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人性白板說?

關於作者

史蒂芬·平克是當代最負盛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和科普作家,TED 演講人,世界超級語言學家。曾先後當選《時代》雜誌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外交政策》雜誌全球頂尖思想家、《前景》雜誌“最偉大思想家”,被人們稱作當代最偉大思想家。其代表作《語言本能》《思想本質》《心智探奇》《白板》,被人們稱作“語言與人性”四部曲,不僅是認知心理學領域裡程碑式的著作,更是都登上了亞馬遜和《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被普通讀者廣泛所知,對現實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於本書

在本書中,平克教授用輕鬆幽默的語言、新穎獨到的論證,舉重若輕地將哲學、人類學、生物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融會貫通,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讀者展示了不同學術流派關於人類本性的探討和論爭,並從道德、情感和政治等層面分析了人性“白板說”對當今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此書顛覆了主流人性“白板說”的觀點,並通過闡述人性的本源、內涵及侷限,破而後立,提出了一套科學視角下的人性觀,為研究政治、暴力、性別、兒童及藝術等諸多話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核心內容

平克教授在書中首先對人性“白板說”的相關內容和理論演變進行了闡述,然後結合當代科學研究的發現,逐步推翻了“白板說”的觀點,並反駁了對於人性觀的擔憂。平克認為人類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而不是由後天決定的。正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不僅不會引發社會混亂,反而有助於人們去尋求歧視、剝削、壓迫、暴力等問題的解決之道。

前言

你好,今天為你解讀的是哈佛大學史蒂芬·平克教授的著作《白板》,它的副標題是:科學和常識所揭示的人性奧秘。這本書的英文原版大約528頁,中文版560頁,我會用大約22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本書的精髓:什麼是“白板”視角下的人性,平克如何看待這種人性觀,又提出了哪些不同以往的觀點。

說起人性,我們的第一反應總是來自於兒時學過的那句“人之初,性本善”。然而隨著人生的沉澱,我們逐漸明白,人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動物,人性不但不能夠只用善惡衡量,更無統一定式。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面對同一個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特性不僅可能不同,甚至還會前後矛盾。事實上,我們對人性的思考越深,我們就越對人性充滿困惑。到底什麼是人性?人性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不同語言、文化環境之中的人性有區別嗎?

《白板》這本書,正是解答上述問題的一本著作。作為“語言與人性”四部曲系列的最後一本,作者史蒂芬·平克在此書中提出了一些極具創造性的論斷,這些論斷一方面來自於作者在麥吉爾、斯坦福、哈佛還有麻省理工等北美頂級的心理學實驗室工作的經歷,另一方面來自於作者在認知科學、認知神經科學、行為遺傳學和進化心理學等跨學科領域獲取的實驗證據。憑藉這些創造性的論斷,《白板》不僅迅速獲得了來自心理學家、生物進化學家和哲學家的好評,收穫了當年英國的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以及普利策圖書獎的提名,還登上了亞馬遜和《紐約時報》暢銷書的排行榜,被同行稱為“本世紀初最重要的一本書”。而平克本人,不僅通過其系列書籍和研究成果榮獲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圖蘭研究獎、英國皇家學會亨利·戴爾獎、美國人文學者協會年度獎項等眾多獎項,更登上了 TED 的演講臺,成為了認知心理學界最著名的“人性”專家。

下面,我將會從三個方面為你介紹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 第一,什麼是人性的“白板說”;
  • 第二,平克對“白板說”怎麼看;
  • 第三,“非白板說”視角下的人性觀是什麼樣的。

一部分

什麼是人性的白板說?所謂白板的說法,要追溯到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他在《人類理解論》這本書中說道:“人類的心靈如同通常所說的那樣,是一張沒有任何印跡的白紙,不存在任何思想。”換句話說,洛克認為,人類本身是一塊白板,大腦的想象力、推理能力等所有能力,都來源於後天的經驗。與白板說相伴的,還有另外兩種關於人性的學說。一種是法國哲學家盧梭提出的“高貴的野蠻人”。盧梭認為,人在自然狀態下是天性無私、崇尚和平、無憂無慮的,而貪婪、焦慮及暴力等負面事物都是文明的產物。盧梭的目的是將大腦的空白狀態與美德聯繫在一起,強調不良行為是社會化的後果。

另一種是笛卡爾的,被稱為“機器中的幽靈”的一種觀點。具體來說,他認為人的肉體存在於空間之中,像是一部機器,但靈魂卻是一種既不存在於空間之中,又不會隨著肉體消亡而消失的不滅存在。人的肉體和心理是分離的,因此,人性不是由身體這樣的先天因素所決定的。

這三種思想都起源於啟蒙時代,嚴格來講是同一種思維邏輯,就是認為人性是在後天形成和造就的。那麼,這種論斷又是從何而起,並廣受歡迎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啟蒙時代的特殊背景。

啟蒙時代,人類除了在科技水平、生產力上有所提升,在人性的解放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方面,世俗的統治力量發生變更,人不再聽命於宗教勢力,國王和首相把原先鬆散的個體整合到“國家”這種新型組織之中,集中力量與宗教勢力展開了激烈衝突,獲得了財政和人力等重要的管轄權,為進一步解放人類的精神奠定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人們在思考方式上逐步掙脫了中世紀宗教的束縛,開始把人作為一種獨立、完整、健康的個體來看待,把人從“上帝奴僕”這種角色中解放了出來。在上述背景下,對人的思考開始興起,伴隨著地理大發現、航海技術的突破、貿易的蓬勃發展、物資的豐富,人們逐步從卑微、弱小、無助,變得強大、驕傲、高貴。“人定勝天”不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漸漸成為整個人類社會的座右銘、指南針。

而此時在思想領域與這種時代背景相匹配的,就是各種類型的白板說。白板說堅信,人可以通過後天教育、文化環境、人際交往等自我學習的手段來實現自我提升與進步。換句話說,哪怕是奴隸的孩子,經歷特定教育和培養後,也可以成為科學家、藝術家或者政治家。這種觀點在當時有著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它給了人們強大的信心和使命感。然而,這種觀點畢竟過於粗糙也缺乏實證,它更多依靠的是樸素的直覺與信念。

介紹到這,我們的第一部分內容也就結束了,讓我們來總結一下:所謂人性的白板說,就是認為人生下來是一塊白板,什麼屬性都不帶,所有的性格和能力都是經過後天培養出來的。這套學說起源於啟蒙時代,直到今天依舊廣受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