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原生家庭的“過去”,讓溫暖的“自由地”健康幸福開心


修正原生家庭的“過去”,讓溫暖的“自由地”健康幸福開心

前段時間引起熱議的電視劇《都挺好》裡原生態家庭的問題,近期周冬雨主演的《少年的你》的校園霸凌,還有近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犯罪問題,無不都有原生態家庭的影響,給成長中的人帶來的嚴重的困惑和發展的陰影。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每個原生態家庭都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或矛盾,這都是正常的,需要家庭成員共同面對,坦然處置。家庭是孩子,是所有成員健康成長最重要的環境。

面對家家都會出現的問題,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是為人父母者怎樣主動的去處理,如何協調好這些事情或問題,給孩子一個真實的家庭環境,給所有家庭成員一個 “和諧、友愛、互助” 溫暖的家庭氛圍。

一個健康的家庭必須是和諧、友愛、互助的。這對孩子以及所有家庭成員來說,都是幸福的。

而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經歷,深刻影響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際關係中能做什麼樣的人,或者選擇做什麼樣的人。原生態家庭氛圍、風氣、習慣的好壞、優劣直接影響我們的未來發展與性格的形成。

修正原生家庭的“過去”,讓溫暖的“自由地”健康幸福開心

電視劇《都挺好》裡,表面上無限風光的蘇家,隨著蘇母的突然離世,瞬間分崩離析。原生態家庭的不良習慣或隱患問題層層顯露,對毫無主見卻又自私、小氣的蘇父的安置和後續生活問題,打破了遠在國外的大哥與本城的二哥、小妹三家的平靜生活。父親蘇大強終於擺脫了妻子的鐵腕,對幾個孩子變本加厲,不斷提出過分要求。在美國工作的老大蘇明哲回到國內,一心要挑起家庭重擔,卻力不能及不堪重負,致使妻子孩子與其不斷疏遠。一直啃老的老二蘇明成毫無悔改之心,貪慕虛榮一心發財,從而導致事業和家庭的雙重慘敗。最不受父母待見,十八歲起就和家裡斷絕經濟往來的老小蘇明玉,曾發誓與這個家庭劃清界限,卻因親情牽絆,再次攪進了蘇家的泥潭之中,在蘇家的一次次危機中出手相助。最終,蘇家人明白到,雖然有血脈相連,但是一家人彼此間的溝通也不能忽視,終於實現了親情的迴歸。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作為主體、引導者,那是首先、也是必須學會主動完善自己,學會自律來控制生活裡不合理的情況,客觀中帶著關愛、溫暖的協調問題或處理好事情,尋求把家培養為“和諧、友愛、互助”的港灣,切忌不能把家庭當成個性張揚的“自由地”。

家庭,是最親近的人生活在一起小環境,也正因為此,能讓我們鬆懈、自由自我,也容易暴露我們的“不良習性”,這說明“家”是個開放、自由的天地。

修正原生家庭的“過去”,讓溫暖的“自由地”健康幸福開心

要想“管理好”或者說“完善好”共同需求的“和諧、友愛、互助”的家,家庭裡所有成員都必須學會“經營”,遵循“和諧、友愛、互助”的共性,傳習良好的道德風氣,自然而然的凝聚和諧的生活、處事的氛圍,維護好這個溫暖的情感港灣,和諧天地。

而產生家庭矛盾或造成不和諧的“萬惡之源”,就在於自我的“個性張揚”,自我需求的“私心太重”,從而忽略了我們都應該要多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行動,以“內斂互助”、“奉獻尊重”來扶持、和諧共榮。

特別是現在還有很多父母經常的打罵孩子,或有意無意的用對比的言語“傷害”孩子或家人,根本不顧及孩子的成長更需要尊重,心態的引導更需要扶正不偏激;根本不顧及家人的情緒也需安慰和引領。

中國的父母親相對“擅長”這樣來教育子女,不顧及對孩子或家人的負面、消極影響,認為子女是自己的,家人是最親的,可任由自己“支配、打罵、批評”,這裡既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影響,像“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更有為人父母的“自以為是”、“自我張揚”、“我是父母我就說的算”的不良心態的影響。

修正原生家庭的“過去”,讓溫暖的“自由地”健康幸福開心

在電影《少年的你》裡,以魏萊為首的三人組的霸凌,魏萊雖然表面上看來是乖巧的優等生,實際上卻心思毒辣,胡曉蝶的死和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陳念邂逅了名為小北的小混混,心心相惜的兩人之間產生了真摯的感情。小北答應陳念在暗中保護她免受魏萊的欺凌,沒想到這一決定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一切的問題背後都有其原生家庭的問題的陰影,都有家庭作為個人成長、發展的港灣,缺少正確的引導,不及時的引領等等多方面的我們忽略的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羅納德·理查森博士對“原生態家庭”歸納出三種運行模式:“親疏關係模式”、“家庭分歧的處理方式”、“功能過度和功能不足”。它們是影響家庭環境、家庭成員性格、情感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

親疏關係,就是指人們對親密感的需求程度。夫妻間的“親疏需求”是一致的,但外在表現就有差異,他們之中,一個表現為“追逐者”,另一個表現為“疏遠者”。

面對分歧,人們都希望對方發生改變,順從自己,另一方的回應決定了這個家庭是如何處理分歧的。基本的回應方式大概有四種,分別是:順從、反叛、攻擊和斷絕關係。

所謂功能過度,就是過度負責,而功能不足呢,就是不能負責。“功能過度者”覺得,自己必須擔起重任,“功能不足者”,喜歡找各種藉口,證明自己不能擔此重任。

如果一段關係中,“功能過度”和“功能不足”的角色是固定的,那這個關係就是不健康的,但在實際情況裡,這又偏偏是一種常見的模式,影響了很多家庭。

修正原生家庭的“過去”,讓溫暖的“自由地”健康幸福開心

而如何修正原生態家庭的影響,如何調整我們自己的不良心態,改善不良習慣來主動的消減問題呢,理查森博士給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議,值得大家學習,推而廣之。

第一、牢記“兩點原則”

在開始“修正”行動前,一定要牢記“兩點原則”:

1. 是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不要試圖改變別人。

2. 是必須有改變現狀的積極性和動力。

我們要經常捫心自問,你真的想要改變嗎?如果遇到困難,你能想辦法克服嗎?你能堅持“和諧、友愛、互助”的家庭溫暖氛圍的共性、品性嗎?在我們自我肯定,希望家庭成員都在美化的溫暖的環境裡產生共鳴裡,我們才有信心曲嘗試改善,尋求和諧的完善與修正。

修正原生家庭的“過去”,讓溫暖的“自由地”健康幸福開心

第二、明心見性,認清自己,學會“分化”

理查森博士建議我們,原生家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我們發現自己,做自己,並且保持親密關係,心理治療師把這個過程叫做“分化”。

這裡的“發現自己,做自己”,不再是“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偏執,而是明心見性的反省自己,真實的瞭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特別是在遇到事情時候,自己會“自以為是”,會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強制性的、強加性的“指導、命令”家人的“衝動性、過激性”的自己,從而學會“剋制、隱忍”中“分化”思維和情緒,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來“溝通、交流、引導”的態度和情緒,來處理事情,釋放“關心、關懷、溫暖”的愛的情誼。

對還不能自我認清的,建議去理解和學習王陽明的“心學”的內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明心見性、認清自己”的最好修正方式。修繕自我的不足,而後分化家人的性情,有分解的對待家人、處理事情。

家是愛的溫床,是溫暖的港灣,這是每一個人都希望都是。包括為人父母的自己也非常非常的希望“家”的和諧,充滿暖暖的情誼。

只有成功“分化”的人才能夠修正原生家庭的影響。

修正原生家庭的“過去”,讓溫暖的“自由地”健康幸福開心

借鑑理查森博士的“超越原生家庭”的理念、建議,融合中華國學中處人共事的哲理,探討與借鑑那些成功“分化”的人是怎麼做的,我們還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學習修正原生家庭的影響。

1. 目標指向性

目標指向性就是,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知道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有明確的目標,真實的表達自己,不被其他人所影響。

在外人面前表現“真我”時,反而會擁有深刻、良好、愉悅的人際關係,而且這種人際關係的維繫也相對容易得多。

因為目標指向的人,專注於確定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不需要別人的認同和尊重,這樣的關係不靠利益或者情感維繫。

“明心見性、認清自己”是讓自己更清晰的“目標指向性”定型的最好方式。就是要善於經常總結、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的真心,辨識和發現自己本來的真性情,真實的本真需求、願望和期望家人怎麼樣的真心實意。

學會透過表面看本質,善於從常態思維裡拓展出“關愛、扶持、健康、快樂”的生命意義,從而在日常生活裡,有目的的控制“自由主義、自私自利、埋怨貶低、製造壓抑”的情緒和行為動機。

所謂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是包含"實事求是"精神,而且,其內涵遠比“實事求是”豐富。

規範反省自身行為,了知德行根本,進而影響我們的內心誠意,正心處世,不偏不倚,泛愛眾心的讓我們自己的品行、性格、情趣、良知在生活、工作種逐步端正而溫暖散逸,影響身邊的任何事。

修正原生家庭的“過去”,讓溫暖的“自由地”健康幸福開心

2. 能夠區分思考與感受

“分化”不成功的人總把主觀感受當作客觀事實,並且特別愛鑽牛角尖,死板又教條。這樣的人在與人交往時,他們往往非常敏感脆弱,並且常常為了某些事情,做出不合理的妥協,又或者過於情緒化。

成功“分化”的人有自己的立場,同時也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他們願意接受各種信息,但不會被情感所控制,也不會指責跟自己觀點不同的人。

成功“分化”者依據“實事求是”精神,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應對方式,既有傾聽、諮詢家人意見為前提的斟酌,又有把自己的想法意見通過溝通,交流給家人的方式與誠懇。

不過激、不埋汰,不委屈、也不放縱陋習惡念,儘可能中規中矩的把“和諧、友愛、互助”這種家的良好氛圍與溫暖沿襲、沉澱。

修正原生家庭的“過去”,讓溫暖的“自由地”健康幸福開心

原生態家庭的許多問題,確有其過去不可言說的情況,造成了家人的不快樂、很糾結,秉性脾氣或情緒易於走向兩極。

但“家”是人與人最基礎的情感紐帶,是連接我們與社會共榮的轉接平臺,我們都需要一個開放的空間與包容有愛的地點,讓我們得到扶持、溫暖、沉澱、安靜的休憩後,開心的、安心的迎接新的挑戰,穩定的融入社會的競爭與發展。

“家”裡親人間的距離是最近,是最親密的。內心的貼近也是最近,情感交融也是最濃烈的。雖然各人有各人的表達方式,多理解對方,多對家人支持,尊重情趣各異,把互尊互愛、相互扶持的親情、溫暖一刻不能降低的相互詮釋。

人在社會里行走,有很多不能說的秘密,有很多不可以說的委屈,回到了家裡,一個微笑、一杯溫茶、一碗熱粥;一句讚許的話、一個蘋果的甜,一聲體貼的問候,都在你、我、他一伸手的愛,一句話的暖,一個熱情的擁抱裡,顯現著家人之間的溫情,分化了也曾不快的矛盾與脾氣。主動的修正,拉近的不僅僅是距離,還有“分化”的自己,甜蜜的情濃蜜意,原生家庭良好風氣的傳襲,和我們夢寐以求的愛與溫暖幸福的生命延續。

修正原生家庭的“過去”,讓溫暖的“自由地”健康幸福開心

部分資料摘錄羅納德·理查森博士《超越原生家庭》、有書平臺共讀資料。

2019.11.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