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社紀念館新展開放、大型原創話劇《南社》首演

今天,金山區紀念南社成立110週年系列活動全面啟動。作為歷史上南社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金山區在紀念南社成立110週年系列活動中,在“刷新”上海南社紀念館基本陳列的同時,推出國內首部以南社為題材的原創大型話劇《南社》。同時,主辦方邀請滬上知名歷史學者和黨史專家舉行研討,全方位探討、解讀、展示南社最新研究成果,特別是首次系統關注南社與中國共產黨、南社與江南文化、南社與金山的重要議題,進一步繼承和弘揚南社精神,深入拓展百年南社歷史的研究範疇。

上海南社纪念馆新展开放、大型原创话剧《南社》首演

南社: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大的革命文學團體

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後最有影響力的革命文學社團,柳亞子曾言“我們發起的南社,是想和中國同盟會做犄角的”,因此也被譽為“同盟會的宣傳部”。110年前,在反清的旗幟下,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發起成立南社,他們雅集唱和,倡言革命,組建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大的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的崛起,標誌著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空前覺醒。南社集一時之選,山鳴谷應,名流薈萃,人才濟濟。1909年10月17日,南社三大創始人之一的高旭署名“雲間高旭鈍劍”,在於右任等創辦的《民籲日報》上發表了撰成於故鄉金山張堰寓所“萬梅花廬”的《南社啟》,首次正式向社會各界宣告南社成立,其後各報刊紛紛轉載,掀開了南社這一文學革命團體在近代史上重要的一頁。11月13日,南社第一次雅集在蘇州虎丘張國維祠舉行,南社自此登上歷史舞臺。

高旭有詩云“彈箏把劍又今時,幾復風流賴總持”,正是南社文學社團革命性的重要體現,一方面文人結社是中國文人傳統之一,南社人以傳承明末清初發源於江南的復社、幾社精神為依歸,另一方面通過結社將社友團結起來,以推翻腐朽滿清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為理想。

上海是南社活動的重要場域之一,南社的18次雅集有16次在上海舉行。據統計,南社社友總數約1180餘人,籍貫屬今上海的130多人,通訊地址為上海者300餘人。1946年7月6日,著名文史專家鄭逸梅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進步報紙《聯合日報晚刊》發表《南社在上海》:“上海為人文薈萃之區,當年南社在上海,也曾集天下英才,極一時之盛。”而值得指出的是在上海各區中,擁有最多社友的是金山。

據最新研究,金山擁有65名南社、新南社、南社紀念會成員,是全國南社社友第二多的縣級單位,僅次於吳江。孫之梅《南社研究》指出,吳江以81人居第一位,次為金山36人。金山博物館研究人員參考《重訂南社姓氏錄》、《南社社員名錄》、《南社社友姓氏錄》以及《金山縣籍南社社員姓名錄》等資料,統計金山籍南社社員48人(含2人未填寫入社書),新參加南社紀念會6人,新參加新南社1人,共55人。如果加上在金山學習、工作、生活的南社社友,總數更是達到65人,比如姚光之妻王燦是松江人,但生活在張堰;比如有“平湖才子”之稱的錢紅冰,當時就在朱涇任教。

上海南社纪念馆新展开放、大型原创话剧《南社》首演

南社紀念館新展,對南社與中國革命的重新發現

下午,上海南社紀念館新展開放暨捐贈儀式在金山區張堰鎮舉行。南社研究專家、南社後裔代表、金山文史愛好者等近百人參加活動。

坐落於金山區張堰鎮的上海南社紀念館,自2007年對外開放以來,一直是南社研究者和南社後裔的精神家園,多年來金山區十分重視南社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上海南社紀念館也經歷過多次改陳更新。本次展陳側重於梳理上海與南社、金山與南社的淵源,突出南社與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關係,力求體現最新的研究成果。

活動當天,南社第二任主任姚光之子姚昆田親臨現場並致辭;南社社友周大烈之子周東壁捐贈南社名人手稿109件及民國刻本文獻《天梅遺集》《振雅社選刊》等13冊;南社社友林棠孫子林紡歐捐贈高杏肖像油畫、林棠外孫女秦若與捐贈林棠使用過美國飛歌牌收音機等。這些珍貴文物都是南社重要的文化遺產,猶如一把把鑰匙為我們打開那段塵封的歷史。

金山區張堰鎮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目前仍保存著不少南社文化遺存,可供市民遊客尋訪。上海南社紀念館所在地的姚光故居,就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民初江南民居,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03年高旭在張堰鎮牛橋河旁的宅舍四周,栽植梅花數千株,並將居室命名為“萬梅花廬”,亦稱萬樹梅花繞一廬、一樹梅花一草廬,自號萬梅花廬主、萬樹梅花繞一廬主人等。今高旭故居“萬梅花廬”舊址仍存萬梅花廬門頭及高旭手植桂花樹兩株可供憑弔。另外古鎮上還有高燮“閒閒山莊”遺址、白蕉故居、浦南中學(今張堰中學)、欽明女校舊址、錢家祠堂、秦望山等南社相關遺址遺蹟。

上海南社纪念馆新展开放、大型原创话剧《南社》首演

大型原創話劇《南社》首演,再現“以戲救國”慷慨悲歌

當天,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中共上海市金山區委員會指導,金山區文化和旅遊局出品的大型原創話劇《南社》在金山首演。據悉,該劇自11月13日至20日將金山文化館劇場(蒙山北路280號)連演8場,並計劃於12月11日-12日在上音歌劇院演出兩場。

作為國內首部南社大型話劇,該劇講述了1909年到1923年一個江南報館中發生的故事,七、八個年輕的南社社友通過辦報社,為民主革命發出響亮的聲音。特別是表現出在“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曹錕賄選”等重要歷史事件中,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和他們自我抗爭、自我奮鬥、自我反省、自我掙扎的狀態。

劇中很多細節及橋段更是取材於真實南社社員的切實經歷,比如本劇主人公陳墨白先後辦了“民聲報”、“群聲報”、“呼聲報”,就脫胎於當年于右任先生的“豎三民”——“民呼報、民籲報、民立報”。該劇的最後,是以新文化運動干將、新南社發起人陳望道先生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作為結束,在那個苦苦尋找探索的時代,共產主義的一聲炮響,照亮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方向,讓他們終於找到真正的民族救亡之路、思想之路。

該劇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國家一級導演、中國話劇“金獅獎”最佳導演、上海市第15屆人大代表楊昕巍擔綱導演,劇本由楊昕巍導演與成都藝術劇院青年編劇龔麗莉聯合創作完成。由於歷史上的南社成員幾乎都非常年輕,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也為了突顯革命青年的熱血與激情,該劇以年輕演員為主,其中包括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的司源、謝海東等,同時又聯合了上影演員劇團的著名演員薛國平和呂洋,以及上師大影視傳媒學院的老師和畢業班的同學一起來參與到演出當中。

南社與話劇有不解之緣,早在1904年陳去病創刊的《二十世紀大舞臺》就是中國第一種戲劇刊物,主張戲劇革命,在當時影響很大。1907年將話劇引入中國的李叔同也是著名的南社社友。其實,金山作為南社的重要發源地,很早就有文明戲的展演。據《張堰救國演劇紀念錄》記載,1915 年 6 月在張堰鎮濟嬰局舉行了為期四天的“救國儲金”義務演劇活動,上演《警世鐘》《來生緣》《家庭恩怨記》等7部劇目,旨在通過演劇的方式,來動員民眾以實際行動參加愛國救國。這次戲劇演出可謂是金山南社人的一次集體行動,《張堰救國演劇紀念錄》扉頁題名者是高吹萬,主編和序言作者是姚石子 ,另一編纂者是高君定。參與劇評、詩詞創作、演出和捐助的,還有高旭、高增、高平子、高圭、何競南、蔡蝶兮等,上述 9 人均系南社成員。比如高旭《觀演〈警世鐘〉新劇贈鄭汝道》詩云:“腦筋心血絞全枯,我已年來倦仕途。一曲清歌兩行淚,可能喚醒國人無?”一方面講述自己為奔波革命而心力交瘁,另一方面反映了用文明戲這樣的方式來喚醒國人。這次大型原創話劇《南社》的編創與展演,既是一次對南社先賢的致敬,也是對金山南社話劇情緣的再續。

上海南社纪念馆新展开放、大型原创话剧《南社》首演

140餘件珍貴文物還原南社人物生平

在金山博物館策劃的《萬梅花開:金山與南社文物文獻展》中,以館藏南社成員藏品為中心,結合金山圖書館、金山檔案局(館)的相關館藏,及南社後裔捐贈借展的文物文獻,介紹南社創始人高旭、南社元老陳陶遺、江南三大儒之一的高燮、南社第二主任姚光、國際著名天文學家高平子、帖學宗師白蕉、海派畫家孫雪泥、國學家周大烈等8位主要生平事蹟,通過140餘件珍貴文物文獻,全面梳理、展示金山南社人物及其貢獻,讓市民觀眾撫今追昔,共同探討南社精神,展期為11月13日至12月13日。

金山圖書館策劃的《故紙溢芬:南社名人手稿特展》中,在亭林籍南社社員周大烈之子周東壁先生捐贈的南社社友109件手稿墨跡中,甄選出南社創始人陳去病、柳亞子、高旭及南社骨幹高吹萬、傅熊湘、蔡守、高平子、高基、呂志伊、張默君等親筆詩稿、文稿共29件向公眾開放,表達對南社先賢的深深禮敬,展期為11月13日至2020年1月9日。

活動當天,金山區還舉辦南社專題講座和兩個南社專題展覽。金山圖書館邀請了著名海派作家、書法家管繼平作《南社的朋友圈——談談文人信札背後的故事》的專題講座,講座以南社社友為對象,通他們的書信往來,從書法角度進行賞析,併為觀眾呈現那一個時代的文人,他們互相之間的人文環境、詩酒往還以及親疏離合的趣味故事。

上海南社纪念馆新展开放、大型原创话剧《南社》首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