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國新增長的明珠

成都又得第一了。這次是“中國最佳表現城市”。

美國獨立經濟智庫米爾肯研究所(以下簡稱:米爾肯)2019年度“中國最佳表現城市”報告顯示:成都在大城市組別的排名中位列第一,這是自2015年該榜單首次發佈以來,成都第三次獲得第一。

我們先來看看米爾肯的評價體系。

每一個研究機構的評價體系都基於某種價值觀和發展理念。米爾肯的發展理念無疑是新的增長指標和新的創新能力。中國這二十年的發展思維,實際上經歷了一種特別的轉型——從粗放到集約,從追求速度數量到追求質量效益,從外延式到內涵式,從不平衡到均衡。簡單來說,經歷了兩位數增長的我們回到了個位數增長,但我們明白,不能唯GDP,無論是總量還是速度,這個指標太單向度了,它遠遠不能代表以人為本的發展的全部。

米爾肯的指標體系其實也很簡單,由9項指標組成,以最新的2019年報告依據的數據為例,分別是:

  • 一年就業增長率(2016-2017),權重10%
  • 五年就業增長率(2012-2017),權重10%
  • 一年工資增長率(2016-2017),權重10%
  • 五年工資增長率(2012-2017),權重10%
  • 一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2016-2017),權重10%
  • 五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2012-2017),權重10%
  • 三年外國直接投資增長率(2014-2017),權重12.5%
  • 外商直接投入/地區生產總值比率(2017),權重12.5%
  • 高附加值產業的區位商數(包括但不限於:製造業、運輸、儲存和郵政;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金融中介;房地產;租賃和商業服務等),權重15%

很顯然,無論是就業、工資還是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這些指標都是反映人的福祉和獲得感(佔比60%)。此外,由於是國外機構評測的,所以他們也強調對外商的吸引能力,用了兩項指標(佔比25%)。另外一項,則強調科技創新、高附加值等推動的產業發展(佔比15%)。

這個指標體系,強調了一種新的增長評價體系。我們不要唯GDP論,不要總量增長至上,並不是否定一切增長,而是要看什麼方面的新的增長。這是一種新的增長思維來考察的城市發展。

這幾年,我們不斷在追求新的增長極、增長點,甚至增長軸、增長鏈,就是傳統的增長模式已經失效,需要找到新的發展觀下的新增長領域。成都無疑代表了中國新增長的模式。

在轉型期,經濟失速不禁讓人焦慮,但其實,我們更需要建立一種有共識的評價體系,讓人安心參與建設和發展。米爾肯的指標體系或許能給我們提供一種新的啟發。

其實,正確地看待增長,成為我們實踐上或者心理上的需要。個人要不斷突破自己發展的天花板,比如個人職業發展的瓶頸,中年轉型的心理障礙等。企業要增長,特別是互聯網高速增長的年代刺激、催化下的整個社會的創新、奮進。城市要增長,國家也要增長,這種增長必須是可持續的、新穎的、進步的。

著名產品經理梁寧說:增長能力,就是持續作出正確決定的能力。第一次增長,可能是運氣好,碰上了機會的窗口。之後,還能再一次增長,大多是因為天天痛,天天琢磨,才會在起風時,恰巧出現在風口。而那些能夠持續幾十年一直在增長,是因為真的有增長的方法。她是面向企業說的,但其實對城市也是如此,現在這個時代,城市也許就是最大的社會企業。

在2019年的米爾肯報告中,成都在5年(2012-2017)中,就業增長率幾乎達到了180%,成為中國一二線城市之最;一年就業增長率排名第二;5年工資增長率排名第四;一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排名第三;這幾項綜合起來領先於其他城市,因為“以人為本”,所以“中國表現最佳”。

筆者將題目定為“成都:新增長的明珠”,新增長,就是重視人本身,這是一種增長魔力,要怎麼運用,是駕馭這個時代的秘訣。

成都:中國新增長的明珠

成都是如何吸引人的?用一個數據就可以說明,在中國的國情和現實環境下,成都戶籍人口增長速度是一二線城市中最快的。

2018年,成都甚至一躍成為中國大陸/內地城市除了重慶之外戶籍人口最多的城市。

根據每年的成都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戶籍人口為1149.1萬人;2011年為1163.3萬人,增長14.2萬;2012年為1173萬人,增長約10萬人;2013年1188萬人,增長15萬人;2014年1210.7萬人,增長22.7萬人;2015年為1228.05萬人,增長17.31萬人;2016年1398.93萬人,增長170.88萬人(這一年比較特殊,因為簡陽市劃歸成都代管);2017年戶籍人口1435.33萬人,比上年增加36.4萬人;2018年1476.05萬,比上年增長40.72萬。

2012年,成都還有戶籍人口增長限制的新聞,“決定將戶籍人口控制在1185萬人之內”。但從後來的趨勢看,這個城市從內心裡接納了外來的人。特別是2016-2018年,增長速度驚人。

此外,整個四川在成都為首的城市帶領下,其常住人口已經連續增長8年,這是很多省份夢寐以求的。

人口的自願流入是這個時代的競爭法寶。

常住人口五大城市分別是:重慶3102萬;上海2424萬;北京2154萬;成都1633萬,天津1560萬(2018年數據)。而這幾個城市的對應戶籍人口,重慶3412萬;成都1476萬;上海1448萬;北京1375萬;天津1081萬(2018年數據)。大家傳統羨慕的“高考戶口”(京津滬),人數也僅是3904萬人。2017年,上海的戶籍人口還多於成都,2018年成都就超越了上海。

成都這個城市的能力和氣質在這幾年飛速提升。全球最著名的城市評級機構之一全球化與世界城市(GaWC)研究網絡每年會編制《世界城市名冊》,該系列榜單被認為是全球最權威的城市排名。2016年,成都的級別連續上升,跨越4級至Beta-,它僅次於香港、北京、上海、臺北、廣州、深圳,但就上升速度而言,成都在全球居首;2018年,成都排名繼續上升至71位,連跨兩級升至Beta+。它被認為是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

2018年,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發布的“300強大都市”中,成都以超高的就業增長率和人均GDP增長率

,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避稅天堂都柏林、硅谷城市聖何塞,表現十分搶眼。學術研究機構確認的新增長指標其實都差不多,都強調圍繞人的發展本身的指標,比如就業等。

越來越多的國際機構和國際友人把目光投在這個城市。它不乏慵懶、性感、開放和煙火氣,也不乏奮進、努力、平和、才華和韌性。

1999年,成都人口1003.6萬人。經過20年西部大開發,600萬人口湧來,1633萬人中,90.3%是戶籍人口。以人為本的增長,就是從體制到內心深處都對人才給予包容和接納,考慮他們真正發展的需要,以及因為他們自身的發展而全心投入促進產業甚至整個經濟社會的良性競爭和發展。

成都:中國新增長的明珠

增長有四個重要的關卡:機會拿捏、模式取巧、組織擴容、戰略借勢。

機會拿捏

成都發展的機會窗口始於20年前的西部大開發,而且由於它的區域地位,幾乎所有的區域規劃都繞不過它,它是最西邊的“國家中心城市”,特別是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和實施以來(2013年前後),它的地位愈發重要。

按照一帶一路目前的規劃,“長江經濟帶”是從上海經重慶延伸至成都;“南絲綢之路”從成都經昆明延伸到緬甸、印度;“北絲綢之路”則是從西安經新疆、中亞延伸至歐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從上海經新加坡、緬甸、印度延伸至歐洲。成都在一帶一路的地位不可替代,投資長達一萬公里的蓉歐國際快速鐵路貨運直達班列有助於打通中國與西方物流通道。成都是國際鐵路港,帶動投資者在四川建設製造基地和科技園區。

成都是西部大開發20年裡發展最閃耀的城市,經濟機遇不斷湧入中國西部地區。成都和重慶相比,還有一個明顯的優勢,沒有遇到任何發展戰略明顯的調整期或折騰期。成都更加關注民眾生活本身,人均指標都明顯高於重慶。因此,沒有浪費任何一個機會,對於機會的拿捏也最到位。


無論是中國商業魅力評價體系裡新一線城市的多年連續首位,還是中國最幸福的城市、網紅之城,成都始終有極強的存在感和流量。這種欣欣向榮和充滿生機,形成了正向循環。它是個後起之秀,但它又沒有顯得焦慮、焦灼、急功近利,讓人感覺到舒服。就是這種舒服,最貼近人心。

模式取巧

成都比較可貴的一點是,它一直是製造業中心,主要從事軍工和裝備製造業。這種製造業中心的地位由三股勢力加強:第一股,從東部遷移而來的力量,第二股,區域佈局的力量;第三股,外商投資的力量。所以它是混合模式,也就是西部版的“蘇州模式”。

除了傳統的軍工和裝備製造業,新經濟如生命技術和生命科學研發以及消費電子產品等也在發展完善,成都已經形成了多元化創新型產業體系。它優先承接的產業包括:電子信息、輕工、紡織、醫藥、食品、有色金屬、化工、鋼鐵、建材、機械、汽車、軌道交通、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製造裝備、新能源、生產性服務業、節能環保產業。

這些產業體系較為全面,製造業吸收的就業人口超過160萬。《2019年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佔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82%。此外,它的科教實力也是中心城市中較為矚目的。

另外,成都的特點是不僅製造發達,而且注重環境保護,至今無論在外國人還是國人心中,它都是個生態環境優良、青山綠水的綠色旅遊城市,符合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創新發展的良好形象。成都曾因治理汙染和應對氣候變化受到加利福尼亞的關注,時任州長傑裡·布朗對成都進行訪問。

總之,什麼樣的好的發展理念都可以無縫對接到成都的肌體裡,它可以進行不斷的試驗、接納以及融合。它能更好地考慮人的全面發展。所以,在米爾肯的指標體系裡表現出色。

組織擴容

筆者大概在2010年前後做過簡陽三岔湖相關的項目,從成都驅車到簡陽不到一小時。當時就感覺,無論從旅遊資源的整合上,還是兩地之間的聯繫緊密度上,都有一種天然的默契。2016年5月,簡陽由資陽換作成都代管,也並不意外。

簡陽融入成都之後,西部電商物流產業功能區定位為國家級的電商物流樞紐;空天產業功能區,重點發展航天裝備和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天府國際臨空經濟產業功能區重點發展總部經濟、臨空物流、綠色食品三大主導產業。三個千億產業群規劃形成。可見這次區域擴容,不是為了擴容而擴容,而是有機規劃形成的。

此外,簡陽只是其中一部分。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其中東進戰略是主流戰略。成都要打破盆地束縛、跨越龍泉山,推動城市向東發展。《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等都給了成都東進戰略底氣,成都向東,重慶向西,以點連軸推動成渝相向發展,支撐國家戰略意圖實現。規劃年旅客吞吐量9000萬人次的天府國際機場也將為東進提供巨大的人流支撐。成都的東進戰略,其意義相當於當年上海開發浦東。東部新區,是東進的起步區和重點建設區,東部新區由空港新城、簡州新城、淮州新城、簡陽城區、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組成。上海浦東目前人口為550萬左右,東部新區2070年規劃人口為800萬。

成都的人口擴容有現實基礎。上面提到,成都戶籍人口正迅猛增長,人才大戰中通過戶口吸引人的西安,戶籍人口也僅為986.97萬人。成都對青年人的吸引能力很大,在某種程度上正在趕上北上廣深等傳統一線城市,2019年1至9月的租房需求中,成都的租房需求位居首位,其次是重慶、武漢等中西部城市。

戰略借勢

多元化和高附加值產業的積極發展,對創新和創業精神的鼓勵,人才儲備的豐富,以及較低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都成為成都的戰略優勢。成都可以向重慶藉助其金融發達的優勢,成都更偏向於實體經濟和產業互聯。

重慶是全國固投第一城,成都也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2019年8月發佈的《成都市加快重點項目建設開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補短板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中,成都預計投資25618億元,對1151個項目進行“補短板”。另,成都是大陸/內地第三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

西南雙子星,其實更加互補。成都與重慶可以相互借勢。戰略借勢方面,其實成都做得很極致,無論是四川戰略、國家戰略、甚至國際戰略,它都有很好的方法落地實踐。

今年8月8日,世界警察和消防員運動會在成都盛大啟幕,這個運動會首次來到亞洲。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是一座大城引領帶動作用的體現。從“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間,是區域規劃發展的黃金時代,是尋找新增長(增長點、增長極、增長軸、增長圈)的黃金時代。外力和內力共同作用,最後呈現的是城市的“虹吸”和“誘惑”同時實現,虹吸還有點負面作用,誘惑則是人的內心所向,這個城市用真正的魅力“誘惑”國內外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