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渔业工作站见证百姓餐桌鱼之变

在淡水鱼的食物链里,鲢鱼是最低等的捕手,它只吃浮游生物,所以肉质最为粗糙,口感最差,售价也最便宜。往上是草鱼、鲤鱼、鲫鱼、鳊鱼等常规鱼类,更高阶的就是以小鱼为食的鳜鱼等特种鱼类。

然而在1984年,请客时饭桌上能有鲢鱼那也是相当气派的。当年,21岁的徐保明从江西省畜牧水产学校淡水养殖专业毕业,被分配至当时的贵溪市农业局水产站工作。他说,那时的贵溪,水产养殖是一片空白,也可称为“三无”产业——无饲料、无技术、无规范。老百姓养鱼,多是在房前屋后随意挖一口水塘,投一些鱼苗,日常喂养鱼类的就是牲畜的粪便和杂草。水体浑浊、池塘容量有限导致鱼类品种单一、产量低。

贵溪渔业工作站见证百姓餐桌鱼之变

现状如此,徐保明和其他技术员有了新的规划。他们开始在农村挖水塘,实验鱼苗存活率、繁殖率。因为没有交通工具,每天坐公共汽车往返城乡,太耗时也太费钱,他们就在鱼塘旁搭了个简易塑料布棚子,常常一蹲好几周,与大地星辰为伴。后来听说鳊鱼(武昌鱼)在江西也可以养活,并且肉质也比鲢鱼鲜嫩,一行人又匆匆赶去湖北,学习先进的培育技术,带回珍贵的鱼苗。当时的工作条件、物质条件不高,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就是十足的有钱人,如果要去农村召开渔业科学知识讲座,还要技术员们排好日期轮流骑车。“上世纪80年代,农村道路很差,土路晴天扬尘,雨天泥泞,我们经常‘早晨出门一身净,晚上回家一头泥’。”回忆起曾经的时光,徐保明感触良多。

1998年,鳊鱼被端上了贵溪普通人家的餐桌。当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渔业养殖,养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家的餐桌,也慢慢成为了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渔业的市场化愈来愈突出,饲料喂养也在不断地推广中。

贵溪渔业工作站见证百姓餐桌鱼之变

“鱼类养殖密度高,就容易生病,生了病我们就得给它们医治。”那一年,徐保明所在的水产站开了第一家“鱼病医院”。老百姓不懂鱼类的病症,一拨接一拨地带着问题来找技术员。徐保明发现了自身知识的匮乏,开始不断参加培训班、订阅专业杂志、组成研究小队,吸收新知识,应对接踵而来的新问题。粗放的养殖方式慢慢向精细过渡,鱼疫苗被引进,市场上销售的鱼类品种越来越多,渔业市场也渐渐景气。上世纪90年代末,吃鱼已经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

2017年,贵溪的鳜鱼、甲鱼、牛蛙、小龙虾销售市场火爆。临近退休的徐保明又接到了新的任务。由于试点的成功,贵溪市全面推广稻渔共生养殖。“这是一个绿色生态的新理念,在种植水稻的农田,分渔业一席之地,两者相辅相成。”徐保明从网上查找相关知识,认真钻研如何把繁复的术语转化为通俗的表述,他一天跑几个乡镇,一周下乡四五次,带去新的国家补贴政策,帮助村民分析研究适合养殖的鱼类,解答他们遇到的技术问题。

贵溪渔业工作站见证百姓餐桌鱼之变

“现在走在贵溪的大街小巷,烤鱼、麻辣小龙虾的味道扑面而来,不得不赞叹,社会经济在发展,人民更幸福啊!”徐保明十分感慨。

“产业要发展,服务要到位。在贵溪渔业工作站待了36年,我看过无数的鱼、蛙、虾,跟无数的老百姓打过交道,我一直不忘,我是为老百姓搞服务的技术员。如今,贵溪越来越好,渔业越来越好,在我的事业生涯里见证了这段成长,荣幸之至。”徐保明动情地说。

贵溪渔业工作站见证百姓餐桌鱼之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