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什麼促使史思明決心反叛到底?李亨的猜忌實在太明顯

大家好,我是貓叔,今天咱繼續聊安史之亂裡面的事兒。上一期咱說到,史思明在下屬的勸說下,逐漸打了退堂鼓,畢竟造反的代價實在太大,一不小心,腦袋可能就成了夜壺。於是,經過深思熟慮,史思明決定向朝廷示好,試圖結束這段提心吊膽的日子。那麼,為什麼史思明最後還是第二次舉起了反叛大旗呢?這裡面有什麼隱情?

事實上,在唐朝,造反這種事一旦做了,想把屁股擦乾淨幾乎很難做到,很明顯,史思明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政治畢竟是充滿血腥味的,不是過家家。

安史之亂,是什麼促使史思明決心反叛到底?李亨的猜忌實在太明顯

胡人騎兵

針對史思明的唾沫星子成了李亨的心病,作為皇帝,他疑心頓起

面對史思明的投降,李亨剛開始是非常興奮的,畢竟,人家史思明家底豐厚,帶了十三萬大軍投降,這可省了朝廷多少力氣。所以,李亨也算夠意思,一口氣給史思明封了很多頭銜,還給他兒子封了官職,這些紅包不可謂不大,表面上看,足以感化史思明瞭。

可是,接下來,朝廷重臣們對史思明的看法,逐漸成了扯斷君臣信任的巨手。幾個月後,河南節度使張鎬的奏疏到了,就說一件事:史思明為人兇險,是個人面獸心的玩意兒,陛下不能被他矇蔽。看完奏疏,李亨根本不信,覺得張鎬是在誣陷。還別說,在這方面,李亨真的跟他老子李隆基有一拼。

安史之亂,是什麼促使史思明決心反叛到底?李亨的猜忌實在太明顯

唇劍難防

恰好,李亨派到范陽考察史思明的宦官回來了,一通匯報,說的全是史思明的好話。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位閹人被史思明的糖衣炮彈給收買了,可是,皇帝對宦官還是非常信任的,沒辦法,體制病。聽完宦官的彙報,李亨還算比較滿意。

只是,張鎬畢竟只是一個內地的節度使,分量不夠大,如果奏疏的分量再大一點,李亨可能就坐不住了。不久,李光弼的奏疏到了,彙報內容也很簡單,也是給史思明穿小鞋的。別人的意見可以不聽,可李光弼的意見不能不聽,畢竟,這位猛將與史思明多次交手,對史思明非常瞭解。看完李光弼的奏疏,李亨與史思明之間的這點脆弱的信任很快就陷入了崩潰邊緣,一場針對史思明的陰謀隨之上演。

安史之亂,是什麼促使史思明決心反叛到底?李亨的猜忌實在太明顯

中興名將李光弼

皇帝李亨的昏招:暗殺

面對史思明的歸順,很明顯,皇帝不能一口氣吃個胖子,想擺平這種叛賊,其實完全可以慢慢來,逐步架空他,然後予以解決,這樣,成本才會最低。可是,李亨是個急性子,他想趕緊平定叛亂。於是,他就想出一條毒計:找人暗殺史思明。這招是比較危險的,一旦事成,成本也不算高,但一旦事敗,極有可能陷入很大輿論被動。

既然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篩選殺手的工作也就提上了日程。經過考慮,李亨決定把這個工作交給烏承恩。當然,給出的價碼也是很豐厚的,事成之後,可以升烏承恩為范陽節度副使,可謂是一步登天。那麼,為什麼會選擇烏承恩呢?難不成這是一位武術高手?非也,之所以選他,是因為烏承恩與史思明曾經有過一段淵源。

安史之亂,是什麼促使史思明決心反叛到底?李亨的猜忌實在太明顯

史思明劇照

史思明發跡之前,曾經在平盧軍使烏知義(也就是烏承恩的父親)手下效力,由於史思明其貌不揚,很難受到重視,所以,剛開始在軍中混得並不好。不過,烏知義此人倒是個厚道人,一直待史思明不薄,史思明自然對他感激不盡。後來,安史反叛,烏承恩前來投靠,史思明對他格外關照,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史思明對烏承恩的信任應該是天然的。不過,在生死存亡的利益面前,友誼往往是蒼白的。

殺手太業餘,史思明將計就計,暗殺計劃就此流產

翻了翻史書,實在找不出烏承恩有什麼優點,也可能是對他的記載太少的緣故。從接下來的表現來看,烏承恩作為殺手,他的成績肯定不及格。

為了能夠尋找更多的幫助,烏承恩男扮女裝偷偷溜入軍營進行策反。可是,一個胡人,鬍子比頭髮還多,你男扮女裝,傻子也看得出來有問題啊,不知這位“烏大嫂”到底是怎麼想的。很快,烏承恩男扮女裝多次出入軍營的事就傳得沸沸揚揚,大家都當成了笑談,這等偽裝水平居然也能粉墨登場,實在是不像話。

安史之亂,是什麼促使史思明決心反叛到底?李亨的猜忌實在太明顯

胡人形象

不用說,這種事情肯定瞞不過史思明,一向多疑的他立即產生了警覺。他覺得烏承恩的表現太異常,保不齊有一個巨大的陰謀。思慮再三,史思明故作鎮定,決定來個將計就計。

剛好,幾天後,烏承恩陪同朝廷的宣慰使前來范陽慰問,烏承恩自認為做得天衣無縫,所以,也沒表現出異常。一陣寒暄過後,史思明大擺宴席,犒勞朝廷欽差。表面上看,一切都很平靜。有些醉意的烏承恩被史思明派人送到了下榻之處,令烏承恩驚喜的是,史思明居然還把烏家的小兒子請了過來,讓他父子二人團聚。夜深人靜,父子二人久未相見,自然還是要聊聊家常。於是,烏承恩就發揮了他一貫的大嘴巴作風,把暗殺史思明的事兒給自己兒子說了個底朝天。按理說,這也沒啥,自己兒子嘛,斷然不會出賣他。可是,他沒想到的是,屋子裡有竊聽器。有朋友說了,你這就胡說八道了,唐朝哪裡來的竊聽器,先別急,聽我慢慢道來。唐朝當然沒有電子竊聽器,可是,有人肉竊聽器啊,史思明早就提前安插了兩個人趴在床底下,偷聽烏承恩父子二人的談話。

安史之亂,是什麼促使史思明決心反叛到底?李亨的猜忌實在太明顯

胡人勇士

聽到這裡,兩位人肉竊聽器突然爬了出來,大聲叫喊,外面早已準備好的士兵立即衝了進來,將烏承恩父子二人綁成了粽子。很明顯,李亨派的這位殺手智商不在線,根本不是老狐狸史思明的對手。當然,烏承恩父子很快就身首異處。

精於算計的史思明打造了一隻賊船,把下屬全部裹挾了進來

有的朋友肯定懷疑,雖然史思明誅殺了烏承恩,可是,已經投降的手下也未必樂意繼續跟著他玩命啊。這句話相當有道理,造反可不是鬧著玩,一不小心可能會連累整個家族。咱能想到,精於算計的史思明當然也能想到,對於他來說,玩點小手段就足以去掉這些後顧之憂。

安史之亂,是什麼促使史思明決心反叛到底?李亨的猜忌實在太明顯

大軍集結

在烏承恩被抓之前,史思明早就派人以李光弼的名義偽造了一副花名冊,把手底下全部將領都寫道了名冊上,告訴大家,花名冊就是朝廷的黑名單,都是被誅殺的對象。如此一來,大家自然群情激奮,反戈一擊了。

當然,史思明不僅僅精於算計,也是個出色的影帝。他召集范陽的士紳、官僚、軍官,來了一場聲淚俱下的演講,捶胸頓足,控訴朝廷對大家的不公。既然如此,對於史思明和叛軍將領來說,除了二次反叛,好像也沒其他路可走了。於是乎,范陽的戰鼓再次敲響。

安史之亂,是什麼促使史思明決心反叛到底?李亨的猜忌實在太明顯

再次反叛

作為領導,李亨到底犯了什麼錯?給我們什麼啟發?

一個皇帝,駕馭群臣的水平直接決定了朝代的走向。這次史思明的反叛,李亨的責任是很大的。當然,即使沒有這次刺殺事件,估計史思明最後還是會走上反叛的道路,但不同的是,如果假以時日,多用糖衣炮彈攻擊史思明的下屬,逐步瓦解他們的陣營,即使史思明想重新反叛,也難以形成那麼大的氣候。所以,作為領導,還是要秉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則才好,起碼,表面上得做到這八個字,不然,相互猜忌難以避免,甚至會陷入到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得不償失。

安史之亂,是什麼促使史思明決心反叛到底?李亨的猜忌實在太明顯

李亨像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說到這裡吧,水平有限,不知是否言辭達意,不妥之處,還請方家多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