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冬至中,暖烘烘”是什么意思,今年冬天会不会很冷?

醉美雪岩


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成为指导人们生活的重要历法,同时围绕着二十四节气,古人们观察总结出来各种节气农谚俗语,为人们推测未来的气温变化提供了各种依据和参考。冬至中,暖烘烘,就是人们根据冬至时间交节的时间来判断未来冬季气温的俗语。

冬至是按照天文划分的节气,每年的12月份22号前后,是冬至的交节时间,古人在发明二十四节气的时候,冬至是最早被人们确立的节气之一,因为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所以人们称为“日短,日短至”。作为重要的节气,人们不仅要在这个节气开始化九九消寒图,各要观测整个冬季的气温变化。

冬至中,暖烘烘的说法来源于俗语“冬在头,冻死牛,冬至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

虽然冬至在公历上的日期是每年的12月22号前后,但是在农历上的日期总是不确定的,古人把十一月份称为“冬月”,所以根据冬至出现的时间可能出现在冬月的开头,也有可能出现在冬月的中旬阶段,或是冬月的末尾。人们根据出现的阴历时间来划分为冬在头、冬在中,冬在尾。

东至中,暖烘烘的说法是如果冬至出现在农历冬月的中间段,那么这一年的冬天就会是个暖冬,这个冬天就不会太冷。也有的地方俗语是说“冬在中,单衣能过冬”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说法。

今年冬天会不会很冷?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于黄河,并且我国各地的地域辽阔,所以各地的气温变化规律也不一样,比如在东北地区零下10多度的天气属于暖冬,但是要是南方冬天遭遇到零下10多度的温度,绝对属于寒冬了。所以,这句俗语有一定的地方适用性,2019年的冬至应该出现在农历的十一月二十七日,按照这种说法来算的话,属于是“冬在尾,有冻死鬼的说法,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今年冬天是寒冬。俗语是否准确,让我们拭目以待。

农村俗语:“冬至中,暖烘烘”是什么意思,今年冬天会不会很冷?欢迎大家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响水大米


昨天霜降,转眼间2019年农历24个节气快要过完,下一个节气是立冬,立冬预示着冬天即将来临、是最后一个季节即将拉开帷幕。


农村俗语:冬至中,暖烘烘。俗语是过去农村老人在没有气象预报的情况下,依据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经验,来总结出节气能够预示天气冷暖的俗语,在过去,这些俗语是有一定道理的。

曾经记得夏天时村里的百岁老人魏奶奶说:冬在头冻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今年冬天啊,我这个百岁老人还不知道能不能挨过去呐,估计能阎王爷能把我收了去,连鬼都能冻死,更何况我这把老骨头哦。

原来魏奶奶没事就在家里翻月历,魏奶奶总是关心着冬和夏,夏天时她关注冬天,过了冬天,她会立马关注夏天,怕太热更怕太冷。

今年的冬至是在阳历12月22日,农历的11月27日,都在月尾,按照俗语说法,那是冬至中,冻死鬼,老人们心中鬼最耐冻,而能冻死鬼的天气,着实是太冷了,夸张说法。


最近几年,冬天总是气候反复无常,我记得前几年冬天过年买新衣服,明明买了羽绒服,可到了过年时却只能穿薄点的衣服,小时候的冬天就是冬天,不会有温暖如春的暖冬,不会有极端天气。

那时候立冬以后数九,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时候,往往会漫天飘雪,寒风凛冽,于是农村的大人孩子们在家里围着炉子取暖,炉子底下埋个烤地瓜和栗子,孩子们穿着厚实的棉袄棉裤,紧紧盯着炉底,等听到栗子爆裂的声音,赶紧取出来吃。

那时候的冬天冷,但一家人围炉取暖的情景很温馨,冬天永远是冬天的样子,而现在,要么不冷,要么冷起来真能冻死鬼的感觉。


冬至还早着呢,得冬月底,特别期盼冬至在中,天气暖烘烘的话,村里老人们打冬不愁了,也特别盼着冬在尾别冻死鬼,更别冻死人,让村里的魏奶奶能够顺利度过寒冬。


悠然见东山


冬至中暖烘烘,这是农村俗语里的小半句话,完整版的是:冬在头,冻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

冬至中暖烘烘是过去农村老人总结的经验,认为冬至在月中,就会拥有暖冬,冬天没那么冷了,然而,冬至在头或者尾,都会是非常冷的一个冬天。

这样的俗语论不论?论,过去气候正常时,很多俗语节气是有依据的,能看出不少气象问题,我曾经听父亲说过他的奶奶,父亲的奶奶去世那年天气非常冷,那年老奶奶八十多了,而老人家去世那年冬天好像知道自己挨不过去似的,提前把身后事安排好了。

父亲说那时候月份牌不多,立冬那天,父亲的奶奶就在家里用手指头数日子,当年老人数到了什么样子,家里人不知道,不过从那会起,父亲的奶奶开始给在家里缝缝补补,把一大家子过冬需要的棉袄棉裤给缝好,后来把自己的贵重物品给了父亲。当时父亲'开玩笑问:奶奶要出远门吗。

而那年到了四九第三天,父亲的奶奶,竟然感冒严重了,没能挨过冬天去,父亲说那年冬天特别特别冷,村里有好几个老人死在了年前。后来邻居王奶奶告诉我的父母,老太太早算出今年天气,冬天会特别寒冷,她知道自己体质弱,怕挨不过去冬天,因此早早把身后事做好了。

父亲说那年冬至和今年差不多,也是冬至在月尾,一向有气管炎的老太太,知道天气太冷,自己身体不好,恐怕挨不过那么冷的冬天。

今年冬至在农历十一月月底,依照冬在尾冻死鬼这句俗语来分析,今年冬天就应该很冷,冬至中暖烘烘的冬天也不会不冷。但相比较的话冷的轻些。

现在冬天和以前是不一样的,有暖冬,有时候觉得该冷的时候不冷,不该冷的时候瞎冷,因此老辈那些俗语拿到现在用,没什么效果了。


看农村说农事


昨天霜降,转眼间2019年农历24个节气快要过完,下一个节气是立冬,立冬预示着冬天即将来临、是最后一个季节即将拉开帷幕。

农村俗语:冬至中,暖烘烘。俗语是过去农村老人在没有气象预报的情况下,依据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经验,来总结出节气能够预示天气冷暖的俗语,在过去,这些俗语是有一定道理的。

曾经记得夏天时村里的百岁老人魏奶奶说:冬在头冻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今年冬天啊,我这个百岁老人还不知道能不能挨过去呐,估计能阎王爷能把我收了去,连鬼都能冻死,更何况我这把老骨头哦。

原来魏奶奶没事就在家里翻月历,魏奶奶总是关心着冬和夏,夏天时她关注冬天,过了冬天,她会立马关注夏天,怕太热更怕太冷。

今年的冬至是在阳历12月22日,农历的11月27日,都在月尾,按照俗语说法,那是冬至中,冻死鬼,老人们心中鬼最耐冻,而能冻死鬼的天气,着实是太冷了,夸张说法。

最近几年,冬天总是气候反复无常,我记得前几年冬天过年买新衣服,明明买了羽绒服,可到了过年时却只能穿薄点的衣服,小时候的冬天就是冬天,不会有温暖如春的暖冬,不会有极端天气。

那时候立冬以后数九,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时候,往往会漫天飘雪,寒风凛冽,于是农村的大人孩子们在家里围着炉子取暖,炉子底下埋个烤地瓜和栗子,孩子们穿着厚实的棉袄棉裤,紧紧盯着炉底,等听到栗子爆裂的声音,赶紧取出来吃。

那时候的冬天冷,但一家人围炉取暖的情景很温馨,冬天永远是冬天的样子,而现在,要么不冷,要么冷起来真能冻死鬼的感觉。

冬至还早着呢,得冬月底,特别期盼冬至在中,天气暖烘烘的话,村里老人们打冬不愁了,也特别盼着冬在尾别冻死鬼,更别冻死人,让村里的魏奶奶能够顺利度过寒冬。




游戏人超超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时年八节之一,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一些地区称为“小年”。

冬至这天,是北半球各地处在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关于冬至的俗语有很多,“冬至头,冻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只是其中之一。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冬至来临的那天是处在冬月也就是农历十一月的月初,意味着这一年冬天会非常寒冷,冷到连牛都会被冻死。

如果冬至来临的那天是处在冬月的月中,就意味着这一年的冬天不是很冷,不用为驱寒取暖发愁。

如果冬至来临的那天是处在冬月的月末,意味着这一年的冬天非常暖和,可能暖到被子都不需要。

今年冬天会不会很冷

如果按照这句俗语来讲,今年的冬至是农历的十一月二十七,处在冬月的月末,是一个非常暖和的冬天。

当然了,俗语只是当地农村根据祖祖辈辈总结下来的经验,不同地域对冬至总结的俗语也大不相同,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一般情况下俗语的准确度还是挺高的。


似流年S


农村有老话说:“冬至头,冻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这是先辈们根据以往的气候变换,凝练简洁出的“气象警言”,生活经验的总结。我们想要搞明白这个问题,要从二十四节气的来历说起,古代人没有现在的这么高科技的天气预报,但是,人的智慧是一个“无限大”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先人们智慧的伟大之处。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借用一些引用资料,古人最早以北斗七星勺柄所处在位置,来推算划分二十四节气,转一周为一年;后来,人们以太阳对地球照耀的每15°角,为一个节气,从立春算起,大寒结束,来对应二十四节气。

今年立冬节气在阴历的11月27日,阳历的12月22号。太阳位于黄经270°,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因此,在古代这一天,称作“日短”、“日短至”等。(小时候这一天吃“扁食”,长辈会说防治“冻”耳朵)。进入昼短夜长的“时间段”,在黑龙江表现的非常明显,冬季阴天大雪,下午四点左右就黑天了。

在冬至节气不会更改的“定数”下,为什么会出来:“冬至头,冻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这种靠前靠后的冬至节气?随着地球自转,每个节日的准确时间,每年会有所不同。这就好比“早立秋冷嗖嗖,晚立秋热死牛”俗语一样。冬至节气的准确时间,每年也会有所不同。才人们根据掌握的气候经验,才会形成这样那样的节气俗语。但是,祖国辽阔,人们所处位置的不同,会感受到不同的季节性气候变化,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民间还有这么说法:“冬至暖,倒春寒”,比如有些年头,一些地区不常下雪的地区,还会下起“三月桃花雪”。

那么,今年的冬天到底会不会冷呢?冷肯定是会冷的。无论冬至的早晚,对北方人来说,在秋末突然冷,暖气设施没到位,人的感官印象深刻,感觉到很冷;在冬季冷,气温降下来,人们有了万全的保暖准备,不会感觉到太冷;倒春寒的话,人的机体已经适应了寒冷气温,更不在话下,不会觉得“冬天”冷了!


董师爷说


农村俗语:“冬至中,暖哄哄”是什么意思,今年冬天会不会很冷?

这个冬天会不会很冷呢?往往是很多人较为关心的问题。有的人喜欢过冬天,因此就希望冬天里能多下一场雪。但是有的人不喜欢过冬天,所以就盼望今年是一个暖冬。而在古时候,古人就根据一些农村俗语来判断这一冬季会不会太冷,以利于随时预防这寒冷的冬天。所以这句农村俗语“冬至中,暖哄哄”就应声而出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准不准确呢,今年的冬天会不会很冷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李子来回答下:

在农村俗语“冬至中,暖哄哄”的前后两面,还有几句农村俗语衬托着这句话,就是“冬至头,冻死牛”、“冬至尾,冻死鬼”。

虽然说现在的季节刚刚进入冬天,离冬至还有一段的时间。但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是今年的冬天会不会太冷,因此根据今年的日历来看,今年的冬至是农历的11月27日,由此来看今年的冬至在月尾。所以根据这则农村俗话来说,今年的冬天一定很高冷的。但是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笔者认为,就凭农村里的一句俗话来说是不准确的。为什么呢?

第一,因为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不同地区就衍生了不同类的农村俗话。

比如一南方地区的农村俗话是这样说的:“冬至头,卖被去买牛”、“冬至尾卖牛去买被”、“冬至中,十个谷仓九个凶”。而这句话的意思就跟明白了,意思是如果冬至在月初,是天气暖和的意思,至少可以把过冬的被子去卖了换牛。而冬在尾的意思和冬在头的意思就相反了,就是很冷的意思。如果冬在月中呢,就意味着明年的粮食不丰收 。

而另外一些地方有这样一句俗话,也是说“冬至头,冻死牛”、“冬至中,暖哄哄”、“冬至未,不用被”。也就是说今年冬至在月未,是不可能会很冷的。因此来说,这三个地方有三种不一样的农村俗语,包括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等,所以来说我们应该相信那一个呢?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这预测冬天冷不冷的老俗话,逐渐被气象台预测的数据所代替。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冬天是很冷的。那时候在冬至到来的时候,水库、小河早早就结了厚厚的一层冰。甚至在我最冷的那个冬天,拖拉机都能在水库上行走。而现在由于温室效应的原因,这几年的冬天好像不太冷了。而有一年我们这里最低气温在零下10度左右。相比于小时候的零下20来度,差别是比较大的。

而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达,一些天气也能被天上的气象卫星所预测。比如什么时候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可以来临啊,什么寒潮预警啊等等。所以来说冬季的气候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不是根据某一种农村俗语来预测的。

因此综上来说:

农村俗语:“冬至中,暖烘烘”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就是说如果冬至在农历月的中间,这个冬天自然就是暖冬季节。但是来看,农村俗语虽然有些道理,到还是有不准确的地方。比如上面所说的地方不同,而俗话也不同,还有现在的冬天不是农村俗话所能来预测的。至于这个冬天冷不冷,笔者认为要根据一些气象台的预测为主。


李子说农


农村有老话说:“冬至头,冻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这是先辈们根据以往的气候变换,凝练简洁出的“气象警言”,生活经验的总结。我们想要搞明白这个问题,要从二十四节气的来历说起,古代人没有现在的这么高科技的天气预报,但是,人的智慧是一个“无限大”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先人们智慧的伟大之处。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借用一些引用资料,古人最早以北斗七星勺柄所处在位置,来推算划分二十四节气,转一周为一年;后来,人们以太阳对地球照耀的每15°角,为一个节气,从立春算起,大寒结束,来对应二十四节气。

今年冬至节气在阴历的11月27日,阳历的12月22号。太阳位于黄经270°,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因此,在古代这一天,称作“日短”、“日短至”等。(小时候这一天吃“扁食”,长辈会说防治“冻”耳朵)。进入昼短夜长的“时间段”,在黑龙江表现的非常明显,冬季阴天大雪,下午四点左右就黑天了。


在冬至节气不会更改的“定数”下,为什么会出来:“冬至头,冻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这种靠前靠后的冬至节气?随着地球自转,每个节日的准确时间,每年会有所不同。这就好比“早立秋冷嗖嗖,晚立秋热死牛”俗语一样。冬至节气的准确时间,每年也会有所不同。才人们根据掌握的气候经验,才会形成这样那样的节气俗语。但是,祖国辽阔,人们所处位置的不同,会感受到不同的季节性气候变化,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民间还有这么说法:“冬至暖,倒春寒”,比如有些年头,一些地区不常下雪的地区,还会下起“三月桃花雪”。

那么,今年的冬天到底会不会冷呢?冷肯定是会冷的。无论冬至的早晚,对北方人来说,在秋末突然冷,暖气设施没到位,人的感官印象深刻,感觉到很冷;在冬季冷,气温降下来,人们有了万全的保暖准备,不会感觉到太冷;倒春寒的话,人的机体已经适应了寒冷气温,更不在话下,不会觉得“冬天”冷了!


三农的高度


霜降节气刚刚结束,便能明显感觉到气温有所下降,接着还要迎来立冬、小学、大雪和冬至节气,这也意味着离冬天越来越近。对于老百姓来讲,冬天冷不冷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谁也不想过个特别严寒的冬天,当然是暖烘烘的相对舒服点,所以在农村就有“冬至中,暖烘烘”这句俗语,那么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今年冬天会不会很冷?


冬至中暖烘烘

有时不得不佩服老一辈的聪明才智,想想在以前条件缺乏的年代,通过观察星象等来判断未来的天气及变化,其中俗语“冬至中,暖烘烘”也正是老一辈智慧的结晶。因为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冬至点,这天北半球阳光辐射最少,同时也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所以如果冬至节气在月份的中间,今年冬天就不用担心很多,会觉得暖烘烘的。

其实这句俗语还有完整版,叫做“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说的就是冬至在月初会很冷,牛这么耐寒的动物都会承受不住,而冬至在月尾则会更冷,别说动物和人了,甚至用冻死鬼来形容天气的寒冷。

今年冬天会不会冷

今年冬至是在2019年11月22日,按照俗语的说法,今年冬至在月尾,是个寒冷的冬天,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冬至这边南北方也会有不同的习俗,正如光头强所说的,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这就是北方人冬至的习俗,至于南方则会吃些汤圆类的食物,不管吃的是什么,总之都有为了美好的寓意。另外,冬至也是养生的大好时机,民间有“气始于冬至”的说法,大家不妨在今年东至趁机好好养养生,让自己的身体更强壮。



综上所述,冬在中暖烘烘这句俗语,还是有点道理的,而且今年冬天也是很冷的。虽说谈不上百分百的准确,但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性,毕竟流传这么多年,要是没有点儿道理,也不可能流传至今。

感谢大家关注“肥仔农经”,免费分享作物种植技术、肥料施用方案等三农资讯。感谢大家支持鼓励!!


肥仔农经


我这几年也是一直在农村老家种地,所以跟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接触比较多,跟他们交谈中也学到了很多民俗和民谚。今年的霜降节气已经过去了,也就是意味着冬季快要来临了。对于我们北方的老百姓来说冬季冬至这个节气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对于“冬至中,暖烘烘”这句俗语的完整版应该是这样的“冬到头,冻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对于这句俗语我的理解和看法是这样的

首先来说农村的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俗语都是咱们老一辈人通过多年的生活发现并且积累下来的。总结的时候也是言简意赅,简单明了,对于现在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这句俗语指的是冬至在阴历月份的上旬就会非常冷,像牛这样的牲口都会被冻死,不过在中旬的时候这个冬天就不会太冷,在月末的话基本上就可以说告别严寒了。按照咱们老百姓的说法基本上就不用盖被子了。

其次就是这句俗语的俗语性比较强,即适合我们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对于南方地区不是太适合。

第三点对于2019年的冬至在阳历的12月22号,阴历的十一月二十七。根据这句俗语的判断今年的冬季又可能是一个“暖冬”。毕竟冬至也是“三九”的开始,“三九”天应该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理解。

第四点来谈谈我们这里过冬至的习俗。过冬至吃饺子是我们北方地区的老百姓非常熟悉的一个习俗。冬至吃饺子按照老一辈人的说法可以防治“三九”天把自己的耳朵冻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