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有什么历史之最吗?

李寻欢111


家乡福建宁德,历史之最讲不来,但是出名的历史有很多。讲几个出名的。

1.三国时候东吴在霞浦设立造船厂,造出来的战船参加过赤壁之战,下过夷州与台湾土著人联系。

2.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宁德当过县令。

3.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宁德组织过义军抗击蒙元大军。

4.明朝时期,戚继光在宁德漳湾镇横屿岛大破倭寇大本营。

5.明建文帝朱允炆隐居出家宁德市上金贝村,至今朱允炆的墓在近几年被发现,有据可查。郑和找到过他,朱棣为了掩人耳目,派郑和下西洋满世界找他,郑和下西洋曾在漳湾造船。

6.清末,大清国第一条海底光缆铺设在三都澳,各国列强在三都澳建领事馆,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把三都澳建成世界大港。

7.1934年,闽东红军独立师在宁德支提山成立,叶飞任师长,1937年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6团。领受陈毅指示作为东进主力,开辟新战场。夜袭虹桥机场,黄桥决战,孟良崮战役,作为机动部队穿插整个战场。京剧沙家浜的原型人物大都是宁德人。闽东红军独立师是20集团军的前身,20集团军在抗美援朝中有个著名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8.红军长征中无名英雄蔡威是宁德人,由他监听破译的情报为中央做出正确决定做出巨大贡献。闽东地区早期共产党员烈士郑长璋宁德人,是蔡威的姐夫,李大钊的学生。

9.宁德三都澳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半个中国提供了美国援助的石油和战略物资。

10.90年代初习主席在宁德担任过地委书记。

讲讲地理方面

宁德有四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福安白云山冰臼,屏南鸳鸯溪,白水洋,福鼎太姥山。


宁小杨


我的家乡是山西省运城市。



地理位置

运城市,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北与山西省临汾市接壤,南临河南省三门峡市,西跨黄河至陕西省渭南市,东倚山西省晋城市。

运城市因“盐运之城”而得名,历史灿烂,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尧舜禹曾经活动过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历史之最

1.最早灵长类猿类化石

1995年5月,中美科学家在运城市垣曲县发现了众多的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猿类化石,主要是牙齿化石和颌骨化石,被命名为“世纪曙猿”。



2.最早叫中国

在1998年和2005年的全国高考语文题里有“最早叫中国的地方在哪里?”正确答案是“山西省运城。”

2015年1月16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史学会等10余家单位和高校的30余名专家学者,从历史、文物、文化层面剖析,解读“古中国”,最后一致认定:运城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区域,尧初蒲坂,后迁平阳。运城区域在万国之中,是“古中国”的由来,中国古时也称“华夏”。



3.最早用火

运城市芮城县西侯度遗址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距今180万年。太原市举办的全国二青会圣火采集就是在西侯度遗址。



4.最早的奴隶社会王朝

运城市夏县,因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记载:“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建安邑”。



5.最大的武庙

关羽出生在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作为武圣的家乡,这里拥有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关帝庙,为武庙之祖。在解州,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关公游街活动,声势浩大。



6.最大的关公铜像

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关公铜像坐落于关公故里——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圣像整体高达80米,铜像高61米,寓意关公在世61年,底座高19米,寓意关公19岁时成家立业。



7.最早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

后土祠是中国民间广泛信仰的神袛,总司土地之神。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的后土祠,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1996年,后土祠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重点文物之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省是山西省,地级市最多的是运城市,拥有90处,排名全国第一。正所谓“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华夏起源看运城”。



9.最大的宰相村

位于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的裴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该家族曾经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王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可谓是“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因此而得名。



10.最古老的盐池之一

运城盐池的开发约有四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据传说,在舜帝当政的时代,人们就开始在夏天捞采水池内天然结晶的盐。到春秋战国时期,运城盐池就已出名。柳宗元在《晋问》中,曾这样形容过垦畦引水晒盐的情景:“沟塍畔畹,交错轮群,若稼若圃,渔兮鳞鳞,逦弥纷属,不知其根。”在汉代,运城盐池的盐就远销豫、鲁、冀、甘、陕等地。




11.飞天次数最多

曾经担任神舟七号、九号、十一号航天员的景海鹏就出生在运城市盐湖区,目前是我国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景海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三巡苍穹的英雄航天员。

12.名家众多

运城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名家辈出。荀子、范蠡、张仪、关羽、薛仁贵、王勃、王维、柳宗元、司马光、关汉卿等。


历史的发生


【寻欢评断】“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


金乡大蒜,可称中国最棒!

金乡大蒜,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金乡大蒜具有蒜头个大、汁鲜味浓、辣味纯正、香脆可口,不散瓣、抗霉变、抗腐烂、耐贮藏等明显优点。同时,金乡大蒜营养价值极高,据科研部门测定,金乡大蒜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尼克酸、脂肪、镁、磷、铁、钾等营养元素20多种,被专家称为最好的天然抗生素食品和保健食品。


金乡县是全国著名的大蒜之乡,大蒜种植历史已达2000余年,常年种植大蒜70万亩,年均产量80万吨,产品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按皮色分,金乡大蒜可分为白皮大蒜和紫皮大蒜。

金乡县常年种植面积60万亩,年产70万吨,年贮藏能力近200万吨,年出口量130万吨,加工出口总量占全国70%以上,拥有自营进出口企业280家。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大蒜常年种植面积5000亩左右。

20世纪80年代后,金乡县大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产逐年提高。

1998年,金乡大蒜自营出口创汇87万美元,实现了零的突破,1999年达到590万美元。

2012年,金乡县种植大蒜面积70万亩左右,居全国县(市)之首,总产达80万吨以上。

2016年金乡县种植大蒜61.60万亩。

2017年,金乡县种植大蒜62万亩。


金乡县也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金乡大蒜的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素有“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的美誉。


相传,金乡大蒜还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刘秀率军西征,路经爰戚(现金乡县),适逢疫病流行,许多兵士高烧、头晕、呕吐、昏迷,司隶校尉鲁恭病亡,葬于山南。军队人心惶惶,战斗力大减,刘秀只得驻兵治疗。随军医生束手无策,听任疫情在军中迅速蔓延。刘秀愁肠百结,坐卧不安,仰天长叹:“天灭我也!”正置危难之际,忽闻一鹤发童颜老者来献医方。真是喜从天降,刘秀急忙召见。礼让毕,急不可待地说:“请仙翁赐方!”老者笑而答道:“将军不闻本地百姓多种大蒜吗?可高价收取,把它捣碎,取其液,命士兵用以滴鼻,可防此病蔓延;同时将大蒜分与士兵就食,不几日即可痊愈。”刘秀立即遵嘱办理,果然病除。再循老者,不知去向。刘秀对天长揖:“天助我也!”遂发兵攻取洛阳,称光武帝。


李寻欢111


红军四渡赤水河,遵义会议



七七72284


咸阳,中国首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的都城。


大秦帝国祖龙嬴政


家乡河南省安阳市,这里出土了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有中国有记载以来最早的女将军妇好墓,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王思葱的经纪人


宁都起义 赣州宁都县


追宁都


将军县,将星云集。共和国上将两位,中将五位。少将47位。


瘸哥说史


我的家乡汤阴县,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乡,这里有个羑里城,是中国最早的监狱,扁鹊墓庙是中国最早的名医墓。


锦绣河山O88


我的家乡是河南滑县。

历史之最说不上,我想说说滑县的沿革。

滑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东临黄河,西傍卫水,东西长51.5公里,南北宽39.5公里,号称“百里之县”。滑县地处中原腹地,同中原地区众多县、市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历史上的滑县地域广袤,始为颛顼、地喾之都,继为诸多王侯之国。秦设东郡,隋改滑州,历有封建,代有沿革。那么,滑县的“滑”字是怎么来的呢?

这要从周公的王子们接受封国说起。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一共有八个儿子。在周公摄政期间,老大伯禽被分封到鲁地,建立了鲁国,接着老二至老七分别被分封到凡、蒋、邢、茅、胙、祭等地,他们也都建立了自己的诸侯国。只有老八伯爵年龄最小,还没有封地。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周康王钊执政期间,周王室从卫国的东北部划出一块土地给老八,准许他建立自己的封国,老八建立起来的诸侯国叫滑国。老八也被后人称为“滑伯”。滑国人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就有了滑姓。按照《重修滑县志》记载,滑国的位置,在卫国、郑国东北,曹国和宋国西北,东部与鲁国相邻。

滑国在诸侯国的争霸战中最终被晋国吃掉,其后代被迫走上逃亡的道路,散落在晋、郑、卫等国之间。最大的一支迁往都费,位置在今天偃师市府店镇一带,在那里他们建立了新的滑国。但滑氏的后裔们,不忘自己的出身,定期到滑国旧地的宗庙、祠堂祭祀祖先。秦朝灭掉六国后,捣毁了滑国的宗庙,拉走了祭祀用的重器,滑氏后裔停止了祭祀活动,滑国也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滑”的名字得以保留,之后的滑台、滑州、滑县,其名字就来源于此。到了北宋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追封周公为文宪王,滑伯的宗庙也得以恢复,从宋神宗元丰年间出版的地理志中,已经有了关于滑伯宗祠、墓地的记载。从元朝以来,滑州历代州长、县令祭祀不断。滑伯的庙宇、祠堂在滑县老县衙的隔壁。

滑县的历史上下连绵四千多年。期间,名称、隶属关系、辖区面积变化很大。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叙说这片区域的历史呢?作者将滑县的历史划分为七个时期。将文章的题目命名为漫话滑州,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将滑县的按照时间顺序史料划分为:上古传说时期、豕韦时期、卫国时期、东郡时期、滑州时期、老滑县时期、新滑县时期等七个部分。其中的滑州时期,是滑县历史的辉煌期,滑台城作为州一级地方文化的中心,对周边县域有着广泛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是我将题目命名为滑州而不是其他几个时期名称的缘由。其中的老滑县时期,是滑县作为县级行政单位的开始,尽管隶属关系几经变化,但所管辖的区域相对稳定,乡、里、村都有准确的名称和位置,史料记载详实而又完善,所以将老滑县的县域作为漫话滑州的基本区域,以下简称滑境区域。我演讲的题目叫漫话滑州。那么什么是“漫话滑州”呢?所谓“漫话”,就是不受约束地说,很随便地说。“漫话滑州”者,就是不受志书观点和历史资料先后顺序的限制,以滑州史志为基础对滑境区域的漫谈,不是不尊重历史的胡编乱说,历史是胡说不得的。

上古传说时期的滑县,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记载,加上年代久远,历史资料大多湮灭,后代补记的史料则大多数来自于神话故事和口头传说。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有与滑县有渊源的帝君吗?这一时期,他们在滑境区域都建立了哪些国家呢?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周”。盘古开天辟地,人类才有了历史,《史记》中把天皇、地皇和泰皇列为“三皇”,把皇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称之为“五帝”。五帝之中,皇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尧舜都是传说中的仁君,以禅让制而闻名华夏。相对而言,人们对颛顼、地喾是比较陌生的,甚至许多人还不知道这几个字的读音。其实,颛顼、地喾二帝就是在滑县境内称帝的,并且死后埋葬在了滑县。据《河南通志》记载,二帝陵位于老滑县东北七十里的土山村。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从小就聪明过人,二十岁继承帝位,传说活了98岁,在位78年。他严格按照皇帝的政策办事,把当时的中国治理成太平盛世。他在位时,曾经制定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帝喾是皇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十五岁辅佐颛顼治理朝政,三十岁接替颛顼继承地位,他在位70年,享年100岁。在位期间,天下大治,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颛顼、帝喾二帝,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根基,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帝喾在位时,后羿在鉏城建立了鉏国。接着,帝喾又把颛顼的后代樊封于昆吾,建立了昆吾国。昆吾国的遗址,在滑境区域的东北方向。虞舜在位时,把皇帝后裔伯倏(shu)封于南燕,建立南燕国,即古胙国。古胙国的位置,位于滑境区域的西南部。传说到了唐尧时代,天上九个太阳,禾苗枯死,猛兽长蛇为害,后羿射去九日,拯救百姓。“后羿箭射九日”的神话传说,就是从鉏国的鉏城孕育和发展而来的。鉏城的位置,一种说法在八里营卫王殿遗址,另一种说法在赵营乡白云观遗址。

颛顼、帝喾二位皇帝死后,均葬于帝丘,被后人称为二帝陵。《明史.礼记》记载:洪武四年,朱元璋让中书省考察历代帝王陵寝的位置。礼部经过考察认定,“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埋葬于滑州的帝丘。《大清会典》中也说:帝颛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埋葬在河南滑县。《滑县志》中说:每逢朝廷更改年号,皇帝都要派遣官员到二帝陵祭告。农历三月十八日,是颛顼帝的生日,每年在这一天,朝廷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当时的二帝陵 ,背靠沙丘,面向硝河,郁郁葱葱,风景宜人,是滑县的十二景之一。宣统年间,一场风沙将陵区掩埋。抗日战争时期,二帝陵划入了新设置的高陵县,1949年划入内黄县。1986年,内黄县清除了陵墓区和的积沙,二帝陵得以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现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内黄县都要在这里举行公祭二帝的大典,民间还兴起了盛大的庙会,鲜活的历史和文化得以复原与重现,这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豕韦时期的滑县,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帝少康即位开始,至公元前1041年,卫国建立的前一年止。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在滑境区域建立起来的豕韦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几经兴盛和衰亡,它的命运究竟是怎样的呢?

豕韦国的建立,还要从舜帝说起。那时,有叫董父的人,非常喜欢养龙,舜帝赐姓豢(huan)龙氏,并把他册封到韦城去养龙。夏帝孔甲在位时期,有个人叫刘累,是尧帝的后裔,被朝廷派到韦城养龙,赐予“御龙氏”。夏帝少康在位时,把颛顼帝的十世孙篯(jian)元哲册封到韦城,建立了豕韦国。豕韦国是夏朝的同盟国,是支持夏王朝的重要力量之一。

夏桀二十八年,昆吾国联合豕韦、顾等诸侯国征讨商汤,在这些战斗中,昆吾国被灭掉,豕韦国战败后归附了商汤,成了商王朝重要的诸侯国。到了公元前十四世纪初,商王朝因内乱国力衰落,而其附属的豕韦国则逐步强大起来,企图摆脱商王朝的控制。公元前1301年,豕韦国宣布独立,不再向商王朝纳贡称臣。商王武丁即位后,任用奴隶傅说为相国,大力改革政治,使商王朝重新强大起来,开始征讨四方。公元前1192年,武丁派兵征讨豕韦国,豕韦战败亡国,其国民大部分投靠了西周。

到了武王伐纣时,豕韦的一支参与了讨伐纣王的战争。西周平定天下,论功行赏,把豕韦后裔韦伯篯(jian)遐(xia)封于豕韦,重新建立豕韦国。豕韦国都城的旧址,在万古镇妹村。

卫国时期的滑县,从公元前1040年卫国建立时开始,至公元前210年秦朝设立白马县的前一年止,这一时期,卫国从西周初期的诸侯大国沦落为战国末期的弹丸之地,滑境区域作为卫国的一部分,见证了卫国的兴衰。但本文讲述的重点,不是其历史的全部,而是卫国迁都曹邑和楚丘城时,滑境区域作为卫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这一段时期。

卫国建立之初,滑县位于国境的东部,其境内的曹邑是卫国的一座边城。后来,周王室把这片土地分封给了滑伯,并建立了滑国。春秋诸侯国争霸时期,滑国被晋国灭掉,滑县的大部分土地回归了卫国。公元前660年,狄人入侵卫国,都城朝(zhao)歌被攻破,卫懿公被杀,卫国被迫将都城迁到曹邑,后来再次迁都到楚丘。卫文公在这里发愤图强,大兴王道,从而使衰落的卫国重新走上了复兴之路,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文王中兴”,楚丘城一时成了卫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前629年,卫国再次受到狄人威胁,卫成公将都城迁到帝丘。在整个春秋时期,滑县一直是卫国的辖区。到了战国以后,卫国面积日益缩小,包括曹邑在内的滑境西部被魏国占有,但东部仍为卫国所管辖。这段历史,将单独作为一个章节在《卫国往事》中予以解读。

东郡时期的滑县,从公元前209年,建立隶属于兖州东郡的白马县开始,至公元595年废除东郡建立滑州的前一年止,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共计836年。这一时期,东郡所管辖的县域变动很大,历经从豫北扩展到鲁西,又从豫北、鲁西缩减到豫东北的过程,只有滑境区域的白马县、南燕县等少数几个县自始至终属于东郡,在整个东郡志书中占有很大比重,滑县曾一度占有半壁东郡。东郡的历史可以涵盖滑县的全部,而同一时期的白马县,由于管辖面积有限,其历史不能涵盖滑境区域的全貌,这也是本文把滑县这段历史叫东郡时期而不叫白马时期的原因。那么,在东郡所管辖的县域中,哪些在滑境区域呢?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就是把县作为基层政权的管理单位,以郡领县,直属中央。秦朝先后在滑境区域设立了白马县、濮阳县、南燕县,隶属于兖州东郡。东郡的管辖范围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十二个诸侯国的辖区,这十二个诸侯国是邶、鄘、卫、凡、胙、邢、共、微、观、南燕、昆吾、豕韦,大致范围包括现在的安阳市、新乡市、濮阳市、鹤壁市大部,具体涵盖辉县、卫辉、延津、淇县、浚县、汤阴、滑县、濮阳、清丰、范县等。西汉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采用“封建制”与郡县制并存的混合制度。西汉时期,滑县仍属于兖州东郡,与秦朝相比,东郡管辖的区域有较大调整:减少了豫北西部增加了鲁西地区,东郡的辖区从豫北地区转移到横跨豫东北、鲁西地区,滑县因此成了东郡的西部边界。这时的东郡共管辖22个县,具体包括:濮阳、白马、南燕、廪丘、阳平、乐昌、聊城、畔观、顿丘、发干、苍、荏平、东阳武、博平、黎、清、东阿、离狐、临邑、利苗、须昌、寿良等。大致在今天的滑县、濮阳、清丰、南乐、范县、郓城、莘县、聊城、冠县、临清、荏平、阳谷、东明、东平、梁山、东阿等县市的区域内。其中,白马县全部、南燕县大部,濮阳县部分地区在滑境区域。

王莽代汉自立,推行新政,将东郡改名为治亭,隶属兖州。王莽改制失败后,恢复东郡称谓。东汉时期,东郡辖区面积有所缩小,主要是减少了山东西南部的七个县市,其管辖范围是:濮阳、白马、燕县、顿丘、卫国、东武阳、东阿、范县、谷城、临邑、乐平、发干、聊城、博平等十五个县。

三国时期,东郡为曹魏所有,其所管辖的区域大大变小,仅有南燕、白马、濮阳、鄄城、和廪丘等五个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滑县、濮阳、鄄城和郓城等县市的面积。白马县的全部,南燕县的大部、濮阳县的部分地区在滑境区域。西晋统一全国后,将东郡改为濮阳国,濮阳国的面积与三国时期东郡的辖区相当。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濮阳国恢复为东郡。

西晋的统一,可谓是昙花一现,其建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接着就是流民起义。少数民族势力乘机南下,纷纷在中原建立政权,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相当混乱,政权更迭频繁,东郡先后被后赵、冉魏、前燕、前秦、翟魏、后燕、南燕、北魏、东魏等众多少数民族政权所占领。中原百姓大举南迁,游牧民族陆续进入中原,把大片农田改为牧场,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尽管郡县制在地方行政管理上没有被取消,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是名存实亡,相反,战略要地的军事价值开始显现。东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东晋济阳太守郭满攻占滑台,这是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滑台的名字,从此,滑台开始活跃在南北朝的众多史志中,成为南北争夺的战略要地。这一段时期,滑台城的归属都历经了哪些变化呢?

公元388年,丁零人翟辽在滑台称帝,自称魏天王,改元建光,史称翟魏。公元390年,东晋大将刘牢之北伐,在滑台大败翟辽,翟魏遭受重创。公元392年,翟魏灭亡。

公元398年,慕容德从邺城南迁,在滑台称帝,改年号为燕元,史称南燕。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南燕将领符广叛乱,慕容德亲自带兵征讨,滑台留守将领投降了北魏,于是,滑台城被北魏军占领。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东晋大将王仲德率领水军进逼滑台,北魏兖州刺史尉建弃城逃跑,滑台城被王仲德所占领。东晋重新在这里设立了兖州部,历史上将在滑台建立的兖州称为西兖州,滑境区域的白马县、凉城县受西兖州节制。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北魏伐宋,东郡太守王景度战败,滑台城被北魏军占领。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刘宋北伐,南朝大将到彦之攻占滑台。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北魏反攻刘宋,将滑台城团团包围,南朝名将檀道济从山东救援,走到历城,粮草被焚,因缺粮中途返回。滑台城被围攻数月,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最后被北魏军攻破。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刘宋再次北伐,南朝大将王玄漠率军围攻滑台,围城达二百多天竟没有占领,错失了宝贵的战机。北魏援军赶到后,内外夹击宋军,王玄漠招架不住,大败而去,死伤达一万多人。

北魏初,将兖州改名为司州,接着恢复东郡称号,治所设在滑台城。北魏迁都洛阳后,东郡成为京畿十二郡之一。这时的东郡共管辖着东燕、平昌、白马、凉城、酸枣、濮阳、长垣等七个县,其中白马县、平昌县、凉城县在滑境区域。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迁都前,曾在滑台东设坛祭天,大赦天下,并筑起了滑台宫。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2月,赵显德在东郡起义,杀死太守裴烟,占领滑台城,自称都督。4月,北魏发兵围剿,赵显德阵亡,起义军失败。

永安二年,公元530年,徐州刺史尔朱仲远,率军进攻西兖州,占领滑台城。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东魏相州刺史窦泰进攻滑台,滑台城被东魏占领。公元550年,北齐取代东魏后,将凉城、平昌两县撤销,其辖区并入了白马县。滑州时期,则从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滑州建立起,至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废除滑州止,共计777年。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在长安称帝,建立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这是继秦汉、西晋之后再度统一起来的封建国家。由于南北朝时期的大动乱,行政区划已相当混乱,至隋朝建立前,北朝州的数量已达二百一十一个,南朝州的数量也扩大到六十四个。这时,州的作用下降,郡一级形同虚设,地方行政管理已经混乱到非改不可的地步。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改为州、县两级。开皇九年,在滑台城设置杞州,这是滑县第一次升格为真正意义上的州级行政单位。开皇十六年,取滑台城之“滑”字,将杞州改为滑州。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滑州改称兖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兖州改称东郡。唐朝地方行政机构延续隋制,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东郡改称滑州。这时的滑州,辖白马、灵昌、卫南、匡城、胙城、韦城、酸枣等七个县。基本确定下来。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仿照宋代的保甲之法,承袭了元代的乡里甲之制,将滑县划分为6个乡,下设79里。这6个乡是高阳乡、仁寿乡、义台乡、太平乡、永宁乡和安民乡。另外滑县还有设有宁山卫军屯,其主要职责是屯田,也承担操练、守城和守卫京师的任务。宁山卫军屯共分为4所31营。到了明朝中后期,屯政废弛,军户逃亡现象严重。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2月,李自成部将刘汝魁攻占滑县,当年3月,起义军在滑县建立农民政权,委派刘三晋为县令。公元1644年7月,清兵占领滑县,委托邢台举人王蔚代理滑县政务。清朝在地方管理体制上基本继承了明朝的制度,滑县名称沿用,隶属直隶大名府不变,但裁撤了宁山卫,把军户改为农户,将4所31营就近并入了附近乡里,左、右两所被并入了义台乡,后所、中中所附入安民乡。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滑县划归河南卫辉府管辖,滑县作为河南省的一部分基本确定下来。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胙城县城被风沙掩埋,原属于胙城县的班胜固集、常兴集、庞固社、牛市屯,划归滑县管辖。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滑县由6个乡改为16个区。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2月,民国政府撤并州县,撤销了卫辉府,滑县改属河南省豫北道。

民国时期的滑县,与周围县域相比,面积还是相当辽阔的。当时,滑县北至内黄二安乡刘庄村,包括内黄县中召乡、梁庄镇、浚县善堂镇大部和内黄县的陆村乡、井店镇、二安乡一部分地区,南至封丘黄德镇大关集村,包括封丘黄德镇、长垣丁栾镇、赵堤镇、佘家乡大部和樊相镇、方里乡一部分地区,西至延津位邱乡班胜固村,包括今天的位邱乡、王楼乡、朱寨乡、马庄乡大部分地区,东至桑村乡张马厂村,共辖1358个村庄,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左右。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冀鲁豫边区在滑县四周与邻县交界地,创建抗日根据地。1940年6月,在滑县东北与内黄、濮阳三县交界地建立了高陵县,滑县的善堂、牡丹街、魏庄、白道口、四间房等地共计205个村庄划入了高陵县。49年8月,高陵县被撤销,其北部大部分地区划入浚县和内黄,只有南部的白道口和四间房一带的村庄回归滑县。1940年6月,在滑县与长垣交界地建立了卫南县。滑县的小铺、王庄、半坡店、牛屯、焦虎、老店、上官、瓦岗、慈周寨等地共计400个村庄划入卫南县。1949年8月,滑县与卫南县合并为新的滑县,滑县划归卫南县的村庄全部回归。1943年1月,在滑县东南与长垣、封丘、东明四县交界处建立了滨河县,滑县的老岸、佘家、丁栾、官桥营一带划入滨河县。1945年8月,滨河县被撤销,滑县划归滨河县的村庄,于49年建国前夕划入长垣县。1943年秋,在滑县、浚县、卫辉、延津四县交界之地建立四县办事处,1945年6月改称卫滨县,滑县的牛屯、半坡店以西地区划入卫滨县。1946年4月,卫滨县被撤销,滑县划入卫滨县的村庄大部划归延津县。从抗日战争到49年建国这段时间,滑县与周边县所进行的县域划分中,滑县共划出399个村庄,划入一个镇另加31个村庄。具体情况是:划入长垣110个村庄,划入封丘23个村庄,划入延津77个村庄,划入浚县59个村庄,划入内黄124个村庄,划入濮阳6个村庄。从浚县划入道口镇和31个村庄。

新滑县时期是从49年滑县与周围县域重新划分界线以来至今。新滑县时期,滑县的行政归属又有哪些变化呢?

49年8月,河南基本解放,新中国在冀鲁豫、太行、太岳三大根据地的基础上设立了平原省。这时卫南县已经并入滑县,合并后的滑县隶属于平原省濮阳专区。当年11月,滑县县政府从万集迁到道口镇。1952年,平原省撤销,滑县所在的濮阳专区划归河南省。1954年,濮阳专区被撤销,滑县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安阳专区被撤销,滑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恢复安阳专区,滑县回归安阳。1983年,撤销安阳地区行政公署,实行以市带县管理,滑县划入濮阳市管辖,1986年2月,滑县回归安阳市,成为安阳所辖的五个县之一。从2011年6月起,滑县成为省政府直管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