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故意”做一些事情,家長髮現這種現象,那你應該反思了

孩子總是“故意”做一些事情,家長髮現這種現象,那你應該反思了

小編有一個朋友白白,白白的孩子小宇今年已經十歲了。和小宇同齡的小孩子都已經可以幫助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懂得心疼家長了,可是小宇卻還是非常調皮,沒有一點長大的跡象,這讓白白非常著急。

不僅如此,白白還發現了自己的兒子小宇最近總是故意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來吸引白白的注意。

比如故意弄亂已經擺放整齊的玩具,故意在白白麵前裝病撒謊不想去上學,要求白白帶他去醫院,故意打罵媽媽等等。

孩子總是“故意”做一些事情,家長髮現這種現象,那你應該反思了

即使白白已經告訴過小宇很多次不要這樣做,這樣做會給其他人添麻煩,可是小宇只有當時點頭認錯,下一次還是故意在家長眼皮子底下搗亂,就好像專門等著白白來責罵他一樣。

有一次小宇又弄亂了剛剛才擺好的玩具,還故意對著媽媽笑。面對小宇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懂事,白白終於爆發了,非常生氣地問小宇究竟為什麼要一直做這種事。可是小宇也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

白白生氣之餘又覺得小宇是知道做這些事情是不對的,可是白白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小宇明知道做這些搗亂的事情會讓媽媽生氣,還一直反覆試探媽媽的底線呢?

其實小宇一直髮生這種情況來吸引家長注意,家長就應該反思了!孩子這樣做,很有可能是因為你的陪伴太少了。當然,也有可能是孩子需要擴大社交圈的信號!

孩子總是“故意”做一些事情,家長髮現這種現象,那你應該反思了

孩子通常有哪些故意行為,家長是否發現?

1. 故意去弄髒衣服

小孩子有的時候會故意去弄髒衣服來引起父母的注意。有的孩子出去玩完後明明自己的衣服沒有髒,卻還是故意往牆上去蹭,造成一副髒兮兮的樣子。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瞭解孩子這麼去做的原因,並且告訴他爸爸媽媽幫他洗衣服是非常辛苦的,請孩子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

孩子總是“故意”做一些事情,家長髮現這種現象,那你應該反思了

2. 故意喊疼

有些孩子稍微一磕到碰到就故意大喊大叫,流淚並喊媽媽過來,說自己被磕到的地方非常的疼。

造成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他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想體會那種被爸爸媽媽哄著的感覺。父母應該適當地對此“冷處理”,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的能力,讓孩子自己面對困難。

3. 故意弄亂玩具

孩子有時候會故意弄亂擺放整齊的玩具,然後對著你哈哈大笑。家長可千萬不要以“孩子淘氣”而一笑而過,而是應該重視起來。

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體會到整理的艱辛,讓他可以切身體會到為什麼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也可以培養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

4. 故意裝病

有的小孩子故意裝病來博取家長的關心。如果家長髮現孩子有這種行為,家長自己首先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孩子才用這種方式來讓父母留下來陪陪孩子。

如果家長認為陪伴孩子時間很多,那麼家長就要注意一下孩子是否只是因為懶惰才故意裝病的。

孩子總是“故意”做一些事情,家長髮現這種現象,那你應該反思了

為什麼孩子總會出現這些“故意”的行為?

1. 想得到家長的關心和在乎

有些孩子出現這種“故意”的行為,可能只是因為想得到家長的關心和在乎。家長首先應該反思,我們是不是對孩子的關心和注意變少了才導致孩子做出這樣故意激怒自己的行為。

如果家長正是因為工作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與愛,家長就應該多多關心孩子,給孩子應有的愛護。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在週末帶孩子出去玩,培養自己和孩子的感情。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好玩的益智遊戲,培養感情的同時也讓孩子的智力得到了發展。

當孩子做了一些正確的事情或者努力嘗試的時候,家長也應該不要吝嗇表揚,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其他的活動,獲得自信心和自尊心。

孩子總是“故意”做一些事情,家長髮現這種現象,那你應該反思了

2. 對社交的一種迫切追求

孩子不停地搗蛋,破壞東西,給家長添麻煩,即使家長出言制止也不聽,那麼家長就需要警惕了,這可能是孩子想要擴大社交圈的信號!

有些孩子因為長期呆在家裡,不和其他小朋友相接觸,

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抑鬱,渴望引起別人注意等行為。

家長可以多帶孩子認識新朋友,鼓勵孩子和新朋友一起相處,讓孩子成為一個活潑開朗的人。如果孩子自己和其他小朋友形成了一個小圈子,那麼孩子自然會把注意力放到朋友那裡。

3. 探索別人的底線

孩子有可能只是因為探索別人的底線才不停的搗蛋。兩三歲左右的孩子自己會迎來一個叛逆期,這個叛逆期也是孩子展現自我的階段。

孩子在這個階段裡不斷探索身邊人的底線,想讓自己處於一個絕對安全的環境之中。如果家長確定了孩子只是想看看你什麼時候生氣。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就應該在孩子搗亂的時候批評孩子,給孩子一個這樣的信號:如果做了這件事,媽媽就會生氣。並且家長也應該和孩子談心,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為什麼不對,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難處,理解父母。

孩子總是“故意”做一些事情,家長髮現這種現象,那你應該反思了

家長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如何處理?

1. 多點時間陪伴孩子

有的時候孩子故意搗亂,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往往是因為家長沒有騰出時間來陪伴孩子。

家長整天忙於工作,當家長累了一天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的時候也常常沒有跟孩子有很多交流。其實孩子非常渴望家長和他一起玩,哪怕是普通的聊聊天,說說話,滿足孩子的傾訴欲和傾聽欲。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多點時間陪伴孩子,多詢問孩子今天有沒有開心的事情,也可以和孩子玩一些簡單的益智小遊戲,增進兩個人之間的感情,讓孩子瞭解到家長是在乎孩子的,只是有的時候因為工作上的事不能常常陪伴,並不是因為家長不關心孩子,不愛孩子了。

只有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愛,他才會不再鬧事,安安心心地當個乖寶寶,更有的孩子體會到家長的不容易,還會主動幫爸爸媽媽分擔家務,關心父母。

孩子總是“故意”做一些事情,家長髮現這種現象,那你應該反思了

2. 安撫式的批評

當孩子搗蛋或故意做出讓大人不高興的事情時,如果大人採用強烈的情緒反應或採取激烈的言行阻止,反而會讓孩子的搗蛋行為得到強化,因為孩子的行為得到了回應,對孩子來說,他的故意使壞讓大人不高興了,這常常也是被大人忽視的孩子的一些常見的行為表現。

部分孩子可能會在大人的嚴厲批評或打罵下暫時停止搗蛋行為,卻會在其他事情或以其他執拗的方式反映出來。就像水裡的氣泡,總會冒頭。

所以家長應該轉換批評的方式,儘量採取溫和安撫式的批評,平心靜氣地和孩子討論,告訴孩子什麼應該做,什麼不能做。我們應該和孩子用較為溫和的口吻商討,而不能用強烈激進的語氣、尖銳的語調來批評孩子。

3. 瞭解孩子的需求

有的孩子故意搗蛋,讓父母不高興,可能是因為家長沒有了解孩子的需求。對於需求,有些孩子是需要精神上的滿足,有些孩子是需要物質上的滿足。

如果孩子要求的是情感上的、精神上的,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是寂寞了。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擴大孩子的社交圈,讓孩子儘可能地接觸到更多的人,讓孩子變得活潑開朗,把活潑好動的性格展現給其他的小朋友。

家長自己也不應該整天沉迷工作,而是應該多多抽出時間來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多和孩子在一起玩耍。

如果孩子是需要物質上的滿足,那麼家長首先應該瞭解到孩子需要什麼,孩子需要的這個東西是否可以給孩子買,會不會造成孩子以後的攀比現象。

如果孩子想要的這個東西家長認為沒有必要買,那麼家長就要給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為什麼這件東西不可以買。

家長千萬不要一味地批評孩子,不分青紅皂白地責罵他,這樣不僅讓他不知道自己哪裡錯了,還有可能造成對家長的厭惡情緒。

如果孩子總是故意搗亂,家長首先應該自省,自己是不是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其次家長應該多多帶孩子出去交友,擴大孩子的交友圈。

同時我們應該讓孩子懂得父母的不容易,讓孩子學會體諒父母。最後我們一定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千萬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孩子,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再愛他了。

只有找出孩子搗蛋的原因,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懂事聰明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