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策略,避免与阿里硬刚硬?拼多多从未公布双十一销售额的营销策略你看不懂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销售额数据,一直被媒体称之为经济的晴雨表。而对于平台和商家来说,晒数据,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公关营销行为之一,它既能证明自己的江湖地位,又能烘托双十一的热度,甚至还可以掰开来搞事件营销。

哀兵策略,避免与阿里硬刚硬?拼多多从未公布双十一销售额的营销策略你看不懂

比如今年传得最火的数据是8.36%的00后购买假发套,被媒体放大,并解读成00后脱发严重的新闻刷爆朋友圈,实际上很多年轻人买假发套是玩Cosplay,而不是真脱发。但包装成这种有噱头的新闻之后,就被传得满城风雨,进一步扩大双十一的影响力。所以我们看到,每年的双十一,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都会大面积曝光自己平台的数据,让媒体解读出无数的新闻。

按这个逻辑,在市值上超越京东,已经成为电商老二的拼多多,今年也会像阿里和京东那样,搭建一个超级媒体中心,邀请成千上万的记者前来围观报道,实时播报不断刷新的数字,既可以秀肌肉,又加强与媒体的沟通,缓和曾经紧张的公共关系。

但很奇怪,拼多多并没有这么做,最后连卖出多少也没有公布,这是一个值得追问的行为。

哀兵策略,避免与阿里正面对决

拼多多去年上市以来,它像一匹黑马在电商行业里狂奔,尽管遭到过无数人的吐槽,股价却一路走高,业绩不断攀升,到目前已经超越了京东。这说明它的模式虽然有很大的BUG,但市场潜力却非常被看好,还会继续保持不断增长的势头,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威胁到阿里的边界。

这是阿里不能容忍的,两者之间,必有一战。

实际上,在过去的一年里,拼多多和阿里已经开启了明争暗斗,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争夺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拼多多的策略是一边通过公关体系“洗白自己”,一边完善各种软硬实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被动迎接阿里的挑战。而阿里由于各方面都成体系,所以利用其强大的实力带动商家跟拼多多战争,“二选一”行为就是典型的模式,物流、PR等行为也紧跟其后。

这个过程,拼多多是尽量避免与阿里正面对决的。

哀兵策略,避免与阿里硬刚硬?拼多多从未公布双十一销售额的营销策略你看不懂

拼多多还没有从去年上市时的公关危机中完全走出来,摘掉假冒伪劣的帽子需要时间和更加强大的实力。虽然市值已经是老二,但拼多多的各方面能力实际上还没有跟上,不像京东那样有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撑着根基,拼多多则是前端表现特别优秀,后端严重营养不良的那种。如果跟阿里正面对决,势必引起阿里更大规模的反击。

而双十一的销售数据公布,本质是秀肌肉。

跟平时的秀肌肉不一样,双十一的数据,是硬核的江湖地位指标,势必引发与阿里京东的对比。拼多多作为新物种,起来得太快,如果在数据上表现得特别优异,会极大的刺激媒体的报道,同时引发同行的不适,甚至公关打压。去年拼多多上市,面临着铺天盖地的吐槽,就把它给打蒙了。如果今年因为公布数据再来一次,那实在是得不偿失。

所以今年拼多多采用的是哀兵策略,用低调的形式在战场外面的隔壁中国开疆拓土,把面上的主战场留给阿里和京东两大死对头,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处理客户关系、供应商疏通和物流问题解决。

前车之鉴,京东双十一数据史参考

公布双十一数据,表面上非常简单,但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决策行为。怎么公布?如何公布?才会有面子,又解析得过去,还会持续性?

这里可以先看下京东的例子。回顾京东的双十一数据史,其实是一个戏精式的PR过程。在2017年之前,可能是考虑到两家平台的对比悬殊,京东一直没有在双十一后公布具体的销售数据,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在数据方面发声,其一直使用“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多少”这种隐晦的公关语言来宣传。对此,有媒体专门做了统计,数据如下:

2016年11月11日京东交易额同比增长了60%;

2015年11月11日京东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了140%;

2014年11月11日京东声称订单量是去年同期的2.2倍。

如果只是看这些公关语言,你是永远不知道京东这些年的销售额的,因为它缺乏一个基础数据来算出具体的交易额,后来有人在新快报上找到了一篇2013年的报道,报道中提到据京东有关负责人透露,其在11月10日到11月12日的“双十一”活动期间,三天的订单总量超过450万单,交易额超过25亿元。尽管是三天的交易额,但由此能推出京东2014年的交易额大概在55亿左右,2015年则是132亿左右,2016年则是211.2亿左右。而阿里巴巴这几年的数据分别是:2014年571亿,2015年912亿,2016年1207亿。

到了2017年,京东商城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动作,它开始正式对外公布其双十一的销售额了,隐晦了这么多年,突然公布这个数据,其实也没有什么,但当人们看到具体数字的时候,瞬间在社交媒体炸开了锅,因为这个数字为1271亿。当然,这个数据后面加了个后缀,说这是2017年1月1日零点到2017年11月11日23点59分“双十一期间”的统计,但当1271亿这个巨大的数据截图在社交媒体上疯传的时候,很少人会留意那一段小小的后缀。

京东为了可以跟阿里在实力上可以“平起平坐”,玩了一个数学游戏,利用广大网民不爱追求真相只喜欢看表面的特点,策划了一个与阿里实力相当的数据公关,以瞒天过海的形式向广大用户秀肌肉,同时也结束多年来媒体对其不敢公布双十一销售额的诟病。对于这种做法,阿里看在眼里是非常不爽的,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占据着双十一数据公关话语权,突然跑出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京东来搞局,“误导”了部分网友使得他们觉得阿里快被京东赶上了,因此又一次撕逼拉开序幕。双方都指责对方双十一的数据是“积压”出来的。

哀兵策略,避免与阿里硬刚硬?拼多多从未公布双十一销售额的营销策略你看不懂

当然,最后京东站稳了脚跟,源于其物流基础,而在公关上也有了自己比较完善的打法。所以后面的双十一,一直以这种形式在数字跟阿里保持看似“还行”的距离。如果拼多多要公布自己的数据,就得想好怎么公布,是按照京东的方法,还是按照阿里的方法,还是有自己的一套。

但无论怎样,公布数字,对拼多多来说,面临一场巨大的质疑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一旦选择公布数据,就得要推演后面几年怎么公布数据,规划好未来可预期的发展,并确保数据要好看,跟阿里不能拉太远,至少面子上是这样。显然,拼多多还没有想好怎么公布。

基础没准备好,各方面有待完善

归根到底,是拼多多的根据还没有准备好。

拼多多已经上市一年多,但其商业模式一直备受质疑,源于它的流量大多数来自微信,缺乏厚实的用户基础,同时又没有完善的物流体系,给人感觉是虎头蛇尾,底气不足的,只要某个板块被抽掉一部分,就可能导致整个业务体系出现崩塌。

不只是拼多多,这几年新兴的社交电商都遇到这个问题。比如云集,上市之后,由于微信对微商的打压,业务严重受损,导致股价一路下跌。这说明,轻模式起来得快,跌下去可能也快,也是拼多多一个特别让人纠结的问题。

反观阿里巴巴,则是一个强大的商业操作系统,电商只是一个版块,后面有强大的物流体系、金融体系、大数据和云服务体系以及文娱体系来支撑着,稳如泰山。拼多多要恶补的环节,还非常多。

当然,拼多多被人诟病得最多还是假冒伪劣问题,跟一年前比已经大为改观,但依然非常严重,笔者这几天在拼多多上买了几本书,可以说有三分之二是盗版书,其他物品也一样,假冒伪劣或者低质量的产品大面积存在。这跟拼多多模式的不可能三角有关:价格、利润和保真,三者同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最后,又要价格低,又要赚钱,只能放弃产品质量了。

所以拼多多需要转型来完善自己,既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供应商体系,又要确保稳定的用户增长和抓好物流根基,要做的事情还非常多。

就公布双十一销售数据而言,单单在公关层面,公布数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媒体中心的搭建,到上千家主流媒体关系的维护,再到线上线下的发布运营,一系列的动作,都需要完美的结合,从目前的公关打法来看,显然拼多多也还没有准备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