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局外人》:自救到死亡,感官的慾望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豆瓣8.9《局外人》:自救到死亡,感官的慾望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媽媽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了解脫,準備把一切再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我也是,我也感到準備好把一切再過一遍。好像這巨大的憤怒清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希望。面對著充滿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曾經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 ----阿爾貝·加繆

當讀到“為行將就木老人守靈的默爾索對母親的死,竟是種解脫感”。我久久不能釋懷,長期被處於局外人,造成人性的扭曲與冷漠。

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豆瓣分8.9分。書中成功還原了一個粗糙、漠然、無理性的世界,那是愚昧和死亡混雜的氣味卻又滲透在每一個細節裡。

豆瓣8.9《局外人》:自救到死亡,感官的慾望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作者把生活中所有令人難以忍受的細節,通過語言的慢鏡頭放大和重現。我特別去查閱了這個作者,加繆是44歲的時候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法國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而這個以研究和表現荒誕成名的存在主義作家的離世,有著命運的玩笑,荒誕的氣息。加繆曾經說過:在我看來,沒什麼比死在路上更蠢了。1960年,加繆就死於車禍,結果他自己死在了路上。這是種命運的諷刺與安排嗎?

對“媽媽的死,是種解脫感”的默爾索,在書中曾經自救,可惜失敗了,直到人性的“死亡”,也逃不過感官的慾望,那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豆瓣8.9《局外人》:自救到死亡,感官的慾望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01、【自救到死亡】我們曾經都自救過:新生或死亡,環境影響 同化沉迷=成長圈,跳出成長圈的默爾索,是種《局外人》。

書中的默爾索是個三十來歲的未婚男人,在一家公司當職員的小人物,在無數次的嘗試與努力“自救”。他失敗了,成為被這個世界所疏離與自我放棄的《局外人》。

是的,他厭倦了,厭倦這個世界。這種厭倦,不是經歷了大風大浪,也不是經歷了巨大的情緒衝擊,卻只是來源於生活本質的認識。

那何為生活的本質呢?曾經做過英語老師的馬雲,認為中國教育中的“教”是夠了,但“育”卻遠遠不夠。作為被動承受者的我們在未成年前,所有的生活認知很大程度都來源於原生家庭、學校教育以及少微的思想叛逆。

但就是這少微的思想叛逆,正是日後面對生活的自我認識生活本質的思想萌芽。教育的模式總是固定的,往往孩子的額外興趣與叛逆思想總不被接受,生活之中,我們總能看到是被打壓且扼殺在搖籃裡。

所以,我們是父母、老師的“思想傳承者”,對生活的本質態度與行為,身上充滿了別人的影子,帶著父母的傳統思想。父母面對生活,我們生搬硬套過來去面對生活。

這種傳統思想,從某個角度來說是美好的,但顯然它已經適用不了現代社會了。

記得剛出來社會的我們,總是迷茫甚至是頹廢,因為社會的種種,和記憶中父母和老師說的出入太大。這時候我們是驚慌失措的,想要在游泳池抓到救生圈的我們就想“自救”,想要逆轉困境與未來。

然而事實卻沒有那麼簡單,不去講困難的困難度,單單是內部極為不穩定,我們的自救就要遭遇種種困難:想要跳出某個固定的思維和圈子裡,有父母的用心良苦勸說,居於眼前;有親朋好友的不解,那是種叛逆。

豆瓣8.9《局外人》:自救到死亡,感官的慾望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此刻是矛盾的,我們對自救就有著兩極化的態度:聽話與不聽話。聽話的人,最終還是沒能走出困境,迎向美好未來。不聽話的人,經歷過笑話與失敗,不斷的自救,最終還是能成功的。

那些聽話的人,沒質疑不好。但他們的“自救”失敗了,思想就會隨著一次次的挫敗感去走向“死亡”。縱觀那些生活過得越來越不如意,工作越來越負重前行的人,他們曾經也有過熱血沸騰的年齡。最後他們又把“聽話”的思想、逃避生活本質的樣子與原生家庭與學校教育給予的思想,傳遞給了下一輩,就這樣陷入了惡性循環。(思想的“死亡”錯誤的傳遞)

人總是不甘心平凡與不屈服命運,在對困境的自救,不止一次。但是無數次嘗試後,最終是認命的惰性,潛意識裡是種習慣性,已經沒有太多的勇氣面對目前生活的本質,最終隨波逐流的成長。(思想的“新生”優化的傳遞)

“死亡”或“新生”,我們的思想很大侷限於生活與家庭環境中,它可以影響成長,但意志力並不被排斥,可以避免被“同化”。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環境影響人的成長,但它並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現。

當我們的意志力堅強的時候,那麼環境對我們沒有多大影響,在惡劣的成長環境都能逆襲;當我們的意志力薄弱的時候,那麼環境對我們來說,逐漸被同化並沉迷現狀。這就是種隨波逐流的成長,身邊的人什麼樣,自己就是什麼樣。

總結一句話:環境影響 同化沉迷=成長

但加繆又不想重複寫“環境影響”被“同化沉迷”的人,所以就有了格格不入身邊的環境,又不想被同化的默爾索,這就是他所認為的《局外人》。

書中的默爾索最終放棄了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只求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所作為的活下去。對思想“死亡”的他來說,活著是生命唯一的意義。

豆瓣8.9《局外人》:自救到死亡,感官的慾望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02【活著】生命“輕重”是身體與靈魂的相輔相成:能接受之重,不能承受之輕。

自救失敗的默爾索得知,住在養老院的媽媽去世了,他前去奔喪,卻在守靈的時候抽菸、喝咖啡,跟人聊天、昏昏欲睡。

他記不清媽媽臨終時的具體歲數,拒絕了開棺看媽媽遺容的提議,葬禮的過程中沒有哭,也沒有在墳前默哀。葬禮結束後,竟然為自己有條件上床睡上十二個鐘頭而感到喜悅。

看到這裡,我很是恐懼與無法理解思想的“死亡”,會帶來如此的冷漠,麻木式的自我思想死亡與墮落。但最難受、無法接受與理解的是默爾索在媽媽下葬的次日,他和新結交的女友一起去游泳,看喜劇電影。

後來,我才在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裡,找到到了答案:我們的生命能接受之重,不能承受之輕。

根據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寫到“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

生命的重與輕:“輕”是指沒有負擔,飛離大地,遠離真實的生活;重是指負擔沉重但生活充實,貼近大地。

生活之中的每個人都有著負擔,學生有著成績的“優秀”負擔;少年有著成長的“煩惱”負擔;成年人有著家庭的“責任”負擔;身為父母有著終生的“養育”負擔。

我們就能從這種各種各樣的負擔裡,能夠看到自己昨天的影子,能夠準確地看到自己今天的現狀,甚至能夠看到自己明天的樣子。

昨天、今天、明天構成了我們生命的“重”,始終是在負重前行。當沒有這些負擔的時候,那麼我們的靈魂總能感覺脫離了身體,迷茫與空洞。

豆瓣8.9《局外人》:自救到死亡,感官的慾望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拿最簡單來說,我們總能抱怨上班的辛苦,辭職以後,我們一開始是開心的,內心有種解脫感。但是過去一個月,我們就很驚慌失措;第二個月,我們已經沒有解脫感了,只要多少錢都不是問題,迫切能上班就好。

這時候的我們很明顯感覺到生命中少了點什麼,失去生命之重的“負擔”帶來了空洞洞的虛脫感。

是因為我們真心熱愛工作嗎?不是的。每天的前進動力,就需要有個負擔去前進,頂著家庭與自身壓力,擔負起種種問題,讓靈魂上獲得虛無的充實感。

所以,我們的生命能接受之重,不能承受之輕。思想有著慾望,無慾無求的人,那就是看不到頭的迷茫。最終身體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冷漠與無情,承受不起生命之輕,遠離了真實的生活。

默爾索那個能接受之重的思想已經走向“死亡”,那他的身體是“麻木”的,已經承受不起生命之輕。他只知道他想活著,無靈魂的行屍走肉,並沒有太多的感情。默爾索才會和一群行將就木的老人整夜守靈帶來的疲倦與困頓,足以淹沒母親的死亡所帶來的悲傷,並沒有想象之中的那麼悲傷。在他看來,一切矯飾的感情都沒有存在的價值。不想掩飾,也無所謂掩飾是他的態度。比如新交的女朋友瑪麗問他,是否愛她,是否願意與她結婚。他卻回答,怎麼樣都行,縱使他曉得她會不高興。但是,這就是他內心真實的回答。

顯然他成功成為了格格不入的局外人,一切都與他無關的樣子,活著就好。

身體的“麻木”(感官)與思想的“死亡”(慾望),構成“感官的慾望”,但它是個常人所無法迴避的事實。

豆瓣8.9《局外人》:自救到死亡,感官的慾望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03、感官的慾望,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最終,默爾索不幸捲了一樁明案裡,很多人包括律師為他辯解,爭取無罪釋放。常人都是怕死的恐慌,他卻覺得自己犯了罪自然要付出代價,被判了死刑。

在廣場上被斬首示眾時,本是常人有驚懼、痛悔、絕望、號啕的情緒,淡定的他居然還有心思對斷頭臺的構造浮想連翩,走完了短暫的一生。

看到這裡,我不知道默爾索的思想深處到底經歷與對抗了什麼,才那麼的一心求死,也很好奇《局外人》的作者加繆本身有何故事和經歷,才能寫出20世紀西方文壇最具劃時代的西方文壇最具有劃時代意義最著名小說之一。

那作為常人的我們,如何逃離無法迴避的感官的慾望,從而避免思想的“死亡”與身體的“麻木”呢?

豆瓣8.9《局外人》:自救到死亡,感官的慾望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①、我們不做“默爾索”,表達內心的情感,不去感傷,具備真實的勇氣與清澈的勇氣。

令人意外與欣喜的是,書中的最後他在滿天星的晚上,終於敞開了心扉。其實他愛母親、愛女友,之所以母親死之時沒有哭泣、在女友問他愛不愛時說大概是不愛,因為他並不屑於去表演,更忠於自己的內心,這是種“感傷”。

雅克·巴爾贊,一生只就寫了一本書,85歲才創作,93歲寫成的《從黎明到衰落》。其中描述了默爾索的精神狀態是種“感傷”:感傷是把行動拒之門外的感情,無論是真正的還是潛在的行動。感情力量不足,不足以促使他採取行動,所以他才以悲傷為樂,沉溺於不負責任的悲傷和戀愛。

看到“感傷”描述,似乎覺得很熟悉的感覺,這不是老去的中年人90後嗎?“感傷”是這代中年人成長之後的生活樣子:

曾經敢愛敢恨的我們,有著一群說不完話與盡情戲耍的玩伴,曾經美好的成長圈,在陪伴中新生;然而代入家庭的擔負,在彼此就變了,沉默又欲言又止,相處模式只剩下了唱歌與喝酒,用行動拒之門外了感情。那是因為生活的種種困境,沒能成功突破眼前,使得內心的感情力量不足,才不足以促使採取行動,生活處處被動。所以,曾經精神奕奕的俊男美女,是沉默了,酗酒、禿頭、頹廢的以悲傷為樂,甚至出現了不是沉迷於不負責的悲傷。

又或是他們不向往美好嗎?不是的,曾經的他們自救過,現在突破困境,走出自己想要的人生。然而,這真的是很難,一次次的打擊,誰還能保持著越戰越勇的勇氣呢?

這麼看來,我們後來的生活狀態越來越像默爾索,活成了《局外人》的姿態,並不是別人逼我們這麼做,只是我們有意無意的把自己推向那個樣子:把感情拒之門外,內心的感情力量不足,才沉迷以悲傷為樂、不負責的悲傷。

那如何走出感傷呢?我覺得,要具備“真實的勇氣”與“清澈的勇氣”。

  • 真實的勇氣:朋友圈裡始終還有人堅持發著自己的情感與生活狀態,老實說我很羨慕,因為他們比我來的真實,有著勇於面對生活的“真實勇氣”。
  • 清澈的勇氣:所住的小城裡,經歷了種種歲月,但小溪的水還是很清澈。每當無法承受的時候,我就會去看這條小溪裡的水。清澈的水,永不停止的奔向大海,那是種“清澈的勇氣”:前方不管如何兇險,還是一如既往的前進。剩下與留下洗滌過的回憶,是曾經清澈,這就足夠了。

所以,我們不做“默爾索”,不能逐漸活成他的樣子,應勇於表達內心的情感,不去感傷:該吃就吃,該珍惜的去珍惜,人生總不能留有太多的遺憾。同時,去具備真實的勇氣與清澈的勇氣,生活就是真實,我們只能做著的是保持內心的清澈,並勇於面對它。

勇氣有了,那就去面對那些無法迴避的事實,去端正與抑制事實的樣子。

豆瓣8.9《局外人》:自救到死亡,感官的慾望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②、無法迴避的事實,“現量”端正感官,疼痛抑制“比量”。

關於“事實”,託尼·朱特的《事實改變之後》是這樣子說到:就算我們從20世紀什麼也沒學到,我們也至少應該能明白,答案越完美,後果越可怕。我們可以期望最好的結果便是在不理想的情況下做不完美的改進,或許這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既然是事實,且無法改變,我們的感官總是看到、聽到、想到眼前的事實樣子,從而有行動的慾望,做出相對應的反應,可悲傷,可高興。這就是種期待之後的正常人反應,也就有了“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的不良情緒。

反過來思考,既然感官與慾望能帶來期望的落差,何不利用它們去反客為主呢?用“現量”端正感官,疼痛抑制“現量”。

  1. “現量”指的是所看到的實相。我們總能在看到事或人時,擁有第一印象,並做好腦子還沒及時做出的反應。比如碰到開水,就立馬鬆手,又或是被扎到的時候,一瞬間就感覺到疼痛。
  2. 端正行為,最好的方法是記住疼痛,下次的行為基於那疼痛回憶。就拿上班時候的我們來說,總是被罰款後才能很大程度的避免下次的犯錯。人性的自覺性,是很難的,總能有意無意的再次犯錯。只有感官記住了疼痛,那麼就算是做出腦子都來不及判斷的行為,但大多數還是正確的。
  3. “比量”指的是存在於我們腦海中的判斷,還未做出行為,但存在正確度。這時候的感官記住疼痛,那疼痛的記憶深度越深,很好的抑制慾望的滋生,痛過一次讓頭腦面對同樣的錯誤,顯得更加的理性。那麼,時間久了,對事或人,都很有理智。因為他們的內心有個刻骨銘心的疼痛,讓他們看著比常人更加的成熟與理智。

適當的疼痛,對“現量”與“比量”才有更好的判斷與理智,玉不琢不成器,早期的我們總是要經歷起困難的疼痛,才能在未來的日子,不被生命的“輕重”所打敗,不懼負擔也不怕空洞感。生活就是如此,只有記住疼痛,下次才能做得更好,而不是一振不撅的同化。

那麼,最後我們只需要對生命做的是,可進也可退。

豆瓣8.9《局外人》:自救到死亡,感官的慾望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③、對內消除傲慢,對外消除偏見的自我修行:可進可退的生命演變。

有個朋友,活得很有意思。初中時候的她,出了名的倔強,只要一說她的名字,就很多人知道;出去社會的她,再次見面,整個人都收斂了,不爭不取很是沉默;再後來的相遇,她似乎又變成了初中時候的樣子:個性鮮明,眉間充滿了鬥志。

她是這樣子說到她的變化:

初中那時候的我,覺得是種生命的前進,才很倔強的堅持;後來出來社會磕磕碰碰多了,覺得要收斂,這是與我初中時候的性格是種相反,也就是種後退;最後我在這兩個前進與後退的狀態裡有了自己真正的樣子,這才是目前的最真實的樣子。未來的日子,也有可能不斷去變化。

這時候,我才知道這是種“可進可退的生命演變”。不管是局外人或是局內人,都無法逃避無法迴避的事實,我們的感官與慾望還是有的,且不斷在遞增。那麼,只能進或退,退後也是種謙讓的成長。

我們都知道“學如逆水,不進則退”,這說明只有不斷進步才不被淘汰。然而,拔河比賽卻是眾人奮力拼搏的退後,才有取得勝利。

我們的生命可以很長,因為我們不斷演變活著的方式,有個精彩的過程,基於近或退的演變;但又可以很短,因為我們固定模式的活著,紋絲不動,歲月顯然就是匆匆而過

如果說生命是一條直線,那麼我們只能不斷去演變,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中心點,做個真實的合適的自己。

所以,生活最好的態度是對內消除傲慢,對外消除偏見,尊重內心的想法,清楚與過好自己的樣子。不去侷限生活的模式,只要是對的,那退一步就是種海闊天空。執著眼前的我們,總是會有得失,反反覆覆的進退,經歷了種種的失去,終究有生命中最重要的得到。

豆瓣8.9《局外人》:自救到死亡,感官的慾望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局外人》,自救到死亡,感官的慾望,我們終究要面對與無法迴避的事實。

只有不斷努力與爭取,才能成功自救。

那個生命的“輕重”,每個人都是在負重前行,別人並不比我們過得好。

賦予自己,真實的勇氣與清澈的勇氣,去正視疼痛。

那麼,真正的“局外人”就是個不斷成長起來的局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