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战争历史记载的伤亡数字触目惊心,但那些数字却掩埋了一个个真实的被战争摧残的人,以及他们深切的战栗和伤痛。

——————亚里士多德

曾执导过《指环王》和《霍比特人》等“上品佳作”的彼得·杰克逊

这次又给我们带来了一部,震撼心灵的史诗级,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与以往的战争纪录片不同之处在于,在本部作品的一个多小时之中,编剧没有对这场战争,做出任何的直观评论;

而影片中所有的旁白也全都来自于,当年那些“当事人”的影音资料,从而剪辑而成;

与此同时,导演还做了一件,引发了不少的争议的事儿——

将所有的黑白影视资料——画面上色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原始画面和处理后的画面

本片在今年的 BFI London Film Festival(伦敦国际电影节)上映时,采用的是,顶尖修复的彩色3D 技术。

视觉效果玩得“出神入化”的彼得·杰克逊,将这部作品,以“最真实、最直观”的感受,带给了大家。

但对这份“直观管”部分影迷却不买账,也许对于他们来说,关于战争纪录片,黑白模糊的画面才是真正的“直观、真实感”,有了色彩,就好似在看现代战争电影。

虽然本片,有着小小的争议,但作品的口碑,却丝毫不受影响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国内外都是一致的,给予了高分的肯定。

真实的影音资料,真实的发生事件,当年的场景,从这些当事人的口中,所描绘出来的时候,它比任何的特效技术都更加的有力

军事家、和“领导人们”的第一视角,跨国的那些战争格局,我们都见识了太多太多;

但对于这些,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孩子们来说,这场战争,只是他们面前,没有停止的,一次又一次的行动而已。

他们只能服从命令,不敢发出质疑,因为他们都想活下来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为了拍摄本部纪录片,导演: 彼得·杰克逊,专门从BBC(英国广播公司当年在196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战争》的节目中,选取的作品素材;

因为彼得·杰克逊认为,当时的那些受访者们“虽不年轻,但也不老”,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年龄段,正是他们讲述自己经历的最佳阶段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战争》

当年的这些老兵们,清晰的记得,上战场之前与回归之后的每一个细节,而那些曾经陪伴他们度过无比煎熬时光的战友,令他们永世难忘

他们经历了两次战争,才进入了和平的时代

但要走出那段残酷的回忆,只有经历过那些的人才知道,这谈何容易。

也许作为出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根本跨越不了时间的鸿沟,去真正的理解一个,经历过世界大战的老兵一生。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一:烽烟起战鼓鸣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普林西普

枪杀。

此次事件,导致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在纪录片中,当事者们,依稀记得当年的场景

“整个夏天,新闻上都在播报着斐迪南大公夫妇的遇害事件,但这场事件好像离我们挺远的,我们也根本不担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直到新闻里播出,英国可能要和德国开战了。

“我们刚和德国人打完了一场橄榄球比赛,正聚餐时,突然有人传来了开战的消息……”

“那一瞬间,我们甚至在想要不要拿起餐刀捅他们……最后决定战争明天才开始呢”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战场上,几乎所有没到参军年龄的孩子都谎报了年龄

这些报名参军的孩子们,都以为这只是一场简单普通的战争,大多数的孩子都以为这场战争也许用不着自己上去,最多几个月就能回家了。

但是,即使他们是为了完成“凑人数”的任务,这些报名参军的未成年们,仍然斗志昂扬

虽然每一个孩子们的母亲,都陷入了极其悲恸的情绪。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时光荏苒,犹如白驹过隙。

几十年过后,每当他们提起当年的事件时,他们仍会笑着说道

“”谁都希望这场战争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但在我们平安归家之后,我们也从不后悔这段经历。虽说当时那么可怕,让我再来一次,我还是会头也不回地上战场。”

当时的他们,权当这只是一场普通的出行,也从来没有意识过,这次的“出行”有多么的非比寻常

“后来想想,我这辈子都没那样兴奋过。”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二:年轻的士兵上战场

孩子们“斗志昂扬”但在军官们的眼中,他们只是面黄肌瘦、表面坚强、内心心恐惧的孩子,本该坐在学堂的年纪,却披上了并不合身的制服,来到战争的第一线。

有人说:

“长官,这双鞋子太大了。”

长官却回答他:

“没有不合适的鞋,只有不合适的脚。”

生活用品方面,这支“年轻”的队伍里,每人都配备了剃须刀,然而对于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们来说,这件物品他们怎么用得着呢?

或许只能拿来当一件纪念品,如果还活着的话。

在吃的方面,最一开始的营地里,面包培根管饱;训练也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没有人遭受到欺压。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但到了西线战场,就有所不同了,

士兵们一路从

多佛奔波至比利时后

眼前的尸体和络绎不绝的枪声,与之前的景象截然不同。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没有了曾经的悠闲快乐,有的只是那一望无际、硝烟弥漫的战场,子弹横飞,

尸体遍地

基本上看不到几种活物,唯一能做的就是,躲在战壕里,不敢抬头。

因为一旦抬头,就不知道能否保住自己的脑袋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有人说:

“你根本猜不到,你从小玩到大的伙伴,在哪一天,哪一刻,就躺在了你的身边,变成了一具尸体。”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甚至于,你可能会在这里,捡到两年前法军遗留下来的面包

那臭气熏天的尸体腐败味,以及四处飞舞的蛆虫,也许他们下辈子都无法忘记。

因为那就是:“死亡的味道。”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他们每天都在如此的环境中度过,久而久之大家也变得麻木了。

有位老兵曾说过:

“反正下一个躺在那里的就会是你,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一:口哨吹出停火奇迹

11月11号对于我们而言是“狂欢购物节”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双方停战过节的日子。

看似荒诞,但事实就是如此,虽然这个著名的“中场停火过节”只是个例,但双方的士兵们,的确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充满了敌意

据德军的军官——策默米奇在自己的日记中是这样写道的:

“平安夜到来时,对面德军有人吹起了口哨,一旁的英国佬也随即吹口哨呼应了起来,随后“我部某连士兵默克尔立即用英语向对面阵地的英军喊话,很快就跟对面的英国佬隔着阵地聊起天来”。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没过多久,有几个胆大的士兵,就走出了己方阵地,直奔到阵地中间的“无人地带”。

先是互祝“圣诞快乐”,然后勾了勾手指,发誓在第二天绝不相互开枪。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二:我们没有憎恨,谁也不想打仗

在纪录片中,很多当年的老兵都提到了,在被俘虏的德军当中,有几个英国士兵管一名德军叫“服务员”,因为他们在开战之前,是这名德国军人服务过餐馆的常客。

在这些被俘虏的德国士兵中:

有服务员、有工厂工人......,这些不同阵营的士兵其实都一样,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只是临时披上了制服,参加这场战争。

他们在无聊之际,甚至会在双方的边界线,树立标语来互相调侃;他们互相抢夺东西;一起合影。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他们并不憎恨对方,反而互相尊敬,每个人都不想打仗。

他们都只是希望,这场战争能早日结束,同时也祝愿敌军的士兵们,都能安全的活着到家!

他们说:

“我们甚至不在乎谁赢了战争,我们只想早点回家。”

当政权开始狠磕,受害的永远是人民自己。

领导人的策略,军官的指挥,对于他们而言,都只是一段模糊的概念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他们之间没有恶意也没有怨恨”,就算是这场战争中,最惨烈的后期也是如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心理,在正慢慢的发生变化——他们目睹了最残酷的战争,也体验过最真挚的友情

在血肉横飞和炮火轰鸣中,他们才明白,眼前的这场战争,根本不是出发前的那个简单任务!

“1914年离家—1917年归来每人都亲眼目睹了这场永世难忘的战争。”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一:【哀伤中的挽歌

就是这些零零散散,碎片似的个体,构成了这场规模巨大的战争

战士与战争都在互相的,影响着

改变着;

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从个人视角来看这些残酷的事迹:

被卷入战争的人们,都在潜意识中,被这残忍的政治军事冲突,彻底改变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从一战到二战,诺兰的战争电影

《敦刻尔克》,

相同点也是描绘战争群像,也是个体的视角诺兰的这部,近乎纪录片式的作品,引发的热议也可谓巨大。

将军的指令,对岸的家乡,面对战争与大海时,个人是显得何等的无助,但又是何等的坚持。

他们眼中只有战舰的一角,头上的战机,还有那天边隐约浮现的山崖

谁赢了战争?谁都没有赢!

谁救了他们?是他们自己!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活着回来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二:【勇士的内心】

现代战争屹然如此,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关注的是士兵的内心世界李安在这部作品中“强调的是”

比利·林恩的个人经历。

比利·林恩因一段视频偶然的成为了战争归来的英雄,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份殊荣,却记录了他无比悲痛的一天。

他无疑是代表了所有,走过这场硝烟弥漫战场的人。

但在他人看不见的内心世界,早已是千疮百孔;他们渴望着被周围的人理解,但这却是无比艰难的事。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某些评论人的眼中,认为是多余的。

这些英勇士兵的内心,在一次又一次的冷漠中,被边缘化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三:【端着枪的士兵,都是身着军装的邻家男孩】

美剧《杀戮一代》中:

老兵们曾多次提到“快乐时光”,或许正如作品中的那样,在没有交火的时候,大家都拿出自己的搞笑“天赋”来打发这无聊的时间。

真实的战争是什么样的?我们不知道,但战士们是真实的,痛苦之中的愉悦也是真实的。

也许就是那段,过命的战友和他们的伤亡惨痛,才使他们与战争产生了深深的羁绊,不管身处何处,心头的那片硝烟,都无法散去。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四:【记录片的效果】

本剧的导演,彼得·杰克逊的祖父,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将这部作品个人化,并将这段“历史”献给了自己的祖父,那位来自英格兰的战士。

他说:

“我和爸爸一起长大,从小就听他讲祖父的故事。我自己也是一战的孩子,我父亲在那之后移民到新西兰,遇见了我母亲。”

花费数年制作的这部作品,也许对于导演来说,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

当本部作品,首映时,台下的其中一位观众,也在开场的珍贵录像中,看到了自己的祖父。

当这位观众,看到屏幕之中的祖父,身着制服,站在某个乡村中,正与一名士兵交谈时。

震惊之余,也感受到了无比的感动,或许这就是本部作品带来的正面效果之一

不知有多少人会在这部珍贵的纪录片中,产生一些久远的共鸣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本部作品的片名,来自与诗人——劳伦斯·比尼恩的《For the Fallen

他们永远不会衰老,不像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日渐老去:

他们永远不为高龄所难,永远不为残年所累。

每当太阳落下,每当清晨来临,我们就会想起他们。”

就像未满周岁的加缪,父亲战死于一战战场,而后来站在父亲墓前的四十岁的他,已经比葬在这个石板下的男人还要年长。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每年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市民们都会戴起罂粟花,

比尼恩的诗句,在每年的十一月十一日,被作为纪念辞在美国的大多数州吟诵着;

那天的人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父母带着孩子,向着纪念碑默哀,缅怀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们,也永远铭记着这和平的年代。

时光荏苒,

转眼间,一战已结束一百年。

但“他们”已不会不再老去——就好似刚穿上军装的少年一样,风华正茂。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一部“简单”的一战记录片,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打出8.9的高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