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和北欧的极简生活反思我们自己

日本人的极简,更多的是一种“欲”。北欧人的极简,更是精神神的“自由”。北欧是思想观念最开放、崇尚天性的国度,但同样,这里的人们却又生活简朴,他们爱阅读、追求内心的宁静、强调个人空间独立。他们和那里的森林和湖泊一样,用优雅的经历和丰饶的灵魂,不断地给这片土地生生不息和精美的源泉

看日本和北欧的极简生活反思我们自己

日本人对“极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三句话:大胆扔、巧收纳、少购物。总结起来就是节源开流、资源优化。

大胆扔,就是先把“已有”的东西扔掉,给自己减负。当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午后,你收拾完家务,扔掉了几大包“闲置、垃圾”以后,你一定会躺在沙发上,看着干净、空旷的屋子,神清气爽。

看日本和北欧的极简生活反思我们自己

巧收纳,如果说大胆扔是把物品从100%减少到60%,那么巧收纳就是把这60%优化配置到80%,也就是说,你能用这60%的物品和少于60%的空间来满足你80%的日常需求。原来你的一个抽屉只能放8个物品,而且杂乱无章,比如一堆数据线。现在一个抽屉可能能放12个物品,而且很有条理。

少购物,从源头上减少物品的冗余,尽可能少的往家里带东西,在购物时先想这个东西是不是当下紧急或短期必备的,如果不买这个物品,会不会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可以不用买。日本的极简人群平均只有150-250件生活物品,基本可以满足所有的日常需求。

看日本和北欧的极简生活反思我们自己

北欧人对“极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三个词:自由、独立、简朴。总结起来,不仅是物品的极简,更是精神的极简。

自由,北欧是女权主义强势的国家群体,如果你给一个家庭写信、发贺卡,一般要把女主人的名字排在首位。如果你去某个家庭串门,经常会看到老公在带娃、做家务,老婆在客厅喝着咖啡与客人闲聊。当然,男性也有自己的自由。北欧人在骨子里就流传这种维京海盗的血液,我做我喜欢的事情,我爱我做的事情,这是我的权利与自由。

看日本和北欧的极简生活反思我们自己

独立,一个典型的北欧家庭,在晚饭后总会有40-60分钟的独立时间,孩子自己玩玩具,妈妈可能在沙发上看书,爸爸可能会忙自己的事情,大家各不打扰,但又能彼此看到彼此的存在。北欧人要求即使结婚、有了孩子,也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时间和空间,这种“独立”不因任何情况发生改变。

在北欧,等车的时候,人们也习惯于保持距离。即使公园座椅,也都是单人椅,而且每把椅子之间按90度旋转沿路摆放,确保坐在椅子里的人相互看不到对方。免得看到了又不说话的尴尬,也免得紧张。

看日本和北欧的极简生活反思我们自己

简朴,在北欧,最流行的颜色是黑、白、灰,与北半球高纬度的高冷风格非常搭配。即使是女性群体,走在大马路上也很少看到鲜艳的颜色、奢华的品牌,来来往往的人群很多,但声音不嘈杂,因为人们习惯了轻声交谈,而不是大声吵闹。

抛开国别的问题,如果追求物品上的极简,可以参考日本人的极简理念;如果追求精神的极简,可以学习北欧人的理念。

但人都是欲求不满的,往往希望两者兼具,既要物质极简,也要精神极简。所以才有了“断舍离”一族、“精芬”一族的存在。什么是“精芬”?是指精神上高度认,像芬兰人一样话很少,不爱社交,极度注重个人空间的一类人。

看日本和北欧的极简生活反思我们自己

但不论如何,幸福的生活,永远都会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抽个周末的半天时间,好好做一下物品上的断舍离与精神上的极简。或许,你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境界。

关于极简主义,很多人的理解是尽量将物欲减到最低,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极简主义不是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而是家里没有多余的摆设,将生活用品精简到最少。

“这种极度削减的方式,使人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房间里那些为数不多的物件上。这种环境令人心绪平静,也使你的感官更敏锐。”德国极简主义风格设计师这样理解自己所为的极简主义生活。

有个网友说:看到一部日本电视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之后》,想要主人公那样的房间,开始疯狂整理,扔东西,来回折腾了一段时间,又因为想要过精致生活开始购买更贵的东西,到头来还是花了不少钱。

最后这位网友顿悟了:极简就是摆脱物质欲望:问问自己到底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希望自己有一个怎么样的生活状态。买的这些东西有帮助到我完成这些目标吗,如果没有,那么就没有必要购买;真的需要那么多昂贵的东西吗,这些东西是真的好用还是因为人云亦云呢?

极简最大的意义是帮助自己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看日本和北欧的极简生活反思我们自己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朋友请点赞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