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一) 模糊的印章照片

最近在頭條讀到《三聯生活週刊》發表的一篇文章《 》(2019年第41期),文章中稱:

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墓主名字並非叫「辛追」,復旦大學的文字學家對印章文字重新研究發現:

「辛追」兩字其實是一個「避」字,此前因為照片不清楚,被誤讀成「辛追」二字。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此話題在網上引起了熱議,有1.5億閱讀量: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我很仔細的擼過多遍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報告,的確如《三聯生活週刊》的文章所言,【馬王堆老太太】身份的那枚印章有腐蝕和破損。不知道是不是當初受技術所限,考古發掘報告中印章的印刷圖片,非常不清晰。

如下圖: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馬王堆老太太】墓葬也即最先發掘「馬王堆一號漢墓」,老太太的丈夫——利倉、兒子——「(豕希)」的墓葬分別為「二號、三號」墓葬。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引自【注1】

根據隨葬的文物如:封泥、印章、遺書等等,確定了三位墓主的年代和身份,也即西漢初期的長沙軑侯。

西漢軑侯世系如下表: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表引自【注2】

所以,【馬王堆老太太】也就是西漢長沙一世軑侯的夫人,二世軑侯的母親,身份非常顯赫,也可以說是新中國考古中的「明星人物」——

「不腐之身」,「巨型棺槨、光潔如新的漆器、49克的素紗蟬衣」等等.......珍貴隨葬物品堆積如山,基本上都耳熟能詳,就不多講了。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老太太陪葬物中有一件精美的漆器——【單層五子奩】,確定老太太名字的印章就放置在奩中,這也是老太太墓中唯一的一枚印章: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圖引自【注3】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圖引自【注4】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書影引自【注5】

因為這枚印章非常不清晰,所以,1972-1973年湖南博物館撰寫發表的兩份考古報告:

  •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簡報》
  •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詳報)》(上、下冊)

從始至終都沒有稱一號墓主為「辛追」,在考古報告中,這個模糊不清的字是用方框「口」代替的。

如下考古報告的截圖: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圖引自【注6】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圖引自【注7】

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馬王堆漢墓》只是說「似為『追』 」字: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書影和圖引自:【注8】

2011年,湖南博物館參與馬王堆發掘的考古學家傅舉有編寫的《馬王堆漢墓不朽之謎》,很明確將其稱為「妾辛追」。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書影引自【注9】

湖南博物館的官網【馬王堆漢墓】電子展廳是「妾辛追」: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圖引自:注10

我不確定是哪一年、哪位學者的考證成果,非常明確肯定稱【馬王堆老太太】為「辛追」,因為這需要非常費精力作【文獻回顧】。

但可以肯定,起碼在八十年代的,稱「老太太」為「辛追」,還不是那麼非常確定。

但並沒有認為「辛追」為一字,始終認為似三個字「妾辛追」。


(二)「妾辛追」還是「妾避」?

那麼這個模糊不清的印章是「三字:妾辛追」還是「二字:妾避」呢?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復旦大學學者將有論文發表,詳細的論證這個問題,也許論文中有更清晰的圖片作為有力的證據。

在沒有看到論文之前,我只談一談我的個人看法。

首先,我們可以做一個橫向對比,基於兩點:

  • 第一,我們知道「老太太」和夫、子,都是西漢初期的人,西漢初期和戰國中、晚期的文字相差並不大。
  • 第二,漢承秦制,這個印章毫無疑問是秦系文字,字體近似印章的中繆篆。馬王堆出土其他的印章、帛書都是秦系文字。

所以,我們只要和【戰國中、晚期——西漢初期】的璽印文字對比一下,就大致可以判定。

首先我們搞清楚這兩個字的偏旁構成,特別是這兩字在戰國——秦漢時代字形。

「避、追」都是形聲字,二者的形部都從「辵」,聲符分別為「闢、」。有些偏旁可能手機無法顯示,我用截圖的方式: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說文》:避,回也。從辵,闢聲。《說文》:追,逐也。從辵,聲。

「辵」其實就是由「行」和「止」兩個部首構成,「辵」在隸楷書階段演變成「走之底」——「辶」。

以「道」字為例,我們來看「辵——辶」的簡化演變過程: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圖引自:注11

「闢」有「卩、口、辛」三個部首構成:

甲骨文從「卩」從「辛」,西周金文增繁「口」部,到秦漢隸楷書階段,「卩」漸漸演變成同意偏旁「屍」。

「闢」和「避」的古今字形演變: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圖引自:注12

「追」的聲符「」其實是「堆」的初文(當然也有爭議,但在這裡是表聲的,就無關宏旨了)。

「」和「追」古今文字演變過程: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13

這枚臨摹印章是反字,先做個鏡像讓字正過來: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目前,對印章中的「辵」「妾」、「辛」三個符號是沒有爭議的。但問題是「辵」不併不清晰,我們先要將殘缺的部分湊整齊。

我在著錄漢代印章中字典中,找到與印章中「辵」寫法最相似的幾種寫法,列舉幾枚如下: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注14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注15

可以將殘缺的「辵」很好的補齊,如下圖: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那麼疑問就是在「三口一豎」這個部件,到底是個什麼偏旁呢?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從我上文給出的古今漢字演變字形來看,「追」的上面部件「」,在戰國秦漢階段,沒有見到過寫成「三口一豎」的形狀。

相反在秦漢文字中,「闢」的左半部寫才成為「三口一豎」形狀。

比如:

和這枚印章一起出土的馬王堆漢墓簡牘、帛書文字中,「避、闢」都有寫成「三個口」的字形: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注19

秦代的《睡虎地秦簡》「闢」「避」左邊寫成「三個口」的形狀: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睡虎地秦簡》(嬴政時代)成書跟馬王堆墓葬(漢文帝時代)年代很近,基本上算同一時代的人。

繆篆字形追求方折,將「闢」左邊寫成「三口一豎」的形狀,筆法上也合理的。

「追」字無論是在璽印還是金文、簡牘中都只有兩個「口」: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圖引自注16

所以,我傾向也許「妾辛追」真的讀錯了,而是「妾避」。

但是,有一點解釋不通的是「避」字分得那麼開,看起來像兩個字呢?

其實,這可以很好的解釋,因為西漢早期「辶」還沒有形成,「辶」是西漢章草書經過「楷化」形成的一個部首。

這個印章上的「避」的部首,還是「彳」和「止」構成「辵」部,下面的「止」部的橫劃,不可能拉很長寫到「辛」的下面。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其次,印章繆篆還講究將印面儘可能的填滿,一個字看起來像兩個字,這是繆篆中很常見的現象,特別橫向的印章。

如漢印「陳請士」、「蠻禾」中,字的界限並不那麼分明,每個字佔的位置並不是那麼均勻,這是橫向印章常見的一種現象: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不像上下結構的四字印章,每個字佔據一個字位,涇渭分明: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在加上「避」構字偏旁過多,就算不是刻寫在印章上,正常書寫「避」字都看起來很鬆散,「止」的橫劃也到不了「辛」字下面。

上面所引得《馬王堆簡帛》和《睡虎地秦簡》中的「避」字也有這個現象,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三、漢代的「妾字印」

這種帶「妾」字的漢代女性私印,出土和傳世都比較多。我國的印學大師王獻唐先生稱之為「妾字印」【注17】。

如: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漢印【妾繻】: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還有諸如「二字印——妾徵、妾剽」,「三字印——妾未治、妾因諸、妾女惡、妾女宰」: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咬文嚼字:「辛追」變「避」,「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錯了?

圖片引自注18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純粹的字形分析審查,「馬王堆老太太」的漆盒中的那枚印章,是「妾避」的概率大過「妾辛追」。

所以,我支持復旦古文字專家的看法,對他們即將發表的論文也拭目以待,可能他們用了新的技術,如:紅外線,得到了更清晰的圖像。

其實,「馬王堆老太太」是不是叫「辛追」或者「避」都值得懷疑,唯一證據就是漆盒中的那枚印章,印章是泥制,玉石都不是,完全不符合「馬王堆老太太」尊貴身份。

只因出現在陪葬品中,考古學家假設這個印章是老太太的私印。

最後還是要強調: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參考文獻

  1. 何介鈞(1982). 馬王堆漢墓. 文物出版社.頁7-8
  2. 湖南省博物館編. (1972).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簡報. 文物出版社.
  3. 同注2。
  4. 湖南省博物館. (1973).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文物出版社.下冊,163
  5. 同注4,上冊,頁93
  6. 同注4,上冊,頁129;下冊,頁168
  7. 同注2。
  8. 同注1,頁6-7
  9. 傅舉有. (2011). 馬王堆漢墓不朽之謎. 浙江文藝出版社.頁37
  10. 湖南博物館,馬王堆電子展廳,from:http://www.hnmuseum.com/sites/default/files/statics/museum_exhibition/src/indexpc.html?albumid=59320444401143FCBE4DEA3CEC709FD6
  11. 李學勤等(2013),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頁133
  12. 同注11,頁800,頁125
  13. 同注11,頁128、頁1254
  14. 吳平,漢印文字彙編,廣雅社,頁663
  15. 羅福頤(1978),漢印文字徵,文物出版社, 頁2-15
  16. 高明. (1980). 古文字類編. 中華書局出版.下,頁1134
  17. 王獻唐. (1985). 五鐙精舍印話. 齊魯書社.頁183
  18. 劉超. (2009). 漢代女性印章初探. 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4(6), 69-73.
  19. 陳松長. (2001). 馬王堆簡帛文字編. 文物出版社.頁70、37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