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成敗論君王——淺談甘露之變後的唐文宗

前言

不以成敗論君王——淺談甘露之變後的唐文宗

甘露之變

唐朝末年,各種政治鬥爭愈演愈烈,宦官掌握大權,"朋黨"甚熾,使皇權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一、“甘露之變”的爆發


唐朝自唐德宗後由宦官典掌禁軍,使宦官的勢力得到了膨脹。從唐穆宗以後,宦官擁立皇帝成了慣例,皇帝的命運都掌握在宦官的手裡,宦官的權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幾乎沒有人敢與之為敵,已經無法簡單將其根除。

唐文宗每日在宦官操縱之下生活,自己也很壓抑。隨著在位時間越來越長,便也滋生了除掉宦官之心。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場病,急於尋醫,正好王守澄手下有個叫鄭注的官員精通醫道,便推薦此人為唐文宗看病,唐文宗服用他的藥以後果然有了很大的好轉。唐文宗很高興,又發現此人聰明伶俐,便提拔他為御使大夫。鄭注有一位朋友名字叫李訓,此人出身名門,精通《周易》。因為做官很不得志,便通過鄭注的引薦來到了朝廷,李訓能力過人,很快便得到唐文宗的信任,將他提拔為宰相。後來唐文宗便將想要除去宦官的心事告訴了二人。於是,他們三人秘密商量決定削弱王守澄的權利。

他們利用王守澄的手下宦官仇士良與王守澄之間有矛盾一事,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權。王守澄被剝奪了實權,最終唐文宗賜給他一杯毒酒,將他毒死。唐文宗在剪除宦官的行動中,引發了一場驚震朝野的“甘露之變”。

不以成敗論君王——淺談甘露之變後的唐文宗

甘露之變

二、“甘露之變”的失敗

在除去了宦官王守澄以後,下一個目標自然就是仇士良了。

太和九年(835)年的一天,李訓提前在宮中部署了兵力,決定動手,在唐文宗上朝時啟奏,說禁衛軍大廳後院的一顆石榴樹上,昨夜降起了甘露。按照當時迷信的說法,天降甘露是一個好兆頭。此舉的目的就只有一個,誘使仇士良等黨羽前往,一舉誅殺等人。可惜不幸的是,仇士良看出破綻,連忙退出,挾持走唐文宗奪路而逃,待他緩過神來以後,仇士良便派兵關閉宮門,對宰相和朝廷大臣下了殺手,李訓和鄭注也未能逃過此劫。於此事變的有關的官員大概千人都被斬殺,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甘露之變。”事變以後,宦官更加氣焰囂張,對唐文宗也很不禮貌,常常出言不遜,唐文宗從此鬱郁不敢出聲。

甘露之變說明,宦官的勢力已經非常的大,根基很深,朝廷已經不大可能徹底除掉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把持朝政,為非作歹。

三、“甘露之變”失敗後的唐文宗

不以成敗論君王——淺談甘露之變後的唐文宗

唐文宗

開成四年(839年) ,唐文宗曾悄悄地問身邊當值學士周墀:“朕與周赧王、漢獻帝相比如何?”周墀回答說:“以皇上的文才和品德, 就連周成、周康二王和漢文、漢景二帝也很難與您相比,您為什麼要與那二位亡國君主相比較呢?”唐文宗道:“周赧王、漢獻帝不過是受制強臣,今朕卻受制於家奴,自認為連他們二人也遠遠比不上呀。”說罷,一陣傷感。

唐文宗能夠勤勤勉勉、宵衣旰食,但卻缺乏治國的才幹,而上天對唐文宗似乎也不是那麼眷顧。開成(836~840年)中後期,各地水旱蝗災不斷,百姓房屋倒塌,久旱無雨,顆粒無收,唐文宗派使者去各處祈雨,卻沒有帶來多少令人高興的好消息。唐文宗很傷心,表示再解決不了災民的問題,就將退居南內興慶宮,不再當這個天子了。開成五年(840 年)的新年,唐文宗因病沒有接受群臣的朝賀。正月四日,唐文宗死於大明宮的太和殿,年僅31歲。仇士良擁立李炎即位,即唐武宗。

四、“甘露之變”影響及分析

不以成敗論君王——淺談甘露之變後的唐文宗

唐朝

唐朝的政治統治有兩大問題一宦官當權和“朋黨之爭”。在大多數情況下,發生這種爭鬥,就是這個朝代末日來臨的一種警告。當然也有例外的,如清康熙年間,明珠與索額圖之間的黨爭被康熙妥善地處理掉。但歷史上像康熙這樣的帝王又有幾個呢?

宦官之害當推為封建社會之首。受過宦官之害的不止唐朝一個朝代。事實證明,宦官當權往往帶來壞的結果,宦官勢力一旦形成,就很難消滅,這也是很多朝代開創之初就訂立嚴禁宦官干預朝政的原因。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官員之間為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的大有人在,但當其發展到群體性的“朋黨之爭”時,危害就明顯增強了。唐王朝當時的情況是:一方面受藩鎮割據的侵擾,另一方面還要受宦官當權的危害,再加上朝廷裡“朋黨之爭”,這些問題將唐王朝攪得亂成一片。

正如史評唐文宗“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一般,縱然唐文宗有很多想法,但鑑於個人的能力有限,而使好的思想都沒有順利地貫徹執行,或者在執行的過程中沒有詳盡的規劃細節,致使本來可改變為人所控的局面的機會消失殆盡。本是自家的天下,卻不得不聽命於奴才,唐文宗的遭遇實在讓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