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的皇后是否真的怀有他的遗腹子,真的被慈禧除掉了吗?

0614月亮


大清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在同治帝继位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选秀大典上,一位叫做阿鲁特氏的蒙古女子在慈安太后推荐和同治皇帝钦定下成为了大清王朝历史上倒数第二位皇后,这位蒙古出身的姑娘是清王朝历史上唯一一位阿鲁特氏皇后,也是满蒙联姻制度下清朝最后一位迎娶的蒙古皇后。



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入宫到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崩逝,阿鲁特氏的皇后之位实际上只坐了三年不到,她与同治皇帝的婚后生活实际上也就仅有两年时间。同治皇帝最终无子而终而使得同辈的光绪帝继位,而作为尴尬的寡嫂居于宫中的阿鲁特氏因不看忍受慈禧太后的迫害而选择了自尽。但是在阿鲁特氏死后,始终有着一种说法,说阿鲁特氏去世时已经怀有身孕,慈禧因为恐阿鲁特氏日后诞下皇子继位而使自己成为无法垂帘的太皇太后而除掉了阿鲁特氏,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呢?


荒嬉的同治皇帝:

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同治皇帝恐怕是最没有存在感的,其一生绝大多数时间活在母亲的威严之下,几乎从未掌握过王朝的实际权力,相比与其有着同样经历的光绪皇帝而言,同治皇帝的表现似乎就更差劲了,同治帝从小不爱学习,言谈举止轻佻,这样的人在承平时期做个守成之君都还勉强,要应付晚清时期波谲云诡的复杂局面就明显不合格了。然而因为他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所以从出生到继位根本没有任何压力。这也是间接造成同治皇帝“不争气”的原因。根据历史记载,同治皇帝直到16、7岁时仍然无法独立读懂大臣们呈上来的奏折,要知道,他的先祖康熙皇帝14岁就已经独立处理朝政事务了!


集体守活寡的后宫:

同治十一年,17岁的同治皇帝终于举行了大婚,皇后阿鲁特氏出身名门,其父崇绮是有清一代唯一一位旗人状元。除了阿鲁特氏外,同治皇帝还迎娶了一妃二嫔和一位贵人,加上皇后,同治帝的后宫共有后妃5人。这五人中,同治皇帝最宠爱的就是知书达理、端庄贤惠的皇后阿鲁特氏,但是因为阿鲁特氏并不是慈禧中意的皇后人选,所以慈禧便强迫同治皇帝宠幸自己当初坚持立为皇后不成而“屈居”慧妃之位的富察氏,但是同治皇帝根本不喜欢富察氏,但又不能和心爱的皇后在一起,因此在同治帝大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宫中的太监们经常能看到这位年轻的皇帝一个人独宿在养心殿。而同治皇帝的一后四妃,则普通守活寡一样在各自的宫中熬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含恨而死的阿鲁特氏:

十七八岁的年轻皇帝,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大婚之后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时间一长,难免耐不住寂寞,因此同治皇帝便在恭亲王之子载澄的撺掇下出宫,并经常流连于京城八大胡同等暗娼之处,没过多久,同治皇帝便染上了梅毒,慈禧太后为了掩人耳目,也为了给皇家遮羞,因此授意太医按天花的病症治疗,反而是越治越重,没过多久,同治皇帝便龙御归天了。据说同治帝死后,皇后阿鲁特氏已经怀有身孕,若阿鲁特氏生下皇子,她便是皇太后,而慈禧也成为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健在的情况下,没有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所以,慈禧为防止大权旁落,于是便逼死了皇后阿鲁特氏。连同清朝最后一位皇子,也胎死腹中。



虽然在流传至今的清宫档案中查不到阿鲁特氏怀孕的只言片语,但是这却极有可能是被当事人抹去的历史。而我们后人,只能根据历史留下的只言片语,去推断还原当初的真相,但是,真相也有可能永远都无法解开。


历史课课代表


据传,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怀有同治的遗腹子,被慈禧害死了,后人还追尊这孩子为末阿哥,但是这种情况可能性很小。



第一,同治皇帝十七岁大婚,十九岁驾崩,大婚到驾崩共两年零三个月,十月怀胎,如果同治生育能力强,他的孩子都该生出来了。

第二,同治皇帝有一个皇后,四个皇贵妃,他最喜欢皇后不太喜欢皇贵妃富察氏,而慈禧喜欢富察氏不喜欢皇后。慈禧插手同治的婚姻生活,同治很反感,干脆两个都不宠幸。不过,同治还有三个皇贵妃,她们不受影响,正常总得有一个开花结果的吧!实际情况是没有。



第三,皇后怀孕这样的事情对于皇家来说是大事,都会有详细记载,实际情况没有,即便是皇家记录被修改。当时应该有很多人知道。同治驾崩后,皇后整天以泪洗面,皇后的父亲请示慈禧怎么办,慈禧的回答,“随大行皇帝去吧!”如果皇后怀有龙种,有大清的血脉,慈禧的话等于杀死龙种,那时慈安太后还在,慈安才是大清之主,慈禧杀了龙种怎么向慈安交代!

第四,同治好玩,被恭亲王奕訢的儿子载澄带入花街柳巷,因为经常逛妓院染上了梅毒,当时没有青霉素,这种病无法治愈。同治带病上阵,生育能力一定受影响。



第五,同治皇帝的生父咸丰皇帝,31岁驾崩,在古代年龄也不算小了,他一共才生三个孩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其中还有一个儿子早夭。同治生育能力差很可能是遗传。

综上所述,同治的皇后有遗腹子,很可能是后人编造的故事,目的是往慈禧身上泼脏水,可信度不高。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豫有得


这事需要从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嫁入宫中说起。

阿鲁特氏一开始,就很不得慈禧待见,为什么这样说呢?

(阿鲁特氏剧照)

一、选后风波。

清朝宗室一向盛行早婚,一般男子在14岁之前,已经成了家,然而同治却拖到17岁才成婚。

这中间的原因,正是他的生母慈禧迟迟不想归政,毕竟只要同治成婚,就意味着他成人可以亲政了,所以慈禧总是找各种理由,阻挠儿子成婚。这样拖来拖去,就拖到了17岁。

朝野对此议论纷纷,就连慈安太后也多次过问。迫于压力,慈禧只得让同治成婚。

同治选后是大事,慈安和慈禧身为两宫太后,自然要替他把关。

在众多八旗秀女中,慈禧看中了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

富察氏柔顺听话,看着是个好摆布的女子。

慈安则看中了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清状元户部尚书崇琦的女儿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才貌双全,自幼便受到极好的教育,知书达理,稳重端庄,很有母仪天下的气质。关键是,她还比同治大两岁,如果做了皇后,必能对同治多有教化。

同治亦和慈安的意思相同。所以尽管慈禧一再旁敲侧击,想左右他选后,但他还是选定了阿鲁特氏。

慈禧好生气恼,觉得同治和慈安一条心。再说。郑亲王端华可是她的政敌(咸丰临终任命的八大顾命大臣之一,后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所杀),同治却故意挑阿鲁特氏做皇后,分明是故意和她作对。

因此,心胸狭隘的慈禧,难免迁怒于还未过门的阿鲁特氏。

(慈禧剧照)

二、三观不合。

早在咸丰在世时,咸丰便很喜欢戏曲。在宫中还养了优伶,常常让他们唱戏。

慈禧那时候学了些南方小曲,取悦咸丰。

待咸丰去世后,慈禧也成了戏迷,常常让戏班子在宫里演戏给她解闷。

逢到这种时候,阿鲁特氏都不来陪慈禧看戏。

慈禧好几次命人叫她来看戏,她才不得不来。但舞台上的眉来眼去,男欢女爱,在她看来都是有失礼法的行为,于是她常常“回首面壁不欲观”。

后来,慈禧再命人叫阿鲁特氏来看戏,她便不肯听从了。

这样一来,慈禧着实着恼,为什么呢?

其一,阿鲁特氏竟敢违逆她的命令。其二,阿鲁特氏的行为,无疑是鄙视慈禧,认为她格调低俗好淫乐。

再加上阿鲁特氏虽谨小慎微,对慈禧处处尊重有礼,但由于她耿直不肯逢迎,并认为自己是“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所以坚持不肯对慈禧阿谀奉承。

清朝祖制,唯有皇后才有资格走大清门,其他嫔妃只能由神武门入宫。慈禧对此一向很忌讳,结果当太监把这席话回报给她后,她认定阿鲁特氏是藐视她,于是愈发恨之入骨。

(阿鲁特氏和同治剧照)

三、横加干涉。

阿鲁特氏和同治情意相投,两人婚后恩爱非常。

慈禧见此异常气恼,便有意要将这对爱人分开。

慈禧召来同治,对他说:“慧妃贤慧,虽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帝毋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

意思是要同治多与慧妃亲近,而阿鲁特氏不识宫中礼节,得多学习才好。所以不要去皇后那里,免得妨碍她学习。

同治不满慈禧的干涉,但也无可奈何。为了表示反抗,他索性搬到乾清宫,从此哪儿也不去了。

慈安见状,为了安慰阿鲁特氏,便常召她作伴。

有时,同治到钟粹宫问安,遇到阿鲁特氏,两人必是十分欢喜。

结果慈禧听说后,认定慈安笼络阿鲁特氏和同治,心里更生憎恨。见阿鲁特氏对同治笑脸相迎时,便恶言恶语,说她“狐媚以惑主”。

此时的同治,虽亲政但大权依然在慈禧手中,既不能施展抱负,婚姻生活又被横加干涉,因此同治生了重病。

由于慈禧早就下令阿鲁特氏不准亲近同治,所以当阿鲁特氏听说同治病重后,心焦不已,却又不敢前往探望。然而这样做,却又招致慈禧的谩骂,说她“妖婢无夫妇情”。

后来,同治病势垂危,阿鲁特氏大着胆子悄悄去看他。

她一边为同治擦拭身上淋漓不止的脓血,一边忍不住向同治哭诉慈禧对她的种种刁难。

谁知,同治身边的太监,立刻把这事汇报给了慈禧。

就在同治安慰阿鲁特氏时,慈禧破门而入,一把抓住阿鲁特氏的头发,往门外拖拽,并连声叫人,即命杖责。

所谓“杖责”,在后宫中往往适用于犯错的宫女或太监。施刑时,必须褪下衣裤。这是极尽羞辱的刑罚。

阿鲁特氏是一国之母,居然要遭受这样的凌辱。

病重的同治恨自己无能,不能保护阿鲁特氏,急气之下竟昏厥过去。

慈禧担心同治若是有个三长两短,她会被天下人诟病,所以这才作罢。同时也勉强同意阿鲁特氏可以探望同治。

(李鸿藻剧照)

四、逼上绝路。

同治在生命垂危之时,开始考虑继承人的事情。由于惧怕慈禧作梗,便秘密召见了帝师李鸿藻。

由于事情紧急,阿鲁特氏也被召到病榻之前。

同治先问阿鲁特氏,在立继承人的问题上有没有什么想法?

阿鲁特氏表示,她不愿意为了一个太后虚名,选幼子继承帝位,那样只会给江山社稷带来祸患。若为社稷着想,还是应该立年长有才能的人来承担这个重任。

听了阿鲁特氏这番通情达理的话,同治很欣慰,于是在和李鸿藻商量后,便由李鸿藻起草传位遗诏,决定立孚敬郡王爱新觉罗·奕譓的儿子载澍为继承人。

谁知李鸿藻为官老道,他深知慈禧才是大清的主宰,为了避免惹上杀身之祸,出了养心殿,立刻便带着密诏前去见慈禧。

同治去世后,慈禧早已神不知鬼不觉地毁掉了传位密诏。她为了能继续垂帘听政,便将醇亲王奕譞才4岁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帝为子,同时把他立为继承人。

这样一来,阿鲁特氏就成了载湉的皇嫂。不仅不能被尊为皇太后,还失去了皇后的权力和地位。

阿鲁特氏无力应对这一切。她想到同治活着时,慈禧便对她肆意欺凌,如今同治不在了,再加上她又知道传位密诏的事情,因此,慈禧绝对不容她活下去,百般绝望中,忍不住成日啼哭不止。

崇琦心疼女儿,便上奏慈禧,希望慈禧能给指条路。

谁知慈禧看了奏折后说:“既然如此情深,何不追随皇帝而去!”

崇琦不敢拂逆圣意,入宫见到阿鲁特氏后,只是泪流不止,临走拿笔颤抖着在纸上写了个“死”字。

阿鲁特氏万念俱灰,最终绝食而死。

当然了,清宫历来迷案众多。关于阿鲁特氏的死,还有另一个版本。

据说同治去世时,阿鲁特氏已经怀有身孕。慈禧担心她会生下皇子,到时她就会被尊为皇太后,而自己就不能继续垂帘听政了。所以将她软禁于储秀宫,并阻断饮食,活活把她和腹中胎儿饿死了。

不过,这个说话也有问题。毕竟如果阿鲁特氏怀孕,清宫档案里一定会留有证据,然而并没有。没有证据,是她没怀孕,还是慈禧动了手脚。这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慈禧为了能够继续把控政权,对儿子儿媳,也真是用尽了手段,让人不齿啊。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同治帝的皇后是清代唯一一位阿鲁特氏皇后,最后一位蒙古族皇后。她19岁那年(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选秀时被同治看中立为皇后。不幸的是两年后(1875年)同治帝驾崩,不久她也离开了人间。有人说她是被慈禧害死的,死时肚子里还有同治帝的孩子,那么事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同治帝)

咱们就从阿鲁特氏选后的最后一次竞选说起,当时最后一场竞争是她和富察氏二选一。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的意见不同,慈禧太后看中年纪较小的富察氏,她认为这小妞和自己年轻时的性格有几分相似,她活泼可爱比较果敢。可是,慈安太后认为阿鲁特氏聪明伶俐,记忆力超人,读书能一目十行,还会左手写出漂亮的大字,并且她和自己性格像似,她端庄贤淑,温柔大方,选她当皇后是最完美的。

(阿鲁特氏画像)

两宫太后都认为自己所选的皇后是最合适的,争执激烈,最后她们就让同治皇帝决定选哪个美眉。同治帝满心欢喜地选了阿鲁特氏。慈禧尴尬了,感到亲儿子和自己不一心。

阿鲁特氏出身名门,她是大学士赛尚阿的孙女,顾命八大臣郑亲王端华(肃顺的哥哥)的外孙女,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清代唯一一位旗人状元崇绮的女儿。婚后她和同治帝夫妻恩爱,但是她的婆婆慈禧却不喜欢她,经常找借口强迫同治帝疏远她,挑拨她和同治的关系。

按照祖训大婚后的皇帝都要亲政。1873年慈禧不得已同意同治帝亲政,但是嗜权如命的慈禧太后仍然抓住朝廷大权不放手。有个这样的母亲同治帝也是无奈,他常常感到心中郁闷,出宫散心就成了排遣方式,不料得了天花,在1875年1月12日驾崩,年仅19岁。

关于阿鲁特氏之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自杀,另一种是说慈禧逼她自杀

慈禧不想当太皇太后,因为戴了太皇太后这顶帽子就得退休放权。她思虑再三就立了同治帝载淳的同辈、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自己的亲外甥、3岁的载恬为自己老公咸丰皇帝之嗣,让他继承皇位。这样一来她便可继续垂帘听政。



但是慈禧的这种做法把阿鲁特氏皇后推向了尴尬、难堪的位置。对阿鲁特氏来说现在的皇帝是自己老公的姨表弟,自己却是个皇后,这样的处境让她感到很难自处,有辱名节。

再说同治皇帝活着的时候慈禧就把她这个儿媳视为眼中钉,现在同治皇帝不在了,慈禧更是讨厌她,处处刁难她。慈禧常常冷言、冷语、冷脸相对。阿鲁特氏失去丈夫又要面对这样的婆婆整日以泪洗面。

阿鲁特氏皇后的父亲崇绮,派人打听出了慈禧对自己女儿的意思,认为女儿只有死路一条。他只好无奈选择帮助女儿自杀。对于这件悲惨的往事,

启功(崇绮为启功的三外曾祖父)说皇后死志已定,叫来崇绮,问该怎么死。崇绮跪在外面,问“不吃行不行”,皇后说行,于是绝食而死。

1875年3月27日阿鲁特氏皇后绝食而死,和同治帝死亡间隔不足三个月,可怜这位蒙古族皇后香消玉损,年仅21岁。慈禧命令将其厚葬,谥号孝哲。也可以说慈禧是杀害阿鲁特氏皇后的间接凶手。
(崇绮)

另外阿鲁特氏殉死,也是受家族刚烈门风的影响。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每当想起女儿的死就会泪流满面。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西逃,崇绮护驾跟随。他的妻子在崇绮走后,怕受到洋人侮辱,就指挥仆人在屋内迅速挖两个大坑,全家老少13口,按昭穆为序,都进入坑内让仆人把他们活埋。仆人下不去手惊慌逃出。她独子葆初便点燃房屋,全家无一人贪生怕死,全部以身殉国。崇绮得到自己家室老小全部死亡的消息,悲痛欲绝。他又听说列强要弄死支持义和团的官员,他不想被鬼子捉住受辱,就选择效忠国家。留下绝命词:

“圣驾西幸,未敢即死,恢复无力,以身殉之。”

吊死在莲池书院。

由此看出阿鲁特氏全家都是刚烈之人,阿鲁特氏皇后在自己身处尴尬地位和慈禧的冷言冷语下而自杀也很有可能。

关于阿鲁特氏被慈禧逼死这种说法不靠谱。

阿鲁特氏死前慈安太后尚在世,慈禧只是个小妾,虽然年长慈安两岁,但总是称呼慈安“姐姐”,朝中大事都是慈安说了算。没有慈安的允许慈禧不敢下令让阿鲁特氏自杀。

(慈安太后)

多方认为她是伤心过度自杀。《翁同龢日记》写有:“嘉顺皇后卧疾已久,今益剧矣”,清代官方则称“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

阿鲁特氏死前是否怀孕

有野史说,同治帝死时,阿鲁特氏皇后怀有身孕,不想当太皇太后的慈禧要逼死她。

但是,清朝有宫规规定,凡事后宫嫔妃如有怀孕的人员,都会被朝廷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增派太医和仆人照顾,每天的生活细节都会记录在案,但是清朝医案记录里并没有关于阿鲁特氏皇后怀孕的记载。所以推测阿鲁特氏并未怀孕。

综上,阿鲁特氏皇后的死确是自杀身亡,她的死亡和慈禧有很大关系,但她死前并未怀孕。


小姐姐讲史


同治皇帝的皇后是阿鲁特氏,称为孝哲毅皇后,关于她是否怀有同治帝遗腹子和被慈禧暗害的传闻由来已久,而之所以有这些传闻其实还是与嚣张跋扈的慈禧太后有关而已,而宫闱秘史又不为人所知,这就导致各种传闻在民间流传。


▲孝哲毅皇后(1854.07.25–1875.03.27)

要想知道以上这些传闻是真是假,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阿鲁特氏是如何坐上皇后宝座以及和慈禧太后的关系如何:

阿鲁特氏的身世

阿鲁特氏是蒙古族正蓝旗,她的爷爷是大学士赛尚阿,父亲是户部尚书崇绮,而外祖父是咸丰托孤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端华,另外一位著名的顾命大臣肃顺又是端华的弟弟,身世已经够显赫了吧?这还不止,她还是恭肃皇贵妃的侄女,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所以阿鲁特氏的身世还是非常显赫的,贵为皇后以后又被抬旗为满洲镶黄旗,她也是清代最后一位蒙古族皇后。

阿鲁特氏如何被选为皇后?

阿鲁特氏被选为皇后可以说是慈安太后的功劳,虽然不是慈安太后直接指定的但慈安太后的支持却是非常重要的,同治十一年选秀女时既被定为皇后,但其中过程是很复杂的,简单说就是慈安与慈禧两太后之间的较量,慈禧太后喜欢富察氏,而慈安更喜欢阿鲁特氏,双方都无法定夺就只有让同治皇帝自己挑选了,而同治皇帝并没有顺应生母慈禧太后的意思,而是选择了慈安太后支持的阿鲁特氏,这一片段在影视剧里曾经就有表现。

阿鲁特氏与慈禧太后的关系

虽然阿鲁特氏坐上了皇后的宝座,但是不要忘记慈禧太后可并不喜欢这个皇后,可想而知以慈禧太后的性格阿鲁特氏在宫中的生活不会愉快,加之阿鲁特氏的家世又与被慈禧除掉的顾命大臣端华、肃顺有关系,那就更不会善待自己这个儿媳妇了,据清室后裔传说慈禧曾想废掉阿鲁特氏,阿鲁特氏反击慈禧说到自己是大清门里抬进来的,可见阿鲁特氏也是十分刚烈的,所以阿鲁特氏在宫里的日子并不好过。

同治帝驾崩以后的阿鲁特氏

自同治十一年被册立为皇后之后,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就驾崩了,我们这里不探讨同治帝的死因光说阿鲁特氏,进宫才两年多丈夫就去世了,再加上慈禧太后平日对她的责难,压力可想而知,而随着光绪皇帝即位,她的处境也十分尴尬,虽被尊为嘉顺皇后,但身在这样的宫廷里,身心怎么会好呢,所以就在同治皇帝驾崩七十四天之后也撒手人寰追随同治帝去了。
▲同治皇帝(1856.04.27–1875.01.12)

综上所述,阿鲁特氏进宫的开始也是悲惨生活的开始,夹在两太后之中面对自己的丈夫,很多苦是说不出来的,毕竟她与同治皇帝年纪都不大,阿鲁特氏怎么能够对付得了心狠手辣的慈禧呢。至于说怀有遗腹子的传闻其实并不可信,一来受慈禧太后打压同房的机会本就不多,二来同治皇帝死时才19岁,身体也一直虚弱,可以说大婚时还是个孩子,所以基本不太可能怀有遗腹子。而至于说她被慈禧除掉也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同治皇帝驾崩后,阿鲁特氏对慈禧也就没什么威胁或者说不重要了,没必要除掉她,况且当时慈安太后还在,慈禧也不敢直接除掉她,所以一没必要二风险太大慈禧不会直接除掉她。

其实阿鲁特氏的死因在清东陵当地也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吞金自杀,而且就因为这个说法在1945年同治皇帝惠陵被盗时,因为阿鲁特氏尸体并未腐烂导致盗陵匪徒将尸体开膛破肚想找到吞下的金子,真是令人发指。总之阿鲁特氏的一生可以说悲情十足,死后尸体还遭到盗墓贼破坏真是悲惨至极了。而她的尸身不腐也是一大谜团。

▲同治皇帝惠陵


孤竹公子


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怀着皇帝的遗腹子,只是民间传说,当不得真。

皇帝的日常起居不同常人,哪天住在哪个宫里,哪天召幸哪个妃嫔,都在起居注里记载得明明白白,因为如果皇后或妃嫔怀了孕,得要把怀孕的日子从后往前推算出来,能跟起居注对的上,才算明白。这可不是开玩笑,如果时间出了差错,那就是皇帝被绿了,是多少人要掉脑袋的大事。

而且当时慈禧并没有之后那样独裁,两宫皇太后仍然是并尊,同治帝也已成年,宗室大臣们也不是放着看的,就算她想擅自修改,也是没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但皇后阿鲁特氏在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寅时崩于储秀宫,年仅二十一岁,与同治皇帝只相差七十四天,确实是让人生疑。

皇后的死到底与慈禧有没有关系,有三种说法。

要弄明白这一切,还要从立后说起。

同治十一年,载淳已经17岁,早过了可以立后的年龄,这当然是慈禧贪恋权力,找借口延迟皇帝立后的日期,但毕竟儿子是自己亲生的,早晚要还政,于是定在这年过年之后,为皇帝立后。

在立后人选上,两宫太后可并不一致。慈禧相中的人选,是刑部江西司员外凤秀的女儿富察氏。富察氏隶属上三旗中的正黄旗,是八旗世家,满洲八大贵族之一,在清朝历史上尊贵非凡,比如康熙到雍正朝名臣傅恒、福康安、乾隆的皇后孝贤纯皇后、都出自富察氏。

所以富察氏从家世到人品都没得挑,绝对的八旗名媛,当选皇后很正常。慈禧看中富察氏的原因,一是认为她与自己年轻时比较相像,似乎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二是富察氏年龄偏小,当时只有十四岁,易于摆布。

不过在八旗贵族中看来,大都认为另外一个热门人选——蒙古状元崇琦的女儿阿鲁特氏气度高贵,才貌双全,更适合母仪天下。

东太后慈安也持这种看法,她的理由,倒也不是跟慈禧故意抬杠,是看中阿鲁特氏淑娴识大体,还深通笔墨,皇帝即将亲政,年纪轻轻,恐怕他难以胜任繁忙的公务,有位贤内助的皇后,可以为皇帝分忧。

实则载淳本人,早就有意阿鲁特氏,他信奉的是这样一条准则:娶妻娶德,娶妾娶色。立皇后以德行第一,在姿色上,阿鲁特氏不及富察氏,在德行上面,却要强过不少,经过多方打听,小皇帝已跟慈安太后持相同意见,想要选阿鲁特氏,哪怕她比自己年长也在所不惜。

所以到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的选后仪式上,载淳不顾慈禧的一再明示暗示,最后还是选中了崇琦孙女阿鲁特氏为后,阿鲁特氏当时已十九岁,比载淳还大两岁,崇琦是蒙古旗人,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蒙古裔的皇后。慈禧中意的富察氏,仅仅被封为慧妃。

亲儿子对自己的意见置若罔闻,慈禧恼怒非常,认为他这是听从慈安指示,故意与自己作对,是翅膀硬了,想要踢开自己的表示,慈禧的气愤,比三年前安德海被杀还要恼怒十倍。

这其实是权力欲在作祟,如果站在母亲的角度,儿子选中个情投意合的皇后,当娘的应该开心才对,但权力欲已经控制了慈禧,感觉不到亲情的温暖。

慈禧不待见阿鲁特氏,从立后这一天就已经开始。


同治大婚之后,两宫太后确实是还政于皇帝,但同治亲躬大政伊始,还不敢独断专行,从经验上来说,十七岁的同治在治国上确实还远远比不上慈禧老道,所以许多政务,还需要禀告两宫太后,一起商量个最妥当的法子,当然慈安对治国向来没什么兴趣,主要的主意,还是慈禧来拿,皇后并没有什么参与的资格。

加上宫内等级森严,阿鲁特氏名为皇后,实则是个夹在中间的受气包,同治固然对她情深意切,可是慈安在归政之后,就想着颐养天年,不愿再多出头,后宫实际上还是慈禧说了算,对于看不惯的阿鲁特氏,慈禧当然是处处排挤。

同治共有一后一妃二嫔,大婚以后,他跟皇后在一起共度良宵的日子最多,其次是瑜嫔,第三才是慧妃,也就是慈禧看中的富察氏。慈禧觉得慧妃受了委屈,于是决定干预,在儿子私生活这种事上,慈禧干预起来是名正言顺。

于是,她召见载淳,以皇后进宫多时,还不大懂宫中规矩为由,要儿子减少去皇后那里的次数,给她时间来学习做皇后。又以皇帝身边不能没有人伺候为由,要载淳多去慧妃处。当然这只是慈禧的借口,她的真正意图,是希望慧妃能多承君恩,能抢在皇后之前生下皇子,这样,她就更有理由抬高她喜欢的慧妃,把对她不服的皇后按在下面。

同治当然也明白这层意思,但他与皇后本来情投意合,新婚小夫妻,正是蜜里调油,慈禧这样做,他极为反感,但母亲的话,又不敢太过违逆,想来想去,认为是慧妃到婆婆面前告了状,把气出到了慧妃头上,自此,慧妃那里,他便下决心偏偏不去,皇后那里,去的日子也大为减少,只是白天匆匆看望一趟,说上几句话就不敢久留,更不敢留在那里过夜。


同治本来就是少年天子,心智还没有成熟,正是贪恋玩乐的时候,这一下子,不免憋闷不少。凑巧这时又由于借着皇帝大婚喜庆的由头,商议复建毁于庚子之变的圆明园,载淳在宫中闷得慌,又早已有心出去看看京城的繁华,皇帝虽然富有四海,对着民间的热闹,反而格外向往。于是借着去海淀察看园工的理由,小皇帝几次微服出行,穿梭闹市,到了后来,胆子越来越大,竟开始流连京城八大胡同,载淳本来身体羸弱,如何经得起烟花女子的胡闹,堪堪不到半年,恶疾就开始发作。

同治皇帝的病,是深宫秘事,历史上也没有定论,要细细分析来,恐怕要长篇大论,这既然不是问题的重点,就略过一些。大致是天花和梅毒同时发作,天花压得下去,梅毒却借着病势一发不可收拾,从十月二十日发病,到十二月初五驾崩,不过短短一个半月时间,才亲政一年半不到的同治皇帝,就逝于养心殿,年仅十九岁。

同治驾崩后,议立的是醇亲王奕譞之子,四岁的载湉,从辈分上看,与载淳是兄弟,二十一岁的皇后阿鲁特氏自然就成了皇嫂。不过这个皇嫂,进宫时间既短,才只未满两年,完全就是孤家寡人一个,没有自己的亲信和势力。又有两宫太后在上,她也没有一子半女,根本就是个多余的人,没有一点儿说话的份量,要想出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慈禧熬死,就跟民间的俗话“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一样,可是慈禧如今才只有四十岁,穆宗在世时尚且厌恶阿鲁特氏,皇帝一死,更没有好脸色跟她看,几十年无人搭理的深宫岁月,能活活把人逼疯。

没想到的是,穆宗宾天仅仅七十四天之后,二月二十日的半夜,阿鲁特氏就在宫中崩逝,香消玉殒。


关于皇后的死,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皇后因为穆宗之崩,哀伤过度,缠绵病榻已久,并且拒绝御医治疗,如果这样看,同自杀也差不多。

二是说,皇后在十二月初,就曾吞金自杀,幸而被宫女发现遇救,得以不死。现在崩逝,应该还是始终存着自尽之心,终于不幸发生。

三是说,是慈禧太后决心置皇后于死地,认为她在世一天就有一天的后患,所以秘密下令断绝皇后的饮食。即使此说是真,根据规矩,后妃的娘家,照例是可以进献食物的,于是又有一个传说,说皇后因为靠着崇琦进奉食物,得以苟延残喘,然而处境越来越艰难,于是她悄悄写了一张纸条,秘密送到娘家,问他父亲,应该如何自处。回头娘家送来食物,里面有个饽饽,掰开一看,有一张小纸条,字迹正是出自她父亲崇琦手笔,上面写的是“皇后圣明”四字。这是让她自己拿主意的意思,阿鲁特氏明白天地之大,自己已孤立无援,所以拿定了主意,就此追随穆宗而去。

以上是几种说法,真相到底如何,宫闱秘辛,没有定论。但不管是哪种说法,从慈禧与阿鲁特氏的矛盾来看,说是慈禧逼死了她,倒也不算离谱。

强如慈禧,也不会想到,正经历号称“同光中兴”的大清,此时只剩下了三十六年的气数。


小院之观


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本来不是慈禧看中的皇后人选,随着同治皇帝的长大,眼看就到了成婚的日子,所以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开始着手为他操办婚事,当然最主要的是为皇帝选择一个贤良淑德的皇后了,但是在皇后的选择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在皇后人选当中,慈禧看重的是富察氏,而慈安看中的是阿鲁特氏,阿鲁特氏恰恰是皇后的不二人选,才貌双全,端庄贤淑知书达理,而不巧的是同治皇帝看上的也是阿鲁特氏。自小同治皇帝就和慈安走的亲近,慈安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形象,而慈禧确实一个严母,,所以同治从小就爱跟着慈安,加上选后风波,同治和慈安一伙儿,显得他们两母子不一条心,慈安才是他亲生母亲似的,这在慈禧心里肯定是气不过的。

尽管慈禧后期试图努力想要改变慈安和同治皇帝的想法,不立阿鲁特氏为后改立富察氏,但是均以失败告终,这样阿鲁特氏就成为同治的皇后,而富察氏只被立为妃子。慈禧仅仅在这一个问题上就看阿鲁特氏很不顺眼了。

婆媳关系的问题自古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两个人好像好久之前就有宿仇,而面对慈禧这个强势的婆婆,自然是不和她一条心的,加上她和咸丰十分恩爱,而慈禧却对咸丰的感情问题横加干涉,闹了很多不愉快,相反她和慈安走的却很近,各个方面导致了婆媳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

同治和阿鲁特氏和谐甜蜜的夫妻生活仅仅过了两年,同治17岁大婚,十九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按照道理来讲,两年的时间并且夫妻恩爱,肯定是可以拥有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同治皇帝幼年的时候经常留恋于花街柳巷,并且有流传同治是患有梅毒的,这样的话他有生育能力的可能就很低的。如果阿鲁特氏真的曾经怀孕,按理说,在后宫应该是有记录的,但是这个被慈禧动了手脚也不得而知了,但是慈禧为了权力,将自己怀孕的儿媳逼死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她刚开始对这个儿媳妇就看不上。

同治皇帝在位的时候,她就和慈禧有很大的矛盾,但是总归还有丈夫来保护自己,而同治皇帝去世了,大权又掌握在慈禧的手中,她的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最终还是绝食而死,但是否怀有身孕也只是属于后人猜测了,即便是怀孕,慈禧不想让这个孩子留下了也没办法,并且会毁掉所有证据,毕竟不能背上杀死孙子的恶名。


木剑温不胜


我是吾盂,我来回答。我并不认为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是因为怀有同治帝的遗腹子而被慈禧除掉的。

这种说法并站不住脚。

①清朝后妃有孕都会有很严格的保护措施,太医院中有那么多名太医每天就是干这事的。如果皇后真的怀孕的话,清朝的医案上不可能一点儿记载都没有。

②不合常理。同治帝是十月份生病,十二月份去世,不管说是史料上记载,他是因为天花去世的,是民间传说,他因为常年留宿花街柳巷而感染梅毒去世。那么皇后肯定是在十月份之前怀孕的,皇帝去世74天后,皇后也离开人世,如果皇后腹中真的怀有孩子的话,那胎儿已经有将近五个月了,当时慈安太后尚在人世,如果儿媳妇真的怀有儿子的遗腹子,慈安太后拼命也会保护的。

③慈禧没有必要迫害阿鲁特氏及她腹中的孩子。慈禧太后这个人虽然做事没有什么下限,但也向来是是无利不起早的一个人。就算阿鲁特氏腹中真的怀了同治帝的遗腹子,当时光绪皇帝已经进宫了,阿鲁特氏名分已定,就算这个孩子生出来,也不过是皇宫里多养一个人的事儿,有什么干系。何况国不可一日无君,诺大的大清早不可能等着一个皇后十月怀胎之后生个孩子再立他为皇帝吧!这个孩子生不生的出来,对慈禧垂帘听政都没有什么危害,阿鲁特氏在皇宫中虽然不是什么逆来顺受的性子,但是跟慈禧太后去争权夺利的话,她还没有这个本事。那么慈禧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违去迫害孤儿寡母?

综上所述,我认为阿鲁特氏在同治皇帝身死之后,觉得生活无望,自尽循节而死,倒是更有可能。

以上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吾盂


慈禧太后掌权后,先后有三位地位举足轻重的女人死在她的手中,她们分别是: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慈安皇太后和光绪帝珍妃。

相对于对于慈安皇太后和光绪帝珍妃而言,同治帝的这位皇后的知名度实在是太低了,以至于知道她的人就很少,就更不要说是关于她的事迹了。


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其父崇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经一举夺得咸丰年间的状元。此后,崇绮这位难得的人才被朝廷选中,留在翰林院,成了皇帝的一位高级秘书。

同治十二年九月,在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的安排下,清宫为成年的同治帝举行了盛大的选秀活动。


然而,被同治帝和慈安太后同时看中的阿鲁特氏,却入不了慈禧太后的法眼。而慈;禧太后则相中了另外一名秀女——侍郎凤秀之女。虽然慈禧太后几次给儿子同治帝示意,但却被同治帝故意忽视了。于是,慈禧太后就此和皇后阿鲁特氏结下了仇恨——既然我整治不了自己的儿子,老娘还整治不了你!

所以,从同治帝大婚那天起,慈禧太后就开始故意找皇后阿鲁特氏的茬——不管是言行举止,还是衣食住行,凡是她看不顺眼的事情,都要当众指出,毫不给这个国母皇后留情面。


一日,阿鲁特氏陪慈禧一起看戏。当台上演到男欢女爱时,慈禧看得津津有味,阿鲁特氏却转头回避不看。慈禧为此很是不高兴,骂她是假正经。阿鲁特氏身边的人都劝她多讨慈禧欢心,否则皇后的位置不保。

阿鲁特氏说:“我一直当太后是长辈,即使她待我不好,我也应尊敬她。我是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地位不是轻易可动摇的。”清朝规定,皇帝大婚时,只有皇后能从大清门进入,其她妃嫔只能由神武门进入。


慈禧的探子,把阿鲁特氏这番话告诉慈禧,慈禧非常生气。因为慈禧是从品级低下的贵人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从大清门风风光光的进宫。阿鲁特氏这几句话刺到了她的痛处,对其恨意更深。最令人震惊的是,有一次慈禧太后得知皇后阿鲁特氏给儿子同治帝打小报告后,竟然亲自带人来到同治帝的寝宫,当着同治帝的面把皇后阿鲁特氏给打了几巴掌。

当时同治帝尚在病中,而正是慈禧太后的这几巴掌,把同治帝本已有所好转的病情,彻底给打得没救了——病中之人,最怕的就是生气,尤其是同治帝这种眼看着妻子被当众打骂,却根本就无法起身相救的情况。


(1874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病死,年仅十九岁。十四天后,两宫太后发布懿旨:“皇后作配大行皇帝,懋著坤仪,著封为嘉顺皇后。”同治帝死后,阿鲁特氏伤心过度,两个月后,也病死了,年仅二十二岁。

关于阿鲁特氏的死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阿鲁特氏外祖父端华是慈禧的政敌,慈禧因而迁怒于阿鲁特氏。也有人说,阿鲁特氏怀了同治帝的遗腹子,慈禧怕她生下孩子,阿鲁特氏成了皇太后,自己就不能垂帘听政。还有人说,同治帝没死之前,慈禧就恨阿鲁特氏入骨,同治帝死后,必定要除掉她。 不管阿鲁特氏以哪种可能性死去,但都指向是慈禧逼死的。阿鲁特氏的命运是悲剧的。


再说说可怜皇后死后惠陵被盗

惠陵被盗后,由于东陵当时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盗口一直到1952年清东陵成立文物保管所时才堵砌上。由于洞口长期未堵,当地许多百姓都到地宫里看过。当地流传说:惠陵地宫里那位娘娘的尸体一点儿未烂,面目如生。她浑身被扒得一丝不挂,肚子被剖开,肠子流了一地。社会上盛传这位娘娘是吞金死的,他们为了取金子,把娘娘的肠子从头到尾撸了一遍。 可怜的阿鲁特氏皇后。死后百年竟也落得这样的下场。

由上可以看出,应该是没有怀孕,但是死因不明,未必是自杀,很可能是慈禧下的黑手


傅爱灯具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姓名:叶赫那拉氏

性别:女

籍贯:中国(清朝)

出生地:北京

民族:满族

等级:皇妃、皇太后、太皇太后

陵墓:普陀峪

代表作品:《富贵图》国画集、《鱼藻图》、《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书画

主要成就:重用汉臣,兴办女学

出生日期: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

去世日期: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别称:老佛爷

旗籍:满洲镶蓝旗(后抬入镶黄旗)

英拼:Empress Dowager Cixi

信仰:藏传佛教

地位:皇妃、皇太后、太皇太后

别称:老佛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