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股---覆盤過去,推演未來,誰是成長誰是週期

養豬股---覆盤過去,推演未來,誰是成長誰是週期

要談未來,得先看看過去和現在:

一、豬瘟前。公司+農戶的二代模式的優點不再重複了,結合中國國情的現實和溫氏、正邦等在豬瘟前的三年裡的擴張速度擺在那裡了,這裡我想說兩點:

1、像正邦、天邦、天康等包括新希望這些公司都是做飼料起家的,初始養豬是不是主要目的是為了賣飼料啊。所以才選擇了公司+農戶的輕資產快速擴張模式,這種模式下,只建母豬場就可以了,育肥場的投資全是農戶的。不管這些公司的初衷是什麼,在豬瘟前擴張的速度的確是很快的,並且風險也不大,收益也不錯,不信你看看正邦從15-17年的扣非淨利潤,比不養豬的時候多賺了好多錢。而從股價上,因為15年的股災,正邦在這三年裡,雖然不如牧原,但比大多數股票走勢要好,17年年底的股價比13年年底漲了一倍還要多,股災也也沒有讓它回到原位,說明市場對正邦還是認可的,當然還是比不過牧原,這是事實。

2、公司+農戶這種二代模式,在我看來,更像是外包。養豬公司把育肥這個工作外包給了農戶。

從農戶的角度來說:

1>、自己單獨養豬,要對抗豬週期,一旦資金跟不了,節奏沒踩對,可能幾年下來還要虧錢。

2>、和公司合同,只做育肥的工作,相當於讓公司端承受了週期的風險,自己能獲得比較穩定的收益。

3>、來,拿起計算器,來算算一個1000頭規模的育肥場,每年的投入產出怎麼樣:按照1500元/頭的投資,1000頭需要投資150萬。每年的出欄預計2500頭,每頭的育肥費用200元,共50萬元,這是收入端。支出包含:150萬的資金,利息按5%共7.5萬+僱2人按5萬計算+土地費用按0.5萬計算+固定資產10年折舊完15萬。這樣費用共28萬。利潤22萬,還要加上農戶自己的時間投入。這個生意從農村來說,應該說還是不錯的。

從公司的角度來說:

1>、自己只建母豬場就可以了,然後建飼料基地,在周邊多少公里範圍內選擇育肥農戶。

2>、輕資產擴張,從某種角度來說,母豬場包含外包給農戶的育肥工作,不賺錢都可以,公司只賺飼料的錢就行了。何況跨越豬週期的話,母豬場和育肥這個工作還有點利潤。

所以總結一下,對於養豬這個產業來說,公司+農戶這種模式,公司對農戶,更像是外包。或者說,本質就是包外,是養豬產業鏈中,養豬公司是一個集成商,外包給農戶某一個環節和工作。然後由公司承擔所有的風險和超額收益。農戶只賺自己那一個環節固定的利潤。

這一切看起來,收益和風險,是對等的。看起來,很美好。但,這是豬瘟前。

二、豬瘟剛開始的這一年。很多時候,我們處於一個時代大潮中,或者一個巨大的變革的時候,我們的感覺並不如事後再回過頭去看的時候那麼明顯、那麼強烈和具有衝擊性。我覺得對於整個養豬產業的人還所有的豬隊友來說,現在我們就處於一個巨大的變革中,但我們感覺並不明顯。

在豬瘟的這一年,不同的公司有不同應對措施,我這裡就不再一一重複了。對於牧原:

1、自己原來的豬場,馬上加防護措施,錢肯定是自己投,老闆一拍板,下面立馬執行。

2、對於新建的和建設中的豬場,同樣加上防護措施。豬瘟不是防不住,是用錢就能防得住,看看俄羅斯,有了豬瘟以後,產能並沒有下降,為什麼?只是因為地廣人稀嗎?

對於其他的公司+農戶模式的公司,我覺得情況就不一樣了,不一樣的原因其實只有一點:風險和收益的平衡被打破了:豬瘟前,農戶是幾乎無風險就能獲得收益。豬瘟後,農戶要承擔被非的風險了。靠,農戶為什麼要承擔?只取得一點收益,還要承擔這麼大的風險?還要自己投錢加防護措施,而且這個錢還不少,投了這個錢以後,能夠賺到的錢還是那麼多?

公司+農戶,看好了,是“+”,這說明,這不是一個個體,是兩個個體。兩個個體,在事情有重大變化的時候,就不能一個說了算,就得商量著來。商量什麼呢?商量怎麼平衡風險和收益。在剛開始商量的時候,公司強勢習慣了,出了一種方案。農戶一看,這不合適啊,不幹。於是又商量,這麼一來一回。把時間就給耽誤過去了。隔壁老王牧原家的豬場的防護措施都加好了,要準備投欄了。公司+農戶這邊,可能剛商量好,也可能還沒商量好。但總之,把時間給耽誤了。

三、未來的推演。

未來馬上就來,未來也並不難,看清了過去和現在,就能看到未來。那麼未來是什麼?

1、牧原的豬場先加防護措施,先留種。現在這些準備工作都幫得差不多了,那20年的出欄是大概率有保證的。並且成本肯定是會慢慢降低的,為什麼會降低?只有一條,因為風險自己都承擔了,那麼收益肯定是最大的。

2、公司+農戶這邊呢?應該已經商量得差不多了,雖然耽誤了時間,但在巨大的收益面前,在大蛋糕面前,蛋糕怎麼分,只要不是太笨的公司,都應該已經給出方案了。防護措施農戶加上,錢誰出,豬場被非了怎麼辦,特別是每頭育肥的費用,是不是要加到500了,一定得加啊,因為農戶投資更多了,也承擔風險了,那收益肯定得比以前大啊,要不誰幹啊。每頭的育肥費用這麼一加,成本肯定就要上去了,但對公司來說,沒關係啊,只要農戶能把豬給養大了,那公司的收益更大。

3、三種養豬模式中,第一代的純農戶已經被去化了。第三代的工業化養豬,產能也就那麼多,今年1000萬,明天2000萬,後年3000年,全國6億頭左右啊,這樣下去,只靠牧原,全國人民還是吃不上豬肉。

4、所以,中國養豬產業的未來,還是要靠公司+農戶的二代模式。什麼時候公司+農戶的利益平衡做好了,防護措施也加上了,豬瘟也防住了,中國的豬產能才能上來,價格才能下來。常規情況下,能繁母豬的數量轉正一年後,出欄數量就開始上升了。豬瘟時代,還要加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因子:公司+農戶找到了新的平衡風險和收益的方案,共同努力防住了豬瘟。出欄數量才會真正的回升!豬肉價格才會下降。多麼殘酷啊,沒有出欄,股價就不漲。等有出欄了,豬價又跌了,股份還能漲?但公司+農戶這麼多的公司:溫氏、正邦、天邦、天康等,和農戶談的過程中,給出的平衡風險和收益的方案肯定也不一樣。真正聰明的公司,會搶一個點:時間。因為最慢的那些,等出欄上來的時候,豬價已經跌下來了。整個過程要多久呢,快的話1-2年,慢的話,3-5年。

這個過程中,牧原的成本,真的降下來了。

新希望?它要學牧原,已經在做了。而且要相信川省首富。

溫氏:資產負債表最適合擴張了。不缺錢。能走在公司+農戶的最前排嗎,前排還有肉吃。

正邦:最敢幹,最野蠻。問題是,錢夠嗎?

天邦:轉的很快,知道自己沒錢,不像正邦那麼狠。

天康:有地理優勢。

其他的小豬股:等他們出欄上來的時候,能有點湯就不錯了。

還沒看明白誰是成長誰是週期?

深挖背後邏輯,把握龍頭趨勢!我會用最認真的態度,換來你的支持和鼓勵!我是老趙,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你有所幫助!記得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