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侃历史
潼关作为从关东进入关中平原的最后一道关口,其地位仅次于明清时期的山海关,算得上我国第二大关。自汉代以来,由于黄河下切,函谷关的军事防御作用随之下降,潼关顺势成为关中的东大门。
到了隋唐时期,潼关的关口位置虽有所改变,但其地位仍相当重要,它的“存亡”直接影响朝政的兴衰。<strong>东汉末年,曹操为了防止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设潼关,废函谷关。东汉建安十六年(212),曹操带领大军西征,在潼关一带与马超、韩遂展开激烈的战斗。起初双方僵持不下,待曹操处于劣势时,他将潼关之势与离间计相结合,最终大获全胜。这场战役胜利后,曹魏政权压制关中,北方实现大一统。<strong>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攻占洛阳,直逼关中,途经潼关,难以攻克。临危受命的哥舒翰等久经沙场的老将主张先依靠潼关之险坚守不出,待安禄山气焰消退、疲惫不堪之时,再一举歼灭。然而晚年的唐玄宗亲小人、远贤臣,竟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逼无奈,抚膺恸哭,不得不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
安禄山诡计多端,故意洋装成阵势不整,偃旗欲逃的模样。唐军见状立马长驱直进,结果被诱进隘路。而叛军则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几万唐军拥挤在狭道上,一时之间无法逃离。而哥舒翰镇定自若,即刻令毡车在前方冲击,企图打开了一条进路。未料叛军竟纵火焚烧粮草,一时之间烟焰迷目,什么也看不清,只能乱发弩箭。直到日落时分,迷烟散去,方知中计。但此时安禄山已占据潼关,长安无险可守,唐玄宗只得仓皇西逃。
明朝末年战争四起,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外有满清军队虎视眈眈。面对内忧外患,明朝精疲力尽。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朝仅凭山海关与潼关这两大天然屏障苦撑多年。
崇祯十六年(1643),崇祯帝面对李自成的西进,紧急委任孙传庭率领新兵进行抵抗。起初孙传庭依托潼关易守难攻的优势,颇有战果。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崇祯帝担心孙传庭对朝廷心有不忠,于是强令孙传庭出关野战,最终孙传庭战死。李自成克服潼关后,接着又攻占西安,掌控关中,建朝立制,商议北上。《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这些战役均反映了潼关的重要性。毫不夸张地说,潼关一旦失守,下一步便是改朝换代。为何潼关的意义会这么大?
杜甫在《潼关吏》中曾言“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这一千古名句将潼关形容地贴切、妥当。潼关以险峻著称,正如《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盘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它既高峻又险恶,南临秦岭、禁谷;北濒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接华岳。整个潼关都被山峰环绕,只有中间有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也仅容得下一车一马。正所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总而言之,潼关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影响着历史的变迁。
邓海春
事实上在古代,潼关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一、犬戎灭丰镐之战。
二、刘邦灭秦之战。
三、光武刘秀灭刘盆子之战。
四、曹操灭关中之战。
五、李渊灭隋之战。
六、赵匡胤灭后周之战。
七、蒙古灭金之战。
八、徐达灭元之战。
九、多铎、孔有德(毛文龙部将)灭李自成之战。
潼关无不是一触即溃,如入无人之境。
用户67724358697
我来回答。在古代,关隘、城墙、山岭、绝壁、河流等皆为进防要地。
如图: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它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之屏障;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险厄峻极。有诗曰:"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向西过了潼关(红点),就是关中平原的一马平川,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其为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闲乐生
潼关在函谷关之西,两者相距近百里,这两个关,都是非常险要的,又因为距离比较近,所以有“百二秦关”这一说。
尤其是潼关,作为从关东进入关中平原的最后一道关口,地位不亚于明清时期山海关对于北京的重要作用。
汉代以后,函谷关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军事防御作用下降,而潼关就成为关中的东大门了,尤其是在唐代之后,潼关地位一直相当重要。
就在大唐盛世的顶峰,安禄山攻下潼关,唐玄宗就只好带着大臣们往蜀地跑。明末清初,李自成从北京退到关中后,全力守潼关,但是还是敌不过清军的铁蹄和火器,最终一败涂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妄图自华北进入关中,潼关当然也是必经之地,于是中国军队调集精锐死守潼关,凭借天时地利,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最终保住了关中的安宁。
潼关直到近现代都依然是军事重镇,在古代运输和武器落后的情况下,就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了。
一枚史迷
潼关的意义我觉得要分阶段,在唐及以前,中国王朝大多定都在潼关以西,潼关便是中央的门户,只要潼关无事,帝国便能安定,而到了宋及以后,中国王朝都城多变,此时的潼关更多意义上只能说是一个军事要地,对一个王朝不能构成真正的威胁。此时的潼关更多意义上只是一个边塞关卡,和玉门关,雁门关之类的一样。在中国古代,什么都不如都城重要。因此,潼关的历史地位,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地位,它既可以是帝都门户,也可以是边塞要地。
易世风宸
中国古代一直有“十大名关”的说法,分别是“潼关、嘉峪关、山海关、剑门关、雁门关、娘子关、居庸关、友谊关、紫荆关、武胜关”,它们在中国战争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都位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在历史上都发挥了御敌、抗敌、保民的重要作用,那么潼关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又会成为“十大名关”之一呢?
最早潼关和山海关都被人们称为是“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是万里长城的地点,扼守东北进入华北地球的咽喉,位于今秦皇岛东北15公里处,而潼关在历史上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潼关位于西安和洛阳中间,是陕西等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因为陕西和河南在历史上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入潼关在往东走就是进入中原腹地,一片坦途,所以如果潼关被攻破,中原腹地再无屏障。
西安和洛阳在历史上长时间是首都,所以潼关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由此我们可以看见,不管是从东面打西面,还是西面打东面,进入了潼关,基本上就打开了通往中央地区的通道,但是在历史上,由于政治的不断变化,潼关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先秦时期,有函谷关。
汉朝的时候,因为黄河水下移,导致稠桑原顶端的森林植被破坏,所以函谷关的重要性就下降了,而取而代之的就是新建的潼关了,在三国演义中,马超和曹操在这里发生过一次大战。潼关和函谷关不同的地方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塬之中,是平坦的地方,而潼关位于稠桑塬之上,海拔550米左右,而且两边都是深沟,所以就使得潼关更加易守难攻。
潼关有四道门户,其中一道是金斗关,而过了金斗关就是一条狭窄的路,被称为黄巷坂,也就是”五里暗门“,这里十分的适合打伏击,而过了五里暗门就来到了潼关,但是在潼关之后还有一个防御点,那即是禁沟,我们上面说到的两条深沟之一,这里长期受到雨水和喝水的冲刷,直通秦岭,直达武关。
所以说禁沟就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一旦夺取了禁沟,潼关就不攻而破。隋朝的时候,因为雨水的冲刷,所以在潼关以南4公里的地方,出现了一条新道,而这条新道可以支取潼关,所以隋朝在这里建立了新潼关,武则天时期,潼关受到了和函谷关一样的问题,那就是黄河的下移,使得潼关不再需要从麟趾塬上通过,而是可以从旁边的河床穿过。
这个时候麟趾塬就成为了摆设,唐朝政府将潼关移到了河滩上,新修建的唐潼关位于黄河河谷南侧一个形成不久且海波在400米左右的低台地(麒麟山高阜)上,南距汉潼关约2公里,同时原来经汉潼关走禁沟的旧路也不废而废了。而潼关这样一个重要的关隘,之后因为西安和洛阳不再成为首都了,所以地位也就急剧的下降。
上述所讲,足见潼关在古代的意义有多么重大!我是小南石,欢迎关注评论。
小南史
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十大名关”的说法。分别是“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这十大名关在中国军事史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关”基本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历代战争中都发挥了御敌防患,保民防灾的重要作用。函谷关是先秦时代最著名的要塞。可以说,关中地区的安宁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函谷关是否失守。
从宏观地形图上看,关中很像一个大盆,四周被山脉紧紧地包裹着,唯有东方一处狭窄的通道可以直通河南洛阳,与当时中原文明区连接。当然,自关中进入华北地区还可以过黄河循山西运城盆地的道路经轵关陉进入华北平原。不过,在战国时代,山西地区基本被春秋时代的晋国和战国前期的魏国控制,在没有无以一敌六的军事实力之前,秦国是不可能攻破黄河防线的。实际上,所谓的坦途不过是相对而言。此一通道亦是十分险峻,此即是崤函古道。
十关中山海关和潼关并称为“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位于今天河北秦皇岛东北15千米处,扼守华北进入东北的咽喉,也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在中国历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潼关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频率是最高的,由于陕西河南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陕西和河南两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安和洛阳两地更是长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首都的角色,而潼关扼守在西安和洛阳中间,是陕西等西部地区前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可见,无论是从东方攻入西方,还是从西方攻入东方,得到了潼关,那就相当于基本占领了首都。但是在不同时代,由于政治格局的变化,潼关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削弱。
先秦时候之前在这一带有函谷关,不过在汉朝时,由于黄河水位下切,稠桑原顶端的森林植被已经被破坏,导致函谷关失去了险要位置,最终失去了作用。而取而代之的便是潼关。潼关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在东汉末年,有关潼关的第一次历史记载是曹操与马超的战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等屯潼关。”不过,最后曹操虽然打胜了,却留下了“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的“美谈”。潼关位于麟趾原的黄土塬体之上,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塬一样,麟趾塬也是光滑平坦的土塬,且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原之中,而潼关则位于海波550米的麟趾塬之上。麟趾塬两边都是深沟,一边是远望沟,一边是禁沟。两沟中的水流冲击,使得两沟壁如刀削。
潼关一共有四道防御门户,第一门户便是金斗关,过了金斗关以后,就是一段狭窄的路,这条路被称作为黄巷坂,想上麟趾塬必须通过黄巷坂,黄巷坂南面紧靠黄土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地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有一孔道,宽仅数米,仅容的下单车,十分狭窄。人们亦称之为“五里暗门”,这就是潼关的第三道防线,“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因为道路奇险,所以非常适合伏兵。
而过了五里暗门就来到了潼关的前面,千万不要以为你就已经攻破了潼关,在潼关的后面还有一个防御门户,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禁沟”。禁沟南北长约15公里,北与潼河交汇,南与秦岭交汇。禁沟由于长期的雨水冲刷,十分险峻,形成了一条宽30米的坡道,成为潼关城后路的军事要道。由于禁沟可以直通秦岭,并且直达武关,倘若敌军从武关方向来,这要就能饶过潼关直达关中,所以禁沟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一旦夺得禁沟,潼关则不攻自破。
《山海关志》中的一句话足可说明潼关的意义,“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正月三草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河表里这个词,一般都认为是说山西的山川形势的。
但是从地图可以看出,潼关正好位于关中盆地与关东平原连接之处,并且此处正是山河险要之地,所以“山河表里潼关路”这一说法是非常生动准确的。
潼关在函谷关之西,两者相距近百里,这两个关,都是非常险要的,又因为距离比较近,所以有“百二秦关”这一说。
尤其是潼关,作为关东进入关中平原的最后一道关口,地位不亚于明清时期山海关对于北京的重要性。
汉代以后,函谷关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军事防御作用下降,而潼关就成为关中的东大门,尤其是在唐代以后,潼关地位一直相当重要。明末清初,李自成从北京退回关中后,全力守潼关。翻还是敌不过清军的铁蹄和火器,最终一败涂地。
抗战时期,日军妄图自华北进入关中,潼关当然也是必经之地,于是中国军队调集精锐死守潼关,凭借天时地利,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最终保住了关中的安宁。
潼关直到近代都依然是军事重镇,在古代运输和武器落后的情况下,就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了。
长亭骤歇
潼关地处中原要塞,长安,洛阳,太原,三个古都之间,是关中出进中原,河关必由之路,潼关地势极其险要,南有秦岭,北面黄河挟渭洛东折而去,与山海关同为天下第一关,马超战曹操,西魏抗东魏,哥舒翰拒叛军,李自成战南原,近代陕军坚守潼关,而使日军十几年不得入关中。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