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稅”合同,到底要怎麼簽訂才沒有涉稅風險

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無論是產品銷售、經營服務,還是財產轉讓,簽訂採購合同是在所難免的。可是,有些客戶總喜歡簽訂一些所謂的“稅後價格”或“稅後金額”。

“不含稅”合同,到底要怎麼簽訂才沒有涉稅風險

那麼,作為付款方,企業在支付稅後金額的同時,應該如何考慮需要企業承擔的稅收呢?如何規避納稅風險呢?

案例:稅後合同,簽訂有方法,否則稅收有風險

(一)案例背景

嘉誠公司在某市租賃了一辦公場地,場地所有人為個人,在與對方簽訂場地租賃合同時,對方不同意開發票,覺得麻煩,只同意按“稅後價”簽訂合同,也就是說他只認到手的現金為25000元/月,至於其他的發票與稅收問題,公司自行去處理。

那麼,公司在簽訂該合同時,需要考慮哪些稅收?稅前金額又是多少?有何涉稅風險呢?

(二)代付稅金

個人出租非住房需要繳納5%的增值稅、7%的城市維護建設稅(有地域差異)、3%的教育費附加、2%的地方教育費附加、12%的房產稅、0.1%的印花稅、20%的個人所得稅。

(三)稅前金額

假設稅前租金為X。

(1)應納增值稅=X/ ( 1+5%) x5%。

(2)應納城市維護建設稅=X/ ( 1+5% ) x5%x7%。

(3)應納教育費附加=X/ ( 1+5% ) x5%x3%。

(4)應納地方教育費附加=X/ ( 1+5% ) x5%x2%。

(5)應納房產稅=X/ ( 1+5%) x12%。

(6)應納印花稅=X/ ( 1+5%) x0.1%。

(7)應納個人所得稅=X/( 1+5%)x(1-20%) x20%。

稅後金額=X-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費附加-房產稅-印花稅-個人所得稅=25000 (元)

稅前租金X=36813.43 (元)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稅務機關代開發票的時候,統一按開票金額(不含稅)預徵1.5%的個人所得稅(部分地域會有差異)。

(四)涉稅風險

如果合同是以“不含稅”價格簽訂的,即以25000元作為合同價格,那麼,公司到稅務部門代開的租賃費發票所繳納的稅金,不得在公司成本費用中列支,這樣一來會讓公司多承擔費用卻不能在稅前扣除。

(五)風險規避

為了規避以上所述稅收風險,出租人與承租人應當按照以下方法簽訂租賃合同:

(1) 在租賃合同中的租賃價格條款中載明稅前租金價格,而不能籤稅後租金價格。

(2) 在租賃合同中的稅費承擔條款中載明,租賃期間有關稅費由出租房承擔,但由承租方代扣代繳,扣繳的稅金從本租賃合同中約定的租金價格中扣除。

通過以上案例分析,我們發現在日常工作中,所簽訂的合同存在太多的涉稅風險,因此,當需要按稅後價格簽訂合同時,儘量改變合同定價方式,應當按稅前價格簽訂,稅金代扣代繳,以規避涉稅風險。

本文摘自 降低稅負:企業涉稅風險防範與節稅技巧實戰

節稅網在行業內深耕節稅專業多年,有良好口碑,稅務師一對一定製化節稅,免費為企業與高收入人群規劃節稅方案,節稅就找節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