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二学生花340万“炒鞋”,结果遭遇卷款潜逃

大二学生打款340万却没收到鞋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小刘受身边朋友影响,也沉迷于炒鞋,加了一些炒鞋的群。在聊天中,他认识了某公司的工作人员,经过介绍和了解,他决定加盟某公司,自己出钱,某公司出球鞋货源,这样他就可以赚取其中的差价。

眼看外快越赚越多,小刘推销起他的限量版球鞋也越来越起劲,甚至还发展了不少下游客户。收到一批新订单后,小刘陆续给某公司打款340万元左右。然而,这一次客户们却纷纷反映一直没有收到鞋,小刘打电话去某公司问,得知该公司负责与小刘联络的职员已经卷款潜逃。

小刘慌了,本想赚点快钱,没想到却给自己和家人捅了这么大一个娄子。目前,小刘还欠他的下游客户240万元左右无法归还,只能通过报警、起诉上家某公司等方式处理。同时,付了“炒鞋”款却迟迟收不到鞋的下游客户们也纷纷将小刘告上法院。据悉,此案还在进一步审理当中。

“球鞋发烧友”买鞋被骗38万

小刘的案子并非个例。今年8月中旬,在江宁上学的卢某向派出所报案,称自己在网上买球鞋被骗了38万元。

据卢某称,自己是一名狂热的球鞋收藏“发烧友”。今年3月初,一个自称秦姓的陌生人曾主动在微信上发出添加好友申请,并称自己是卖限量版球鞋的,有很强的供货实力。随后卢某被拉进了一个限量版球鞋销售交流群。在微信群里,卢某发现有很多和他一样热衷于收藏限量版球鞋的网友向秦某购买球鞋。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卢某发现群里很多购买球鞋的网友都收到了货,并且经过鉴定确认是正品,卢某便放下戒备心。此后,卢某开始频繁地向秦某购买各类限量版球鞋,价格从五六千至一两万元不等。短短3个月内,卢某先后向秦某账户汇款38万余元用来购买各类潮流品牌球鞋。卢某称,在最初的两单共10双球鞋到货后,其余的订单迟迟未见发货。一开始联系秦某,对方以海关检查等理由搪塞,再联系秦某时发现已被对方拉黑。于是,卢某报警求助。

承办此案的民警表示,广大市民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并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购买球鞋类物品应该尽量选择专卖店或者正规网站,不要轻信他人更不要在还没有拿到货时便直接转账、付款购买,防止出现财货两失的情况。同时,针对自己购买的商品应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在意识自己买到假货后,应及时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应该立即报警,以便公安机关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挽回受害人的经济损失。

法官:成功的路上,没有“一夜暴富”

江宁开发区法院的法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日前发布了题为《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简报指出,“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值得警惕。近期,江宁开发区法院陆续受理了6起类似的“炒鞋”案,案件原被告均为在校大学生或高中生,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炒鞋”有风险,我们该如何预防呢?法官表示:

1.理性消费,切莫投机。潮鞋的本质是消费品,如果“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则已脱离其消费属性,极易形成暴涨暴跌的价格走势,但与正规的股票交易不同,“炒鞋”投资缺乏监管机构及监管措施,“炒鞋”操作黑箱化愈演愈烈,投机不成变“韭菜”已成为“炒鞋”者的常态。

2.谨慎投资,谨防诈骗。“炒鞋热”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此类投资炒作行为可能涉嫌非法金融活动但又缺乏金融监管,背后可能涉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经济金融违法行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分期付款服务实则加入杠杆资金,助长了金融风险。“炒鞋”者期望的利润空间只是诈骗者侵占投资本金的诱饵而已。

3.实体交易,保存证据。“炒鞋”者通常通过线上洽谈、第三方支付机构付款方式完成交易,既无实体交货行为,也无安全交易保障。一旦发生纠纷,甚至无法知晓交易对手的真实身份信息导致维权受阻,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应尽量采取实体交易方式,即使通过线上交易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注意保存完整的洽谈、购买、交易证据。

法官表示,疯狂的“炒鞋热”与当年的“郁金香泡沫”何其相似,“击鼓传花”的金融游戏该停下了。毕竟成功的路上,没有“一夜暴富”。(文中当事人系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