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空中“劍客”,伊朗曾保有,以色列大氣不敢出

蘇聯的空中“劍客”,伊朗曾保有,以色列大氣不敢出

上世紀中後期,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為了解決轟炸機不足的問題,轉而著手研製前線作戰使用的戰鬥轟炸機,即戰轟機,而蘇-24就是蘇霍伊設計局在當時的著名產物。

蘇聯的空中“劍客”,伊朗曾保有,以色列大氣不敢出

蘇-24,北約代號"擊劍手",是一款雙發雙座可變後掠翼設計的長程多用途戰轟機,用以取代蘇聯空軍老舊的雅克-28,除了攜帶傳統型的空對地導彈來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外,蘇-24也可以攜帶當量經過精確計算的小型戰術核子武器,進行敵後縱深打擊。1979年,蘇-24曾在東德地區被西方記錄下蹤跡,而其首次實戰記錄是發生在1984年的阿富汗。

蘇聯的空中“劍客”,伊朗曾保有,以色列大氣不敢出

蘇-24的研製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當時蘇-24作為一款新興概念機型的存在,蘇霍伊設計局也拿出了兩個方案,即:一款是代號為T6-1的固定翼試驗機,另外一款為使用可變後掠翼的T6-2試驗機。但在實際測試中,蘇方技術人員發現固定翼的設計並不理想,隨即T6-1計劃被取消,其原型機時至今日仍被存放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空軍博物館中。T6-2方案得以通過後,於1970年1月17日正式首飛,並於1974年正式服役。

蘇-24採用的是可變後掠翼,這是一種可隨不同飛行情況而改變掠角的技術設計,這樣做的話,戰機能夠在高速飛行下使用後掠翼、低速飛行下使用直線機翼,更加符合空氣動力學。

蘇聯的空中“劍客”,伊朗曾保有,以色列大氣不敢出

與加油機在空中編隊飛行的蘇-24

後掠翼的概念最早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的Me P.1101戰鬥機,其被美國研究人員帶回國後,開發出了X-5試驗機,但當時由於技術不成熟,美方人員發現在機翼向前展開時,壓力中心會向前移動,並迫使機頭向下壓,這對戰機的安全飛行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患。而蘇聯中央空氣動力學研究所在研究可變後掠翼飛機的可行性後,似乎找到了解決方法,通過設計更寬的翼轉軸間距,減少改變後掠翼時產生的不穩定氣流,該技術最早應用到了蘇-17上,而其之後的蘇-24則是該技術的"大成之作"。

蘇聯的空中“劍客”,伊朗曾保有,以色列大氣不敢出

德國二戰時期研發的Me P.1101戰鬥機原型機

在冷戰時期,伊朗曾經獲得過一批來自伊拉克的蘇-24戰鬥轟炸機,自此之後空軍實力大增,如果伊朗在當時研製出戰術核子武器,並將其安裝在蘇-24上,可以對以色列造成極大的威脅,這種以色列"大氣都不敢出"的尷尬局面直到引入F-15E戰鬥轟炸機後才稍稍緩解。

至今仍然有超過數百架蘇-24在俄羅斯空天軍中服役,其中很大一部分蘇-24戰鬥轟炸機被改為單位戰略任務所用,2015年俄羅斯就曾派遣蘇-24在內的空中力量奔赴敘利亞協助其政府軍打擊極端勢力。

蘇聯的空中“劍客”,伊朗曾保有,以色列大氣不敢出

但可變後掠翼技術發展到最近幾十年,已經越來越"沒有發展前景"了,上世紀70年代之後,隨著現代空氣動力學和航空發動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小型戰機的高低速飛行控制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如採用幾何可變機翼、邊條技術等,這麼做的好處是不但解決了低速時飛行產生的升力問題,還連帶解決了可變後掠翼複雜的構造、昂貴的製造費用等問題。所以在三角翼和幾何可變翼成為主流的今天,世界上就再也沒有一款新的可變後掠翼戰機研製計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