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 妝容耀眼的背後,是難以名狀的辛酸


張愛玲 ‖ 妝容耀眼的背後,是難以名狀的辛酸


01

花了幾天時間,把陶舒天,陶方宣編輯整理撰寫的張愛玲系列書籍看完了。
這三部小說分別是《初妝·張愛玲》、《盛妝·張愛玲》和《卸妝·張愛玲》,這三部長篇小說,分別寫她人生的三個重要階段:少年、青年和老年。她是酷愛梳妝打扮的,正好用“初妝”、“盛妝”、“卸妝”三個詞來形容她人生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部分,構成張愛玲完整的一生。張愛玲是久負盛名,萬眾景仰的,我也一直很喜歡她的作品。
但在這之前並沒有看過太多關於她的書籍和個人介紹,只是一兩篇文章有看過,但是卻久久不能忘懷。
這次算是彌補這些年來的遺憾吧,看了很多書籍,說實話,現在這個時代真的是很好,並不像張愛玲所說的"亂世裡,命薄如紙",而恰恰相反的是,現在這份和平年代,我們的生命才更加的多姿多彩了。
但不管在什麼樣的時代,愛美之心,人人皆有之。
張愛玲也是如此這般的人,不過她的愛美更像是一種來自母親的遺傳,因為自小受母親的影響,她便是有自己個人審美觀的一個獨立個體,一個新時代女性,早慧的女孩子。


她那時候便已經不會根據大人的愛好去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了,她會在要迎接從國外歸來的母親時,穿上自己認為很漂亮但大人乃至自己的母親都不喜歡的紅色小旗袍,固執的認為這是自己最好看的衣服,所以要第一時間穿給自己的母親去看。
當然,所有人都很不待見她這樣穿,但她喜歡,這就夠了。

張愛玲 ‖ 妝容耀眼的背後,是難以名狀的辛酸


02

小時候的張愛玲已經有這般的審美了,在斷斷續續幾年乃至十幾年幾十年在母親和姑姑的影響下,對於一些西方先進思想的追求也是很不一般的。
所以才會有了那麼多的靈感和天分,在寫作方面,個人覺得張還是受到母親方面的影響較多一些吧。
但是如果說讀完《初妝.張愛玲》我還沒有多少情緒起伏的話,在讀完《盛妝.張愛玲》和《卸妝.張愛玲》我便慢慢的在心底生髮出一種莫名的悲傷,抑或者是悲憤。
在看到作者描寫張愛玲和胡蘭成之間的感情的片段時,也曾覺得美好,但是在看到她筆下所寫,胡蘭成眼中流露出一種“讓我震動的、一種輕藐的眼光,偶然,我會從他眼裡看到輕藐的眼光,我的心裡會轟然作響,像一團火在燒。‘’讀到這些內容時,我知道,她陷入了戀愛之中,但是他胡蘭成沒有,至少沒有她想的那麼愛她。
胡蘭成就像一個跳蚤,玷汙了我腦海中高貴的、神聖的、美好的女神,那個神一樣美好的女子,我覺得她不應該屬於任何一個男人,誰也不能,也不配和她匹敵,不能與她並肩。


這是我一個小人物的片面看法,但我不認為我的看法有誤。


張愛玲 ‖ 妝容耀眼的背後,是難以名狀的辛酸


03

但是旁人只能是旁人,再說也是無濟於事,她戀愛了,連她姑姑也不能夠說什麼,更何況是在她去世很多年後的今天,我對於她的人生來說,又算得了什麼呢?


在《盛妝.張愛玲》部分片段裡,雖然有我不喜歡的胡蘭成這個負心漢,但是她畢竟是和姑姑在一起生活的,生活方面雖然拮据,倒也是過的很順暢,整體來說,是還算開心的一段日子。
只是,那算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吧,最終,在《卸妝.張愛玲》這個部分,我是斷斷續續的讀完的,有時候感覺自己就是她身邊的一隻行李箱,隨時等著她打開箱子的蓋子,整理箱子,搬家去下一個未知的地點。
不知道她搬家搬的累不累,也不知道她失去賴雅的時候,是否流淚,但我知道,她終究是一個人面臨過很多的艱難困苦,她一個人行走在人世間,漂泊在異國異鄉的每一個角落,她想追尋的,不過是溫飽的生活,滿意的結局,安然的度過晚年,留下更多的文字罷。


04

說實話,《卸妝.張愛玲》讀的我喘不過氣來,一種很壓抑的感覺籠罩著我,兩天的時間裡,白天幾乎一直在看,晚上會在睡前看一部分,真的,文字給人的力量也真的是很偉大的,我不再庸庸碌碌的過每一天,我真正的覺得,每一篇文字都應該也必須有它所出現的意義,所以我也必須認真的去對待每一篇文字,寫下我的每一個深刻感受。


我知道,我可以繼續走這條路了,堅持堅定的走下去了,因為有她,會陪著我,一個字一個字的走下去,一句一句的讀完我的一生,就像我讀她的人生一樣,也會有很多很多像我這樣的人,去讀她,也讀我。
那就是寫作者最終的意義,是留下美好故事,也是留下溫暖
所以啊,那些難以名狀的辛酸也就不重要了,對嗎?因為曾經有過苦難,我們才倍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溫暖生活,珍惜這舒適的寫作環境,也會珍惜以後的日子,創作,用文字築起一座座堅固的高樓,不斷攀登,沒有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