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的“奪門之變”為何能夠成功?

鳳影焰68167305


明英宗朱祁鎮“奪門之變”之所以成功,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何為“奪門之變”?



“土木堡之變”與“奪門之變”

說到“奪門之變”就不得不說“土木堡之變”,明英宗作為明王朝名正言順的皇帝,他又為何要“奪門復辟”?根源就在“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前後,瓦剌太師也先多次率領蒙古軍隊南下劫掠,明王朝邊民苦不堪言。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在寵宦王振的攛掇下帶著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征,企圖與蒙古人決一雌雄、徹底解決邊患。可明軍還沒和蒙古人接上火就接到密報:瓦剌已經做好準備、只等明英宗入彀。明英宗和王振根本就不是帶兵打仗的料,接下來戰略、戰術失誤頻出,非但沒有尋找戰機、主動出擊,反而選擇了回師撤退。結果,二十萬明軍居然讓蒙古人追著屁股打,撤退至土木堡附近時,明軍又遭瓦剌軍襲擊,損失過半!土木堡一役,明英宗也成了蒙古人的俘虜……也先見明王朝皇帝被俘喜出望外,立即吧啦起了自己的小算盤,盤算著如何用這位俘虜皇帝換取最大的政治經濟利益!與此同時,明王朝的文武臣工們也在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為了徹底斷絕瓦剌的要挾企圖,孫太后最終接納了于謙等人的建議,立時任郕王朱祁鈺為皇帝並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太上皇回京、被囚南宮

明王朝此舉一出,明英宗瞬時失去了原本的“奇貨”價值,成了也先手中“燙手的山芋”!非但換不了自己想要的利益,還得花大價錢養著明英宗,這筆買賣怎麼算也是不划算!也先也不傻,在權衡利弊之後,瓦剌居然主動將明英宗禮送回了北京城!景泰帝朱祁鈺這下慌了,皇帝老哥回來了,自己算什麼?皇帝?“皇太弟”?亦或還是郕王?除了皇帝,景泰帝顯然哪一個也不想選!最終,景泰帝選擇了冷處理,不冷不熱地接回了明英宗,仍然尊這位同父異母的長兄為太上皇,絲毫不提遜位還政之事。與此同時,景泰帝將太上皇明英宗安置在了南宮。名為安置,實際上就是幽禁!景泰帝甚至讓人將南宮大門封死、周圍樹木砍光,斷絕明英宗與外界的一切聯繫。在一切搞定之後,景泰帝又打起了易儲的主意。在孫太后干預下,景泰帝即位之初認可了明英宗皇太子、即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的皇儲地位。在地位穩固之後,景泰帝顯然不願意了,他想傳位給自己的親兒子!為了易儲,景泰帝甚至不惜幹起了行賄大臣的勾當,最終把自己的親兒子朱見濟推上了儲位。可這位皇子根本無福消受,不久便夭折了……



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景泰帝病入膏肓。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出於自身利益考量,趁景泰帝病重,硬生生撞開了南宮大門,放出了被幽禁的明英宗,一場復辟政變就這樣發生了,明英宗重登皇位,史稱“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為何能夠成功?

明英宗被幽禁南宮近八年、與世隔絕,為何卻能輕而易舉復辟奪位呢?個人認為,大致有這麼幾個原因:



景泰帝病入膏肓

“奪門之變”發生時,有一個最大的前提,那就是景泰帝病重、無法理政,平叛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石亨、徐有貞、曹吉祥恰恰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才看到了發動政變的機會!如果景泰帝身體康健,很可能“奪門之變”就不會發生了。



新太子夭折,景泰帝絕嗣

景泰帝費盡心機廢掉了侄子朱見深,把自己的親兒子朱見濟推上了儲位。只可惜,朱見濟根本無福消受,不久便夭折了,而這位朱見濟是景泰帝唯一的親兒子!在朱見濟死後,根據《皇明祖訓》確立的皇位傳承原則,繼承皇位的依然是被廢的皇太子朱見深,也就是後來的明憲宗。換言之,即便沒有“奪門之變”,除非景泰帝再生出一個兒子來,否則新皇帝只能是明英宗的親兒子!以景泰帝彼時的身體狀況,難度頗大。這就是為什麼明英宗復辟後無人反對,甚至連於謙等人都選擇保持沉默的原因所在。為什麼?一旦明英宗被殺、景泰帝再緩不過來,明憲宗即位之後,平定“奪門之變”的功臣瞬間便成了誅殺皇帝親生父親之人,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麼,不言而喻!



明英宗名正言順

“奪門之變”雖然是一場赤裸裸的政變,但是明英宗卻不同於歷朝歷代發動奪位政變的篡位者、野心家,他原本就是明王朝合法的皇帝,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長子!反倒是景泰帝卻沒有那麼名正言順。這就註定了明英宗復辟不會遭到太多非議,更加不會引發“正統性之爭”,因為他本就是皇帝。只要不損害到大部分人的切身利益,根本沒有誰會激烈反對。



景泰帝的婦人之仁

平心而論,景泰帝在位八年,早期或許有逼不得已,在地位穩固之後,讓明英宗“暴斃”還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景泰帝並沒有。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景泰帝充滿婦人之仁的這一舉動都給自己埋下了禍根。如果明英宗不在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拿誰當幌子都是赤裸裸的謀逆,不是嗎?



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分屬三大集團

細心者想必都會發現,發動“奪門之變”的這三人,石亨是軍、徐有貞是政、曹吉祥是宦,他們代表了明王朝的三股政治勢力,雖然這三人並沒有完全控制三大集團,但是黨羽依然不少。軍政宦合流,這是明王朝歷史上的第一次!明王朝原本玩的就是軍、政、宦相互牽制,搞得就是權力平衡。這三股勢力合流了,重病之中的景泰帝也回天乏術,只能接受既成事實。



孫太后的支持

眾所周知,“土木堡之變”後景泰帝之所以能夠順利即位,孫太后的態度舉足輕重。正史記載她是明英宗的生母,野史傳聞明英宗是她與明宣宗合夥抱養的明宣宗與宮女所生之子。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孫太后與明英宗的關係顯然比與景泰帝親近得多。讓景泰帝即位是出於公心,不得已而為之。明英宗復辟了,孫太后自然不可能再支持景泰帝!景泰帝當皇帝,平白無故多出來另一位皇太后吳氏,孫太后本就非常不爽,為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皇太后身份,孫太后也必須支持明英宗復辟!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奪門之變,幾乎是兵不血刃,明英宗就奪回皇位,似乎是太容易了,細看倒也合呼情理。

首先,明英宗朱祈玉因土木堡之變被瓦刺人俘虜,大明朝庭太子年幼,君龍無首,只好把朱祈玉請出來監國。因處於非常之機,為了防止也先拿明英宗作要挾,于謙等人請求太后出面,讓朱祈鎮即皇帝位,統領群臣,抵抗瓦刺重兵,保衛京師。面對大明當時這爛攤子,開始朱祈鎮並不想當皇帝,但為了大明江山,經太后,于謙等大臣三方協商,朱祈鎮當皇上,但太子朱見濟的地位不能更改,相當於朱祈鎮之後,皇位由朱見濟繼承。然而,經過於謙等眾臣浴血奮戰,打退了也先,使局勢穩定下來。此時朱見深私心就重了,廢了朱見濟太子之位,立自己兒子朱見郕為太子。瓦刺把明英宗送回來之後,自己豈肯讓出皇位,只尊明英宗為太上皇,實質上軟禁宮中。說實話,明英宗因自己失誤被俘,能回來就己經不錯了,實在不好意思要回皇位,起初並沒有復辟之心,能夠苟且安生就行了。然而明代宗卻並不放心,讓明英宗幾乎與世人隔絕,明英宗也為自己一家安危擔擾。所以,在石享,汪直等人的陰謀下,發生了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輕易成功,難道真的是代宗于謙等人失察和局勢失控嗎?非也!以當時代宗和于謙的勢力,只需稍微發力也不可能成功。主要是代宗此時己身患重病,太子亦早亡,己心灰意冷,因沒有善待英宗,感覺有愧,就故意讓英宗從新當上皇帝。于謙,是忠於大明江山,不管皇家的事,奪來奪去不是外人,都是姓朱的,是朱家兄弟的家務事,不跟著摻和,也免得血洗成河,遭罪的還是百姓。至於自己安危,只要行得瑞,做得正,即使是死也無所謂,後以也沒阻止,再說中間還有個太后,所一以奪門之變才輕易成功,人家根本就沒打算拼。


車工00


奪門之變成功的原因如下:

一、英宗(這個英字名不符實啊!)朱祁鎮奪回本該屬於他一系的皇位,名正言順。



“土木堡之變",明軍慘敗,朱祁鎮做了俘虜,最終也失去皇位多年。憑心而論:他受了太監王振的蠱惑,戰役中又聽任王振老師瞎指揮,敗亡被俘,他是有重大責任的,是罪有應得。弟弟朱祁鈺先是在朱祁鎮出征時奉旨攝政,後在朱祁鎮成了瓦刺太師也先的最大肉票,押著這個人質到處要挾大明,並且兵臨北京城下時,于謙等大臣為挫敗也先的陰謀,毅然不顧個人安危,扶祁鈺上位,又和祁鈺帶領文武大臣一起打敗也先。可以說朱祁鈺功不可沒,威望也空前。最終,也先見大明已有新主,祁鎮已是廢物,加之大明實力仍在,自己被大明的哀兵打得屁滾尿流。為節約糧食、節約銀子計,把朱祁鎮歸還明朝。皇權面前無兄弟,祁鈺也嚐到了皇權的甜頭,他是不會溫良恭儉讓的,他很不樂意地接受了也先的這個意外收穫,他封兄長做了太上皇,可重回京城的朱祁鎮實際上是個囚徒,光著屁股坐花轎,被軟禁在南宮,為加強控制,竟連給朱祁鎮遮陰的大樹也被砍掉,他的一言一行被朱祁鈺監控。但朱祁鎮作為曾經的皇帝,按正統觀念奪門只不過是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是具有很大的欺騙性的。

二、朱祁鈺破壞了遊戲規則,自己病重,強行換上的新太子親兒子朱見濟又提早送命,輿情認為朱祁鈺百年後應還皇位給原太子、朱祁鎮兒子朱見深。



按照朱祁鈺和太后、文武大臣的口頭契約,朱祁鈺上位,皇太子仍是侄子朱見深。但朱祁鈺上位後,把太子換成親子朱見濟,朱祁鈺這一動作很不容易,堂堂的皇帝要立個太子,竟要向六個內閣成員行賄!內閣勉強給了朱祁鈺面子,但沒幾年,祁鈺親子又死了,古人迷信,租信這是天意,御史鍾同、郎中章綸的所作所為代表了當時大臣們的心聲:他倆竟直接秉筆上奏,鍾同雲:父有天下,固當傳之於子,太子薨逝,遂知天命有在。章綸不但要求復立,還要朱祁鈺逢年過節去向朱祁鎮請安,奏摺中有云:上皇君臨天下十四年,是天下之父也;陛下親受冊封,是上皇之臣也。兩人被抓,被揍了八十杖!鍾同去見了閻王,章綸被打殘,但大臣們只是被暫時打壓了下去。到朱祁鈺病得奄奄一息時,景泰八年正月十四,大多數大臣們又力主復立朱見深。雖被朱祁鈺以“我正染病,十七日早朝複議"為由拖住,可見人心。正月十六日,晨。于謙、胡濙、王直經仔細商議,決定推舉朱見深復立為太子,請連中三元的狀元商輅起草奏摺。準備正月十七朝議時提出。但正月十六日,石亨、徐有貞等保著朱祁鎮發動了奪門之變。

三、這次行動得到太后的同意,要扶上位的皇帝本就是皇帝,披了兩件合法外衣。

這次政變,得到太后同意,如三國時司馬懿父子帶三千死士發動的高平陵之變。何況奪位的還是曾經的皇上,連篡位也算不上!

四、于謙等人置身事外,沒有作為,給陰謀家徐有貞等可乘之機。

于謙是民族英雄無疑,能扶大明江山於即倒,善於謀國不假。但他襟懷坦蕩,不善於謀身也不假。他一切都以國事為重,不帶任何私心。他一點沒想一旦朱祁鎮等還鄉團奪位,自己面臨的可能是血光之災。

于謙如有一點私心,平時多一個心眼。憑他的北京保衛戰前敵總指揮的威望,兵部尚書、少保的官職權利,登高一呼,消滅千把人的還鄉團是分分鐘的事。

四、徐有貞、石亨等人文武搭當,他們是亡命之徒,自以為苦大仇深,老皇帝朱祁鎮也歷經苦難,他們放手一搏,終於成事。



徐有貞在也先將要兵臨北京城下時,建議遷都。徐有貞力主遷都,並沒有太多的私心,兵部代尚書于謙在朝堂大喊一聲:建議南遷者,殺頭治罪。一心專營、自以為滿腹經綸的徐有貞被長期打入冷宮,後來更換姓名,才重回朝堂。

于謙對國家的忠誠此心日月可鑑,但不是每個人都像他一樣襟懷坦蕩、人品高尚,儘管于謙也曾向祁鈺推薦徐珵(有貞),但祁鈺一聽到徐珵之名就說:此人品行太差,不能重用。無論徐珵工作多少勤奮,但大臣們都冷落他,徐珵後來改名徐有貞才官運好轉,認為朱祁鈺、于謙擋住了他升遷之路。他擁戴太上皇復位,是想撈更高的官位。

石亨作為土木堡之變的倖存將領,在北京保衛戰中受于謙重用,立下大功,封了侯。他出於禮尚往來,保舉于謙的兒子于冕為官。于謙太正直,太講原則,謙讓了也就算了,竟對朱祁鈺說:石亨身為大將,卻保舉私人,應予懲戒!于謙正直得有點執拗,他和于謙結了仇,又顧忌于謙的老闆朱祁鈺,終於也加入倒朱祁鈺的還鄉團行列。

太上皇朱祁鎮好不容易回國了,成了朱祁鈺的光鮮囚徒,朱祁鈺對哥哥竭盡折磨、提防之能事,祁鎮被囚南宮,連避陰的大樹也砍掉,和他稍微親近一點的太監也被整治。自己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也被好弟弟削去,前程一片黯淡。一旦旁系藩王進京即位,祁鎮處境會更加艱難。他,必然想放手一搏!

五、祁鎮打仗不行,與人溝通的情商遠勝祁鈺、于謙,待人真誠,一言以蔽之:群眾基礎好。

祁鎮當了也先的俘虜,仍有袁彬為他暖腳,在袁彬中了風寒時,祁鎮以身壓其背,汗浹而愈。祁鎮還從也先手下救過忠誠他的袁彬的命。祁鎮與也先鬥智鬥勇,借明朝守將之手除掉大漢奸喜寧。他在南宮的韜光養晦,大明大臣們吃力不討好地千方百計從也先手中要回祁鎮,祁鈺當政時,大臣們仍心向祁鎮一系。朱祁鎮在拉關係、攏絡人上還是有些本事的。徐有貞、石亨等還鄉團為他玩命,不惜搭上整個家族命名,可見囚徒朱祁鎮還是很有個人魅力的,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


蒼茫大地顧煒斌


原因有兩個:一,明代宗不忍殺掉哥哥英宗,給英宗留了機會。二、明代宗用錯人,輕信權臣石亨,反受其害。明英宗通過“奪門之變”拿回皇位,僅1個月後,明代宗就病死,諡號被定為“戾”,葬在北京西山,成為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沒有葬在十三陵的明朝皇帝。

歷史上為什麼會出現“奪門之變”,是什麼讓親兄弟變得如此仇恨?這要從那次征討西蒙古說起。

公元1449年,在宦官王振的攛掇下,明英宗有些頭腦發熱,決定御駕親征,去收拾不聽話的瓦剌(西蒙古)。在行軍過程中,由宦官王振一人把持軍政大權,大臣和將領們只能被動聽令,深受其辱,導致軍心渙散。

西蒙古開頭假裝好怕怕,誘敵深入後,立即開始反攻明軍,明軍人心相離,一路敗陣,退至今天河北懷來的土木堡。在土木堡被蒙古軍圍困,大明號稱5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50多位朝廷重臣死難,明英宗被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瓦剌擄走明英宗,本來意圖要挾大明朝,獲得更好的談判條件。但沒料到的是,北京朝廷在於謙的主持下,火速啟動緊急預案,讓明英宗的弟弟即了位,也就是明代宗。這下,原本以為有了重量級談判籌碼的瓦剌,發現英宗完全沒有了利用價值。

瓦剌的首領是也先,非常生氣,帶人就把北京給包圍了。蒙古軍列陣於西直門外,而英宗則安放在德勝門內外一處房子裡。但是,于謙等人率領軍民,眾志成城,指揮有度,成功擊敗了蒙古軍,守住了北京。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邊功勳卓著的戰將,要數後來奪門之變的主導者石亨。

時間很快到了第二年,瓦剌想,現在留英宗也沒用了,還得給他供吃供喝,殺了他除了拉仇恨又沒有實際意義,乾脆使一招狠的,把英宗送回明朝。這皮球就算是踢回去了,要殺要留你們自己定。如果你們殺了英宗,這事就和我瓦剌無關了;不殺,留著當個後患養著,那更好。

這事還真讓大明苦惱了一番,拿英宗怎麼辦?讓他繼續當皇帝,代宗肯定不答應。不讓他當皇帝,那他算什麼?苦惱了一番,最後只好奉為太上皇,安排在南宮住下。

明代宗雖然不喜歡他回來,但一方面是異母親兄弟,於情不忍,另一方面英宗屬於大難不死,已經夠慘的了,再加害過去,天下怎麼看代宗?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代宗內心會覺得,自己這個皇位來的不夠正大光明,本來就是人家英宗的,要殺英宗還不夠理直氣壯。

因此,就只好採用下下策,將英宗軟禁了起來,這一關就是8年。

景泰8年,明代宗得了重病,當時是石亨專權。石亨軍在京師保衛戰中功勳卓著,又是太子太師(雖然太子已死),權勢極高,在代宗面前影響力很大。但是明代宗卻看錯了人。

這段時間,京師一直傳聞大學士王文勸明代宗立儲。這事要成了,那王文可能就是下一個位高權重之人,石亨的時代就要結束了。這對石亨可不是什麼好消息。

石亨決定先下手為強,聯合了幾個人,包括宦官曹吉祥,帶上兵,連夜去南宮把明英宗請了回去。明英宗也是糊塗,跟著就走了,一路暢通來到了東華門,衛士正待使用金瓜擊頂的招數,被明英宗給喝止了。之後順利的來到了奉天殿,坐上寶座。



其實,英宗這麼做,完全沒必要。明代宗無後,駕崩之後一了百了,傳給誰不一樣?他既可以把座位還給英宗,還可以讓英宗的兒子、原來的皇孫憲宗繼位。何必再找什麼繼承人呢,所以說要麼是這個大學士王文糊塗,要麼是有人信謠傳謠,三人成虎。

石亨敲響了鐘鼓,上朝的大臣們進來一看傻眼了,以為是在夢中,座上怎麼會是英宗?這時徐有貞站出來大喊,太上皇復辟了!英宗說,你們的職位都不動!眾人見此,山呼萬歲,拜倒磕頭。

此時還在床上養病的明代宗聽到鐘鼓之聲,非常納悶,以為是于謙謀反了。結果派人打聽回來說,是英宗復辟了。明代宗驚訝之餘,說了三個字,好,好,好,轉身去睡了。

一個月後,明代宗暴崩,諡為“戾”。明英宗復辟。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遭到棄市抄家。


哇哦歷史


歷史大多數時候都會按相應的邏輯而運行,但作為後世的我們,總會對一些歷史事件“哭笑不得”,我認為“奪門之變”絕對要算其中一件!!!

當年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一役”把整個大明的臉和他的祖宗們留下的基業毀於一旦,這樣一個人非但沒死,而且還“二進宮”當了皇帝,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那麼為什麼“奪門之變”可以成功呢?

  1. 明代宗朱祁鈺猶豫反覆,心慈手軟。雖說朱祁鈺當年在大家的推薦下當上了皇帝,但是到他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被也先放回來之後,他明顯喜歡上了當皇帝的感覺,所以把哥哥尊為了“太上皇”。既然已經決定要霸佔這個皇位,卻心慈手軟的留下朱祁鎮活的逍遙自在。既然他已經決定不讓自己的侄子當太子,就應該斬草除根,制定一個繼承人的問題,就是因為這些隱患存在,才促使了“奪門之變”成功的土壤。

  2. 遲遲沒有確定繼承人,一幫“跳樑小醜”的成功逐利表演。朱祁鈺對自己侄子的太子之位立而又廢,自己卻沒有子嗣,所以在自己病重之後,為自己利益著想的小人們肯定要為自己謀出路了,特別是石亨、曹吉祥、徐有貞這些小人為了建立“擁立”的不世之功,就單純為了自己的利益進行了“奪門之變”。
  3. 于謙是一代名臣,為人太過正直。于謙當年在危亡之際,力排眾議促使朱祁鈺當上了皇帝,並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了大功,然而這個一心一意為了大明王朝輔佐明代宗朱祁鈺的名臣,並沒有意識到問題已經出現,一個跳樑小醜終於完成了朱祁鎮的“復仇”。雖說他掌握著兵權,但卻死於忠誠和正直。

“奪門之變”之後,朱祁鈺迅速死亡,朱祁鎮“復位”以後,清洗了一大批在大明危難之際拯救天下的功臣包括于謙,而任用在“奪門之變”中擁立自己的奴才們,導致剛剛有所喘息的王朝又開始消耗,這樣的人還能屢次當皇帝,歷史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朝史暮想:


講奪門之變,我們就要聊聊當時朝局的幾大勢力。圖:朱祁鎮 像


第一股勢力——朱祁鈺

哥哥朱祁鎮土木堡之變後,被也先邦了肉票。朱祁鈺從代理朝政變成了皇帝。事實上,一直作為親王的他,並沒有多少執政經驗,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政治勢力,做了皇帝完全是趕鴨子上架的。


第二股勢力——王振的宦官集團餘孽

土木之變後,王振一黨受到清洗。但這種清洗並不是全方位的。事實上,以當時王振的權傾朝野,幾乎很難篩查出每個所謂的王振餘黨。除了幾個明面上比較跳的,大部分都選擇靜默。


第三股勢力——文官集團

這是和皇權對立的一股勢力。在朱祁鎮時期,就因為王振幾次和皇權硬剛。嚴格來說,土木堡之變的起因,發展和慘敗,文官集團鬥負有巨大的政治責任。

在朱祁鈺上臺後,他們依然選擇和朱祁鈺對剛。


第四股勢力——中間派

這是一股比較複雜的勢力。實力不是最強的,卻是最中肯做事的一派。以于謙等人為首。當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後,中間派作為調和派系,順利掌權。


第五股勢力——朱祁鎮

即使從也先那回來,即使被軟禁在南宮,朱祁鎮依然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從金刀案中可見這股影響力非同一般。

圖:朱祁鈺 劇照


好,我們來說奪門之變。


本質上,這是一次誰當皇帝的交易。朱祁鈺最大的失敗在於,重用了中間派,而忽視了宦官集團的影響力,並且沒有給予文官集團足夠的重視。


在朱祁鈺的兒子被封為太子後,朱祁鈺一度通過老婆的外戚集團控制著朝局。其中就是老岳父,幾個小舅子,都安插進了錦衣衛和軍隊系統。


但是在兒子死後,外戚集團也隨之土崩瓦解而朱祁鈺長期在後宮和娼女廝混,沒有再生出兒子。皇位的繼承出現了問題。而一旁的親哥哥在虎視眈眈。


於是,當石亨,徐有貞等人,因為遷怒於謙而開始遷怒朱祁鈺;曹吉祥作為王振舊人開始在朝中為朱祁鎮串聯;負責朱祁鈺和皇城安保的錦衣衛因為于謙女婿的胡亂整頓人心惶惶的時候,事情逐漸開始出現了一個契機。


即,朱祁鈺完全被孤立了,于謙等中間派天真地想通過擁立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為太子來穩定時局,而宦官集團和朱祁鎮已經開始蠢蠢欲動。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挑動下,文官集團和朱祁鎮談成了價碼,錦衣衛那邊幾個頭頭也為了躲開反腐審查,決定追隨朱祁鎮。

<strong>

還有一個原因,朱祁鎮的生母,老太后還在世。而朱祁鈺只是庶出。石亨,曹吉祥擁有軍權。

<strong>

不知道朝史暮想有沒有講明白,奪門之變,是幾大派系的一次合作成果,石亨,曹吉祥,徐有貞,帶著士兵,砸開南宮院牆,迎接出朱祁鎮,順利進入禁宮,通過宮內太監和把守各道大門的錦衣衛配合,朱祁鎮一行順利進入大殿。之後,早已達成協議的文官集團來演了一場戲,表示用戶朱祁鎮復辟。


此時,朱祁鈺在後宮奄奄一息。而於謙等人,馬上就被清算,斬首。而以李賢為首的文官集團,在天順年間,開始真正掌握大權。

圖:明代官員


這就是奪門之變的全部。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朝史暮想


奪門之變發生在明朝景泰年間,是有石亨等大將發起重新擁立前任皇帝朱祁鎮,廢除現任皇帝朱祁鈺的兵變。


可能乍一聽有點繞口,皇帝怎麼會分為現任前任呢,那就要從事情的開頭說起了。當時明朝皇帝朱祁鎮聽信讒言御駕親征瓦剌,遭遇土木堡之變被擒,其弟朱祁鈺臨危接盤,成為新一任大明皇帝。但之後朱祁鎮被釋放回國,朱祁鈺軟禁了他。於是就發生了奪門之變。那奪門之變為什麼會成功呢。

其一,奪門之變發生時,朱祁鈺已重病在身,奄奄一息,根本無力抵擋兵變。

其二,朱祁鈺在位期間,由於被權利慾望所困,軟禁虐待朱祁鎮,並廢掉原太子朱見深,引起朝臣不滿。

其三,朱祁鎮對人真誠,深得人心,就算他在被瓦剌關押期間,都能感化看守他的人,心甘情願為其效力,人格魅力可見一斑。

所以,在朱祁鈺病重期間,朝廷大臣一舉擁立朱祁鎮重登皇位,基本沒有遭到抵抗,順利奪位成功。


臨石觀海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之變。是明朝一次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所引發的復辟政變。說起這場政變就不能不提明朝景泰帝朱祁鈺在位的這8年,也正是明英宗朱祁鎮被軟禁在南宮的8年。那麼,這場政變為什麼會發生?朱祁鎮又怎麼能夠順利復辟呢?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來指正。

首先,朱祁鈺未徹底清除朱祁鎮餘黨而建立清一色的親信班底。

景泰帝朱祁鈺即位後,沒有全面更換原英宗時期的閣臣班底,特別是日後肇亂的石亨、曹吉祥,都是英宗的原班人馬。守衛皇宮的禁衛軍以及太監隊伍,都留有大量英宗時期的人員。景泰帝未建立忠於自己的內閣班子為日後的奪門之變留有巨大隱患。這也是奪門之變能夠成功的主因。

第二,朱祁鈺軟禁朱祁鎮,未有任何謙讓的意思,造成統治集團內部矛盾。

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放回之後,景泰帝朱祁鈺對哥哥朱祁鎮的態度有失帝王應有的大度。朱祁鈺自登上帝位之後,個人野心極具膨脹,對英宗朱祁鎮懷有敵對、排斥之意,不但對英宗沒有應有的尊重,還把英宗軟禁在南宮。這樣做有失兄弟情義。

朱祁鎮被軟禁後,並沒有復辟之意,只要朱祁鈺仍立朱見深為太子,朱祁鎮就決不會爭帝位,這也是朱祁鎮的政治底線。景泰帝朱祁鈺治理國家很有謀略和頭腦,但對於明英宗的處理上過於心胸狹隘,軟禁朱祁鎮一事使其大失人心。

第三,朱祁鈺廢掉太子朱見深,徹底激化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朱祁鈺在取得政治上的一些成就後,開始私心作祟,想徹底抹滅英宗一切痕跡,隨即不顧群臣反對,廢掉朱見深的太子位置,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朱祁鈺的做法徹底激化了兄弟之間的矛盾。

朱祁鈺的自私自利的做法也激發了原英宗時期舊臣的不滿,為日後的奪門之變發生提供了客觀條件。朱祁鈺的做法也徹底觸及了朱祁鎮的底線,朱祁鎮開始秘密接觸原支持自己的舊部,醞釀復辟政變。這一切也是朱祁鈺一而再,再而三激成的政變。

第四,朱祁鈺苛責過度,致使石亨、曹吉祥改弦更張。

朱祁鈺自從太子朱見濟死後,性情大變,經常濫殺宮女、太監。對文武大臣也是過度濫打、濫殺。石亨、曹吉祥因過失被景帝責罰,後因主動承擔責任才勉強過關。景帝常因一點小事就苛責大臣的做法,逐步使群臣與他離心離德。人心盡失是奪門之變發生的政治基礎,朱祁鈺已經陷於四面楚歌之中。

第五,朱祁鈺病重,卻無後嗣,奪門之變符合明朝千秋基業的穩定。

奪門之變發生時正處於朱祁鈺病重之時,此時群臣勸諫應復立朱見深為太子,仍被朱祁鈺拒絕,可見朱祁鈺為人私心深重,已經到了為達到一己之私而不為大明千秋基業考慮的地步。

奪門之變的發生,與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的政治野心有關,但也與大多數文武大臣為明朝基業的考慮有很大關係。朱祁鈺的做法令文武百官以及後宮孫太后寒心,這也是奪門之變能夠順利成功的一大因素。

朱祁鈺雖然在政治上是一個明君,但他沒有處理好統治階級內部的團結,沒有考慮大局,他私心過重,對朱祁鎮一脈過於排擠,最終激起政治變動。民心、官心盡失,落了一個不好的結局。


優秀的米老鼠96


說到奪門,真的是一個非常的傳奇事件,自古只有這一份,想一下,太上皇復辟成功耶,更不可思議的是之後還能過的有滋有味只有明朝了。如果發生在今天,我相信這要比什麼明星門,什麼李現呀小甜甜呀這些轟動多了。任何事物萬變不離其宗,我們細思之後不難發現,奪門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

名正言順。當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客觀原因,他一生都在因為名正言順這四個字受益,哪怕可能代宗才能不輸於他甚至超過,稍微出現點變故英宗也能再次登極!我們來分析一下英宗的生平就知道答案了。

英宗為宣宗嫡長,即位名正言順

明朝從朱元璋時代起,子孫就施行了非常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除了朱老四獨一份(造反起家的),其餘無不是因為嫡長子繼承大統。就連朱標死了還要佔著嫡長,兒子朱允炆上位。除了朱元璋對他的喜愛,宗法絕對也佔了主要原因。何況已經寫進典章了,

《皇明祖訓》規定:

嫡長子繼承皇位,庶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代代為親王,庶子、嫡次子代代降爵。

對不起,即使生到皇家,投胎還是那麼重要!這就是即位的名正言順,哪怕他爺爺仁宗皇帝經歷了十多年的爭儲風波,最後即位還是有驚無險,和他父親 兩個人一起開創了仁宣之治。哪怕他子孫光宗做了二十年太子,期間甚至爆發了國本之爭,一朝即位還是可以馬上安撫遼東。英宗也正是因為宣宗長子,成功即位。

身份是夠了,也得自己爭取呀,就比如他自己的性格。

自身的性格,造成了使得被俘虜之後安然無恙

因為性格,待人寬厚,土木堡之後被瓦剌俘虜後成了也先弟弟的朋友,成功打入敵人內部呀,當年明月說的很清楚:朱祁鎮不一定是個好皇帝,但一定是個好人。何況朝中於謙另立代宗,使得英宗於伯顏而言,失去了利用價值。最後得以迴歸故國。

最後我們再次回到名正言順上面來。

還是因為名正言順,兒子朱見深在自己被俘虜後得以被立為太子

景泰元年,朱祁鈺登基為代宗,立朱見深為太子,可想他心裡多麼憋屈。其實也想立自己兒子,只不過非是不想,而是不能,無法名正言順。這就為英宗又多了一層保護,自己做過皇帝,兒子做過太子,當代宗獨子死後,奪門不扶持他們父子扶持誰?而扶持誰還不是英宗的皇位?當年明月也分析的很到位呀,就算不奪門,皇位也是他們的,立藩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宣宗子孫在世,能立其他藩王,當名正言順是作秀嘛?

最後就是野心家的走秀了。

時間來到景泰八年,代宗病危,野心家慫恿英宗奪門

之後就名正言順了,誰也不可能阻攔,就連於謙也不行。他們是堂堂正正的宣宗子孫,只不過多走了 一道奪門的程序而已,讓這些跟著奪門的野心家一段時間內得以上位而已,其他奪門還是不奪門根本沒有區別。

所以綜合以上來看,奪門成功很奇怪,根本就是一本萬利,無風險投資吧?


日月千年依舊


明英宗朱祁鎮一生跌宕起伏。

●朱祁鎮的身世頗有爭議,有史料記載,明宣宗朱瞻基子嗣不旺,後宮裡有位孫貴妃深受朱瞻基的寵愛,但她並不滿足,想得到皇后之位,所以想為皇帝生一個孩子,她自己沒能生子,就想出一個偷樑換柱的注意,將宮中被皇帝臨幸並懷有身孕的宮女軟禁起來,對外宣稱自己懷孕,偽裝成懷孕的跡象,還買通御醫欺騙皇帝,在宮女生下孩子之後,處死宮女,就這樣這個小男孩成了孫皇后的“親生兒子”。

●朱祁鎮出生四個月就被立為皇太子,其母為皇后,明宣宗駕崩之後,朱祁鎮被太皇太后指立為皇帝,這個時候他僅僅只有九歲,稱得上是少年天子,但實際上的權利還是有皇太后掌握。幸好皇太后張氏是頗有遠見的,不重要自家人,反而任人唯賢,重用以前的舊臣,正統初期,明朝在她的掌控之下欣欣向榮。

●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在皇太后駕崩


和一干老臣離世之後,朱祁鎮開始重用宦官,讓宦官在朝廷上興風作浪,並且經過這些年的成長,二十多歲的朱祁鎮想要大展身手,勵精圖治,想讓明朝在自己手中興盛起來,正好北方瓦刺侵略明朝的疆土,於是他就想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御駕親征,創造屬於自己的功績。

但現實的殘酷的,沒有任何經驗的朱祁鎮被殘酷的戰爭動搖了軍心,再加上宦官王振的愚蠢行為,朱祁鎮作出了有生以來最錯誤的決定,聽信了王振的建議,向王振家鄉撤退,等待輜重到來,可惜這樣做不僅沒有等來糧食的補充,反而等來了瓦刺的軍隊,就這樣他們被困在土木堡,沒有糧食沒有水源,陷於死地之中,軍心徹底不穩,士兵沒有絲毫鬥志,朱祁鎮還聽信敵軍謊言的和談,結果被俘,王振等一干大臣被殺害,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朱祁鎮被囚禁,明朝皇帝被俘是頭等大事,但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大臣們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改國號景泰,本來想利用皇帝為自己爭取利益的瓦刺,再多次進攻失敗後,便決定把朱祁鎮還給了明朝,但景泰帝就不高興了,於是把朱祁鎮鎖在了南宮,並派遣錦衣衛看管,就這樣朱祁鎮在惶恐不安中度過七年軟禁生涯。

●奪門之變中朱祁鎮成功復辟,景泰帝重病不起,王朝無人管理,人心惶惶,於是有一部分大臣決定擁立朱祁鎮復辟,朱祁鎮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由於倉促之間並沒有罷黜景泰帝,於是出現了兩帝並存的局面,這也是當時的一件奇事。


從沒有皇帝想朱祁鎮這樣,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後八年又當皇帝,這樣的人生不可謂不復雜。英宗的一生並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這經歷過得種種事情,讓朱祁鎮能夠去理解別人的痛苦,去了解天下貧民百姓的痛苦。明英宗能夠和善對待身邊的人,算得上一個好人,但事實證明了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儘管他也做出過功績,他廢除了殉葬制度,被後世譽為德政。

這樣的一個皇帝是如何在在奪門之變獲得成功的呢?相信大家都會很疑惑,在此我發表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朱祁鎮為正統地位,在朝廷中依舊有不少老臣支持,即使成為了太上皇,被俘,被囚禁,他依舊是明朝的皇帝,一些朝中老臣是認可他,支持他的,而景泰帝是臨危受命的,沒有正統地位。

第二,景泰帝重病不起,對朝廷的掌控力下降,景泰帝重病和皇儲的早逝讓朝中大臣意識到了危機,一些心思比較活絡的大臣,就想到了讓朱祁鎮重新為帝。

第三,景泰帝的改革觸動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引起他們的不滿,想要換一個更容易掌控的皇帝,朱祁鎮性格仁厚,就成為了他們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