經以“搶逼圍”戰術聞名甲A的老教練,紮根崇明島10多年,培養出了武磊、顏駿凌、張琳芃、曹贇定、姜志鵬、王燊超、蔡慧康、呂文君等一大批優秀球員。

即便如此,徐根寶還是飽受質疑。很多人說他的封閉式訓練,是違反現代足球規律;還有人質疑他培養出的球員都偏軟,沒有個性。

對於這種質疑,徐根寶的得意門生、著名的暴脾氣范志毅直接懟了回去:“有本事你們培養一個范志毅?”

懟歸懟,質疑聲依然存在。而從徐根寶的例子,也可以大概總結出青訓需要的幾個必然因素:

第一,首先要有一個熱愛足球的專業人士。徐根寶是國足名宿,又是甲A名帥,擁有非常深厚的實戰和執教經驗,自然能夠勝任青訓工作;而他對足球的熱愛也能支撐他堅持下去。

第二,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時間考驗。搞青訓,是一個長遠工程,短期肯定是出不來成績的。10年時間,可能也只是一個“起步價”。

第三,要能經受質疑,有強大的內心。徐根寶的脾氣很硬,不怕質疑,這也能支撐他走下去。

第四,要有錢。青訓是非常費錢的,但還好徐根寶不差錢。

從以上的幾點因素,我們應該也能大概知道國足青訓搞不好的原因了:

1、時間太久,等不了。10年時間,可能領導都換了幾任了。而領導是需要業績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種故事,很多時候只能存在於寓言裡。

2、錢有的是,但資本從來都是逐利的。近幾年,大量的資本湧入足球,而這些熱錢進來,肯定不是做慈善的,是要賺錢的。搞青訓?那可是燒錢的。

3、永遠無法消除的質疑聲。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說到強大的明朝之所以會滅亡,原因就一個:提意見的人太多。而中國足球同樣面臨這樣的情況,大量的專業非專業人士,始終會給國足提各種各樣的意見,成績好了就各種追捧總結,成績差了就不斷踩踏質疑。長此下去,方向肯定會迷失。


掩耳盜鈴的鈴


11月10日,中國國青1比4敗與韓國,倒在了最後一輪,最終無緣亞青賽決賽階段的比賽,國青輸球引起了巨大的爭論,為什麼中國搞不好青訓?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我們的鄰國日本是怎麼做的?日本足球最近幾年突飛猛進,達到了歐洲二流的水平,很多優秀的日本球員都去歐洲踢球,迅速站穩腳跟,成為球隊的主力球員。相反,中國只有武磊一個人在歐洲踢球,很多時候還是替補狀態。

日本足球快速發展,和日本足協多年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日本足協制定了嚴格的職業准入制度,不管球隊成績多麼優秀,只要准入制都不達標,都不能取得職業資格。每支職業球隊,下屬都有各年齡段梯隊,體系完整,全年有各種比賽足夠青年球員比賽。

校園足球是日本足球重要的組成部分,小學、中學、高中到大學都有成熟的聯賽體系,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有意培養優秀的學員,開始增加比賽場次。日本校園足球最有名的是高中聯賽,全國45支球隊參與,全國直播,現場觀眾有四五萬之多,非常火爆,從高中聯賽走出許多優秀球員:長野佑都、中村俊輔、本田圭佑等等一批人。

正是因為職業俱樂部和校園體系結合,日本足球基礎雄厚,所以才有大量足球人才井噴。

中國職業俱樂部也有各級梯隊,但是無論梯隊體系和全年比賽場次都無法和日本相比。中國的校園足球更多的還沒有開展,踢球的學生不多,中小學、高中校園聯賽沒有展開,大學生聯賽不成熟。出見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由於足協的不作為,當然也有中國體制的原因,所以才有人說中國搞不好足球!








梅羅一家


為什麼中國足球青訓搞不好?

根子還在於沒有規劃,即便有規劃,也僅僅是一張廢紙。

職業化之前,中國足球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是體工隊培訓體制,雖然不以龐大的人口基數為依託,但是仍然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人才支持。職業化之後,足球的體工隊體制土崩瓦解,除了魯能足校,根寶基地外,基本是青訓體系荒廢,別給我說什麼恆大足校,那就是個笑話,其他的也只不過作作樣子而已。

可以說,職業化是一道分水嶺,舊的體系打破了,新的體系根本沒有建起來。

足球需要群眾基礎,需要從娃娃抓起,而這些全都成了空談,於是職業化的結果是,踢球的孩子越來越少,以至於國字號梯隊選材範圍只有區區幾百人。

有必要釐清一個問題:誰來搞青訓?

俱樂部?老闆都精著呢,無利不起早,投資足球無非是把球隊當個廣告牌,比如恆大,先是賣房子,後是賣冰泉,現在開始賣汽車。沒幾老闆是為了中國足球,別信他們嘴上說的。投資青訓?啥時見利呢?

體校?足球已經被剝離,況且對全運戰略、奧運戰略貢獻甚微,何苦呢?

社會力量?剛剛搞職業化的時候,一時的紅火讓各種足球學校一時大熱,收錢辦班,趨之若鶩。但畢竟收益了了,很快風平浪靜,遠不如音樂、舞蹈、繪畫等一直熱度不減。

學校?校園體育,誰都在喊,可是……呵呵,學生一旦擦破點皮,能讓家長鬧翻天。校園體育,還是免了吧,升學率要緊。體育老師,配備了,但是常常“有事”請假,數學語文英語老師搶破頭來補這個時間。

當然中國足協有責任,但是讓他們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也沒這個能力。

系統問題,需要系統解決?

誰來解決?不是足協,但足協必須得拿出方案,由體育局,由政府統一行動,不止是足球,還有其他體育項目。

體育不是爭金牌,而是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成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廣場舞,我們還有什麼群眾體育項目如火如荼?


劉亭長


中國足球的青訓總是搞不好,是因為沒有正確的方法去指導。

據我所知,中國足球最初的青訓是有許多有名望而且是足球專家的人去制定並實行的,比如老一輩的年維泗、張宏根、高豐文等等,都肯定地參與過中國足球的青訓,但是雖然當時的青年軍未能取得亞洲的第一名,卻也能達到亞洲的一流水平,在青年的世界錦標賽上都取得過前八名的成績,而球員李華筠還與曾是荷蘭的"三劍客"之一的巴斯滕聲名並齊。後來不知什麼原因,那些足球老專家們的接班人或者是不能繼承優秀的青訓辦法,又或者是足球思維某些方面的欠缺,總之就是接不好班,搞不好青訓了。

然而不管歷屆的足協領導層,都有對搞青訓缺乏正確的指導,最大的嫌疑是:非常愛惜青少年球員,捨不得他們捱苦,捨不得看到他們在球場上激烈的奔跑與碰撞。他們甚至為青少年設計符合中國人性情的足球,還美其名曰:有中國特色的足球。事實上,就是這種所謂的"有特色的中國足球"坑害了中國足球幾十年。比如,想學巴西,又沒有巴西人的個人技術支撐; 想學日本,又沒有日本人集體的智慧; 想學韓國,又沒有韓國人的兇猛與跑不死的精神。最終就是學得四不像,這就是中國足球愛惜青少年球員,總搞不好青訓的原因。

簡單地說,中國足球的青訓要想翻身,就必須要理解現代足球,現代足球並不是在場上慢悠悠地踢上幾腳就是比賽了,這只是在國內的比賽還可以,如果要跟得上亞洲、乃至世界水平,在青訓中一定要做到激烈的奔跑,將節奏提到瘋狂的程度,才可以跟上現代足球的步伐。

目前英超的足球轉播到世界各地去,尤其是東南亞原來的一些足球弱國,學到了不少現代足球的真諦,他們學英超的激烈奔跑、瘋狂的節奏,儘管只能學得二、三成,也足夠將中國的青年軍擠過一邊。亞青盃中青隊小組未出線,而老撾、柬埔寨、也門,他們都是足球弱國,但是他們都小組出線了,對比之下,中青隊的出局不是很羞家嗎?





偉大詩歌


事情結果也正是這樣的。這次國青再一次以大比分輸給韓國,激起了球迷極大的憤慨,中國足球的外衣也再一次被撕破,成績還是在下滑,連一點止跌的跡象都沒有。同時也證明了青訓工作就重來沒有搞好過的這種說法。

青訓就是一種傳說

為什麼能有這樣的說法,我們從國家隊的成績和國青隊的成績,以及中超聯賽的水平都可以體會的到。國足自從打進韓日世界盃之後,就再也沒有進入到世界盃決賽圈內,國青在參加各項洲際的比賽同樣也沒有取得什麼令人滿意的成績,這一次再一次印證了這個說法,從各個級別的國家隊的成績來看,青訓在我們這裡就是一個傳說,球迷都非常明白,就是青訓是足球發現的根基,從世界足壇來看,足球強國沒有一個不重視青訓,反而看看自己,感到非常的遺憾,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也不足為奇。


米米足球


我覺得國青無緣亞青賽這個問題我想全國球迷已經見怪不怪的,不要說國青了國足也逃脫不了這樣的命運?很多人都說中國的足球是養生足球,我覺得說出這話的人不是諷刺更多的是無奈。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首先國家沒有一套成熟的足球機制,這和聯賽機制成熟與否無關,大家都知道一個問題:中國人的足球是有錢的人,才能踢得起的?可想而知,這要扼殺多少那些有潛質的球員?中國足球要改變這種境況,首先人人都能踢得起球,然後有一套成熟的機制當然也包括監督機制,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國青能踢好球踢出國門,還任重道遠。




青蛙兄弟的Vlog


要想提高足球技術水平,首先是要發掘和培養優秀的教練員,提高教練員的技術水平,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我們的女排教練郎平,就是很好的例子,郎平教練在執掌國家隊之前,國家隊也是出於一個迷茫時期,在郎導接手後首先能慧眼識珠,能夠伯樂相馬,發現一大批千里馬,第二是能注重千里馬的培養,也就是千里馬也需要不斷的填草加料,不斷的訓練他才行,而且培訓方法要正確,德藝要雙馨才行,所以一個優秀運動員的成長,一支優秀隊伍的成長,都離不開一個優秀的領路人,我們現在真正急缺的是一個,準確的說應該是一片優秀的技術水平高的具有慧眼識珠本事的教練員,然後才能真正的帶出一批好的隊伍,中國的足球才能真正有希望,我的觀點不一定正確,希望大家各抒己見,共同探討。


聯鑫清潔


說的沒錯,青少年基礎培訓確實如此越來越差,現在幾乎看不到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