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敢教瑤山換新顏

大化:敢教瑤山換新顏

大化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化結合試點工程拿銀安置區東區。

大化,青山秀水,鍾靈毓秀。這裡,有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它是世界上喀斯特高峰縱深窪地發育最典型的地區,具有世界自然遺產等級,重巒疊嶂,氣勢磅礴;這裡,有紅水河百里風情畫廊景區,沿河兩岸景點密集,船移景換,水光山色撲朔迷離;這裡,有分佈在千山萬弄中的一個個小村屯,弄間村裡不時傳出小鳥清脆悅耳的鳴叫聲,還有風吹樹葉的“沙沙”聲,一切都是那麼愜意和美妙。

  大自然賦予大化瑤族自治縣獨特優美的自然景觀,卻沒有給予人類在這片土地上幸福生活的條件。改革開放初期,世界銀行官員到大化大石山區考察後感嘆:“這裡環境太惡劣,不適合人類居住,能夠生存下來已是奇蹟!”

  2018年6月12日,鹿心社書記前往大化調研,被眼前景觀深深震撼:一望無際的大山,人們分散居住在深山坳裡,住著半乾欄式或全地居式木房子,底層“住”牲口,上層住人,上下層以木板相隔,牲畜糞便臭味透過縫隙直往上冒。“碗一塊、瓢一塊”的山窩石縫地,是村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石縫地只能種少許玉米,人吃,豬也吃。靠著稀少又貧瘠的石縫地,謀生真是不易,幾乎談不上產業發展。貧困也在祖祖輩輩中傳遞下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直至2016年,大化縣40多萬人口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0萬多人,貧困發生率達25.63%。如今,大化仍然貼著國家、廣西兩級深度貧困“標籤”。

  困難,困在山裡萬般難

  大化是典型的大石山區,山高陡峭,石山佔全縣總面積的90.1%。“一大難題,三筆舊賬”成為長期阻擋著大化突圍的“攔路虎”。

  一大難題。大化是巖灘、大化、百龍灘三大電站庫區,全縣16個鄉鎮13個在庫區,涉及庫區移民6.5萬人。一直以來,只有處理好庫區移民穩定問題,才能確保全縣獲得最大發展。

  2009年以前,庫區補助標準微乎其微。移民因為生計問題,每年都出現若干次上訪。為了保穩定,政府把精力全放在守橋頭、守碼頭、守路頭上。庫區移民穩定問題,是當時大化最為棘手的一大難題。

  三筆舊賬。行路難、吃水難、住房難是歷史留下的三筆賬單。

  行路難。“看上去很近,走起來很遠。”這是當地村民常掛在嘴邊的話。2015年底統計,全縣需要新建屯級公路747條,需要改擴建並升級硬化公路623條,涉及群眾30.99萬人;修建20戶以上的村屯道路,佔全市建設比例的四分之一。

  飲水難。靠著“望天水”根本解決不了吃水問題,但卻成了大多數人不得已的選擇,嚴重缺水已讓當地群眾苦不堪言,全縣有近7萬人口需要解決飲水問題。

  住房難。全縣有近5萬人口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需要進行危房改造;“十三五”時期,大化有6565戶29777人,需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困難困難,困在山裡萬般難。在這“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土壤貧瘠、石漠化嚴重的地方,還面臨著庫區移民不穩定因素等“歷史欠賬”和諸多現實需求問題,出路在哪?對於大化縣這樣一個國家極度貧困縣來說,消滅貧困,何其艱難!

  出路,勠力搬開“攔路虎”

  習近平總書記說:“貧困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的具體條件,決定了它的發展變化只能是漸進的過程。根本改變貧困落後面貌,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發揚‘滴水穿石’般的韌勁兒和默默奉獻的艱苦創業精神,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

  面對貧困集中連片,貧困面廣、量大、程度深的縣情,大化縣委、縣人民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乘勢而上,精銳出戰。

  “脫貧攻堅是一場不容懈怠的時間之戰,務必要夙夜在公,爭分奪秒,竭力衝刺”,大化縣委書記楊龍文說,“大化2020年實現整縣脫貧摘帽,是對全縣黨員幹部政治立場、政治覺悟、政治品格和為民情懷的深度檢驗,沒有半點客觀條件可講,必須不折不扣高質量完成。”

  於是乎,全縣上下強化組織領導,壓實攻堅責任,層層立下軍令狀、簽訂責任書,組建92個工作組,直擊“兩不愁三保障”薄弱環節,下足繡花功夫補齊短板:修路、引水、建房,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奮力書寫最美的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大化答卷”。

  其一:公路修建到村屯,踏平坎坷成大道。

  要脫貧,得有吃住;要致富,必須修路。然而,要在大化這片峰林密佈的大石山區,劈山開路談何容易!這需要付出多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

  板升鄉八好村弄研屯,住著瑤族人家34戶205人,其中31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僅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屯,村民們運東西只能靠肩挑馬馱。2016年,縣扶貧辦給該屯落實屯級道路建設指標。從勘察、設計到開工,幾經論證後,決定困難再大也要把路修通!

  山石崢嶸險峭,不能爆破,全用人力一點一點地挖。黨員幹部帶頭幹,鄉親們投工投勞,劈山運石……2017年5月,一條1750米長的砂石路修通。2018年,這條路實施硬化。

  “澆築一公里多長的水泥路,花的水費就要3萬多元。”施工老闆田錦洋說。在弄研屯道路硬化時,要到鄉政府所在地買水,往返30多公里,拉一車水要花費600多元。

  如今,全縣155個村,村村通水泥路。20戶以上自然屯,通路也是100%。縣長藍勝說:“3年多來,大化縣修建的村屯道路1370條2306.13公里,總里程要比從大化縣城去北京還遠。”

  山間路暢幸福來。路通了,群眾致富的信心足了,路子寬了。八好村弄研屯51歲的羅桂金,順利完成危房改造和水櫃建設,兒子和兒媳外出務工,夫婦倆在家搞種養,今年他家主動要求脫貧。

  同樣,對於北景鎮安蘭村弄甲屯村民張宏享來說,公路修到家門口,他更是喜上眉梢,再也不用擔心山裡的“土特產”賣不出去了!對於往日不通公路時的艱辛,張宏享記憶猶新:每天天還沒亮,就揹著從山裡採集到的中草藥到鄉里去賣,走到集市已是中午;村裡為了通電,一根電線杆要二三十個人輪流抬進村。

  其二:飲水工程大會戰,“望天吃水”成過去。

  “一到旱季就要去挑水,每次來回幾個小時。一盆水洗了衣服還餵豬,洗了臉還洗腳。”雅龍鄉道德村黃少屯村民韋永清說,過去是真正的“望天吃水”。雖然在過去的幾年,政府也扶持村民們修建家庭水櫃,水櫃暫時解決了大家的吃水難問題,但不少水櫃沒有遮擋,水質沒有保障。

  “有安全飲水”是脫貧摘帽必須核驗的重要指標之一。近幾年來,大化縣掀起了新一輪大石山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大會戰,通過新建家庭水櫃、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確保群眾喝上放心水。

  2019年,該縣需解決貧困人口1.5598萬人的飲水難問題,按人數比例佔全市人口77.5%,佔全區53.4%;全縣建設水櫃數量佔全市46%,佔全區31%。

  任務重,時間緊。該縣將飲水工程建設任務細化到鄉、村、戶,項目建設精確到點、精準到戶,所有貧困人口納入工程受益人口。為確保任務完成,該縣層層壓實責任,每週一對各鄉鎮、54個未脫貧村項目建設進度及排名情況進行通報,對工作推進不力的鄉鎮的主要領導進行約談,並全縣通報。同時,嚴肅問責問效,倒逼推動幫扶單位、幫扶幹部落實幫扶責任。

  如今,全縣已經建有家庭水櫃10099座、集中供水333處,解決了近21萬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問題。

  其三:住房實施改建搬,確保群眾有安居。

  自危房改造列入民生工程以來,該縣在縣本級財政資金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每年都按照危房改造資金補助標準給予了一定的資金配套,支持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項目。10年共完成投資5.96億元,先後解決了31902戶貧困戶、共12萬多人住房安全問題。

  “感謝黨的‘陽光’政策,住了幾十年木瓦結構房子,終於得翻新了。”板升鄉弄麻屯村民毛玉瓊說。通屯道路修通後,全屯28戶危房改造戶,就不約而同地拆除舊房子,興建磚混結構“小洋樓”。

  板升鄉弄立村比後屯,公路修通後,一棟棟“小洋樓”取代了過去的泥瓦房,一座座水櫃盈滿清水,小山村再也不憂風憂雨。

  同時,在脫貧攻堅戰中,大化縣集中連片建成了都陽鎮六想新村和大化鎮安緣新村,七百弄鄉弄朝新村、弄等新村、弄軒新村、大洞新村、高洞新村,六也鄉華膳瑤族新村,以及縣城區移民新城,古江、拿銀移民安置區等16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區),全縣6565戶29777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以解決搬遷群眾創業就業為目標、總投資20億元的達吽美食小鎮,不但讓貧困群眾有了安居,還提供工作崗位約3000個。

  “在大化,沒有一個搬遷貧困戶不能解決就業問題的。”國家發改委一位司長對大化搬遷戶就業情況作調研後如是說。

  搬遷戶覃豔頌,搬遷前住在山弄裡,路不通、田地少,又沒有固定收入。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8年7月,她“拎包入住”古江安置區,並在達吽美食小鎮裡開了一家母嬰店。“一個鄉下人能到縣城自己當老闆,以前想都不敢想。”覃豔頌說,現在的日子越過越好,經營店鋪一個月能賺近3000元。

  據統計,3年多來,大化縣投入資金達23.68億元,全面實施民生項目工程,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百姓幸福生活指數不斷攀升。

  致富,產業發展作保障

  水電路基礎條件不斷完善後,對全縣10萬多建檔貧困人口來說,要脫貧致富,必須有產業發展來支撐。

  “石漠化嚴重、產業不強、優勢產業規模小、低效農作物佔比大。”該縣副縣長王丹華一語道出大化曾經的“痛點”。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擺脫貧困,產業為先。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大化縣始終把產業培育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和長久之計,選擇發展路徑明晰、市場前景可觀、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

  厚植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養殖。2016年,大化縣選擇了適生性強、市場前景可觀的“七百弄雞”產業作為“減貧出列”突破口之一。

  “七百弄雞”產業辦韋海貴介紹:“全縣已建設七百弄雞扶貧養殖場139個,投入使用102個,採用‘聯建聯養’模式,已養殖七百弄雞34萬羽,今年已經出欄約16萬羽,銷售額約900多萬元,帶動2000多貧困戶增收。”

  2017年,“七百弄雞”已獲得農業部地理標誌認證,2018年被評為“廣西好雞”,2019年被列入第二批廣西農業品牌目錄。銷售順暢,市場前景廣闊。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在《求是》雜誌上說:脫貧攻堅既要“輸血”更要“造血”,大化縣“七百弄雞”品牌越來越響。

  在產業佈局中,大化縣長短結合,多點支撐,因地制宜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肉牛、山羊養殖,以及大化白玉薯、食用菌和油茶等產業,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同時,以農旅一體化為發展方向,打造觀光體驗、康養度假、地質科考為目標,把旅遊業發展做大做強。

  “近年來,大化縣以創建自治區全域旅遊示範區為契機打造扶貧產業,以美食為支點撬動康養美食產業的發展,逐步形成生態產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格局。”縣委書記楊龍文介紹,到目前為止,全縣建成409個扶貧養殖場,有七百弄雞、七百弄山羊等26個“三品一標”農產品,全縣擁有食品經營店887家,有大中小型餐飲店583家,直接拉動近6000人就業,年營業額約10億元。

  擼起袖子鏟貧困,敢教瑤山換新顏。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大化縣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脫貧攻堅答卷——到2018年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5元,增長11.3%;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6年的22565戶104203人減少到12308戶58625人,實現貧困人口10257戶45578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5.63%下降為14.38%。

  時下,脫貧攻堅正當時。大化全縣上下眾志成城的鏖戰力量,必將“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在大化變成現實。 (本報記者 田敏 龍招江 通訊員 韋哲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