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露天電影●魯鳳祥(遼寧)





懷念露天電影●魯鳳祥(遼寧)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前夕,我通過數字電視集中看了一些過去的老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英雄兒女》等十多部,這些電影都是我小時候在露天看的,一下子彷彿又回到了童年。

對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一提起露天電影,心底就會升起一股濃濃的懷舊情結。記得那時候銀幕一經掛起,大人小孩就嘩啦啦搬來小板凳,在晚風輕拂的夜晚,陣陣爽朗的笑聲中洋溢著幸福和歡樂。在夜空裡,放映機投射的光束播放著戰鬥的故事,至今回憶起來那種美好都似乎只存在於夢中。

說起露天電影,恐怕現在的很多孩子已經全然不知,但經歷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多數人都知道,露天電影情結是幾代中國人共有的青春物證,看一場露天電影,是平日生活裡難得的消遣。就像一首歌詞裡所唱的:“我家樓下的空地是一個電影院,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現。如今的孩子們已不懂得從前,那時候的人們陶醉過的露天電影……”

我覺得那時候演員演得特別投入真實,即使科技發展了,增加了很多特效元素,但現在的電影真的達不到那時候的效果。記得有這樣一句順口溜:中國電影新聞簡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哭哭笑笑,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羅馬尼亞電影吵吵鬧鬧,蘇聯電影摟摟抱抱……不知這是哪位才子編的,太有才了。其實,這正是當時那個時代的一個真實寫照,是當年童年中最為快樂的回憶。那時電影中的場景跟當時的現實生活出現了不少的思想交集。反覆的欣賞,來回的琢磨,那些精彩的段落,哪怕是幾十年之後,仍然在我們這代人的腦海中反覆閃現,以至於影響了我們無數人的一生。

我們可以這樣講,那時候的人們比較純粹。雖然說生活上沒有現在這麼豐富,但那時候人的精神比現在的人要富有得多,也就是說人的幸福指數比現在高。追尋原因就是一個:心靈上的充實。

時至今日,電影院早已遍佈城市,電視、網絡、電子遊戲花樣不斷翻新,傳統的露天電影幾乎不存在了。但說來也怪,時常在夜色降臨、華燈初上的某個瞬間,腦海裡就會閃過星空、蟬鳴以及擺放著小板凳坐在銀幕前的記憶……

細想想,那時能看一場露天電影就如過節般快樂。晚上急忙吃口飯,搬個小凳子到電影放映點去佔位置,生怕去晚了。當放映員肩挑手提著各種放映設備來了,孩子們歡呼雀躍,大人們也都沒閒著,紛紛上前幫忙掛幕布、搬機器。等到放映員打開放映機調試,一束亮光打到了幕布上,小夥伴們都興奮不已,對著鏡頭做小狗、老鷹等各種形狀的手勢,幕布上就會呈現出相應的手影。電影一旦開始,放映場上無論多少人頓時都鴉雀無聲,人們兩眼緊盯著銀幕,生怕漏過一個鏡頭。

那個年代片子不多,影片以革命戰鬥故事片居多,《平原游擊隊》、《賣花姑娘》《寧死不屈》和現代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等這些老電影放映了一遍又一遍,但觀眾通常都是百看不厭。如今我們50、60年代的人談起當年看露天電影的趣事,都還歷歷在目。

露天電影帶來的那份美好回憶,是現在的人們在電視或電腦前、或是走進影院都難以擁有的愜意和自在。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我們再也沒有看到過傳統露天電影。這個幾代中國人共有的青春物證開始變成了一種回憶。

回想在電影《列寧在1918》中,多少人對瓦西里的臺詞“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記憶猶新,多少人也和瓦西里一樣憧憬著“麵包會有的”。可是自從有了“麵包”後,電視機也有了,錄像機也有了,影碟機也有了,人們卻與露天電影漸行漸遠了。

或許我們已然記不清那些年看過多少部露天電影,也記不清有多少童年時光是在對露天電影的企盼中慢慢流逝的,但我們清楚的是,因為有了電影作為載體,記憶如同膠片上的畫面一樣在腦海中留存。或許若干年後的今天,電影名字、情節都已記不起,僅能想起一些模糊的片段、破碎的臺詞,但我們卻永遠不會忘記露天電影帶給我們的快樂時光。

懷念露天電影●魯鳳祥(遼寧)

魯鳳祥,字典裡魯是愚拙蠢笨的意思,魯還是山東省的簡稱。鳳是龍鳳呈祥的鳳,祥是吉祥的祥。反正是上小學時老師給起的名字,具體啥意思不得而知。現已退休,僅此而已。

懷念露天電影●魯鳳祥(遼寧)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