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已小众?以余秀华为缘头看中国新诗发展史

诗歌已小众?以余秀华为缘头看中国新诗发展史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几年前的网络上开始铺天盖地地流传着这样一首诗。这首诗叫《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作者是余秀华。她本人于1976年出生在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的横店村,出生时因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所以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1998年就开始写诗,直到2014年才在中央级刊物《诗刊》上发表诗作。她的伯乐是刘年,其人被诗歌圈子里的人冠以“诗歌殉道者”的称号,也是当今诗坛一位重要诗人,近年来屡获权威的诗歌大奖,比如人民文学诗歌奖。

这首诗在网络上大火之后也重新把已经边缘化的新诗带到了大家面前。而对于这样的诗作,网友们也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低俗,不知道好在哪里,也有人说高雅,直击生命困境,有节制地把人生的痛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她本人在《超级演说家2018》曾经对这首诗做过解读,她说自己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说这首诗低俗,在她看来这是一首最纯洁的诗,因为爱一个人,就只和他睡觉,哪怕穿过大半个中国也只和他睡觉,世界上有什么感情比得上这样感情的纯洁?

对于她的“洗白”,我是照单全收的。因为看过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人都知道,男主角心里只爱着一个人,但是他也可以和很多人有过情爱关系,这就是爱情观中的灵肉分离观。但余秀华这首诗表达的就是高度的灵肉不可分离性,这是爱情的最高纯性。

虽然这首诗歌的争议到现在都还没停止,但诗歌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艺术,这也是它的张力所在。而余秀华本人因为这首诗的走红也名利双收,不仅开始拿到一些权威的诗歌奖,还上了《豫荐》,《朗读者》等文化综艺,她诗歌的销量也刷新了近二十年来的销量史,很快突破十万。余秀华的出场使得很多人重新开始关注起来诗歌,由于现代诗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参考读物,那我们今天就借着余秀华爆红这个现象,来回溯和梳理一下已经非常小众的中国新诗的发展史,方便大家理解,

1.中国新诗的起源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诗歌已小众?以余秀华为缘头看中国新诗发展史

这首诗出自胡适的《尝试集》,现在大家都把这首诗定为了现代诗的开始,而《尝试集》也众所周知地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部白话诗集,于新文化运动时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而到了1920年得以集结出版。这部诗集在中国现代诗上的地位同它的名字是一样的。这是一部探索用白话文写诗的可能的诗集,在创作技巧上既带有旧体诗的古板和韵律也带有新诗的自由和浪漫,总体来说就是半旧体半新体。而在思想上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对军阀统治的不满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胡适和鲁迅同为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他们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有一定的相通性,只是一个主攻小说,一个把精力放在了诗歌上。

《尝试集》开始之后,创作自由体新诗的就越来越多,比如冰心等人。

而在这之中,又数郭沫若的《女神》为最高成就。《女神》这部诗集出版于1921年,主要收录的是郭沫若1919年到1921年这段时间写的新诗。他的新诗与胡适最大的不同就是已经把自由体新诗发展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地步了,

创作的艺术手法已经脱离了旧体诗,以象征手法为主。而大家也都知道,象征手法的成熟运用也就是自由体新诗成熟的标志,不仅是中国,连外国也一样。而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郭沫若也是先锋者,《女神》这部诗集主要表达的内容与五四运动的自由、民主、革命等核心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2.中国新诗的发展

徐志摩这位大名鼎鼎的诗人想必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在郭沫若出版新诗集《女神》的这一年里,徐志摩刚刚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在剑桥大学里,徐志摩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奠定了他唯美的诗风。徐志摩的诗歌就不用多举例子了,他的代表作比如《再别康桥》、《偶然》等都是抒发的自我浪漫主义情怀,这也是新月派的主要风格,林徽因的诗风和他大相径庭。而在新月派还有一位广为人知的诗人,那就是闻一多。闻一多对现代诗的艺术手法提出了“三美”的创作要求,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之所以新月派会形成,主要是对之前新诗的艺术纠正。郭沫若等人的诗歌在新月派的诗人看来太过于自由以至于已经写得不太像诗,像散文了,所以闻一多、徐志摩等人以“三美”作为了新诗创作的标准。

如果说郭沫若等人是旧体诗的推翻者和新诗的探索者,那徐志摩和闻一多就是新诗的重建者,他们试图为新诗重新建立一种审美准则。当然,当时也有人把郭沫若的自由体新诗的散漫美一直践行到底的,那就是以李金发为首的中国早期象征主义诗歌。

诗歌发展到30年代的时候,各大诗人已经把早期象征主义和新月美学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中国现代派诗群。其中我们最为熟知的诗人就是: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人。他们的诗既有浪漫主义的抒发,在形式上看起来也散漫又整齐。

诗歌已小众?以余秀华为缘头看中国新诗发展史

中国现代派诗群的诗人们已经把新诗的艺术手法建造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这样的写法一直被借鉴至今。不过,当时正值抗战后期,诗歌的唯美表达已经不能抒发他们的沉痛心理,所以以现实主义情感抒发为代表的九叶派诗人应运而生,代表诗人是穆旦。他们拒绝把诗歌的内容局限在小情小爱里,开始把社会写入诗歌里,由此开创了现代派艺术表达与现实主义内容表达相结合的新纪元。

在诗歌开创了现实主义写法之后,新诗的艺术表达虽然没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在内容上已经比之前有深度,诗歌除了表达唯美的爱情、社会的痛感、由于西方作品的影响还在探索存在的意义。其中的代表诗人就是郑愁予、余光中、郭小川。

3.中国新诗的鼎盛时期

如果说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算作是诗歌的发展期,那从70年代以后,中国新诗就开始走向一个巅峰时期。

中国的新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流派,那就是朦胧派。1978年北岛创立的《今天》杂志,这就是朦胧派的开始。朦胧派的代表诗人想必大家都已经是耳熟能详,比如舒婷、顾城、北岛、芒克。代表作比如《致橡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切》、《回答》等。朦胧派的艺术表达与之前新月派的浪漫主义、九叶派的现实主义表达是完全不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朦胧诗的晦涩。它用纷繁的意象来表达自我的情感、自我与众生的关系、自我与天地的关系。但是在诗里他们不会明说,就是把意象罗列出来,让大家去猜,去感悟,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经历和文化修养的不同感悟也不同,所以诗具有了多义性,这也就是这时候的诗歌流派为什么叫朦胧派。

不过,虽然从现在看来朦胧诗已经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一个无法绕过的流派,但那时毕竟只是一个由民间发起的诗歌流派,而以《诗刊》为代表的主流刊物上的诗歌依然崇尚的是现实主义流派的诗歌,代表诗人是叶延滨、流沙河 、韩作荣、吉狄马加。

从朦胧诗派兴起之后,我国的新诗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各大派别蜂拥而至,比如朦胧派、大学生诗派、非非主义、新新乡土诗派、知识分子写作群体、民间写作等,那时候诗人的受崇拜度就像现在的偶像一样,而那时候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

在这个时候,值得单独提出来说的一个诗人就是海子。海子在当时算是大学生诗派的代表人物,由于他的天才性和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我们都知道他自愿选择了一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道路。

而从海子的选择里其实就可以看到新诗衰败的原因,诗歌发展到70到90年代虽然是巅峰时期,但如果是对历史熟悉的朋友就知道,北岛创办《今天》杂志的那年也是邓小平建立社会主义新思想的一年,这就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诗歌已小众?以余秀华为缘头看中国新诗发展史

从那之后,我国就开始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而对于已经贫瘠了很多年的人民来说,他们渴望这个改革。这时候诗歌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冲击,而到了90年代以后,诗歌已经开始小众化,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正确的指导下已经出现了质的飞跃,尝到了甜头的大家都开始了好的物质生活的追求,诗歌被抛诸脑后。

海子之所以感觉与当时的世界格格不入,就是因为他的艺术追求价值观与当时正在“遍地开花”的物质追求价值观相勃,因为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说,他们对物质基础的需求是远远大于精神需求的。诗歌没有了民众的支持,艺术表达再成熟,诗歌流派再多,也只有走向一条小众之路。

所以,上个世纪70-90年代可以算作是诗歌的辉煌期,也可以算作是诗歌的最后辉煌期,也是经济飞跃的开始期。

4.中国新诗的小众时期

诗歌从90年代之后就正式进入一个小众时期。从此以后,依然是以《诗刊》等主流刊物为阵地,这时候诗歌的表现形式就变得多种多样,把之前的朦胧派、唯美派、现实主义、国外的象征主义等等杂糅起来,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而这时候后现代主义也崛起了,这是与官方并立的一种民间美学诗派,最具代表的就是以伊沙为代表的口语诗。口语诗与之前的朦胧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又是完全不同,他们主张事实的诗意。

什么意思?我们先来看看后现代口语诗:

车过黄河

诗/伊沙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深知这不该

我应该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叉腰

右手做眉檐

眺望 像个伟人

至少像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帐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功夫

黄河已经流远

他们抛弃了以主观想象为主的意象塑造,把事实存在的事物作为意象的根本,在事实中去寻找诗意,这是他们与朦胧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所不同的。

表达的内容也是纷繁复杂,极具艺术性。

而这样的表达和小众也持续至今,直到余秀华的大火,这才又把沉寂了多年的新诗拉回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对于诗歌是不是已经边缘化,甚至会消失这个讨论已经持续很久,连韩寒都说怎么现代诗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在我看来,就像著名诗歌批评家宫白云说的一样:“心灵不死,诗歌永存”。

我国的文学起源是诗歌,余秀华的大热也表现了大众与诗歌并不是对立的,诗歌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而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和发扬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