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財商教育,為什麼有的孩子學會了省錢,有些卻學會了談條件?

這幾年,很多父母開始重視孩子的財商教育

小樣媽的一個朋友為了讓5歲的兒子浩浩體驗一下賺錢的辛苦,就和孩子約定,每次做完家務後,給他一定的錢當“工資”。

比如倒一次垃圾給5元,幫忙收拾碗筷給10元。

原本,朋友希望借這個機會,讓浩浩學一下怎麼賺錢、存錢,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不要整天想著買新玩具。

都是財商教育,為什麼有的孩子學會了省錢,有些卻學會了談條件?

可是一段時間後,浩浩節儉的品德沒能培養出來,反倒變成了斤斤計較的“守財奴”

每次大人喊他做事,浩浩總會問一句,“你給多少錢?”,錢少了還不幹。朋友不禁感慨,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難道鼓勵他賺錢錯了嗎?

財商要培養,抓住本質才不會走偏

在物質財富飛速增長的今天,培養孩子的財商,教他認識金錢,學會正確使用金錢,的確是非常有必要的。

很多孩子揮霍無度,偷刷父母的銀行卡玩遊戲、請同學吃飯,正是因為對錢缺乏基本的認識,以為父母的錢都來的很容易,並且永遠用不完。

都是財商教育,為什麼有的孩子學會了省錢,有些卻學會了談條件?

儘管財商教育很重要,但在教孩子認識金錢的過程中,過度強調錢,或者用“做家務換工資”的方式讓孩子體驗賺錢的快感,並不能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反而容易把孩子推向拜金的極端,成為“凡事只認錢”的小財迷。

只有把財商培養中最核心的內容——建立正確的金錢觀——教給孩子,他才不會被金錢的外表迷惑,成為財富的主人而非奴隸。

怎麼做到這一點呢?金融出身的小樣媽給大家總結了2個概念,3個方法,給關心孩子財商培養的你提供一點參考。

懂得機會成本,才能學會取捨

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我把經濟學想的特別神秘,畢竟,那是一門離錢很近的專業。

不過正式上課後,我才發現自己想錯了,這明明是一門正兒八經的科學。

經濟學的第一課,教授就教給我們兩個名詞:

稀缺性和機會成本

什麼是稀缺性呢?

都是財商教育,為什麼有的孩子學會了省錢,有些卻學會了談條件?

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慾望是無限的,資源卻是有限的。正是這對矛盾催生了經濟學的誕生,專門研究怎樣合理分配資源。

這其實和大多數家庭的情況一樣,收入有限,想買的東西卻是無限的

,所以我們才要煩惱到底該怎麼花錢。假如我們的錢真的多到用不完,也就不會因為孩子要買幾個玩具而說他浪費了。

既然資源是有限的,錢又是稀缺的,我們該怎麼分配錢的使用才最合理呢?這就涉及到“機會成本”的概念。

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指為了得到某樣東西而放棄的其他東西中的最大價值。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有100元錢,如果用來交水電費,就不能給孩子買80元的玩具,也不能去看一場50元的電影。這裡交水電費的機會成本,就是買玩具的80元。

都是財商教育,為什麼有的孩子學會了省錢,有些卻學會了談條件?

我們都希望培養孩子節儉的品質,希望他能合理地使用錢,不攀比,不浪費。但和孩子講道理是沒用的。

在日常生活中把“稀缺性”和“機會成本”的概念教給孩子,效果會更好。

儘管這兩個經濟學概念看似晦澀,翻譯成大白話卻很好理解:錢是有限的,買東西時要好好選擇。

怎麼把它潛移默化地教給孩子呢?小樣媽給大家推薦2個方法。

用具體的方式告訴孩子,錢從哪裡來,用到哪裡去

首先,我們可以向孩子展示每個月有哪些收入和支出。也就是錢從哪裡來,要花到哪裡去。

雖然很多家長會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要去上班,才有錢給你買玩具。”但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經驗和認知能力有限,並不能真正理解我們想表達的意思。

我們可以換一種更具體的方式。比如告訴孩子,爸爸一個小時大概能賺多少錢

都是財商教育,為什麼有的孩子學會了省錢,有些卻學會了談條件?

即使是月薪1萬,折算下來的時薪也只有幾十元,還不夠買一個玩具。這樣孩子就能明白,原來爸爸媽媽賺錢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關於錢的用途,很多家長都沒有和孩子好好談過。

在孩子的小腦袋裡,大人賺來的錢,可能就是用來買玩具和零食的吧。

但實際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花錢。我們要抓住機會,向孩子說明這一點。

比如去超市的時候,讓孩子幫忙找牙膏、牙刷、洗潔精、洗衣液這些他並不常接觸的生活用品。

付完錢拿到小票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忙清點一下買的東西,讓他知道生活中這些習以為常的物品都是花錢買來的,同時對具體的價格也能有個基本概念。

都是財商教育,為什麼有的孩子學會了省錢,有些卻學會了談條件?

否則,孩子只知道一輛玩具車要100元,卻不知道牙膏、牙刷這些日常用品只需要20元。有了比較,才知道什麼是貴,什麼是便宜。

平時交水電費、交通費、電話費、上網費時,也都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既增加了生活常識,也提升了他對金錢用途的認知。

給孩子“自己花錢”的機會

第二個方法,是讓孩子在買東西的時候練習做選擇。

小樣媽曾經在《 》這篇文章裡提到,選擇的能力對孩子很重要,不僅能讓他變聽話,還能培養他的獨立性和決斷力。

在買東西這件事上,我們同樣要讓孩子做選擇,做取捨,培養他支配錢的能力

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他買什麼,或者過度限制,只按我們的喜好給他買,都不利於選擇能力和財商的培養。

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願望清單”來引導他有計劃地花錢。

都是財商教育,為什麼有的孩子學會了省錢,有些卻學會了談條件?

比如和孩子約定,每週可以買50元的東西(具體金額視家庭情況而定),至於具體買什麼,就由他來決定

當孩子遇到想買的東西時,如果在預算內,那麼即使我們覺得這樣東西不划算,不希望孩子買,也要忍住,不要干涉孩子的決定。

假如超出了預算,那就把它寫在“願望清單”上,留著下次買。這次可以買其他的小玩具,或者把錢存起來,攢夠了再買貴的玩具。

等孩子大一點,可以每週給他發放一定金額的零花錢。錢的使用由孩子自由支配,我們不做干涉。

都是財商教育,為什麼有的孩子學會了省錢,有些卻學會了談條件?

但如果孩子提前把錢花完了,又想買東西,就要讓他耐心等待下週的零用錢

通過願望清單和定期發零花錢的做法,孩子有機會自由支配金錢,去感受同樣一筆錢買了A就不能買B,買了B就不能買C。只能通過選擇,把錢用在更值得的地方

堅持這樣的做法,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積累,他用錢的計劃性也會慢慢增強。

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潑冷水

有些家長試過前面的做法,效果卻不太好,很可能是做錯了2件事。

在孩子學習支配錢的過程中,首先,我們要堅定原則。既然約定了每週的預算,就不能因為孩子撒嬌、發脾氣、哭鬧、求情而破例。

如果我們心軟,或者在孩子發脾氣時想要息事寧人,孩子就會繼續用這樣的方式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動機去做選擇,也不會節制著用錢了。

都是財商教育,為什麼有的孩子學會了省錢,有些卻學會了談條件?

第2個容易犯的錯,就是在孩子提前把錢花完的時候,潑他的冷水

看吧,叫你省著點用錢,叫你別買那個沒用的玩具,你就是不聽,現在錢不夠了吧。

當我們這樣說的時候,孩子能明顯感受到我們的輕蔑和不信任。他會把自己的羞愧、憤怒和合理用錢捆綁在一起。

甚至為了反對我們而故意亂花錢,亂買東西。這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的。

我們要明白,只要是學習,就必然會伴隨著犯錯。孩子在現在這個年齡花錢沒計劃、不節制是完全正常的。

我們應該給他提供幫助,而不是嘲笑他、奚落他。

都是財商教育,為什麼有的孩子學會了省錢,有些卻學會了談條件?

如果孩子想買東西,錢卻不夠的時候,我們能平靜地表達對他的理解

“不能買這個玩具,你覺得很失望、很難過對不對?”讓孩子覺得,至少在精神層面,媽媽是和我站在一邊的。

同時,給孩子提供一些幫助。比如用幻想實現或者幽默感,幫助孩子走出失望的情緒

“要是這個玩具能便宜點就好了。”

“要是我有一根魔法棒,能給你變一個一模一樣的玩具就好了。”

很多時候,孩子只要感受到理解,從情緒中走出來,就不會那麼固執地非要買那個玩具了。

都是財商教育,為什麼有的孩子學會了省錢,有些卻學會了談條件?

我們還可以在手機上幫孩子找找,有沒有更便宜的購買渠道,幫他學會貨比三家。或者陪他找一個差不多功能,價格卻在預算內的其他玩具。

這些做法不僅能讓我們堅持原則,還能讓孩子看到,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解決辦法

給孩子真實的賺錢機會

很多家長都想讓孩子體驗一下賺錢的艱辛,這本身是不錯的想法,但讓孩子用做家務來賺錢,卻是很不可取的。

首先,家務是全家人的責任。孩子需要義務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來感受“貢獻感”

用錢來衡量家務勞動的價值,只會削弱孩子為家庭付出的內在動機,把他變成冷漠的“小財迷”。

其次,用家務來換取報酬,容易讓孩子

產生一種賺錢很容易的錯覺。孩子有機會通過討價還價的方式來迅速提高收入,輕鬆賺到錢,這和真實世界顯然是不同的。

都是財商教育,為什麼有的孩子學會了省錢,有些卻學會了談條件?

想要讓孩子體驗賺錢的不易和成就感,建議爸爸媽媽還是找一些真實的賺錢機會

比如讓孩子攢可樂瓶、硬紙板,由他來負責收集、整理,打包好後,陪他拖到回收的地方賣掉。賣得的錢,就是孩子真實的勞動所得。

這樣的體驗沒有經過父母的美化,更能讓孩子品嚐到勞動的艱辛,同時感受自己的價值。

當然,作為孩子來說,他的主要職責是學習,而非賺錢。尋找機會讓孩子有過幾次這樣的經歷,比如賣廢紙、賣舊玩具,推銷家裡本來就在賣的東西,對孩子來說也就可以了。

不要讓孩子把過多的經歷放在賺錢上。好好學習,投資自己,合理使用零花錢,對他來說就是“最賺錢”、最有價值的事了。

都是財商教育,為什麼有的孩子學會了省錢,有些卻學會了談條件?

如果你能把上面幾點教給孩子,讓他明白錢是有限的,花的時候要有選擇,給他自由支配錢的機會,讓他體驗賺錢的不易,就不會養出“唯利是圖”的孩子。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做錢的主人,成為最有價值的自己

我是小樣媽,為了養娃毅然辭職寫作的媽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轉發支持我吧。

歡迎加入我的育兒交流圈,有任何帶娃的困惑,都可以找我交流哦。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