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工程機械核心技術依然受制於人,要想突破有多難?

國產工程機械核心技術依然受制於人,要想突破有多難?

​工程機械是各類別的施工建設裝備的總稱,也是工業製造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大到國防、水利工程建設,小到蓋樓房,都離不開各類工程機械的參與,有了工程機械的參與,減低了人類的工作強度,並大大提高了效率,因此工程機械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我國的工程機械產業是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才真正意義上的開始起步,相比較歐美髮達國家的工程機械發展歷程,落後了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所以,國產工程機械技不如人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近年來,國產工程機械在市場異軍突起也是事實,不管是從產品的類別,還是從銷量,以及市場佔有率來說,國產工程機械開始唱主角,這也導致很多人鼓吹中國的工程機械已經掌握了核心技術,已經把國外品牌甩在身後,而真實的情況呢?並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麼樂觀,要想創新,要想突破,沒有大家口中說的那麼簡單。

國產工程機械核心技術依然受制於人,要想突破有多難?

​首先,國產工程機械起步晚,基礎薄弱、資金短缺、人才不足,核心技術在短期內難以取得很高的成就,這也在所難免。同時,大部分的國產品牌目前主要的還是以快速發展為主,追求效益和利潤的最大化,根本沒有心思去研發所謂的核心技術。所以,很多品牌所謂的核心技術依然是靠買賣得來的,或者通過模仿產生的,沒有研發過程,做出來的東西也很粗糙,質量難以把控,虛有其表,沒有內涵,自然稱不上是核心技術。

相比較國人最推崇的德國工程機械來說,我們落後的更不是一星半點。從19世紀後期到二戰後,德國政府一直在通過國家干預工業創新政策,鼓勵企業創新發展,引導技術向上,注重基礎理論研究,重視科研。正因為如此,德國的工程機械產品質量有了大幅度提升,也得到了全球市場的認可,而這一過程也並不像國產品牌這樣,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時間,就能夠達到的成就。技術的積累是很漫長的過程,並非朝夕之事。

國產工程機械核心技術依然受制於人,要想突破有多難?

​哪些是核心技術?

大部分工程機械產品主要由動力系統、液壓、電控、傳動系統、機械部件組成,要驅動其工作,需要各部分零部件協同工作。一般來說,液壓和電控系統是最難突破的地方,這也是國產品牌的軟肋。幾乎全球知名的液壓零配件供應商都是國外品牌,例如德國的博世力士樂、哈威,美國的派克、威格士(VICKERS)、伊頓,意大利的阿託斯等等。而縱觀國產工程機械上用到的液壓零配件,也無外乎這些品牌。

所以,由此來看,國產工程機械只不過是拿著別人的零件在組裝,一旦這些品牌提高價格,就會導致國產主機產品失去性價比優勢,自然而然也就沒有了價格優勢,你覺得還會有多少人會買國產設備。

因此,像這種在工程機械產品的工作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零部件,絕對稱得上是核心技術所在,而這也正是國產品牌所缺失的地方。以此類推,好的原材料、電控系統、動力系統我們都沒有,這還能叫做掌握了核心技術嗎?

國產工程機械核心技術依然受制於人,要想突破有多難?

​核心技術研發有多難?

決定一顆螺絲質量的好壞,關鍵在於它的原材料品質,以及加工工藝,原材料是一切產品的基礎,而加工工藝是好的加工設備,或者高素質的人才才能決定的。因此,核心技術的根本依然是對於基礎科學的研發,以及對於人才的培養。

德國工程機械行業擁有25-30萬的專業技師、工程師,他們才是行業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核心技術研發的主要成員。因此,要說核心技術有多難,不如說擁有多少專業的研發技術人員有多難。再加上德國的企業更喜歡培養高素質的專業類人才,投入更多的金錢和時間,重視最底層技術。

對比之下,國產品牌的拿來主義尤為嚴重,走喜歡走捷徑,缺乏對人才的培養。所以,核心技術並不是靠嘴說的,這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也許有一天,國產工程機械能夠掌握核心技術,但是,絕對不是現在,你說呢?

國產工程機械核心技術依然受制於人,要想突破有多難?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砼行機械”,文章經第三方維權機構認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