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时,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为何无一人反对?

韩惜忆


大清朝12名铁帽子王,在溥仪退位时为何表现完全不同

满清建国200多年,一共有12个铁帽子王,分别是开国所封的6个铁帽子亲王加上两个郡王,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后来又封了4个铁帽子亲王,分别是雍正时代的怡亲王胤祥,咸丰时代的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以及满清末年的庆亲王奕劻,这就是满清所有的12个铁帽子王。他们的子孙可以继承王位,地位不会下降,也就是传说中的世袭罔替。所以除了满清皇室之外,他们可谓是得益最大的人,那么在溥仪退位、满清即将灭亡的时候,这12个铁帽子王为何表现迥异呢?

其实他们开始的时候是坚决反对的,因为满清一旦灭亡了,他们的利益会受到最直接的损害。事实上,不光是他们,整个满清王族甚至包括所有的满人,都强烈反对溥仪退位。他们中的一些高层甚至组成宗社党,为保卫皇朝而作坚决的斗争。这些人里面非常有名的就有铁良、良弼、载泽、载涛、荫昌等人。不过不管他们怎么样努力,历史的潮流终究是不可阻挡的。

在形势朝着不利于满清发展之后,很多人的态度便不再那么坚决,产生了不少所谓的“叛徒”,最有名的莫过于奕劻了,他是满清最后一个铁帽子王,是慈禧太后亲封的。按说他也是爱新觉罗皇族的人,理应为满清皇朝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但是他在清末的表现却非常诡异,在很多时候他甚至站在袁世凯这边。虽然他是如假包换的满人,但是很多人甚至怀疑他是打入满清内部的奸细。因为袁世凯几次遇到危险的时候,都是他在保护袁世凯,而袁世凯逼宫的时候,他却最先赞成清帝退位。他当时可谓是位高权重,但是对满清皇室来讲,他却是个损害清朝利益的人,以至于他死的时候,溥仪都不肯给他谥号。

而在其他的铁帽子王中,权势比较高的、反对比较强烈的主要是肃亲王善耆和恭亲王溥伟。善耆是满清初年肃亲王豪格的后人,当时强烈反对清帝退位,即使后来被逼要在退位的诏书上签字时,他还不肯签。清朝灭亡之后他一直从事复辟事业,一直和日本人交好,妄图借日本人的势力来复国。他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川岛芳子,当时名叫金碧辉。善耆把金碧辉送给了日本人川岛速浪当女儿,妄图通过他获取日本人的支持。为了满清的复辟事业,他可谓是倾家荡产,两次发起并组织了满蒙独立运动,但是在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的民国年代,任何复辟都以失败告终。善耆死于1922年,溥仪看到了善耆的忠诚,就追赠谥号忠,可谓是相当不错的谥号。另外一个恭亲王溥伟也是强烈反对的,在清朝灭亡前夕,他甚至跑到青岛去找日本人合作,想挽回大局,不过日本人根本就看不上他,压根就没有搭理他。由于他曾经受到很多人的支持继承大统,所以溥仪对他有一些忌惮,在伪满洲国建立后,也不肯重用他。

其他的一些铁帽子王,虽然爵位比较高,但是经过了这么长时间,基本上在朝廷并没有太高的位置,没有什么权力。所以在满清灭亡即将到来的时候,他们也完全无能为力。而且由于革命党所采取的暗杀行动,这些人很多都吓破了胆。以至于有些人在心里甚至暗暗赞同清帝退位,这样他们就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已有的财富。

这些铁帽子王们看起来就是一盘散沙,在满清末年那个大乱局下,根本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当时能够和革命党进行抗争的,也不过就铁良、良弼几人而已。良弼被革命党人炸死之后,他们很快就做鸟兽散。而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的时候,答应给满清皇室宗亲比较优厚的条件,而且那些铁帽子王的既有利益基本上也能够得到保障。相反,如果选择继续打下去,他们可能连性命都无法保住,所以权衡利弊之下,除了溥伟和善耆两人之外,也就不再那么抗争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溥仪退位之前,段祺瑞扬言要带兵进京,名义上是讲道理,实际上就是逼宫。当时八旗权贵当中有些人收了贿赂,劝溥仪退位;有些人怕事,默不作声,不表明态度。但是反对的人也非常的很多,因为溥仪退位就意味着八旗权贵的特权没有了,面对如此现实的局面,只要不是智商欠费,必然是有人要反对的。

例如著名的宗社党就是清末八旗权贵抱团对抗民国政府的产物。只不过,清朝灭亡是大势所趋,这帮八旗权贵再怎么上蹿下跳,注定也只是螳臂当车,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一、明确表示反对者

溥仪退位前后,在铁帽子王当中以恭亲王溥伟和肃亲王善耆的反对态度最为强硬。比如溥伟当时就拉拢良弼﹑铁良、载泽、毓朗等人结成宗社党,提出了两个明确反对:

第一、反对宣统皇帝退位;

第二、反对与革命党议和;

当时袁世凯在北京逼宫,段祺瑞在汉口公开呼应,扬言要带兵进京,隆裕太后抱着六岁的溥仪吓得半死,不知所措,大有把江山让出去的想法。溥伟就对隆裕太后讲,必须要坚持君主政权,立宪是底线,坚决反对共和制度。紧接着溥伟与良弼、载泽等人密谋发动兵变,企图暗杀袁世凯。(溥伟一直就主张杀袁世凯)

按照他们的计划,诛杀袁世凯后,由毓朗和载泽出面组阁,铁良出任清军总司令,然后与南方革命军决一死战。



只不过,袁世凯是何等人物?溥伟那种喊着金钥匙长大的官N代,哪里是袁世凯这种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精的对手?很快袁世凯就通过汪精卫的引线搭桥,找到了京津同盟会分会的负责人,让他们暗杀阻挠共和的宗社党首脑。

就在溥伟密谋兵变杀袁世凯的前几天,同盟会杀手派出彭家珍,炸死了反对共和的宗社党首领良弼。一时间,满北京城的八旗权贵全吓尿了,纷纷隐匿。

尽管溥伟等人歇斯底里的反对退位,但溥仪还是于1912年2月12日,在京满族权贵的惶恐不安中,宣布退位。

溥仪退位后,溥伟大怒,叫嚷道:“只要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不会亡!”之后,溥伟先避居京郊戒台寺,后转移到青岛,打算勾结日本人,意图在东北发起满蒙独立运动,然后在东北恢复清朝的统治。

然而,日本人根本看不上溥伟,日本的特务组织只想拉拢溥仪。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特务组织为诱使溥仪与自己合作,就别有用心的安排溥伟在沈阳祭奠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溥仪听说后,大为不满,认为溥伟是在跟自己抢饭碗,是想篡自己的皇位。于是溥仪在继位为满洲国皇帝后,对溥伟心存戒虑,故意不给他一官半职,连生活费也是一点也不给。最终溥伟是贫困潦倒,可怜巴巴的病死在了大连新华旅社,时年五十六岁。



在十二大铁帽子王当中,顽固程度和恭亲王溥伟有的一拼的是肃亲王善耆。他有个女儿叫金壁辉,说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陌生,但我说她另一个名字,大家肯定就知道了——川岛芳子。

溥仪退位时,善耆也是强烈反对。等到溥仪退位后,善耆开始抱日本人大腿,鼓吹“中日提携”,妄图希望得到日本人帮助,在东北恢复清朝的统治。为此,他把自己的女儿金碧辉送给日本特务川岛浪速当养女。每逢川岛速浪来中国拜访时,他必带领全家老小到家门口排队等候,亲自上去拥抱迎接,还让最年轻的小老婆陪着川岛浪速畅饮。

后来,善耆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倾家荡产的密谋在东北发动兵变。他的计划是:在辽宁组织一支军队,联合蒙古贵族千山和巴布扎布的部队一起南下,合力拿下北京,然后建立一个“包括内外蒙古、满洲三省和华北为一体”的大王国,请溥仪即位。

为了计划成功,善耆动用了全部家财,把自己所有的农田、森林、金矿、牧场、煤矿都抵押了出去,并且还向日本财阀大仓喜八郎借款一百万元,他用这笔经费,招募了大量土匪,进行军事训练,磨刀霍霍,可谓是踌躇满志。

然而,最终他的日本主子认为这个计划实在是不靠谱,否决了他的计划,并且还故意处处压制他,不让他轻举妄动。(但是善耆向日本借的复辟资金要还)

最终,善耆在穷困潦倒,倾家荡产,深感复辟无望之下,郁郁而终。



二、默不作声者

溥仪退位前后,由于同盟会的刺杀行动,当时有很多铁帽子王爷都不敢吭声,选择了默不作声。比如顺承郡王讷勒赫、克勤群王晏森、礼亲王世铎、郑亲王昭煦。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败家。其中最有名的败家仔就是郑亲王爱新觉罗·昭煦。

辛亥革命时,昭煦才十二岁,什么共和,什么退位,他根本就不懂。溥仪退位后,这位铁帽子亲王和当时绝大多数宗室子弟一个鸟样,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做生意又不会做,干体力劳动也干不了。除了变卖家产之外,他想不到任何来钱的方法。

一开始,昭煦是变卖点古玩字画、文物珠宝之类的小玩意,到了后来,就开始变卖各种房产和田地,开始败家。

1918年,溥仪退位仅六年后,穷困潦倒的昭煦就把郑王府的祠堂给卖了,仅仅卖了2500块大洋。几年后,他又以郑王府作抵押,向西什库天主教堂神父包世杰借款10余万银元。可昭煦哪里还得起这笔巨款呢?最终,他把郑亲王府卖给了西什库教堂。

房子卖完了,昭煦把目光盯向自家祖坟。一开始他还要点脸,只是把祖宗陵寝周围的古树砍了卖钱。后来树砍完了,他就开始拆陵寝里面的建筑,将陵寝内的石料、木材一类东西,当材料卖得干干净净。再后来,当墓外的东西卖光了,昭煦又打起了墓内文物的主意了。

1931年,有人发现郑王坟内有人盗墓,便向警察局报警。警察赶到现场,将正在盗墓的人全部逮捕。结果一审,当场所有人都惊呆了。谁都没想到,盗墓的人正是昭煦。也不知道他祖宗济尔哈朗地下有知,会不会气活过来。

在满清权贵当中,走到要靠挖祖坟谋生这一步的,昭煦算是独一个。

除了昭煦之外,顺承郡王讷勒赫也是著名败家子。1917年他病死的时候,他儿子文葵继承爵位时(民国优待清朝宗室,所以清朝的铁帽子王在民国也能袭封),家里啥值钱的玩意都没有了。最后文葵为了维持开支,便把顺承郡王府以75000块现大洋,卖给了张作霖。后来张作霖入主北京,奉军的总司令部就是设在顺承郡王府内。



三、劝溥仪退位者

这类奇葩很稀少,但真的有,比如当时的庆亲王奕劻。

武昌起义之前,奕劻出任首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相当于首相),组成庆亲王内阁。武昌起义后,奕劻邀请袁世凯代其出任总理大臣,并自任弼德院总裁。

后来,袁世凯逼宫的企图越来越明显,溥伟那帮人开始决定刺杀袁世凯,晏森那帮人收拾细软,跑到乡下避难,而奕劻则是收了袁世凯两百万银元的巨资贿赂,跑到紫禁城里劝隆裕太后同意宣统退位。

溥仪退位后,奕劻怕被人打,连自己在北京的庆王府都不要了,带着金银财宝和一家老小就躲进了天津英租界。由于他有钱,号称大清第二号贪污犯(第一是和珅)。因此奕劻在清朝灭亡后,基本没吃啥苦,他跟他的两个儿子败家败了十几年,家里都还有富足的遗产。

▼奕劻的小儿子载博是个大帅哥



基于奕劻的为人和一贯的德性,所以在他死后乞求谥号时,溥仪便故意刁难,认为他这些断送大清两百多年江山的第一罪人不配有什么谥号。

后来,内务府官员看不下去了,就私下里给奕劻拟定了“哲”字为谥号。但溥仪反对,表示我同意。

当时,奕劻的遗体停在庆王府内,就等着溥仪降谥号,然后好下葬。结果溥仪刁难,拖得奕劻的尸体都臭了。内务府的官员看到溥仪不成体统,就天天劝。最终溥仪选择了四个字:“谬、丑、幽、厉”让奕劻家里人挑。(没一个好字)

奕劻的亲人接受不了,就找到摄政王载沣出面帮忙说话。载沣一番劝说后,溥仪极不情愿地赐了个“密”字,意思是追算他之前的过错,也不算什么好谥号。


奕劻家里人还想讨个好听点的谥号,但溥仪表示:爱要不要!

于是,在清朝所有获得过谥号的人中,奕劻便拿了这个最差的“密”字。从这件事上也足以可见,溥仪是有多恨奕劻。


Mer86


并不是无一反对,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就坚定地反对,只是大势所趋,反对又有什么用呢?

先来看看十二位铁帽子王是谁,再看看清朝灭亡的时候都传到了谁头上,最后再一一分析一下。


铁帽子王,也就是世袭罔替的王爷。由于清朝实行降级世袭制度,亲王之子降为郡王,郡王之子降为贝勒,以此类推。只有十二家例外,就是所谓铁帽子王。其中,八人为入关功臣,传统上不降爵位,在乾隆年间正式确定为世袭罔替,他们是: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之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之孙)。另外,清中期后又封四个铁帽子王,雍正封怡亲王允祥(康熙第十三子)、慈禧封恭亲王奕訢(道光第六子)、醇亲王奕譞(道光第七子)、庆亲王奕劻(嘉庆同母弟永璘之孙)。

然后就看这十二位王爷在清朝灭亡时传到了谁:


礼亲王:世铎。代善九世孙,是清朝宗室中的重量级人物。光绪十年,慈禧太后罢免恭亲王奕訢领衔的全体军机大臣,以世铎为领班军机大臣。此后一直唯唯诺诺,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因为八国联军侵华事件被罢职,改为担任宗人府宗令,管理皇族事务。宣统三年清朝灭亡前皇族内阁成立,世铎担任弼德院顾问大臣。世铎胆小,虽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却没有什么主见,甚至连李莲英给他下跪他都要回跪。慈禧看重的不过是他听话。他又糊涂,见识浅薄,曾经问前往欧洲的宗室成员洋鬼子国下不下雪,被人笑话。

郑亲王:昭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其父凯泰去世,昭煦是遗腹子,父亲死了两个月后才出生,所以清朝灭亡时年仅十二岁,就算有什么想法也没人听他的。何况,郑亲王世系本就是皇族远支,都不是努尔哈赤的直系后代,加上咸丰去世后作为八位顾命大臣中的郑亲王端华以及端华的弟弟、八大臣的核心肃顺都在祺祥政变中获罪被杀,郑亲王世系早被边缘化,无人理睬他们的想法。


肃亲王:善耆,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副都统、统领、民政部尚书、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拒绝在退位诏书上签字,清朝灭亡后与日本人勾结,发起满门独立运动。著名的川岛芳子就是他的女儿,被送往日本训练成特务。

睿亲王:魁斌,曾担任管宴大臣、镶白旗满洲都统。皇族内阁成立后担任资政院议员。基本属于无足轻重的官职,但油水不少。

豫亲王:懋林,没有担任什么官职,属于典型的纨绔子弟,清朝灭亡后变卖祖宅。

庄亲王:载功,光绪二十七年,其兄原庄亲王载勋因为义和团事变祸首,鼓动义和团捕杀洋人,导致八国联军侵华,最后被赐自尽,载功袭爵,曾担任镶黄旗蒙古都统。由于载勋的罪,庄亲王一家已经一蹶不振。

克勤郡王:宴森,宣统二年袭爵,年仅十四岁,次年清朝灭亡,并没有多少发言权。之后变卖祖产,一度沦落到当车夫。


承顺郡王:讷勒赫,毕业于陆军贵胄学堂。先后任“鸟枪管理大臣”、阅兵大臣;宣统三年任正白旗满洲都统。他还曾任禁烟大臣。属于皇族少壮派,但毕竟年轻(时年三十一岁),并且只是郡王,人微言轻。

怡亲王:毓麒,清朝灭亡时年仅十二岁,也没有什么发言权,不过因为是溥仪的伴读,所以倒是一直致力于清朝自强运动,还担任过洋务大臣。


恭亲王:溥伟,奕訢之孙,历任官房大臣、正红旗满洲都统、禁烟事务大臣等。辛亥革命中组织成立宗社党,反对南北和谈,坚决的保皇派。清朝灭亡后与日本人勾结,在东北发起满门独立运动。


醇亲王:载沣,奕譞之子,光绪之弟,溥仪生父。溥仪继位后成为监国摄政王,是清朝最后的实际统治者。辛亥革命爆发后辞职,袁世凯复出,次年不得已同意清朝退位。后溥仪与日本人勾结,被载沣斥责,深明大义。


庆亲王:奕劻,清末慈禧太后最信任的亲王。历任领班军机大臣、总理大臣,皇族内阁成立后是首任内阁总理大臣。辛亥革命爆发后让出内阁总理大臣职务给袁世凯,转任弼德院总裁。就清室退位问题与溥伟等人意见向左,主张主动退位。即使被宗社党围攻也不改主意,是退位的坚定推动者。

所以我们就看出来了,十二个铁帽子王分为四类,庆亲王奕劻坚决支持退位;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坚决反对退位;醇亲王载沣大局为重无力回天不得不退位;其他人的意见无足轻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主要还是地位决定的。载沣是溥仪的生父,不得不大局为重。他不想退位,但是没办法,最强的军队都在袁世凯手里,革命军更是视他们为死敌。这时候只有和平退位,根据清室优待条例,才能保住整个清朝皇室。

而奕劻则是为求自身平安富贵。他素来贪财,清室优待条约能够保证他的财富不受影响。加上自己风烛残年,也不愿意冒险。

而善耆、溥伦之流,年纪还不大,而他们的官职地位都来源于清朝,只有清朝在,自己才能保证以后的前途。清朝灭亡了,以后必然不能再有权力,所以坚决不退位。


伊耆角木


反对无效,保命重要。

这12个王分别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相比于其他亲王,这12位亲王享有非同寻常的特权,所以才被称为“铁帽子王”。他们享有的特权有三:第一,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禄优厚;第三,王府世袭罔替。

我们来看看这些家伙们,在当时都在干啥:

礼亲王世铎:当时岁数挺大了,时任皇族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闲职一个;

郑亲王昭煦:年纪太小,没有用,民国时期去拉洋车了;

睿亲王魁斌:管宴大臣,呵呵,还有这种官职。民国时当过议员;

豫亲王懋林:倒是年轻,但多病,无实职;

肃亲王善耆:先后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副都统、统领、民政部尚书、民政大臣、理藩大臣,算是实权人物,大名鼎鼎的川岛芳子生父,算是满清政府中的改革派;

庄亲王载功:镶黄旗蒙古都统,没啥实权;

克勤郡王崧杰:年纪也不大,没实权,民国后也去拉洋车了;

顺承郡王崧杰:正白旗满洲都统,同样没啥实权;

怡亲王毓麒:同样年纪不大,无实权;

恭亲王溥伟:曾任正红旗满洲都统、禁烟事务大臣等要职,宗社党成员,皇族内阁成员,年富力强,实权派人物,后来投靠日本;

醇亲王载沣:不用说啦,宣统皇帝亲爹,监国摄政王,载沣蛮有骨气的没有投靠日本人,善终;

庆亲王奕劻:清末头号贪污犯,内阁总理大臣,被袁世凯收买。

这些皇亲国戚们,其实真正有点权力的也就是善耆、溥伟、载沣、奕劻,其中善耆、溥伟、载沣是反对清帝退位的,只有奕劻是支持顺应局势退位的(他能捞到好处)。但形势比人强啊,在革命党的隆隆炮声和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宣统皇帝还是宣布退位了(其实是隆裕太后啦)。那么这些实权派为何不拼死一搏呢?主要原因有三点:

1、话语权被剥夺,奕劻虽然个人实力不足,但内有隆裕太后支持,外有袁世凯帮助。尤其袁世凯出山后,直接导致了载沣下台,权利天平失衡了;

2、硬实力不够啊,这些人没有足够的军权啊,北洋军只听袁世凯一人的,他们手里的兵要是能打,就不会请袁世凯出山了;

3、民国优待政策不错,翻看历史,古代皇权更替无非就是革命与禅让,无论哪种,前皇族必然遭到清洗,毕竟汉献帝不多嘛。而民国给与皇族的政策是不错的。不说皇帝,就是这些铁帽子王们也都能继续世袭罔替下去,民国政府还是够意思的。

所以,这些人知道,誓死抵抗是没有用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有命在,比啥都强,况且这些人在民国时期也没闲着,期望死灰复燃,还复辟了两次呢。


黑水布衣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溥仪退位的时候,大清已经失去了所有的筹码,如果继续抗争,结果除了玉石俱焚,被改朝换代以外,没有别的可能,所以退位实际上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了。

在这里,我们先说一下铁帽子王是什么情况。

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的王爵,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共有12位,

前八顶的主人分别是六位和硕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肃亲王、豫亲王、睿亲王、庄亲王)和两位多罗郡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后四顶铁帽子的主人分别是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

我们再看一下清朝末年的内阁中,有哪些铁帽子王: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内阁庆亲王奕劻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闰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改授理藩大臣)

理藩部理藩大臣:肃亲王善耆(闰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改授理藩大臣)

也就是说,当时在朝中掌握了实权的铁帽子王有4位,至于其他的8位当时应该是没有实权的情况。但是这些铁帽子王都没有兵权。

武昌起义导致的危机

清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武昌起义了,这场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的起义,迅速蔓延到了全国。很快,全国大多数省份纷纷宣布独立,脱离了清王朝的统治。当时宣布脱离独立的省份有:

湖南、湖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江苏(含上海)、安徽、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在关内的18个省当中,没有宣布独立的也就只有甘肃、河南、直隶和山东四省了,可以说这些地方也随时可能会独立。

起义的风暴迅速席卷了全国,就当时全国的军事情况来说,清廷的陆军主要由新军19镇(一镇相当于一个师)及18个混成协(一协相当于一个旅)组成。这些部队大多数都在独立的省份,也就是说,驻扎在独立省份的新军已经不受清廷控制,成为了“叛军”。

清廷当时名义上还能控制的有8个镇,其中前6镇在北京及直隶地区,第7镇在河南,第23镇在吉林。18个混成协当中,独立的省份拥有11个混成协,清廷名义上还控制着剩下的6个混成协。其中第1、第2混成协在东北,第29混成协在河南,第35混成协在新疆,另外还有甘肃混成协和伊利混成协。

在众多省份独立之后,摆在清廷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要迅速平叛。也就是说,清廷要用手上名义上还从属于清廷的8个镇和6个混成协去对抗11个镇及12个混成协组成的“叛军”,压力可以说是相当地大。

袁世凯的出山火上浇油

当时清廷手上能够直接控制的军队,就是北洋六镇,即第1-第6镇,也是全国新军当中最为精锐的部队,当然,就战斗力来说还是袁世凯直接训练出来的第2-第6镇这5个镇的战斗力最为强悍。第1镇由满人组成,战斗力并不强。

而要调动着北洋六镇中的第2-第6镇去“平叛”就必须要启动当时闲赋在家的袁世凯,因为这些军队只听袁世凯的(足以见得袁世凯笼络人心能力之强)。

不得已,清廷请袁世凯出山,但是袁世凯以身体有恙为由拒绝了,其实是在和清廷谈条件,不给我老袁一个满意的职位我老袁就不出来了。没办法,最后清廷不得不让袁世凯出任了内阁总理大臣,才“请”出了袁世凯。

袁世凯到任之后,就开始调动他的手下去进攻武昌。实际上,武昌起义军不是袁世凯手下北洋军的对手,武汉三镇的汉口和汉阳接连被袁世凯拿下(当时负责前线指挥的是冯国璋)。眼看着武昌就要拿下了,这个时候袁世凯下令停止了进攻。

其实这个时候的袁世凯是有自己的算盘的。他知道,如果迅速平定了叛乱,那么他很快就被被清廷“闲赋在家”,所以留着革命军,就等于留着自己继续当内阁总理大臣的价值。只要革命军一天没灭,清廷就一天不能撤了他。

那么袁世凯当时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他已得“果实”的保障,保证他能够继续掌握大权。这个保障清廷给不了,因为他如果平定了叛乱,他得到了权力就会马上失去。所以这个保障在当时来说,就是革命军的存在,所以他不会灭了革命军。

所以,南方的革命党很快就和北方的袁世凯接上了线,双方开始谈判。

袁世凯一开始的打算很可能就是维持南北对峙的现状,然后他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把清廷都换成他自己的势力,等到清廷中布满了他的势力,他把握好了大权,保证大权不会旁落的情况下再灭了南方的革命党。当然,这个时候他希望南方革命党就好好地呆在南方,我老袁也不灭了你们,你们也别往北边打了,你看,你们打不过我的;但是南方革命党的想法则是要统一全国,当然,他们也知道打不过袁世凯,于是就抛出了更大的条件——如果袁世凯能够让清帝退位,那么他可以当上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这个条件出乎了袁世凯的意料,也是导致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的导火索。

按照袁世凯之前的计划来说,难度相当地大,首先他要能够在朝中布满自己的势力,这即需要时间也需要相当多的精力,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他那个环节没处理好,就容易满盘皆输。比如,他手下的人如果反水呢?就拿他手下的第一大将冯国璋来说,实际上是忠于清廷的,冯国璋当时极力要拿下武昌,最后要进攻武昌的时候,还是袁世凯换上了更听话的段祺瑞,才稳住了当时的局势,要是当时冯国璋头脑一热,一股脑打下武昌,那袁世凯恐怕就要马上“退休”了。其次是他也很难保证自己在巩固朝中势力的时候南方革命党不会做大做强,如果做大做强了反过来进攻北方,他要是抵挡不住,就全完了。所以,这个计划实际上夜长梦多,还不如马上登上权力的顶峰,当上大总统划得来。一旦自己坐上了坐高权力,就没人能撼动他的“成果”,他也不用再怕谁了,而当时来说,他头上还有一个皇上。

如果铁帽子王极力勤王,清廷死磕到底会如何?

不管是铁帽子王也好还是皇帝本人也好,要维护住自己的统治还是需要军队。当时的军队基本已经不在他们手上,他们又能如何呢?

袁世凯得到了当大总统的许诺之后,就开始加紧逼迫清帝退位了。一开始他也只是用语言来劝说清帝退位,说如果不退位,革命要是成功了,皇帝的下场会很惨。当时来说,也只是先口头而已,如果清帝一直不退位,那袁世凯就很可能会用兵逼迫了,而不是语言逼迫了。

当时的清廷是否能和袁世凯一战呢?我们分析一下。

清廷当时名义上控制的部队,除去袁世凯的5个镇以外,还有3镇6协,(1镇相当于2个协)也就是相当于6镇的兵力。但是其中2个协在新疆,1个协在甘肃,要跑到北京来勤王是不可能的,路途太远,估计来的路上就容易被革命党势力给消灭了。

能够直接控制的部队也就只有第1镇,而其他的2个镇,1个在河南,1个在东北,剩下的3个协当中,2个在东北,1个在河南。如果袁世凯被惹毛了,带领他的5个镇进攻北京,撑死了清廷也只能集中3镇3协抵挡(就算他们都来了吧),也就是相当于4镇半的兵力,去对抗战斗力最强的5个镇,基本没有胜算。而且这4镇半的兵力有3镇半还不一定会听从清廷的指挥,拿他们去和袁世凯的5个镇死磕,结果会如何?那么即便死磕成功了,他们侥幸打败袁世凯了,这4镇半的兵力估计也死磕的差不多了。问题是,革命党人还控制着11个镇和12个协的兵力,遇到这种情况,革命党人就干脆挥师北上直接灭了清廷。

所以,当时的情况来说,清廷也只有选择退位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了,毕竟退位的话还能要到不少好处,优待皇室,体面地下台,如果是被打的下台,恐怕不是袁世凯的军队就是革命党人的军队,杀进紫禁城,到时候整个皇族都要身首异处了。

时局都如此了,没有军队的铁帽子王又能如何呢?


老威观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铁帽子王?这四个字听着似乎挺带劲的。而且数量还多,还十二个!

哎!让俺咋说呢?您就算是给他搁一百二十个,又能咋样呢?咱说的大一点,说的客套一点,满清的覆灭,那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您那铁帽子王的胳膊腕子他再粗,有那历史那大轱辘粗吗?没有,那您歇着吧!

就那大轱辘压都能把您压折了,探照灯下的大舞台压根就没有你什么事,凑啥热闹啊!就算是勉强上去了,他也没地站着。

那么咱往小了说,满人统治大华夏地界已经小三百年的历史。他那一贯的抬满压汉的政策,已经把八旗大老爷们,养的心眼比针鼻都小,压根就容不下银子以外的东西了。

想让他们反对,唯有利益二字,才能让他们动心。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利益?你这智商可够欠费的。满清完了?他们还谈啥利益不利益的。都是成年人了,别说笑话,逗人乐了呢?”

别介呀!俺真没想逗您乐,而且俺的智商虽然达不到聪明人的水平,但正常人的还有。俺说这话表面上看是有问题,但您细细的去揣摩事情的背后,就知道这话还真没有欠费。

背后的事。

话说这口大黑锅还的慈禧去背。毕竟这根就是她埋下的,当年她把自己的儿子同治整上位,自己逍逍遥遥的把持了朝政。

打这里开始她就品尝到了权利所带来的刺激,对于权利的渴望她超过了一切。当同治死掉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开心,而不丧子的痛苦,要不然在权利稳定之后,她不是哀叹自己的儿子,而是开开心心的开锣唱戏,听小曲了。

光绪作为同治的替代品,年龄又是个坎,慈禧又开开心心的把权利搂到手。

当她感觉了光绪逐步的威胁,扶持一个三岁的小屁孩溥仪上位,跟着就是一把毒药要了光绪的命。

光绪死的时候,都在哀叹:“咋就不能选个年龄大一点的呢?”

是啊,为什么不是年龄大一点的呢?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慈禧的答案是不能。因为慈禧的偶像乾隆都活了八十五岁,而她才七十三岁了,挺一挺也许能超过乾隆也说不定呢?

小一点好控制。结果呢?老天爷不想和她开玩笑了,瞅着她都烦。光绪和慈禧前一天后一天都去了阴曹地府,到阎王老爷哪里讲他们的道理去了。

说道这里,大家伙发现一个问题没有。慈禧她所组建的一个政府框架,缺少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啥玩意呢?实际掌权者,也就是整个政府的领导人,她是没有的。而这个领导人的位置其实是慈禧给自己预备的,结果她死了,这个位置就空下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拉倒吧!人家不是给留了个摄政王载沣。”

俺就呵呵了,他真心没那能力,他何尝不是慈禧推到前台的傀儡。试问一个被当做傀儡的人,他能有多大才能。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载沣在三年的执政期总是在各个派别中摇摇摆摆,压根就拿不出一个确定的方略来。

咱说满清拿出一个政策,不管他是对的还是错的,走一遭看看。可他那政策总是忽左忽右的执行中,让人捉摸不过味来。

没有一个作为最后总结的实际掌权者,一大帮子你说一句,俺说一句,听谁的呢?

那么最终的结果是什么?风雨飘摇的满清总算是走到了头,十二个所谓的铁帽子王看到了历史的走向。

十二个铁帽子王都干了吗?

有人收了贿赂,跑到隆裕和溥仪的眼跟前,劝其退位的;更多的是,瞅着事态的严重,害怕惹祸上身,闭嘴的;当然还有一小部分反对的。

最后还有认清了事实的,谁呢?载沣就是其中之一,不然当他放下议政王的挑子,就不会说:“终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在这三股势力的揪扯下,没有见过阵仗的隆裕和溥仪直接就迷茫了

首先咱来看看反对的

反对的有谁呢?俩,恭亲王溥伟和肃亲王善耆,不仅如此,他们还拉拢了一帮子持有同样立场的贝勒组成了宗社党。

大的不说,咱说小的,就这宗社党组织了满族警察和所谓的贵胄学堂的学生,要对北京城的汉人进行报复。

那大的有啥呢?诛杀袁世凯,组成新的内阁,和革命军做最后的挣扎。

但最终一颗炸弹将这组织的最硬的钉子良弼炸成了飞灰,所谓的宗社党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当然还有一些死硬分子流窜到了东交民巷外国人的地盘,寻求大鼻子的帮助,一直闹腾到列强对他们彻底的失去了兴趣。

最后只能紧紧的抱着小鬼子的大腿做最后的挣扎。

譬如,肃亲王善耆,拉着他的女儿硬塞到小鬼子川岛浪速的手里做干女儿,这就是有名的川岛芳子。

肃亲王是真真的把这川岛浪速当做了最后的救命稻草,这货一来到他家,他一准拉着自己家里的老老小小的去迎接川岛浪速,接受这无耻之徒的检阅。

顺道吃饭还要让自己的老婆陪着川岛浪速,不可谓不尽孝心。

当然这川岛浪速为了表达自己对肃亲王的敬意,顺道回家就把川岛芳子给那样了,俺都不好意思说。

咱老古人都说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无耻之徒能结交啥样的人呢?还不是无耻之徒吗?”

好吧这个肃亲王在这些个小鬼子的支持下,这就整个东北兵变,要搁北方建立一个国家,请溥仪继位。这下子把个肃亲王哄高兴的,变卖了所有的家产,还和小鬼子借了不少的钱。

等他把钱都花出去了,土匪也招了不老少,天天的大鱼大肉的喂着,好酒好菜的招待着。

结果小鬼子把他耍了,小鬼子那正儿八经的主子感觉他这个就是小孩子胡闹,当不得真,把他这计划给废了。

还命令他撤了吧,肃亲王都哭了。

“哭啥哭,咱回头再弄,对了,记得把借你主子的钱还上啊!这傻帽!”

好吧,倾家荡产的肃亲王算是走到了头,不折腾了,但他哪小鬼子主人天天的催着他还钱。

再有哪些个不说话的。

吃光喝光花光基本上就是他们的人生信条。满清完蛋了,没有了俸禄,没有了偷鸡摸狗的贿赂了。这就开始卖家里的字画,古董,最后是家具,最后没的卖了就把房子卖了。

说道这里,估计大家伙都认为他们没东西可卖了。您想错了,他们最后把自己个的宗祠能给你卖了。

花光之后,又盯上了祖坟,先是树,后是坟头上的建筑,再然后自己个掘开老祖宗的坟头拔开棺材。

这就是连脸都不要的,您还能让他干嘛?这样的人多了都污染空气,不提也罢。

再有就是劝退的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庆亲王奕劻,这货是走了慈禧弟弟的门路,开始在满清的朝堂上亮相的。

咋说呢?他这人能力不高,学问还不行,但就是这官做的那叫个顺风顺水。其实这也说明了慈禧手中需要的不是有能力的,是听话的,其他不重要。

话说回来,他是通过贿赂走到了前台,那么他必然会用同样的办法接受更多的贿赂来弥补自己的亏空。

而他的拿手好戏就是庆贺生日,毕竟他家里的老婆孩子一大堆,每个月都落不下。所以他这一辈子不是在主办生日宴会,就是走在生日宴会的路上。

接着就打麻将,这东西好啊!不仅可以娱乐还能敛财。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上到慈禧,下到太监宫女,搓麻的手艺人人都会,您要是不会,没关系庆亲王他本人手把手的交你,而那会正是满清内外交困的时候。

顺道提一句,他的曾祖父就是乾隆。厉害吧!

而袁世凯正好是他的冤大头,有事给他送钱,就算是没事找出事来也给他送钱。

一步一步的将这货喂养成为袁世凯朝堂内的心腹,只要给钱,他啥都能给你办了。

当年奕譞决定要干掉袁世凯,也是这货从中调解,袁世凯才躲过了那一刀的。

想到了最后一次利用了,这奕劻又出来劝溥仪退位。

当满清完蛋了,这奕劻也知道自己干的事,太过了,怕被人打,搁北京城偌大一个庆王府都丢了,拉家带口的窜到了天津的租界里边,吃香的喝辣的,齐齐整整的过完了自己的一辈子。

当年乾隆也不过如此,扔下个足够烂的摊子留给了自己的宝贝儿子嘉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这里我们把讨论的范围不妨扩的比较大一些,改为满清皇族。

所谓的铁帽子王就是指的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可以说这已经是清代对于臣子最高的礼遇了,能够获得这份荣誉的宗室人员,基本上都是祖上做出过卓越贡献,或者本人受到了当朝皇帝极为大的认可。

问题就出在铁帽子王上,满清的开国初期之所以有铁帽子王,是因为他们是马上得天下的,这些铁帽子王手里都是有兵马的,皇太极等人打仗还得靠人家帮场子呢。

但是到了末期,这些铁帽子王多成一种荣誉称号,也就多都是闲散王爷而已。一群闲散网王爷的声音是不会被历史记录的,准确的说就是他们在晚清的时局中,已经没有了足够的话语权、

至于皇族中出现了强硬的反对派,但l是无奈那个时候清朝的中枢权利已经发生了大规模的下沉,他们既无法有效的指挥军队,也难以快速的筹措资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局势不断恶化,最后清朝走向 灭亡。


嘉佳小博士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在全国带来巨大连锁反应。有十七省通电全国宣布独立,响应武昌起义。还有有好几个省骑墙观望,清廷控制的省份仅剩北京、直隶(河北)、河南。

在这种形势下,清廷急忙召回袁世凯主持军政大事。清廷原先指望着袁世凯做一个“曾国藩”平定乱局,为满清再续命几年;没想到请回来的袁世凯,是一个谋朝篡位的“王莽”。

袁世凯重新掌权后,挟兵自重,南面打压革命军,北面打压满清宗室。原本清廷还能控制三省,袁世凯来了以后,清廷的政令连北京城也出不去了。紫禁城已经被袁世凯挟制,满清宗室十二大铁帽子王,统统成了没兵没权的“小绵羊”。他们能做的就是组织个“宗社党”,耍耍嘴炮,玩玩阴谋诡计。

事实上,满清入关两三百年,早已经养酥了满清王爷们的脊梁骨,十二个铁帽子王大多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满清宗室中,庆亲王奕劻算是领头的(溥仪他亲爹),真正有能耐的只有良弼一个。良弼不是铁帽子王,但被推为宗社党的首领,可见他在皇帝宗亲中的地位。

满清宗室主战派中,良弼就是主心骨的角色。良弼为首的宗社党强硬主张:组建“战时皇族内阁”、罢免袁世凯、组织军队与革命军对抗到底。他们甚至组织过暗杀袁世凯的活动。

比如,曾有杨禹昌、张先培对袁世凯发动炸弹刺杀,炸死两个侍卫、两匹马,袁世凯躲过一劫。袁世凯就怀疑,有可能是宗社党背后主使。

刺杀事件过后,袁世凯就拜见隆裕太后。据说,袁世凯先是给隆裕太后讲了讲历史:历史上那些改朝换代,皇族的下场有多惨。接着又聊了聊他的“皇室优待条款”。裕隆妇道人家,当然被吓哭了,当下就梨花带雨点头答应了。

如此这般,连哄带吓,给庆亲王奕劻爷这么一说。庆亲王奕劻也只能叹口气:“大势已去,事已至此,没法子了”。

于是太后隆裕召开皇族会议,讨论清帝退位事宜。庆亲王等大多数宗室都已经没有异议,只有良弼为首的几个人坚决不同意,一定要强硬到底。这事就先拖了下来。

没几天就出事了,革命党彭家珍抱着点着的炸弹,舍命就冲向良弼。炸弹一爆,彭家珍当场死亡,良弼被炸掉一条腿。良弼爷没抢救过来,临死前良弼感慨:“炸我的那人算个英雄,我死,大清也就亡了。”

不得不说,虽然立场不一样,不得不说良弼这条汉子,给他竖一个大拇指。话分两头,满清皇族的脊梁骨,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就垮了,看看良弼遇袭后的众生相:

皇族宗室都被吓尿了,就怕袭击发生在自己身上,赶紧逃命呗。能跑的,全跑到天津、大连那些外国租界。没跑的,也都保存好钱财,找地方躲藏起来。据说满清皇族和宗亲,存到外国银行的钱超四千万白银。

隆裕太后再召开皇族会议,八旗的王爷们都没影了。铁帽子王也没有铁脊梁,大难来时各自飞,只留下隆裕和溥仪孤儿寡母,成为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军的谈判筹码。


尔朱少帅


在所有灭亡的王朝里,大清灭亡,的确是反对的人不多。尤其是大臣里面,除了满族亲贵以外,大臣中为清朝誓死效力的寥寥无几。

因为天下就是人家一个人的,兴衰跟别人无关。哪一朝的大臣不是表忠心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孝顺,斩钉截铁、信誓旦旦,要与主子同荣辱、共存亡?可一旦大难来临,他们一个比一个变卦得快。


主子走了还有新主子,铁打的江山流水的皇帝,跟谁干不是干?何况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像比干那样的不识时务者毕竟是另类,是少数。大多数人还要活命,上有八十岁老娘,下有三岁娃娃。朝廷死就死了,犯不上大家都去给它陪葬。

什么深受皇恩都是骗人的,我给你打工你给我工资天经地义,又不是你施舍给我的,凭什么要死给你看?

国外大公司破产的时候,我们只听说老板跳楼的,没有听说它的千万员工跟着往下跳的。

因此,秦朝的时候有赵高指鹿为马,满朝文武没有一个站出来说真话的。


五代时候,十四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个是男儿。

苏联解体的时候,似乎也没有几个男儿。

所以,宣统退位的时候,多数大臣的态度可以用杨坤的一首歌来表示——《无所谓》。

溥仪退位之前,袁世凯对满清高举大棒吓唬。袁世凯对溥仪和满朝文武说:革命党人等不耐烦了,他们可都是些跟太平军一样的红头发长毛。

他们一旦进京那就是烧杀抢掠、玉石俱焚。

现在皇帝退位还能享受优待,子孙享不尽的荣华;满清大臣在溥仪退位后还能享受高干待遇,不然的话都会受到审判,处以极刑。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知道不?就是因为顽抗到底被送上了断头台,何去何从?看着办。


袁世凯一咋呼,那些八旗权贵们都吓得浑身筛糠,魂不附体,溥仪更是脸色煞白,尿了一裤。

那些满清重臣要么默不作声,要么莫衷一是,要么落井下石劝溥仪顺应时代潮流,为了北京城的百姓,选择急流勇退、保全大清香火。

只有个死硬分子执迷不悟,一条道走到黑,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跟满清共存亡。但满清统治不得人心,注定了要灭亡,多一个人跳出来,只能多一个人陪葬,无关大局。

在溥仪退位的时候,那些深受皇恩的铁帽子王又是什么态度呢?


我们知道铁帽子王是满清皇帝对王室有功人员的最高封赏,是可以世袭的最高爵位。铁帽子王比亲王的级别都高,不仅是一种无上的荣誉,还拥有很大的特权,可以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待遇在清廷无与伦比。所以,铁帽子王都是清廷的死党,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可是即使是铁帽子这些清廷的死党,在清廷灭亡时也不是全都“誓死保卫”,他们的立场也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左中右三种立场。

一、右翼分子。

对于袁世凯的逼宫,铁帽子王恭亲王溥伟和肃亲王善耆等人严词驳斥,坚决抵制。他们抱团成了了所谓的宗社党,决心顽抗到底。

宗社党成员:溥伟、良弼﹑铁良、载泽、毓朗等、宗旨:保皇、反袁、反革命、不妥协。


宗社党甚至还螳臂当车,企图发动兵变对袁世凯采取斩首行动。

但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先行一步,他早就跟革命党联系,来了个借刀杀人,同盟会的杀手抢在宗社党行动前夕干掉了宗社党领导人良弼。良弼一死,宗社党群龙无首做鸟兽散。

二、中间派

跟那些反对溥仪退位的右翼分子相比,顺承郡王讷勒赫、克勤群王晏森、礼亲王世铎、郑亲王昭煦等铁帽子王是见风使舵派,也是中间派、务实派。

这些人的人生哲学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奶就是娘。当初清朝皇帝对自己好不是无缘无故的,那是他们的老子为清廷付出得到的回报,没有必要对满清感恩戴德。

如今大清气数已尽,我们胳膊拧不过大腿,就是殉葬了也没有什么意义。何况袁世凯承诺溥仪退位后继续给咱们这些铁帽子王们优待,管它那么多呢?


所以这些铁帽子王都没有选择硬抗,他们心静如水,以旁观者的态度看着溥仪退位。

二、左派

左派就是“深明大义”派,也叫吃里扒外、落井下石派。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识时务者,清朝也有,那就是庆亲王奕劻。

奕劻是袁世凯的哥们和盟友,辛亥革命前,奕劻出任满清政改的内阁总理大臣,奉命组阁。

武昌起义爆发后,奕劻嗅觉非常敏锐,觉得清廷前景不妙,立马把袁世凯请出来担任内阁总理大臣。

后来形势的发展证实了奕劻的判断,革命党和袁世凯南北呼应,袁世凯在博弈中牢牢地掌握住了军权,溥仪手里没有一点筹码,只能任人宰割。


奕劻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选择了卖主求荣,跟袁世凯站在了一起。奕劻开始三天两头见溥仪和隆裕太后,跟他们讲“革命形势”,对他们晓以利害,希望他们顺应历史潮流,争取自己退位之后的利益最大化。

由于奕劻为溥仪退位立下汗马功劳,作为清廷退位最大收益人的袁世凯给了奕劻一笔不菲的报酬。溥仪退位后,奕劻和家人衣食无忧,优哉游哉地搬到英租界快活去了。


小约翰


铁帽子王这类世袭的爵位在中国历史上很久就开始流传了,只是名称不同。

清朝的铁帽子王主要分封的对象,是对满清建国有着不可磨灭贡献的皇亲国戚,后面又陆续设立了为了稳固清朝天下而付出极大贡献的皇室成员。

这些铁帽子王拥有极大的权力,是除了皇帝之外拥有势力最强大的贵族,并且清朝每年都给他们每人一万两银子和一万升的大米,可以使他们衣食无忧。

所以这些铁帽子王与清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也是最不希望清朝灭亡的一批人。那么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时,他们没有反对吗?

他们这些铁帽子王是反对了的。

一:宗社党的反抗,终究因为良弼被杀,其他成员害怕报复反抗行动瓦解。

因为这些贴帽子王的利益是与清朝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清朝一但被推翻,这些人的利益必然就会受损,这也是他们所不想看到的。

所以在袁世凯准备逼迫溥仪下台时,以良弼为首的这些皇室宗亲联合成了宗社党,借此将袁世凯驱逐。

但是良弼这种逆时代潮流的举动引起了大多数人的不满,良弼于是在一次出行中被革命党炸毁了火车,最终不治身亡。

而其他宗社党成员因为害怕被报复,再加上宗社党主要领袖良弼的死亡,于是这些铁帽子王对袁世凯的逼迫溥仪退位的举动的反应归于无声。

二:袁世凯威逼利诱,这些铁帽子王手中没有兵权,不得不妥协。

在清朝即将灭亡的时候这些铁帽子王合伙联合皇室贵族搞了一个皇室内阁,想借此蒙蔽世人的眼光。

但是这些皇室内阁的命令根本难以指挥清朝的军队,所以他们发出的命令无人理会不得不解散。

后来这些除了被炸死的良弼之外的铁帽子王与袁世凯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得到了革命党能保留他们的性命以及一部分利益之后,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只能默许溥仪的退位。

所以,当袁世凯试图逼迫溥仪退位时还是遭到了这些铁帽子王的反对的。只是这些人一但失去主心骨之后就没有了斗志,再加上手中没有可以与袁世凯抗衡的军队不得已妥协,只好与袁世凯等革命党签订条约,无奈的默认溥仪的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