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貨幣,竟然是照著鏟子的模樣做的?

貨幣,是購置財務、積蓄資本的重要物件。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其境內所流通貨幣的匯率是否穩定,對國家經濟起著決定性作用。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貨幣的種類繁多,呈井噴式的多樣化發展。

戰國時期的貨幣,竟然是照著鏟子的模樣做的?

Δ戰國時期貨幣的四種形式:刀幣、布幣、貝幣與圜錢。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種類繁多?這是因為各地區的經濟崛起後,與其他地區的商業來往益密,這便促使著貨幣進行區域化。據考古資料所言,光出土的“方足布”便有160種不同的銘文,這代表著他們誕生於不同的地區。當然,種類繁多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鑄幣權並沒有被官方政府所壟斷。我們今天便來講講這些貨幣的種類、起源與流通地區。

早期貨幣的形式

春秋時期的貨幣,從重量上來說,大概可以分為“大錢”與“小錢”。

為什麼要按重量來分?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此時的人們認為,貨幣的實際重量是與貨幣的價值相掛鉤的。也就是說,越重的錢購買力也就越強。

《國語》中說:“景王二十一年,將鑄大錢。單穆公曰:“不可......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周景王想鑄大錢,單穆公阻止,然後說:“如果民眾覺得錢輕物重,才能鑄造大錢;如果民眾覺得錢重物輕,才鑄造小錢”從這段記載我們就可以發現,按重量分類的方法完全是受當時民眾思想的影響。

戰國時期的貨幣,竟然是照著鏟子的模樣做的?

Δ周景王畫像

從貨幣的形狀來看,春秋時期流行的貨幣主要是“空首布”與“刀幣”

空首布,顧名思義是指錢幣的首端,有一個圓形的小孔。而刀幣不需要多做解釋,其形似刀。

在最開始的時候,“錢”並不是指貨幣,它的讀音在那時為jiǎn,是一種農具,也就是我們今天的鏟子。而銅幣又被稱為“布”,是“鎛”的假借詞。鎛的讀音為b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鋤頭所以《詩經·周頌·臣工》上說:“命我眾人:庤(zhì)乃錢鎛,奄觀銍(zhì)艾(yì)。”其意為告訴農夫們,讓他們備好鋤鏟等農具,同看收割的情景。

鋤頭從一種農具演變成貨幣的代名詞,這也代表著我國古代農業經濟所佔的主導地位。因而上文說言的“空首布”就是由“錢”演變而來的。(參考下圖,貨幣的樣式被做成了鏟子的頭部)

戰國時期的貨幣,竟然是照著鏟子的模樣做的?

Δ空首布樣式

空首布是春秋時期東周地區流行的貨幣,但也正因其官方性,所以為大多數地區所接受。後來戰國時期流行的布幣,就是由空首布演變而來的。

刀幣的流行範圍大概在燕地,1985年在北京市延慶縣的山戎墓地,發現了刀幣中的尖首刀。再聯合其他的材料,我們或可以推斷刀幣的誕生,是因為

在以燕地為中心的區域,與北邊的少數民族來往愈加頻繁所至。史料中記載,在春秋時期,北方的戎、狄等少數民族不斷的侵擾中原地區,在侵擾的過程中自然也加強了區域間的交往,或許這就是刀幣誕生的背景吧。

戰國時期貨幣的形狀與流通區域

戰國時期的貨幣,大致可以分為布幣、刀幣、貝幣和圜錢四大類。

布幣與刀幣都是春秋時期主流的貨幣發展而來,貝幣是指貝殼,而圜錢則是圓孔圓形的錢,後來圓錢受“天圓地方”的思想所影響,發展成後世所用的方孔圓形的銅錢。我們分開來談談這四種錢:

布幣。

布幣是由春秋時期的空首布演變而來的,彼時的空首布,按肩部的形狀可大致分為平肩空首布、聳肩空首布與斜肩空首布。

戰國時期的貨幣,竟然是照著鏟子的模樣做的?

以上為春秋時期的三類空首布。這種貨幣到了戰國時代發生了改變,首先是空首布小型化。此前的三種空首布大概長約10cm、足寬5cm左右,重約30g;小型化後的空首布長約7cm、重15g左右。(數據來源於百度百科)

小型化之外的另一個改變,就是首端的變化。春秋時期的空首布的首端並不平緩,從上至下有一定的角度,到戰國時期的布幣便變得扁平,首端的上下厚度都是一樣的,所以戰國時期的這種貨幣也被稱為平首布。

平首布的分類大概是依靠足尖來區別的,有足部尖銳的尖足布、足部呈方形的方足布,還有圓足布、三孔布等等。具體參見下圖。

戰國時期的貨幣,竟然是照著鏟子的模樣做的?

平首布的特點是,大多有印有生產地的銘文,這大致是該類貨幣生產地眾多而導致的。在所有的平首布里,方足布的運用範圍最廣,大約分佈與三晉(趙、魏、韓)、周王畿和燕國地區;至於尖足布大概是在趙、燕之間流通。

三晉在戰國時期屬於中原地區,彼此間的來往較密,所有平首布也才能流通如此之廣。

戰國時期的貨幣,竟然是照著鏟子的模樣做的?

Δ戰國時期地圖:公元前291年

刀幣。

刀幣在春秋時期主要形狀為尖首刀,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明刀、圓首刀,乃至厚重的齊大刀。詳見下圖:

戰國時期的貨幣,竟然是照著鏟子的模樣做的?

我們可以看到尖首刀的特點為刀刃明顯,且刀身向後翹起,刀尖微微刺出;而明刀的刀身中規中矩,刀刃已經消失,在邊上設有輪廓。之所以叫做明刀,是因為刀身上的銘文像一個“明”字;至於圓首刀,其最大的特點則是刀身向內微彎。

明刀分佈在燕、齊兩境,燕明刀出土的數量非常龐大,該是當時燕國主流的貨幣。

齊國除了明刀外,還流行有厚重的齊大刀。

貝幣與圜錢

貝幣雖然形似貝殼,但它可是實打實的銅做的。這一類貨幣大概流行於南方的楚國地區。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類以貝殼為貨幣的形狀起源甚早,大約可追究到商朝。而戰國時期的小孔貝幣,或許就是仿造先前的大孔貨幣所鑄的。

戰國時期的貨幣,竟然是照著鏟子的模樣做的?

圓錢分為圓孔和方孔。圓孔的圓錢大概是禮儀所用的玉璧、玉環所演變而來的(詳見林巳奈夫:《中國古玉的研究》),這種貨幣大概在魏國的一些都市裡流行,是一種新式貨幣,至於魏國為什麼鑄造,原因尚不知曉。

秦國其實有可能也曾鑄造過圓孔圓錢,但目前的證據只有長慶油田西安基地墓葬一處,我們不能太過武斷(詳見高改革:《長慶油田西安基地墓葬圜錢》)。方孔的圓錢,則可以確定是秦國所鑄的貨幣。這種貨幣又被稱為半兩錢,是秦國國內統一的貨幣。

戰國時期的貨幣,竟然是照著鏟子的模樣做的?

Δ半兩錢與圓孔圜錢

總結

一種事物的誕生自有其原因。春秋時期的空首布形似鏟子,這代表農業批示農業的重要性;燕國出現的刀幣,又說明這塊區域動武的可能性較大。

從整體形勢來看,貨幣從沉重、厚實慢慢向著輕盈、小型化而轉變,這又是否代表著一個文明意識的覺醒?


參考文獻:

【1】《國語·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錢》;

【2】《詩經》;

【3】《長慶油田西安基地墓葬圜錢》高改革;

【4】《戰國圓錢概論》蔡運章;

【5】《中國古玉的研究》林巳奈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