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島扇貝“暴斃”投資者:騙我可以 注意次數

繼集體跑路、高溫餓死之後,“命途多舛”的獐子島扇貝再度“離奇”死亡。不過,這一次卻是“死因不明”。

11月11日晚間,獐子島發佈風險提示稱,公司存量底播蝦夷扇貝畝產出現大幅下滑,初步判斷已構成重大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減值風險。基於抽測現場採捕扇貝情況來看,底播扇貝在近期出現大比例死亡,部分海域死亡比例佔80%以上。

上述風險提示公告披露19分鐘後,深交所的關注函已火速抵達,要求獐子島說明扇貝在10月末至今短時間內出現較大面積死亡的原因,以及此前公司是否存在隱瞞減值跡象。

除深交所外,市場的反應也十分迅速。11月12日,獐子島開盤便封死跌停板,股價創下近5年新低,最終報收2.7元,市值蒸發20億元。

“股民選擇了海洋產業,就是選擇了風險陪伴。”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曾如是表述,“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有疼痛感。”

如今,無論是獐子島還是其投資者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疼痛”。

獐子島:扇貝“自然死因”不明

據獐子島稱,其在11月7日開始啟動了2019年秋季底播蝦夷扇貝存量抽測活動,抽測涉及面積共計58.4萬畝,其中2017年底播蝦夷扇貝面積26萬畝,2018年度底播蝦夷扇貝面積32.4萬畝。截至2019年11月10日,共抽測完成40個點位,佔計劃97個點位總數的41%。其中,2017年底播蝦夷扇貝8個,2018年底播蝦夷扇貝32個。

基於抽測現場情況看,底播扇貝出現大比例死亡,其中部分海域死亡貝殼比例約佔80%以上。根據目前已抽測點位的畝產數據彙總,已抽測區域2017年存量底播蝦夷扇貝平均畝產不足2公斤,2018年存量底播蝦夷扇貝平均畝產約3.5公斤,畝產水平大幅低於前10月平均畝產25.61公斤,公司初步判斷已構成重大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減值風險。

基於死亡貝殼與存活扇貝的殼體大小沒有明顯差異,大部分死貝的殼體間韌帶具有彈性,部分殼體中尚存未分解掉的軟體部分等特徵,獐子島由此斷定,本次蝦夷扇貝死亡時間距抽測採捕時間較近,其正組織海洋專家和科研機構,將盡快趕到海洋牧場現場進行勘察並將進行扇貝自然死亡原因分析。不過,截至目前,公司尚未能獲知其自然死亡的具體原因。

為證明此次扇貝“暴斃”是天災並非人禍,獐子島在公告中表示,蝦夷扇貝規模化底播增殖是北黃海最大的生物學事件,從日本引種至今已有近40年的歷史,北黃海生態環境複雜,沒有成熟的經驗可照搬,自然生態環境在不斷變化,底播增殖生產方式人為干預程度較低,因此,在底播增殖過程中,會受所處海域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影響較大。日本、加拿大、秘魯及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均出現過扇貝養殖大規模死亡事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扇貝養殖產業在實現高投入、高產出、高收益的背後蘊藏著非常高的養殖風險。

此外,獐子島還稱,由於此次抽測工作尚未完成,部分海域扇貝死亡情況可能還將持續,因此暫時無法判定此次底播蝦夷扇貝死亡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及核銷的具體金額。就賬面價值來看,截至2019年10月末,上述2017年、2018年底播扇貝合計賬面價值共達3億元。

深交所:此前是否隱瞞減值跡象

扇貝究竟是自然“暴斃”,還是另有隱情?一時間,關於“扇貝死因”的猜測再次甚囂塵上。

令市場不解的是,23天前,獐子島在回覆深交所有關三季度業績預虧的問詢函中,曾給出結論“尚不存在減值的風險”。

“2017年度底播蝦夷扇貝投苗量31.8億枚,投苗面積40.7萬畝,2019年進入收穫期,本年度計劃收穫採捕約20萬畝,剩餘面積2020年收穫。結合2019年春季抽測數據、本年實際採捕數據以及預計存量等數據測算,目前不存在減值風險。”10月19日,獐子島如是稱。

對此,在11月11日晚間的關注函中,深交所要求獐子島說明,底播蝦夷扇貝在10月末至今短時間內出現較大面積死亡的原因、發現減值跡象的時間,以及此前信息披露是否真實、準確、完整,是否存在隱瞞減值跡象的情況。

深交所還對獐子島此次抽測的時間提出質疑。根據獐子島《蝦夷扇貝存量抽測管理規定》,公司於每年4-5月、9-10月分別進行春季、秋季底播蝦夷扇貝存量抽測,但獐子島此次2019年秋測於11月才開始進行。對此,深交所要求獐子島說明於11月才進行抽測的原因,以及是否符合公司相關內部規定。

此外,深交所還要求獐子島結合第四季度採捕計劃,說明上述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減值風險是否對公司2019年度經營業績構成重大影響。

深交所對於獐子島業績的擔憂不無道理。根據獐子島10月中旬披露的三季度財報,2019年1-9月,獐子島實現營業收入20.10億元,同比降低4.44%,實現歸母淨利潤-3402.69萬元,同比下降245.53%。因此,在前三季度已經虧損的局面下,無論此次獐子島最終的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及核銷具體金額是否達到3億元,其欲在2019年實現扭虧為盈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

11月12日,《國際金融報》記者就業績等相關問題多次致電獐子島方面,但電話始終無人接聽。不過,據相關媒體報道,獐子島方面稱,公司正在等待專家組的調查結果,最快中旬前完成,公司方面已調整扇貝業務佔比,以減輕業績損失。

投資者:別再騙我

作為地名的獐子島,位於北緯39度,水溫適宜,海流急勁,是世界公認的適宜海珍品生存的海域。1992年,獐子島組建漁業集團。九年後,大連市正式許可獐子島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28日,獐子島在深交所上市,其股價曾在2008年1月創下151.23元的紀錄,成為彼時的滬深兩市“股王”,也是中國農業第一個百元股。

然而,關於獐子島的佳話止於2014年,且畫風突轉。2014年10月,獐子島發佈公告稱,因北黃海遭到幾十年一遇的異常冷水團,公司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萬畝即將進入收穫期的蝦夷扇貝絕收。受此影響,獐子島2014年鉅虧11.89億元,“扇貝跑路”一事也驚動整個A股市場。

時隔4年,同樣的橋段再度上演。2018年1月底,獐子島的扇貝再次“跑路”,彼時,該公司發佈公告稱,其正在進行底播蝦夷扇貝的年末存量盤點,目前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預計2017年業績由盈利0.9億元至1.1億元,變為虧損5.3億至7.2億元。最終,獐子島2017年虧損超7億元,官方原因為海洋災害導致扇貝瘦死。

時隔不到一個月,獐子島被證監會立案調查。2019年7月,調查結果終於出爐,證監會認定獐子島存在涉嫌財務造假、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虛假記載、未及時披露信息等違法違規行為。

因此,對於此次獐子島再度將扇貝死因歸結於天災的說法,投資者顯然並不認同。更有投資者直接坦言稱,“騙我可以,請注意次數”“同樣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對於監管漏洞,上市公司已經屢試不爽且有成癮跡象,而目前也並沒有相關海域出現大規模氣象或養殖條件變化的報道,除非上市公司能夠給出令市場滿意的反駁舉證,否則將還是被視為故伎重演。”11月12日下午,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稱。

無疑,在一輪輪聲討中,獐子島再一次陷入信任和經營雙重危機。不過,對於接下來獐子島究竟會如何應對及改變這一切,投資者們已無太多心思去關心,他們或只想盡全力儘快抽身。

截至2019年3月31日,獐子島的股東共計49050戶,而截至2019年9月30日,其股東數據已減少至43934戶。

“在未來合適時機,公司將繼續積極尋求外延式發展的機會,提升公司可持續發展及盈利能力,為公司和股東創造更大價值”。9月27日,獐子島在終止籌劃近3個月的重大資產重組時曾如是表述。

就目前來看,要達到這一目標,獐子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