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为政篇》: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言行动机、志趣理想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该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处事的动机,考察他安心于什么事。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呀!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呀!”

本章讲的是如何识人

当然,孔子在这里所讲的识人,并非是普通人,而是教人如何判断对象是不是“君子”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自然不能是某一个人便能直接判定或是下结论的,即便那人是被判定的对象本人。当然,对于君子的判断标准和方法,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孔子在此章中给出的判断标准和依据,就是从其言行、态度和能力等方面进行观察,也就是他在本章之中说的“所以”“所由”和“所安”。通过“视其所以”,可以看出一个人处事的目的和动机;而通过“观其所由”,可以观察他在处事时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察其所安”,可以判断出性格和个性。将这三点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对一个人形成一个整体的、直观的认识,而这些又可以作为对其品德高低判断的直接依据。

所以,孔子在言语的最后一连说了两个“人焉廋哉”,此处的“瘦”是“隐藏、隐匿”的意思。孔子这样说话的目的,一是为了肯定自己所说的话,二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通过孔子本章的言论,可以告诉我们三个方面的道理。

浅谈《论语·为政篇》: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言行动机、志趣理想

01.君子有德,要心存善意

《孟子》有言:“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在表现,是其思想境界、思维层次的最真实的反映。虽然“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成长过程之中,外界的各种影响,会让这种“善”慢慢变少,甚至消失。想要保持住这份“善”,就必须从内心深处珍惜,行善事、种善因、得善果,让“善”长留于心。

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善于借助已有的事例来分析是非善恶之间的联系,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并以此来发现了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品德品行。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每当有人指出他的不足时,他都从善如流,认真加以改正,最终被后世尊为“孔门十哲”之一。

所以,凡是有德的君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与人为善。与人交流时,言不偏激、行不越矩,中正平和谦虚有礼;处理问题时,做事有度、为人有方,待人以诚博采众长。

而能够具有这样品德的人,肯定不会是虚伪的小人,也不会是作恶的坏人。相反,如果过分看重自己的利益得失,那么他即使不作恶,也算不上是君子。

浅谈《论语·为政篇》: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言行动机、志趣理想

02.君子有德,要行己有耻

《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在人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和过程之中,必须要遵守最基本的待人接物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必须用心去遵守,不能有丝毫违逆之处。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成为一个人人尊敬的有德君子,就必须做到行己有耻。

春秋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他原本是楚国的贵族,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一直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因以国家败亡为耻,无颜苟活于世,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通过屈原的故事可以看出,做人知耻明理,而不沽名钓誉,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管子·牧民》中也写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所以对于立志修德的君子来说,一定要有知耻而戒的思想,既不能孤芳自赏而脱离实际,也不能贪生怕死甚至同流合污。

浅谈《论语·为政篇》: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言行动机、志趣理想

03.君子有德,要志存高远

志向,指人们在某一方面决心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心存志向,便能不惧艰险努力向前,比如:周总理看见旧中国风雨飘摇、民不聊生,便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戚继光少年时,见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日益为患,便立志“封侯非本意,但愿海波平”;刘备在与人戏闹之时,看到村口“亭亭如盖”的大桑树时,发出“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的豪言壮语。可见一个人志存高远,会对他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对于常人来说,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这个目标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拍脑袋随意决定,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当然,确立的目标也必须要体现出一定的水平,不能为了方便而把目标定得太小,轻易达成之后,自然也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也不能为了名声和面子,给自己制定一个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毕竟在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之后,这样的目标自然也就毫无意义。

一旦选定了目标之后,就必须要以它为中心,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对将其进行适应的细化,然后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即使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不能被轻易打倒,要学会从困难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想办法去克服,并以此为契机进行突破。千万不能因此而产生颓废之心,甚至畏缩不前,丧失了斗志。

孔子所说的“所以”、“所由”和“所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虽然有一些难度。但是,只是有“行善而安之,则善日进;有过而安之,则恶日积”之心,就可以自觉地分辨出是非善恶,并与之划清界限。如果再能够做到“闻过则喜”“志洁行远”,那么自身所表现出的品德就不会低,也就离君子的标准更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