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我想看“灌籃”,兩季都不夠的那種

作者|謝明宏

哨聲一響,賽場歡呼震耳欲聾。在第三節結束仍落後三分的不利局勢下,憑藉第四節後半段的放手一搏,追夢隊以77比72力擒塞爾維亞紅星隊。對陣華僑、筑波、紅星三場外戰不敗的耀眼戰績,也創造了《這!就是灌籃》史上的新里程碑。

教練我想看“灌籃”,兩季都不夠的那種

要榮譽,你拼便給你。要機會,你強便助你。朱松瑋憑藉最高效率值以及賽場上遮天蔽日的硬實力,獲得本季MVP;“最穩底角”劉毅,“拼命三郎”張梓禕,“格鬥王”曹芳、“天才投手”聶天成四名球員,前往美國布魯克林籃網隊試訓終嘗夙願;作為球員築夢的“最大功臣”,《這!就是灌籃》也首登紐約時代廣場大屏,為第二季烙下燙金般的句號。

都說綜二代輝煌難再續,可為什麼《這!就是灌籃2》依舊成了今年的體綜爆款?不僅豆瓣評分7.8,維持了高口碑。在微博#這就是灌籃#超話閱讀量57億,優酷灌籃大魚號瀏覽量15.5億次,也展現了高討論度。“雙高”表現背後,是《這!就是灌籃2》的堪稱大膽的變革。

賽制革新,變了玩法。競技升級,變了模式。除了名字,基本想不出還有什麼是《灌籃2》不敢變的。

但對於觀眾來說,這種改變在新鮮感外又有“似曾相似燕歸來”的熟悉感。玩法在變,模式在變,唯有籃球永恆,只有熱愛不滅。在第二季的新面孔背後,依舊是令人動容的追夢赤子心。

教練我想看“灌籃”,兩季都不夠的那種

作為一款典型的成長系綜藝,不僅球員在成長,節目在成長,就連觀眾也在潛移默化地成長。以前看比賽只會喊“好球”,現在嘴裡卻能拽出一大堆震撼小夥伴的專業詞彙。什麼幹拔跳投、指尖挑籃、單人強突,全都信手拈來。《這!就是灌籃2》打破了體育和綜藝的次元壁,讓人看籃球,懂籃球,既而更愛籃球。

在其他綜N代找明星造話題買熱搜的“瘋狂自救”下,《這!就是灌籃2》展現了驚人的冷靜。除了“熱愛籃球”的內核不可改,其餘皆可拋。“變與不變”之間,它找準了品牌綜藝長青的定位,也為綜N代難題給了一份落到實處的標準答案。

全新賽制,顛覆玩法

如果說體育綜藝1.0時代,運動更多是作為一種流行符號給節目“加料”。那麼由《這!就是灌籃2》掀起的2.0時代,籃球與綜藝賽制的交融變得更加緊密。縱觀整個《灌籃2》的框架和體系,革新具體表現在:

首先,賽制更“籃球”。從觀眾方來看,紮根籃球文化,有利於更精準定位受眾。無怪乎彈幕裡說:“變得專業化的《灌籃2》,反而更迷人了!”;而從節目方出發,以籃球為“胚”,本身就是在垂直領域的深化探索。首季的1V1和3V3作為經典模式得以保存,繼續用於選拔和測試球員,而第二季新加入的5V5又做到了職業籃球的真實還原。

教練我想看“灌籃”,兩季都不夠的那種

發起人的選擇是《灌籃2》的靈魂決定,白敬亭的跨界身份剛好成為體育和娛樂的中轉站。作為韋德的迷弟,小白不僅是個鞋王,更是個深度的球迷。無論球技還是戰術解讀,他都體現了節目“重籃球,輕流量”的原則。分析戰術時,還被網友打趣評論“娛樂圈最懂籃球的明星”。收官賽“教唆”現場球迷干擾敵方罰球,相當豁得出去。小白,外戰軍功章有你一份力!

教練我想看“灌籃”,兩季都不夠的那種

執教方面,CBA前國手王仕鵬、現役球員孫悅,NBA球星尼克·楊、韋德的加盟,不僅保持了國內外雙高水準,更兼有中美籃球風格的碰撞。王仕鵬成了觀眾口中的“老父親”,尼克·楊和韋德則分別是“表情帝”和“暴躁老哥”代言人;解說上,MC王港的風格兼具專業和趣味,戰術解讀和戰況分析也相當細膩。

其次,對抗更“熱血”。球員中“學院派”和“街球派”的不打不相識足夠精彩。國際風球員的挑戰,更起到了“鯰魚效應”。被美媒稱為“中國艾佛森”的周楷恆,讓尼克·楊動了挖牆收徒的心思,直言:“來加州我可以教你很多東西”。

教練我想看“灌籃”,兩季都不夠的那種

而比球員對抗更激發荷爾蒙的,是球隊之間的宿命較量。追夢隊的三次外戰,通關難度逐級推升。華僑、筑波、紅星各有特點,但他們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激發戰鬥力的“最強假想敵”。

最後,築夢更“給力”。選手不僅最大程度地融入職業生態,更獲得了達成夢想的現實路徑。

劉毅、曹芳等人不僅獲得了籃網隊的試訓機會,更得到了國內選拔的更多注意。好風憑藉力,助爾上青雲,《灌籃2》為籃球愛好者們打開了新的天空。賽事已落幕,但夢想才剛起航。

高燃競技,熱血不改

以球員為“本位”的《這!就是灌籃2》,勾畫了他們清晰完成的成長線。選手們走上賽場,或追逐夢想,或填補缺憾,或撕掉標籤,或穿上戰袍。這其中的競技本質和職業精神,是體育綜藝最迷人的“魂”。

《灌籃2》告訴我們:頭銜皆虛,唯真永恆。誰來參加節目之前,沒在江湖裡“小有名號”呢?一方霸主,選拔尖子,天賦球手,來到《灌籃2》的最大收穫恐怕就是“和過去說再見”。不管是誰,都要放下曾經的功勞簿和榮譽榜,一分兩分三分地從頭打起。

2019CBA選秀狀元王少傑,帶傷首秀慘遭絕殺,又在紅藍大戰中王者歸來證明了實力;清華內線悍將郭健,因帶隊失利自嘲“球隊毒瘤”,又在外戰中屢次成為鐵壁銅牆的中堅力量;“獨行俠”曹芳的一句“選我有好果子吃嗎”,成為孤傲的最佳註腳。但他最終接受了團隊的號召:放下小我,融入其中。

教練我想看“灌籃”,兩季都不夠的那種

在參加《灌籃2》之前,他們有很多外號。在參加《灌籃2》之後,他們都有同一個名字——球員。其實,無論是“杜蘭特”還是“單挑王”亦或“最強內線”,都不足以概括一個球員的本質。當他們忘記頭銜,為榮譽搏命,才真的超脫了虛名的侷限。

《灌籃2》也告訴我們: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節目從頭至尾都在踐行“無兄弟,不籃球”。對戰紅星,王少傑兩次帶病請纓,朱松瑋犯滿罰下打完最後一顆子彈,張梓褘在焦灼時刻單刀直入振奮隊伍信心。

教練我想看“灌籃”,兩季都不夠的那種

而每到淘汰時刻,男生們無聲的友情總是迸發出令人眼眶溼潤的力量。如果將來打球有人贏我,希望那個人是你。董康潮“以小博大”的精神,得到了滿場尊重和敬意;頭盔哥體力耗盡,輸給三年沒贏過自己的郭凌川,獲得小白的暖心安慰;曹芳的無奈離開和意外歸來,總是牽動隊友和觀眾的心緒。

《灌籃2》還告訴我們:亦師亦友,終生不忘。鐵面教練王仕鵬“外冷內熱”,儘管對球員日常嚴厲,但他的內心一直壓抑著關懷。拿下紅星隊後,王仕鵬再也無法隱藏慈父屬性,對球員深情告白:“從來沒有表揚過你們,你們都不知道你們有多優秀。”

教練我想看“灌籃”,兩季都不夠的那種

從對曹芳劈頭蓋臉的狠批,到最後“剛才那球傳得漂亮”的由衷誇讚,我們是看了一部“中國式父子劇”嗎?而當曹芳輕描淡寫地回“我知道”的時候,完全可以想象他內心的狂喜。

球員更像是自家孩子,王仕鵬教給球員的精神財富遠遠地超越了“籃球場”。《灌籃2》“親如一家”的氛圍,既溫暖了觀眾也構建了節目的人文關照。

打破魔咒,再續輝煌

綜N代再而衰三而竭,不再成為爆款的現象,被業界稱為“超級模式的終結”。這縱然與觀眾娛樂內容選擇指數級增長有關,綜N代“吃老本”和故步自封的保守傾向,也不容忽視。

教練我想看“灌籃”,兩季都不夠的那種

面對首季的巨大成功,綜N代們的“路徑依賴”都非常嚴重。一個落水的遊戲玩了幾季還在玩,老MC無法常駐、新MC又無法融入,強行的上價值和添加社會議題使得趣味大減,煽情又煽到故事大同小異。看似積極搶救,實則中年無助。

一方面,舊模式具有太大誘惑。另一方面,革故鼎新面臨著不可預測的風險。如此看來,《這!就是灌籃2》是抱著“向死而生”的勇氣的。但偶然中又蘊藏著必然,它的改版看似鋌而走險,實則穩操勝券。

《這!就是灌籃2》的成功源於“三駕馬車”:市場的深度洞察力+打破綜N代魔咒的勇氣+底蘊深厚的實力。

教練我想看“灌籃”,兩季都不夠的那種

《灌籃1》引領體育網綜元年的同時,也引發了同質化的跟風。它們大多”靠流量吸粉,以噱頭續命“,看似熱鬧實則只是借了東風。

《灌籃2》的改版,不僅對自己狠,還直接堵了同類綜藝的路。所謂“像灌籃者死,學灌籃者活”。現在的觀眾都是“火眼金睛”,節目有沒有乾貨,嘉賓到底愛不愛這項運動,球員是不是來玩票的,半期下來就看得透透的。掛羊頭賣狗肉,你糊弄觀眾,觀眾自然也糊弄你。

《灌籃1》的經典模式不容置疑,但《灌籃2》選擇了不破不立。它瞄準“最簡單的籃球,最熱血的青春”,證明了硬核籃球不靠娛樂不靠流量只靠競技的原始魅力。在困局之中,很多時候都需要“單人強突”,走那“華山一條路”。

教練我想看“灌籃”,兩季都不夠的那種

而最終,一切還是要落到內容至上,實力說話。

綜N代的一個集體症候就是標題愛用“明星搞事”,但《灌籃2》的12期題目,都是和籃球相關的。無論是“教練團暴怒”還是“球員內訌”,都穩穩地守住了內容底線。而殺伐果斷的進程,完全是“直男屬性”的硬核節目。從零到整,自始至終,《灌籃2》在做的只有“專業籃球綜藝”這件事。

教練我想看“灌籃”,兩季都不夠的那種

變者存,不變則亡。《灌籃2》不僅為垂直類綜藝樹立了範本,更為綜N代困境提供了破局之道。宛如新生的第二季繼續保有了市場對“灌籃系品牌”的高期待,也讓人對第三季的歸來充滿好奇。試看這個“最懂籃球”的綜藝,還能創造何種神仙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