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往事:护秋

武俊岭

乡村往事:护秋

八九岁时,我跟着父亲去护过秋。现在想想,是很有意思的事儿。

晚饭后,父亲把一只手电筒拿在手里,让我灌满一瓶子凉开水,便向村后田野里走去。

我在父亲后面,看看地,地上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看看天,天好高好高,只有一颗星儿在西南天空里。再走,就走出了村子。又走,就走到了窝棚前。

窝棚有两个,一个地基稍高于附近地面,用高粱秸搭成“人”字型。走进去,麦子秸、高粱秸的味道淡淡的。里面铺有被褥。另一个,则高出地面一米半左右——用细檩条支撑、铺以木板,成为一个平面,其上再用高粱秸搭建。这一个,通风较好,坐在上面,能够看出去很远。

父亲爬向那个较高的窝棚,然后打开手电,向田野四处照射。这个动作,他持续了五、六分钟。然后,他下来,坐在垄沟上,与我说话。他问我还有多少天开学,他问我刘老师教语文教得好吗?我呢,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回答他。

父子俩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话。周围,有蛐蛐、蝈蝈在叫;有地老鼠在跑;有麻雀在高粱穗上停一下,又飞走了。我再看看天上,星星多了起来,密密的,像是谁不小心,撒在池塘水面上的一片芝麻。

父亲站起身来,说,走,跟我转一圈。

于是,父子两个,沿着一条垄沟,向北走去。沿途,不时地可以听到庄稼地里,除了虫鸣外,还有其他小动物也在活动。我们的左边,是高高的高粱。高粱穗沉沉的,似乎想垂下头来,但它毕竟不像谷子那样能把头弯下来。右边,是稍矮一些的玉米。玉米穗斜斜地茁长在玉米秸上,大都一尺多长。垄沟上的青草,已是有了露水,让我们的脚面有了微微的湿。

走出去将近两华里,我们村的地到头了。两村土地的边界上,有一条半米宽的小路;我们折西而行。在行进的过程中,父亲不时地打开手电,到处照一照。我问父亲这管用吗?父亲说怎么不管用?天天有看护庄稼的,就没人敢偷了。

往西走了一华里多一点,又到我们村的地界了。紧挨地界,有后村的一个池塘。池塘的半个区域,是芦苇。里面有几种野鸟,喳喳叫着。池塘水面上,有鱼儿跃出水面,星光里白白一闪。

再走,就是往南了。不知怎么回事,往南走,也就是往村庄的方向走,显得距离小一些。不一会儿,就到了地的南头。南面不远,就是生产队里的饲养室了。这个时候,二大爷正在那里忙活呢。哞——,一声牛叫,让我好像到了饲养室里,与二大爷说起话来。

接下来,我以为父亲会转向东,朝窝棚方向走去。但不是,父亲在地头用手电照射一阵后,又往北走。走了几十米,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垄沟,父亲走了上去。走了有半里多远吧,父亲又折向南去。一直走到地的南头,才往东,走向窝棚。

我有些困了,一头钻进那个矮窝棚里,睡起来。父亲把一束艾草点燃。艾草的灰烟袅袅于窝棚的进出口,把蚊子驱走,使我能够于里面睡得安然。

不知睡了多长时间,我起来小解。然后,手提装水的瓶子,走到高窝棚前,爬上去。里面没有父亲。我朝田野里张望,看到远处有手电光一晃一晃的。噢,原来父亲又去巡查了。我就不再去睡,喝着水,等父亲回来。

等了足足有吃两顿饭的工夫,父亲才回来。他看见我坐在高窝棚的边上,便有点不高兴地说,你怎么坐到那里去了?怎么不好好地睡觉呢?我说我醒了,等你回来。父亲说,你不用等我,快去睡吧。我说我睡不着。父亲就说,那我们说说话吧。父亲也爬上来,挨着我坐下。

父亲给我说,我们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村子叫皇姑冢,村子东边有一座大坟,里面埋着一个公主。这公主本是一个村姑,在走路时让秦王李世民骑马踏死了。李世民当皇帝后,就封村姑为公主。并且,让他的子女称公主为皇姑。埋葬皇姑的那座坟,就叫皇姑冢。

乡村往事:护秋

父亲给我说,皇姑冢东南五里,有个叫党后王的村子。清代乾隆年间,村民王伦率众起义,清水教起义。清水教,就是白莲教。

王伦,《水浒传》上不有个王伦吗?是一个人吗?

父亲笑笑,说不是。那个王伦早,这个王伦晚。这个王伦,一直打到临清。到临清后,找了好几个美女,当他的娘娘。他让人搭台唱戏,“贺娘娘”。

父亲还对我说,明代末年,李自成的起义军还攻打过寿张。当过甘肃巡按的王大年,正好休养在家。他帮助知县守城,被起义军一箭射死。

父亲说起来没完,我的瞌睡上来,坐着就睡着了。

现在,护秋的行为大概没有了吧。因为现在的庄稼产量高了,谁也不去偷几株棒子、几块地瓜了。护秋的往事,珍藏在我的记忆里,让我不时想起。

乡村往事:护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