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雲水庫“移民村”棚改開工

北京:密雲水庫“移民村”棚改開工

本報訊(記者 趙瑩瑩 周林)昨天,本市首例在集體土地上建設回遷安置房的棚改試點項目——密雲區穆家峪鎮新農村劉林池村棚改項目回遷安置房開工建設,昔日密雲水庫“移民村”即將舊貌換新顏。

北京城東北70餘公里處,一汪清水已滋潤京華60餘載,它就是有著“燕山明珠”美稱的密雲水庫,首都北京主要的飲用水源地。1958年,密雲水庫動工興建,庫區內65個村莊、5萬餘人外遷,形成了如今的新農村和劉林池村,也有人說這是密雲水庫“移民村”。

村民郭書蘭在新農村住了52年,是“移民村”的老住戶。說起過去的居住環境,郭書蘭印象深刻,衚衕狹窄,房挨著房,特別是由於地勢低窪,一遇到下大雨,雨水便往村裡灌,有時候積水能達齊腰深,“我們最怕下雨,一下雨就得把傢伙什兒轉移出去。”

為徹底解決新農村、劉林池村地區基礎設施落後、危房險戶集中、安全隱患大的問題,2013年,密雲區開始籌備兩個“移民村”的改造,並最終於2018年確定了棚改模式。“最開始徵求意見時,大家都覺得不可能,沒想真就成了。”郭書蘭特別提到,考慮到村民的不同情況,新劉兩村的拆遷補償方案中給出了12種選擇。密雲區探索出在集體土地上建設回遷安置房的辦法,並提出了“用宅基地換樓房”的概念。“這一改造模式最大限度減少了徵地規模,進而最大限度降低了投資總量,基本實現了資金平衡和減量集約發展。”穆家峪鎮副鎮長李海生介紹,2018年,經市政府批准,新劉棚改項目成為北京市首例在集體土地上建設回遷安置房的棚改試點項目。“說白一點,不同於傳統的棚改,咱們的棚改模式是‘不徵不轉’,即用農民的宅基地蓋樓房,土地和房屋的性質不變。”這樣一來,村民不僅上了樓,該享受的村民待遇還不變。

據瞭解,新劉棚改項目位於密雲區101國道與京承高速密雲東出口交會處,項目範圍北至站東路,南至新南路(101國道),西至檀營與行宮小區,東至京承鐵路,總用地面積約123公頃,其中規劃建設8個安置社區,建設規模約78萬平方米,共計4893套房源。

規劃中,按照“窄馬路、密路網”的設計理念,主要路網形成四橫四縱,空間系統與原有的城市肌理呼應,人行道路向舊密古路開放,讓社區融入城市。正南正北坐落的住宅樓,則通過層數的變化形成高低錯落、起伏有致的流線,與遠處層巒起伏的山景融合,讓人在步移景異間感受青山錦繡。

“按照村民的意願,我們設計了八種戶型,最小的73平方米,最大的130平方米,可謂是家家朝南,戶戶均好。”項目負責人王光全告訴記者,以73平方米戶型為例,就是專為一家三代都住在一間房的村民所設計。此外,安置社區還配套建設有兩所幼兒園、一所小學、一所中學,以及一處養老設施,以提升村民的居住品質。

記者注意到,為了讓村民們尋得著鄉愁,新劉棚改項目內還將建設一座村史博物館,保存“移民村”的老物件。“拆房子的時候,我們特意為每戶留下了一塊磚,寫上了名字,這些磚和其他老物件都將留在村史博物館裡。”

此外,棚改項目內規劃預留集體產業17萬平方米,與周邊商業形成產業聯動發展,實現住有宜居、地有增效、業有支撐、勞有所得的目標。

按照計劃,棚改工程將於2021年底完工。“將來,我們這裡也是亭臺樓閣、鳥語花香,美著呢。”郭書蘭笑著說,大家如今就盼著,早一點兒住進暖暖的新家。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