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來的後人 臺灣親人尋你們多年

海峽淺淺,割不斷老兵對故土的深切思念;時光匆匆,衝不淡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近日,記者接到一條遠在中國臺灣的尋親求助。“長春市西二道街39號,這是親人的地址,一定要記住。”父親臨終前的囑託,一直銘記在潘建中的腦海中,他希望能替離世多年的父親、赴臺老兵潘坤經(後改名潘振經)尋回失散長達71年的長春親人。

離散 投筆從戎赴臺數十載

據“今日頭條”臺灣兩岸尋親的志願者介紹,潘坤經於1920年出生在長春市西二道街39號,父親名叫潘玉來,母親康氏,靠製作銅盆和暖氣風管為生。潘家共有7個孩子,潘坤經有一個哥哥和5個妹妹。

1948年,就讀於師範學校(具體不詳)的潘坤經跟隨老師和多位同學離開長春去了上海,之後投筆從戎,跟隨軍隊搭上了前往中國臺灣的船隻,一走就是數十年。

“我父親達到中國臺灣以後無親無故將名字改為潘振經,他擔任軍職,直至40歲才結婚。”潘建中說,雖然父親性格嚴謹內斂,但是每當提起故鄉,總是語帶悲傷,難掩落寞之情。

抱憾 老人多次返鄉尋親無果

兩岸相隔,音信全無,這令潘坤經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不斷髮酵。老人只能在家中擺設牌位,遙拜父母以慰相思之苦。有一次,潘坤經在看電視時看到著名演員於洋時,忍不住慨嘆:“這位於洋是我在家鄉就認識的人。”

“兩岸開放後,我父親已經年逾古稀,他堅持返鄉尋親。”潘建中回憶。

潘坤經長途跋涉,回到長春市西二道街39號的老地址尋找親人,可是由於潘家的舊宅已經拆遷,多次尋找都沒有進展。2013年,潘坤經老人懷抱著對親人的無盡思念遺憾去世。臨終前,老人將尋根覓親的重擔託付給潘建中。

潘玉來的後人 臺灣親人尋你們多年

左為潘坤經。家屬供圖

求助 望藉助本報尋親平臺圓夢

“找到家鄉的親人是我父親後半生的唯一心願,我一定要幫助他完成。”潘建中料理完父親的後事,多次來到長春尋找,但遺憾的是均沒有線索,“希望能借助《長春晚報》‘尋親記’這個平臺了卻我父親的心願,也是我們最大的安慰。”

10日,記者就此事聯繫長春民警張俊福,由於信息不全,沒有找到與潘玉來後人相關的線索。

11日10時許至12時許,記者在西二道街周邊走訪發現,潘建中所敘述的地址“西二道街39號”已經變成一片居民住宅樓。

在熱心居民的指引下,記者找到家住二三小區的九旬老人王淑芹。王淑芹老人1964年在西二道街街道辦事處擔任委主任,老人耳聰目明,對數十年前該轄區的居民記憶猶新。

“這裡的二三小區是30多年前拆遷建成的,按原來老地址說叫西二道街38號,當年製作銅盆生意的是一戶姓李的人家,李家只有兩個兒子,均已去世,李家並無女兒。”王淑芹回憶,上世紀60年代初期,西二道街的平房居民區並無潘姓人家。

年過八旬的居民劉發芝告訴記者,上世紀50年代初,原三道街附近有一家潘姓的老住戶,不過早已搬走,不知去向。

記者隨後來到位於西二道街的南關區民康街道辦事處和南關區全安街道辦事處塘子社區,工作人員劉先生和賀女士得知了記者的來意後,幫助查詢了數十位轄區內的潘姓居民,可是沒有查到與潘玉來及其後人相關的信息。

潘玉來和妻子康氏上世紀40年代住在長春西二道39號,靠製作銅盆和暖氣風管為生,潘家有兩男5女共7個孩子,潘坤經於1948年離開長春,從上海轉赴中國臺灣。如果您認識潘玉來的後人,如果您知道與他們有關的線索,請聯繫長春晚報尋親記者電話:13610746166。

長春晚報 記者 何少梅 編輯 徐城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