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苏氏父子占了3个席位,苏家到底有着怎样的家学渊源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位优秀散文家的合称。

八大家中,苏氏父子占了三个席位,人称“三苏”,分别是苏洵、苏轼、苏辙。

北宋时期大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才识》中写道:“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唐宋八大家,苏氏父子占了3个席位,苏家到底有着怎样的家学渊源

朱德元帅曾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一门三文豪,“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大家熟知;“小苏”苏辙官做的最大,政绩斐然;而他们两个的父亲“老苏”苏洵,其所著的《颜书四十韵》等名篇,历来被当做经典传诵,他作为父亲的成功,更是为人称道。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曾说:“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那到底是怎样的家学,让三大文豪同出一家门的呢?

01 人杰地灵,家风优良

眉山,古称眉州。两宋期间,眉山共有886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

这个“进士之乡”眉山,就是苏洵父子的故乡,但是苏洵却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个没有进士资格的文学家。

《三字经》里有这么几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我们从这几句中可以知晓,苏洵二十七岁之前,读书并不认真,所以他十八岁时乡试没中,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乡试没中,苏洵干脆就彻底放飞自我不读书了,从此,游山玩水就成了青年苏洵生活的主旋律。

相比于苏洵的我行我素,苏洵的两个哥哥却打小就读书十分努力,并早早考中了进士。

哥哥们功成名就,苏洵却整日吊儿郎当的瞎混日子,不少同乡人问苏洵的父亲苏序为什么不对苏洵严加管教,苏序答:“犬子年幼,心性未稳而已,何必担心?洵儿特立独行,定非凡人,倘加以磨炼,定有出头之日。”

苏序眼光锐利独到,看人很准,再加上知子莫如父,所以他坚信早年游手好闲的苏洵,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

唐宋八大家,苏氏父子占了3个席位,苏家到底有着怎样的家学渊源

苏氏家族家风优良,一路传承,苏序在苏家家风的影响下,也成了一个人品不凡的无私之人。

苏家在眉州,有不少良田。苏序不像别家那样大量种植稻米,他也不储存稻米,还以米换谷,在自家谷仓中存了三四万石之多,乡人们都不知道他为何这么做。

后来,荒年歉收,苏序开仓散粮,先给他自己的近族近亲,然后才轮到他妻子的娘家人,再后给他家的佃农,最后给同村的贫民。

这时乡亲们才知道他当初为什么广存稻谷——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序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并且熟悉农业知识,同时乐善好施,但他的优良品质,远不止此,他的个性和人品对后代同样影响深远。

不过,苏序对于后辈的文学生活并无什么大的影响,只是一点,苏序的名字是“序”,这可难坏了经常写序的“三苏”,尤其是最为出名的苏轼。

因为苏轼是个名作家,所以写序对他来说就是家常便饭。苏轼若用“序”这个字,便是对祖父不敬。于是他只好把他作品中所有的“序”,都改称之为“引”。

不称父母与祖父母的名讳,在中国是很古老的风俗,这种禁忌是由禁写当朝皇帝名字的禁忌而起。

苏序去世时,苏轼十二岁,多年之后,深爱爷爷的苏轼,曾请求同门曾巩为爷爷书写了一篇墓志铭。

曾巩在《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序)墓志铭》中写道:“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疾,孜孜若不急。”

苏序为人豁达,乐善好施,他到老年时才开始作诗,不过只是创作了一些较通俗简单的诗作,并无流传下来的作品,“三苏”也未曾在诗文中引用过他的诗。

唐宋八大家,苏氏父子占了3个席位,苏家到底有着怎样的家学渊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苏序的儿子苏涣和苏洵后来都成了当地的名士,“三苏”的作品更是流传千古,着实给苏序老人家长了一把脸。

02 慈母严父,叔侄情深

十九岁那年,苏洵娶了当地富豪程文应的女儿为妻,这位程小姐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温良贤淑。娶了个大家小姐,不久后还有了女儿,但苏洵并没有身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感,依旧过着游手好闲,我行我素。

二十七岁那年,苏轼出生,苏洵的人生态度才渐渐发生了转变,他也慢慢开始应验父亲苏序对他的期许。

或许是感动于妻子长久以来的辛苦持家,或许是看到哥哥前途一片光明,相较之下自己羞愧难当,亦或许是感受到了身为父亲的责任感,苏洵自此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他开始发愤读书,争取光明的人生。

苏洵发愤读书之后,对自己的要求就格外严格。有一天,他在书房整理以前的书稿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他将从前的数百千书稿通通焚烧了,并暗暗发誓,一定要写出传世名篇。

苏洵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两个儿子要求同样十分严格。

六十多岁时,身在海南的苏轼,梦到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场景,仍惊出了一身冷汗: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夜梦》”

因为贪玩,没及时完成父亲布置的作业,很是害怕父亲的责罚,心中焦躁不安,好像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一样的惶恐。

苏轼八到十岁之间,父亲苏洵外出求仕,吃了很多闭门羹之后,苏洵开始四处游历,借此放松心情。

唐宋八大家,苏氏父子占了3个席位,苏家到底有着怎样的家学渊源

父亲不在家的这段时间,苏轼从张易简道士那里退了学,改由母亲教读。

一天,母亲在教苏轼学习《范滂传》时,苏轼突然发问:“母亲,我长大后可以做范滂那样的人吗?”

母亲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范滂是一个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清官,深受百姓爱戴。

在党锢之祸中,他被诬陷,朝廷下令缉拿他,县令郭揖欲弃官与他一起逃亡,他不肯连累别人,自己投案,最终死于狱中。

死前,他的母亲赶来与其告别,范滂对母亲说:“弟弟仲博孝敬,足可供养母亲,我现在将跟随父亲于泉下,存亡各得其所,希望母亲不要过度悲伤。”

范母则说:“我儿能与忠直之臣李膺和杜密齐名,应当死也无遗憾了。你今天得到好名声,不必再求高寿,二者何必兼得。”

听了母亲的话,范滂安心赴死,时年三十二岁。

范滂的不畏奸佞,忠孝节义感天动地。而程夫人与苏轼的一问一答,则给大家呈现出了程夫人的教育观念:不仅重视言传,同样重视身教。

毋庸置疑,苏洵夫妇的言传身教对苏轼苏辙的影响深远,两人的伯父苏涣对兄弟俩的影响也不小。

苏涣是属地的第一位进士,苏轼苏辙兄弟俩从小就将伯父视为自己的偶像,伯父的勤奋上进,给了兄弟俩莫大的鼓舞。

父亲苏序去世后,苏涣回乡守制,在这朝夕相处的两年多时间里,苏涣对两侄子的教诲,让兄弟俩受益匪浅。

唐宋八大家,苏氏父子占了3个席位,苏家到底有着怎样的家学渊源

一天,苏涣告诉兄弟俩:你们要严于律己,做事要有始有终,切忌半途而废。如果才能不如别人,多努力,勤能补拙。

伯父的谆谆教诲,兄弟俩受益良多。后来,苏辙还将此事记于《伯父墓表》中:

“予少而读书,师不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涂,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学者虽寡,而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03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苏轼十二岁时,屡考不中的苏洵结束了游历,回到了家中,开始正式教二子读书。

苏洵首先为两子取了学名:兄名轼,字子瞻;弟名辙,字子由。

苏洵后来还做了《名二子说》一文,介绍二子的性格以及名字的由来,以此来告诫儿子,并且表达对儿子的期望。

“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轼”指的是车厢前供扶手的横木,没有它,并不影响车辆使用,只是车会不美观,苏轼生就聪颖豁达,所以苏洵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不要锋芒毕露。

“辙”指的是车轮碾压过的痕迹,天下车皆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没车辙的份,但如果出现事故,也不会怪罪的辙身上来,苏辙向来沉稳内敛,所以苏洵为他取名“辙”,希望他安稳的度过一生,避免祸端。

唐宋八大家,苏氏父子占了3个席位,苏家到底有着怎样的家学渊源

其实,苏洵的《名二子说》,表面上看是对儿子名字的解释,其实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苏洵很注重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而苏洵恰好是苏霍姆林斯基口中的优秀教育者,他根据二子的特点因材施教,从而让二子释放出了最大的光彩。

在父亲的引导之下,苏轼苏辙兄弟俩熟读了大量文学经典,自己一直未能考中,从而放弃再参加考试,但苏洵却并没丧失对儿子高中的信心。

其实,当时的科举考试有着固定的规矩形式,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套路,要想高中,必须得摸清套路,苏洵虽然发愤读书后成效显著,但过高的才气与创造力,有时候反而成了科举考试的障碍。好多有才气的文人,像词人秦少游,都是和苏洵一样屡考不中。

在亲自教授二子近十年之后,苏洵带着二子去成都拜见了大官张方平,张方平很是欣赏父子三人的学识和修养,建议苏洵带着孩子尽快去京城应试,临行前,张方平还为苏洵写了一封举荐信,收信人是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苏氏父子占了3个席位,苏家到底有着怎样的家学渊源

到达京城之后,苏轼苏辙经过一系列文官考试之后,不负众望,同榜高中进士。

天有不测风云,这时,从眉州传来了一个坏消息:程夫人已于本年四月初八去世。

父子三人强忍悲痛,匆匆赶回家,为程夫人寻了一块上好的墓地,将她安葬。

依礼守制近三年之后,父子三人搬离了眉州,开始在京城定居。此时,“三苏”也正式开始了一波三折的政治生涯和波澜壮阔的文学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