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琰昕弈
所谓“黄肠题凑”是我国古时的一种丧葬制度,是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书》上载有“黄肠题凑”这个名词,原意是一种高贵的葬具,属于“天子之制”,是帝王、皇子和诸侯王死后享有的最高规格的丧葬制式。
(黄肠题凑)
那么,究竟什么是“黄肠题凑”呢?
三国时期魏国学者苏林在《汉书·霍光传》中是这样解释的:“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按照这个说法,“黄肠”是指用去皮后的柏木黄心累于棺外,以木色淡黄而得名。“题凑”中的“题”指的是柏木的头,“凑”,以头向内。由此可见,“黄肠”强调的是墓葬的材料和颜色,也就是黄心的柏木;而“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也就是木头的端头向内排列。合起来解释,“黄肠题凑”是指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致累而成的厚木墙。
最早记载“黄肠题凑”的历史文献,恐怕是《吕氏春秋》了。在它的《节葬篇》称:“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就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黄肠题凑”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结构地下宫殿。这里埋葬的是距今2000 多年前西汉时期的一个诸侯王,专家考证为西汉燕王刘旦或广阳顷王刘建。
整座墓室成长方形,由15000多根黄肠木堆叠而成。北壁共有30层,每层纵铺108根黄柏木;东西两壁各30层,每层横铺160根;南壁有门形缺口,东西两侧各30层,每层纵铺34根。这些黄柏木每根长90厘米,端口处大约10厘米见方,大小匀称,一根一根地逐层码放。截面对着棺椁,朝向中央,整整齐齐地把棺椁围起来。
这么多的黄柏木垒叠起来,墓主人的用意十分明显,就是为了将棺椁保护起来。
(大葆台西汉墓)
那么,为什么偏偏选择黄柏木呢?
这是因为黄柏木在我国分布较广,常见于江南各省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剥皮后呈黄褐色,可以为“题凑”提供较广的材源。这种树木喜欢生长于温暖湿润的各种地方,材质优良,“纹理直,结构细,质稍脆,耐水湿,抗腐性强,有香气”。古人利用黄柏木这种特有的属性建造墓葬,达到防土侵、防水患、防霉变、防虫蛀的目的。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的黄柏木木质犹新,还散发出阵阵香气。
那么,为什么要选用“题凑”的结构方式呢?
这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结构,可以科学地缓解封土堆对棺椁的压力。这座墓耗费巨量的黄柏木,叠垒成了一堵长方形的内椁墙,就可以抵消来至于上层顶板和封土层的巨大压力。所以,在该墓的考古发掘过程中,“黄肠题凑”结构整齐,异常坚固。
同时,古人还在棺椁的顶部和底部填入木炭和白膏泥,再用土层夯实,进一步强化了墓室的密封防潮性和坚固程度。
其实,在大葆台西汉墓中,除了发现“黄肠题凑”的结构外,还发现了“梓宫”和“便房”。
所谓“梓宫”,就是指用梓木制作的棺木。大葆台西汉墓发掘出的梓宫一共有5层,置于墓室后半部正中的棺床上,加上椁室和整个“黄肠题凑”,形成了五棺二椁的格局,符合《庄子·天子篇》中对帝王的棺椁礼制的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所谓“便房”,就是墓中的前半部分,其作用是“藏中便坐也”,是供墓主人灵魂休息使用的地方。一般会放置墓主人生前喜欢的食物,以及一些餐具和乐舞用具。
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叠加在一起,就是典型的汉代丧葬制度中“天子之制也”,是皇帝的特权。如果得到皇帝的特许,诸侯王和朝廷重臣也可以用“题凑”“便房”和“梓宫”,但一般不准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替代。如西汉的霍光去世后,汉宣帝就赐给他“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那么,为什么“黄肠题凑”只能是天子才能使用呢?
这是因为修建“黄肠题凑”墓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财力。
单以大葆台西汉墓的“黄肠题凑”为例,就用去了15880根黄柏木,如果算上整个墓室的其余用料,体积达到了200多方。这意味着每修建一座“黄肠题凑”就将砍伐成千上万棵黄柏树,还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去运输和加工,这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甚至诸侯王爷能轻易办到的。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已发掘的上百座汉墓中,“黄肠题凑”结构的墓葬不足10例。
所以,“黄肠题凑”只用于帝王和其王后墓,这是少数统治者穷奢极欲的具体表现。
(参考资料:《汉书》《吕氏春秋》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黄肠题凑,通俗地说就是在梓棺外面摆放黄心柏木,只不过摆放的方式比较奢侈:柏木条与棺壁垂直摆放。可以想象如果把筷子头对准梓棺,筷子尾部朝外,这一圈下来得用多少根筷子。
“黄肠题凑”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苏林注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陆德明《经典释文》记载:“题,徒低反,头也。凑,七豆反,聚也。”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得出,因为柏木去皮,其木质为黄褐色,且制成长条状,故曰黄肠,题就是头的意思,指柏木的一端,凑是聚集的意思,黄长题凑合起来就是将很多柏木条一头指向梓棺,另一头指向外部,聚集摆放而成。
黄心柏木是我国特有树种,其木质内部为黄褐色, 边缘为淡褐色或淡黄色, 喜温暖湿润的土壤, 现今在我国江南诸省仍有广泛分布。我国古代气侯比现在温湿, 黄心柏木分布范围更广,这为黄长题凑提供了原材料。选择黄心柏木是因为其木质优良,“ 纹理直, 结构细, 质稍脆, 耐水湿, 抗腐性强, 有香气”,而缺点是柏木生长周期长,再生困难。
物以稀为贵,像这种生长缓慢但是性能优良的资源,平民百姓自然是无福消受。“黄肠题凑”是只有帝王及少数诸侯、功臣贵戚才能享受的最高规格葬式。但是皇室贵族们修宫殿、陵寝等需消耗大量木材,尽管黄长题凑只是少数人享用,自然状态下的黄心柏木资源还是难以为继。
《后汉书·光武十王·中山简王焉传》记载刘焉死后:“ 发常山、拒鹿、琢郡柏黄肠杂木, 三郡不能备, 复调余州郡, 工徒及送致者数千人, 凡征发摇动六州十八郡。”一个王爷规格的黄肠题凑所需柏木尚且要发动如此人力物力,皇帝规格则耗费更多。
就算你有钱有权,你也不能变出黄心柏木出来,到了东汉后期,柏木中间混填其他杂木都凑不够数,干脆以黄肠石代替。别说平民百姓,连王公贵族都用不上了。两汉以后,极度奢侈的黄肠题凑葬制就寿终正寝了。
理工科直男
“黄肠题凑”是汉代帝、后和级别较高的诸侯王、后专用的一套葬具。东汉学者苏林是这样解释“黄肠题凑”的:“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日题凑。”现代考古发掘汉墓发现,这个解释大体上是与事实吻合的。
“黄肠题凑”所需的黄心柏木材质要求很高,大多选用纹理直、抗腐蚀性强、有香气的黄木。“题凑”的结构要求也很讲究,这些科学搭构起来的“题凑”,不仅可以使柏木本身免遭损坏,而且能承受住来自上面的顶板和封土层的重大压力,保护棺椁的安全。
“黄肠题凑”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流行开来大概是在西汉。西汉中叶以后,随着黄木的匮乏和砖室墓、石室墓的兴起,“黄肠题凑”走向式微。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黄肠题凑”较为盛行的西汉时期,这样的墓具也只能是帝、后和级别较高的诸侯王、后使用。且不说建造这样的墓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单就数以万计的黄木材,一般人家根本就无力提供。
与书居
黄肠题凑是葬制形式的一种。是汉代达官显贵们用的葬具,只有身份极高的人才有资格使用。但不是只有皇帝及其眷属才能使用。
不是只有皇帝及其眷属,才能使用
汉代名臣霍光死后也获此殊荣。《汉书霍光传》记载:“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不过一般的确是只有皇帝、皇后这样身份尊贵的人才能享受。像霍光这样的大臣能够破格使用,必须经皇帝特赐才行。黄心柏木在中国的南北方都有。
黄肠题凑实际上是由4部分组成。除了黄肠题凑,还有极木外藏撑、粳房和梓宫。使用黄心柏木纵对棺椁排列,一根更累积成厚实的木墙,类似堆柴火一般,这种形制就叫“黄肠题凑”。黄肠题凑在春秋战国时,已有记载。从已发掘的几座“黄肠题凑”墓看,各个墓的柏木长宽,数量等都不一样。
黄肠题凑,流行的快,消失的也快
纵观在汉代,汉前期黄肠题凑还不是那么普及,其形制并不规整。到了西汉后期,黄肠题凑的制作变得更为讲究,开始出现了榫卯。黄肠木对于防腐效果很好,但生长周期缓慢,数量少。搬运所耗的人力物力都不可小觑。到了东汉中后期,黄肠题凑改为用“黄肠石”代替,在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墓发掘,即可证实东汉诸侯王墓用黄肠石构筑。这时黄肠题凑也慢慢消失了。
薄葬与厚葬
不过,不论是用木头还是石头,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与汉代崇尚厚葬之风分不开。死后比生前更奢侈,并不稀奇。在西汉时,汉文帝修建自己陵寝时坚持不用金银,只用瓦器,也曾下诏明令不准厚葬之说。
在东汉光武中兴之时,皇帝曾下诏说明“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不论皇帝说什么,两汉时期,都有人不乱抨击厚葬之事,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就竭力反过对厚葬陋习。
北京民俗
据一些学者的研究,黄肠题凑一词出现于文献记载最早是在《汉书汉书·霍光传》:“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梓宫是敛尸之所,便房是墓葬的结构之一,由此可见黄肠题凑也是一种丧葬制度中的建筑形式。书中注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柏木去皮为淡黄色,此处用料制成长条形,故称“黄肠”。” “黄肠题凑葬制是汉代帝王、后和诸侯贵族的一种特殊丧葬制度。它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外藏椁。’”它也被称为“柏黄肠题凑”。
题凑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史记》记载楚庄王使用的是“,楩枫豫章为题凑”,但是黄肠则是天子的规格,早期诸侯不能用此规格,在战国后期,文献中出现了秦昭襄王、吕不韦墓使用黄肠题凑的记载。如此推崇柏木与柏树象征着长生,可以辟邪,有高尚正直的品格不无关系。逮至汉代,除了帝王和一些诸侯可以使用以外,霍光这样的朝廷重臣有时也可以享受这样的高规格待遇。西汉后期,黄肠题凑的葬制开始衰败,两汉之后则消失不见。
以前曾在博物馆中参观过黄肠题凑,数量巨大的柏木就紧密的累放在墓中,震撼的同时,也不免让人有一种浪费之感。大葆台广阳王墓中就用了15580根柏木。这样的消耗速度肯定要大于树木本身的生长速度,所以到了后期,一些墓葬以其他材质的树木来代替,东汉则采用方石(黄肠石)来替代柏木。但是,为了营造陵墓宫室,大规模砍伐树木的恶果已经显现。一些学者认为,黄河中上游的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乃至洪水的发生与之可能也有一定关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黄河《“黄肠题凑”考》
祝庆《汉代“黄肠题凑”葬制兴衰原因探析》
田立振《汉代的黄肠题凑与石材题凑》
鲁琪《试谈大葆台西汉墓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
太常吸猫
恰巧我才去了汉广陵王墓
汉广陵王墓,黄肠题凑:金丝楠木用了800多块500多立方米!本来的规制是用柏木黄心卯榫镶嵌在一起再放进框架里面,整个结构卡错了一根你都不能嵌进去,严丝合缝。
每根木头上都有工匠名字,方位,顺序!被盗过,盗墓的更牛逼,盗洞在墓穴正上方,用三根木头做了Z字型楼梯就把陪葬品几乎搬空了
诺诺一诺
“黄肠题凑”,是流行于秦汉时期的一种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还有皇帝特许的宠臣。
“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据书中记载,天子礼葬时,用柏木堆垒成棺椁形状,外面有便房,也用柏木堆垒成,里面放有大量陪葬品。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所以为固也。由此可知,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一种木结构,它是由黄色的柏木心堆垒而成。黄肠是堆垒在棺椁外的柏木,用柏木构筑的题凑即为黄肠题凑。它和梓宫、便房、外藏椁等构成了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而其他的皇亲国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
所谓“黄肠”,颜师古注引苏林的说法即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皇帝驾到v骚臣退下
这个直接百度吧,会有解释的,说起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