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出4200万!汉中这家藤编扇子在国外竟成了奢侈品

卖出4200万!汉中这家藤编扇子在国外竟成了奢侈品

2018年,西部网《世相》栏目对省级非遗汉中藤编技艺传承人的故事进行了报道。(资料图)

卖出4200万!汉中这家藤编扇子在国外竟成了奢侈品

11月11日,陈良顺、陈凌凯父子在天猫双11西部会场分享了他们为古老的藤编技艺寻找出路的故事。

西部网讯(记者 秦怡) 2018年,西部网《世相》栏目深入陕西各地市,对二十余位陕西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深度挖掘,形成了以“陕西守艺人”为主题的系列人物故事。其中,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技艺传承人陈良顺及儿子陈凌凯将古老的藤编一年卖出4000万,让当地藤编技艺“叫好也叫座”的报道一经发布,不仅登上各大媒体头条引来众多记者的争相采访,也引发了网友们的关注,许多网友在稿件下方留言:这些藤编产品可以在哪儿买到?

彼时,“良顺藤编”的销售渠道还主要是陈良顺多年来用双腿跑出来的老客户,以及积攒下的口碑带来的销量。正在上大四的陈凌凯组建的电商团队刚刚完成让自家藤编“上网”,年10万元盈利的“实习目标”。

今年双十一,陈良顺、陈凌凯父子被阿里巴巴选中,带着汉中藤编于11日晚八点登陆天猫双11西部会场,分享了他们的互联网非遗保护之路。

陈良顺7岁起便开始学做藤编,成年后慢慢建立自己的工厂打造体系化的产品。从靠自己双腿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跑渠道,到坐在家中就能接到来自全球的订单,非遗传承人陈良顺深切感受着网络平台对从手艺人的赋能。生意越做越大,现在他们父子拥有六家淘宝店铺,最好的一家店铺目前月销售额已达到了50万。

“感谢西部网的采访报道,让汉中藤编的非遗传承故事被更多人看到。感谢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多年来大力支持帮扶,让汉中藤编走向了更宽阔的舞台。”陈良顺说。

卖出4200万!汉中这家藤编扇子在国外竟成了奢侈品

定个小目标:开个淘宝店,挣上十万元

汉中藤编技艺在南郑黄官镇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年48岁的陈良顺是这项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在陕西汉中黄冠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藤编,但早年间即使做得不错的人家,也不过就是家庭小作坊。1995年,陈良顺的家庭作坊初具规模,但那时的主要销路就是附近的村镇、集市。脑子活络的陈良顺决定做些改变,他带着产品开始在省内跑市场,西安、宝鸡、渭南.....他四处推销自家的藤制品,用双腿趟出了一条销路。靠着勤快,陈良顺家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一切改变,从儿子陈凌凯带回的实习课题说起。2016年,还在市场营销专业读大三的陈凌凯敏锐地觉察到要想让家中的生意再上一个台阶,必须要依靠互联网平台的力量。在学校里偶尔也网购的他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开一家淘宝店,跟父亲沟通以后,父亲很支持小陈的想法,于是让自家的藤编“上网”成了小陈给自己找的实习课题。

很快,陈凌凯就在淘宝开设了良顺藤编的店铺,建立起来一只由95后组成的电商团队。学校给实习课题定的要求是完成10万元的盈利,陈凌凯和团队悉心经营了一年,顺利达成了目标,而陈良顺则看到了与自己早年间完全不同的经营模式,互联网让藤编这项古老技艺焕发了巨大的生机。

卖出4200万!汉中这家藤编扇子在国外竟成了奢侈品

陕西农村老太太人手一把的藤编小扇子摇身一变,成为各国潮人们争相分享的国际潮品。

陕西土味“小扇子”成为国际潮品古老的非遗走向世界舞台

实习报告交给学校,尝到了甜头的小陈却没有停止对电商平台的探索。在互联网的赋能下,“良顺藤编”淘宝店销量不断上升,接到了来自全球的订单。

“以前一直想着怎么把货卖到更远的地方去,但天猫店一开,海外的订单好像自然而然就来了。有一个来自美国的订单购买了棕垫,运费高达3000元,但买家获悉后还是执意要买,一个棕垫就从我们这里飘洋过海了,这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订单,更是一份信心,我们的手艺正在被世界市场认可。”陈凌凯说。

更令陈凌凯没想到的是,西班牙某奢侈品牌看中他们的藤编扇子,先后订购了10000把作为VIP客户礼物。各国潮人们纷纷在微博、小红书、instagram上分享来自陕西南郑的藤编小扇子,这把陕西农村老太太人手一把的“土味”小扇子被互联网带出了国门,陈良顺父子让古老的非遗手艺走上了世界舞台。

卖出4200万!汉中这家藤编扇子在国外竟成了奢侈品

2017年,良顺藤编通过网络销售了40000把扇子。2017年,陈凌凯靠自己的收入在南郑为自己购置了一套房子,既用来自住也作为电商团队办公使用。也是在2017年,这个陕西南部的小山村里,有了年营业额超4200万的手工制品厂。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陈良顺负责就热心公益,厂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优先录取退伍军人、残疾人、贫困家庭劳动力。儿子网店经营得好,用工需求一再扩大,陈良顺更是没有忘记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良顺藤编厂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入社农户1800余户,培养熟练工1200多人,帮扶五个自然村,带动近120户实现脱贫。黄冠的老百姓都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了阿里巴巴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卖出4200万!汉中这家藤编扇子在国外竟成了奢侈品

互联网赋能传统手艺人让非遗“叫好也叫座”

今年天猫双11期间,口碑、饿了么、淘宝、支付宝将通过“手艺直播”频道,联手推出100多场手艺人直播。小陈说,下一步他也想尝试手艺直播,让大家看看一把手工编织的藤扇背后需要一双巧手怎样的“上下翻飞”,毕竟高手在民间。

相比带货直播,“手艺直播”频道将首次推出“商家自播”的形式,口碑饿了么平台上,涵盖本地生活吃喝玩乐各个行业的数百万商户(手艺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各种手艺通过平台直播——像陈良顺这样的手艺人,都能够通过“手艺直播”,走上舞台中心。

酒香还怕巷子深,越是在下沉市场,中小商户想要被市场的需求就越迫切。在这些商户所生活的四线城市,互联网既是他们看世界的窗口,也是他们能被世界看到的舞台。“做这一行久了,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们的网店搞得那么好,你能不能也帮我们开个店?” 陈凌凯说。

为此陈凌凯独立注册了电商公司,目前已经有20人服务于店铺的运营、管理、销售、打包、发货、售后等各个环节。在不断感受到阿里系多个平台赋能的巨大力量,带来财富增长的同时,陈凌凯萌生了一个更大的梦想——帮助那些尚且“叫好不叫座”的非遗产品触网。

棕编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凌凯介绍,今年早些时候他与一家棕编制品厂达成了合作,对方负责产品设计生产,陈凌凯负责线上运营销售, “今年有一个来自美国的订单购买了棕垫,运费都要赶上产品的售价,但买家执意要买,一个棕垫就从我们这里飘洋过海了。”实际上,这只是陈凌凯接到的海外订单中很小的一笔,来自西班牙、俄罗斯的B端买家采购正在成为店铺的日常。

陈凌凯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结合往年双十一的销售来看,全年累计销售额应该能实现5000万。陈凌凯还说,他更加期待的是在阿里系的各个平台上探索出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不仅要和父亲一起传承保护好汉中藤编,还要让更多的非遗“叫好也叫座”。

(WJJ)

卖出4200万!汉中这家藤编扇子在国外竟成了奢侈品

西部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