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溪口,是寧波市奉化區所轄鎮,水繞山環,景色秀麗,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浙東著名旅遊勝地,因是蔣介石的故里而引世人矚目。溪口三里長街上,有武嶺門、文昌閣 、武嶺學校、蔣氏宗祠、豐鎬房、玉泰鹽鋪、王世和舊居等眾多古建築,老街和這些古建築都已修繕過。如今只有位於老街西段的上街還保留了不少老店鋪舊址,而要尋找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只有進入財神殿弄、經堂弄、簟匠弄、水碓弄等這些小弄裡面去才能找到。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溪口武嶺門,文物保護單位,門額兩面都鐫“武嶺”題字,正面為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所寫,背面是蔣介石親筆手書。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文昌閣,又稱奎閣、樂亭,建於清雍正九年,1924年重建,為蔣介石的私人別墅和藏書樓。 1927年蔣宋聯姻後,曾攜宋美齡來此小住。“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將軍被軟禁在溪口雪竇寺前,曾在此被暫囚數日。 1939年12月12日,文昌閣被日機炸燬,現建築為1987年在原址按原樣復建。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老街中的牌坊,據居民介紹,這是從安徽買來的。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周順房,位於溪口鎮二村武嶺西路75-76號,清中晚期建築,與蔣介石故居豐鎬房相連,原房主周雲生與蔣介石為兒時朋友,同年生。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該房坐北朝南,前後二進,前進三開間為店鋪,後進三開間為住房。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財神殿弄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財神殿弄盛家閶門,位於財神殿南路14-17號,清晚期建築,由門樓與正屋組成,門樓一間,坐西朝東,正屋坐北朝,,面闊四間一弄,中設敞堂, 文物保護點。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十三道地新屋閶門,位於溪口鎮溪二村財神殿南路1-11號,清中期建築,據說蔣介石小時候曾在正屋敞堂樓上讀過書,私墊老師為蔣孝先父親蔣謹藩,因房子十三間,故叫十三道地。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該民居坐北朝南,為三合院式,由一正兩廂房組成,正屋面闊三開間,東西廂房各五間一弄,前後天井。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蔣介石小時候曾在中間敞堂的樓上讀過書。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蔣孝先舊居,位於財神殿南路104號,坐北朝南,前後二進,前進面闊三間二弄,中設廳堂。後進為洋房,三開間二弄,平房三間,位於大門與二門北側,系當時蔣孝先警衛人員所住。 蔣孝先(1899-1936),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1936年10月授陸軍少將,12月12日西安事變中中彈身亡。後追授陸軍中將文物保護點。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周家閶門,位於周家閶門1號,清中期建築,目前由周氏後裔居住。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周家閶門,坐北朝南,為三合院式,由門廳,堂前、東西廂房組成,堂前三開間,堂名“樹德堂”。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門廳為馬頭牆,上有彩繪。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周家閶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孫房閶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孫房閶門,清代建築,坐東朝西,為三合院式。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大門仿牌樓式,磚石檻框,門額施堆塑三窗,素面。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正屋與廂房均為二層,正屋面寬三間,民國時期,又在正屋後建二層樓房一座,天井南側設門,梅園石檻框,樓房面三間一弄,明間為敞堂。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孫陽閶門,民國建築,坐西朝東,為三合院式。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由一正兩偏廂組成,正屋二層,面寬四間一弄。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老門牌:奉化縣第二區溪口鎮第一0五號。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這個門樓已倒塌,右側一界石刻有:王姓牆,進去左側為蔣家閶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右側一界石刻有:王姓牆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蔣家閶門,位於溪口鎮簟匠弄36-42號,清晚期建築,由一下一偏組成,磚石結構門樓,額書“迎祥”,正屋坐東朝西西,面闊四間一弄,前後天井。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額書“迎祥”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蔣家閶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蔣家閶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毛家閶門,位於溪口鎮水碓弄58-74號,清晚期由毛姓所建,其在鎮上開設染坊,由南北兩個院落組成。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毛家閶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南院為主院落,坐西朝東,四合院式,正屋兩層,面寬五間一弄。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這是東門,通南院和北院。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北院建造代比南院稍晚,坐北朝南,三合院式,正屋兩層,面寬七間二弄。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長生弄閶門,位於溪口鎮水碓弄84-90號,建於民國初期,坐西朝東,三合院式,由一正兩廂組成。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長生弄閶門,大門朝東,仿牌樓式,紅石檻框。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正屋兩層,面寬五間一弄。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水碓弄104號民居,民國初期由溪口區區長王怡紅(諧音)之父建造,坐北朝南。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正屋三層,面寬三間一弄,一層明間為敞堂,兩層施木質欄杆,欄板上飾菱形木條,典型的民國建築風格,三層樓房比較少見,據居民介紹,是當時溪口鎮上唯一的一座三層樓房。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王世和舊居,位於溪口鎮武嶺路224號。為王世和發跡後所建,現為溪口鎮老幹部活動中心,文物保護單位。王世和(1898-1960),蔣介石之表侄,溪口鎮葛竹村人。1924年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1929年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侍衛長,1936年授少將。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該宅坐北朝南,由三合院、前、後花園組成,主體由一正兩廂組成,兩層樓房。大門位於前花園東側,天井與前花園間圍牆設朝南月洞門,原磚雕門樓被拆,正房後為後花園,原有伙房和馬房等平房,現改建為溪口廣電站辦公樓。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王世和舊居,屋柱全為鋼筋混凝土澆製,柱形四方,水磨石柱面,光潔美觀,山牆觀音兜式,地面為水泥磨石子彩紋地面。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武嶺西路260弄2-4號民居,民國時期由地主汪興福出資建造,其在鎮上開設三星襪廠。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坐北朝南,大門,梅園石檻框,門楣雀替為青石,門額飾磚雕,正屋兩層,面寬三開間,正屋後隔天井為偏屋,為中西合璧式民國建築。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門額“知止”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溪口街,西起武嶺公園,東至武嶺門,東西長1250米,舊稱三里長街,這一段老街處於溪口街西段,稱上街,保存較為完整。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武嶺西路店鋪舊址,位於武嶺西路店鋪346-396號,民國建築,坐北朝南,處於溪口街西段,稱上街,樓下為店鋪,樓上住人,360號為嚴恆春南貨店,362號為董順興水作坊,即豆腐店,364號為鎮記布店。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有組織地調和勞動力和推動婦女參加生產,是我們農業生產方面的最基本的任務。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藏山大橋,位於溪口鎮的剡溪上,建於1934年,屬於上承式鋼桁架木面結構,全長156米,只有2個主孔,跨度有52米,曾是通往班溪、巖頭方向的主要橋樑,俗稱“洋橋”,抗美援朝題材電影《奇襲》,當時藏山大橋作為主景地。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藏山大橋,2017年拆除重建,歷時兩年,於2019年7月峻工,“藏山大橋”是由民國元老於右任手書。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漪瀾廳,武嶺公園漪瀾廳位於公園東南角,圍牆正中設月洞門。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額懸匾額一塊,扇面狀,上陰刻“漪瀾廳”三字。

走進溪口不為風景,只為尋訪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奉化區)

坐南朝北,三合院式,青磚清水砌築,東西廂房僅一間。為中旅社分部,1937年4月馮玉祥將軍曾在此下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