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集聚,以教育發展為平臺,重振天等向都教育,再鑄向中輝煌

2019年10月17日下午,天涼好個秋。

兩部車子齊齊停駐於校園內。


轎車上走下三位不速之客,城市越野車上的司機動作稍有遲緩,下車慢了半拍。

這是天等縣向都鎮向都中學的校園。坐落於向都鎮郊的萬福山腳下。萬福山上,有聲名顯赫的萬福寺:廣西唯一的懸空寺,被徐霞客譽為“萬福洞天”和“西來第一”。

兩部車子從崇左市區開來,專程到的向都中學。

轎車上下來的三個來人中,有向都中學曾經的學子、副校長梁俊雅,還有在崇左麥水橋中學當老師、曾經的向都中學學子趙優勝。

群英集聚,以教育發展為平臺,重振天等向都教育,再鑄向中輝煌

兩位向都中學學子專門給向都中學贈送上自己賦詞和書寫的一塊牌匾,作為向都鎮教育發展促進會成立的紀念。

促進會:旨在振興向都鎮的教育事業

2019年8月7日,由向都籍農書本、梁俊雅、農啟德和姚有光四個人發起的天等縣向都鎮教育發展促進會成立。

促進會辦公地點設在向都中學。

促進會的宗旨很明確: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在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為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和教學成績突出的教師,扶持貧困子女就學和資助家庭比較困難的教師。激勵下一代勤奮學習、立志成才、報效家鄉,營造全社會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培養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報效社會,振興向都鎮文化教育事業……

宗旨高大上,無可挑剔。

關鍵是,光喊口號,光確定宗旨和目標,教育事業無法振興。振興教育,靠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靠的是真金白銀:獎勵,拿什麼獎勵?總不能給一張大紅的獎狀就打發過去吧!

教育發展促進會,要真正起到促進的作用,就得有一定的資金支撐、助推。

許中央,時任天等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在一次偶然的向都籍人士的小聚場合上,作為向都籍的許中央,面對向都鎮的教育現狀,感慨萬千:向都鎮教育曾經的輝煌不再,向都中學曾經的大紅大紫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怎麼辦?怎麼辦?!能不能成立促進會之類的民間組織,精神和物質獎勵並重,激勵向都鎮的師生,振作起來,行動起來,重鑄向都鎮教育的輝煌。

在場的向都籍人士農書本、梁俊雅、農啟德和姚有光一拍即合:立竿見影,說幹就幹!

不幾天,農書本、梁俊雅、農啟德和姚有光四個發起人,每個人捐款7500元,作為向都鎮教育發展促進會的啟動資金。

農書本曾經是天等高中的校長,天等縣教育局的黨組副書記,初中和高中都在向都中學讀書,大學畢業後首先分配到向都中學任教,兩年後調天等高中。

梁俊雅在向都中學任了8年的副校長,後調到華隆中學、天等民族高中任副校長,德高望重。農啟德退休前是天等縣教育局教研室的數學教研員,與中、小學數學教學有著不解之緣。

姚有光是向都鎮教育發展促進會捐款最多的一個人。除了發起人的7500捐款外,又向促進會捐了10萬元。

姚有光稱得上是向都人行俠仗義、慷慨大方、寬宏大度、樂善好施的典型代表之一。

之所以姚有光向向都教育發展促進會捐大款,是因為在姚有光的身上,發生了令姚有光咽不下一口氣的一個故事。

姚有光在向都鎮中和街開發房地產。新開發的樓盤與向都中學緊鄰。樓房預售時,有三兄弟約定好,要買他的樓盤,並繳了訂金。

可後來三兄弟都變了卦,都不買了。

何為?說是向都中學的教學質量大不如前,與縣城的學校相比,差距不小。與其在向都鎮購買房子耽誤了小孩的學習,倒不如直接到縣城去購置房產,既方便小孩讀書又能確保小孩成績好。

姚有光氣不打一處來,怎麼向都人自己貶低向都的教育呢!後來,姚有光了解到,這幾年來,向都鎮的教育,尤其是向都中學的教學質量,總體來說,確實有些差強人意。與縣城學校相比,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家長頗有微詞,也是情理之中。

姚有光是個永不服輸的錚錚漢子。他發誓,要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傾力為向都鎮的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許中央成立向都鎮教育發展促進會的意見和建議一說出口,正好解開姚有光有心為振興向都鎮教育出力,卻有力使不出的心結。

於是,姚有光慷慨解囊,一捐十數萬。

去年,聞名遐邇的向都壯族霜降節來臨之際,向都鎮的有識之士紛紛伸出援手,爭先恐後,向向都鎮教育發展促進會捐款,總額達20多萬元。

群英集聚,以教育發展為平臺,重振天等向都教育,再鑄向中輝煌

淵源深厚 曾經輝煌

到底是萬福寺抬升了向都人的知名度,抑或是向都人是萬福寺美譽度遠播的強力推手,無法釐清,也不可能來個涇渭分明的說明。

一提起向都人,便讓人聯想到勇武、剽悍、韌勁十足且威武不屈。

這是過往人們對向都人的印象和印記。

後來,向都人不再是尚武、好鬥的代名詞,代之而起的是知書、識禮、崇善、好學的同義詞。

提起向都鎮,就無法迴避萬福寺。

可以這麼說,向都鎮之於萬福寺,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關係。

群英集聚,以教育發展為平臺,重振天等向都教育,再鑄向中輝煌

赫赫有名的萬福寺位於向都鎮郊北一里的琅山,是一座獨特的寺廟。寺廟依山而建,沿凹洞自下而上,亭臺閣榭層層疊疊,雲梯天橋跨空曲環,險中有險,奇上加奇。

萬福寺建於清康熙年間。整體清一色木料懸空而建,寺內三殿一橋一洞,依山而立,就洞而設,既巧且險。

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一書中,對向都萬福寺有詳細記載,並且評價極高,譽之為“萬福洞天”、“西來第一”。

萬福寺自古以來深受鄉民景仰供奉,梵音嫋嫋,清潤塵心。

萬福寺的下層建有文成武廟,供奉有孔夫子、關公、岳飛等三位歷史人物的塑像。長年香菸繚繞,鐘聲輕揚。

文成武廟廟門寫有一副對聯:

文武紀春秋萬古綱常昭日月

武功扶漢宋兩朝義勇壯山河

這幅對聯因何緣而起,因何由而作,現在已鮮有人知曉。但是,字裡行間,分明看出,之所以向都人崇文尚武,好學博才,俠心義膽,應與此聯有著深厚綿長的淵源。

試想,從懂事時起,向都人便受到孔夫子、關公、岳飛等禮義綱常和精忠報國思想的薰陶和濡染,向都人注重的仁孝禮信和俠肝義膽就不足為奇了。天等高中原校長農書本曾經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放言:向都人其他本事談不上,但有一點是絕對的,那就是,死也不會當漢奸!

向都鎮地靈人傑。

黃恩玉,向都鎮中和街人。讀高中的時候,是全年級的拔尖人物。不僅各門功課成績優異,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學得一手好拳腳。因為,黃恩玉吹得一手漂亮的笛子,高中沒畢業的時候,“文革”已然微風徐來,上課已經不正常。廣西壯劇團通過考核,已悄然讓黃恩玉作為笛子演奏手,到廣西壯劇團上班。後來,遇上覆課鬧革命,黃恩玉不得不又回到學校上課。

黃恩玉高中畢業時,“文革”風吹正盛,與高考無緣。後來,向都中學缺少老師,直接聘請黃恩玉來教初中英語。結果,同學們認準了他,非得讓他教到初中畢業。正準備參加民辦、代課老師轉正考試時,又因為計劃生育問題,黃恩玉又跨不過這個門檻。黃恩玉個子不高,可是,溫文爾雅,談吐得體,從不恃才傲物。黃恩玉徒有超凡之才,卻命運坎坷,每每幸運之神降臨之時,卻屢屢與之擦肩而過,最後抱憾而終。

群英集聚,以教育發展為平臺,重振天等向都教育,再鑄向中輝煌

當年,向都中學曾經是一個藏龍臥虎、鋒芒隱斂之地。有一批優秀的教師,在向都中學任過教:有中山大學外語系畢業的吳錦濃、莫錫洪,有廣西師範大學畢業的汪琪,武漢大學畢業的謝彪,中南民大歷史系畢業的李成功等等。梁風森老師曾底氣滿滿地對學生們說:我讓你們得到60分,就絕對不會只得59分!這不是狂妄之言,話似乎有些桀傲,甚至近乎玄妙,但是,沒有過硬的功底和自信,誰敢說出這樣的話!

群英集聚,以教育發展為平臺,重振天等向都教育,再鑄向中輝煌

那個時候,是向都中學輝煌的時代。一個鄉鎮的高中,其知名度和美譽度遠在縣高之上。天中是縣一級的高中,彼時稱為天等中學,簡稱一中。進遠中學簡稱二中,而向都鎮的向都中學則簡稱三中。三中的高考錄取率與一中天等中學不相伯仲。那時候,一提起向都中學,人們便自然而然地與那一群優秀的教師相提並論,頓生肅然起敬之情,心悅誠服地豎起大拇指。

再後來,向都中學的中考成績也是彪炳全縣。1986年,中考成績公佈後,向都中學的數學、化學、物理和英語四門課的平均分,有兩門排在全縣第二,一門排全縣第一,一門排全縣第三,轟動全天等縣。連續三年,向都中學的中考成績均保持全縣前三名的水平。當時,在讀向都中學的許中央,多次參加奧林匹克數學比賽,一直保持天等縣第一名的紀錄。

那時候,人們驚呼:向都民風彪悍,武功了得,現在可好,文武俱佳了!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梁景成,當年在向都中學讀的初中和高中,對於當年向都中學取得的成績,感觸良多:那時候,老師內功好,責任心強,把教書出成績當作自己的奮鬥目標。學生更是拼命地學習,以學習成績優異為榮,為傲,當時的校風、學風多好啊!

向都人,在南寧教研所工作多年的資深考試研究專家、教育家農大明,長年在全區各地講學,以教育專家的視野,對向都中學予以公允地評判:成績的取得是多方面的,僅僅師資力量雄厚還不行。校風、學風的營造,社會風氣的影響也很關鍵。總之,一個學校能取得好成績,單方面依靠學校不行,脫離社會也不行,必須是多重因素所促成!況且,只看考試分數也仍有偏頗之嫌。重視考試分數的同時,學生的承擔責任、釋放情感和安放靈魂諸方面也還得補課。

農大明從多方面去考量和評判一個學校和一個學生是否優秀。這與向都鎮教育發展促進會的目標宗旨並無衝突。社會多元化,人才也應該是多元化。而教育發展促進會倡導和獎勵的方面,也應該多元化。肯定牡丹雍容、玫瑰燦爛的同時,也要讓野百合有個明媚的春天。通俗的說,成績優異的學生和老師應該褒獎,但也不能否定那些具有積極向上、永不言敗的精神,考試成績卻還差強人意的那些學生,此時不如意並不等於永遠不如意。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獎勵成績優異者,其實就是獎勵一種努力奮鬥、昂揚向上、永不言敗的拚搏精神!

只有精神才是永恆的!才是值得永遠推崇的!

當下星星火 來日燎原勢

梁俊雅和趙優勝是師生關係。當年,趙優勝在向都中學讀初中時,梁俊雅就是他的班主任。

梁俊雅教了大半輩子的中學數學,是天等縣公認的優秀數學老師。梁俊雅博學多才。曾經,向都中學老師緊缺時,他一個人同時教初中政治、英語和數學三門課,還業餘兼教圖音和書法。評職稱時,有眼紅患者出來刁難,說:每門課都可以教,說明沒有哪門課是專業的,充其量嘛,萬金油而已。於是,幾年裡,梁俊雅與中教高級職稱無緣。後來,職改辦主任看不過眼,直言:在中學裡,能同時教得上兩三門功課的人,實在鳳毛麟角。眼紅患者於是無語,梁俊雅好事多磨隔了三年才評得上中教高級職稱。

群英集聚,以教育發展為平臺,重振天等向都教育,再鑄向中輝煌

梁俊雅和趙優勝師生倆專程給向都鎮教育發展促進會贈送的牌匾。

牌匾上,有趙優勝填寫的一首詞,書法則是梁俊雅的。

蝶戀花.母校情懷

母校誰言離別久?

每到秋冬,思念深依舊。

苦讀寒窗風雨後,當年更把凱歌奏。

解囊如今把款籌,情繫家鄉,為教捲衣袖。

再續輝煌須敬酒,不惜人比黃花瘦。

趙優勝曾經在天等縣東平中學任了12年的校長。教的是數學,可是,詩詞方面卻很拿手。這一首《蝶戀花.母校情懷》詞填得情真意切。雖然早已經遠離母校,但對母校的感情仍然“思念深依舊”。當年啊,他在向都中學就讀時,向都中學曾經輝煌過:“苦讀寒窗風雨後,當年更把凱歌奏。”在向都中學讀初中時,趙優勝與現任崇左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的阮高利,學習成績在全校輪留坐第一名的樁。而且,兩個同學還特喜歡詩歌和書畫,如今都是這方面有所造詣的行家裡手。為了教育事業,他們“情繫家鄉”,“為教捲衣袖”,即便“人比黃花瘦”,能再鑄向都鎮教育的輝煌,他們覺得值!真正到輝煌再現的時候,他倆相約“須敬酒”!

與阮高利和趙優勝有著對家鄉教育事業懷有濃烈情感的人,向都籍的人裡面比比皆是。

許明先除自己捐了11800元之外,其任負責人的天等縣天維勘探測繪有限公司又捐了30000元。

早已經遠離家鄉,全家人在西林縣務工的趙南勝知悉家鄉成立教育促進會後,捐了4000元。

梁建聰不是向都鎮人,但他任董事長的天等縣永宏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捐了10000元。

黃勝備不是向都鎮人,卻也捐了5000元。

向都中和街道居民蘇寶權,以生豬屠宰為業,辛苦而忙碌,早早就捐了1000元。

…… ……

今年霜降節到來之前,許多向都人早早就做好了準備,要向向都鎮教育發展促進會捐款。可是,去年捐贈的錢款,除去獎勵優秀的教師和學生,還沒有花去捐贈總額的三分之一。理事會經過協商,暫時不開張促進會的捐款賬戶。這使得欲報效家鄉教育,要為向都鎮教育發展促進會捐款的捐款者鬱悶不已。

天等壯族霜降節其實就是向都壯族霜降節。2010年,被列入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名錄。2014年,順利入選國家級第四批非遺項目名錄。向都壯族霜降節是個盛大的節日,分頭降、中降、尾降,盛況空前,熱鬧非凡。客人從四面八方彙集於向都鎮中和街,向都人更是要在這個節慶裡充分展示各自的才藝和風土人情。作為向都人,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不能在霜降節上露露面,人家就會有閒話傳進你的耳朵。

很多向都人都想借這個機會,向向都鎮教育發展促進會獻上一份愛心。只可惜,痴情遇上新情況,一時無法了卻心願。

今年向都壯族霜降節頭降來臨的當晚,在崇左工作的向都籍人士在崇左小聚,商量如何為振興家鄉教育出力。之前已經悄無聲息捐了2000塊錢的許中央,又增捐了1000元。管賬的說,一視同仁,捐款賬戶封閉,想捐也捐不了。許中央軟磨硬纏地讓管賬的變通收下了這一份額外的捐款。

在廣西社會主義學院的廳級領導黃龍傑,因為促進會的理事會成員還沒有通知到在南寧工作的向都籍老鄉,沒能捐上款,得悉後,頗顯不安。當了解到向都籍老鄉為教育發展促進會踴躍捐款的情況後,很是寬慰,說:“愛國不分先後,愛家鄉也不分先後!只要有這一份心願,有這一份為振興家鄉教育出力這一份心願,捐款遲一點也沒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