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旦只传位给李隆基不传位给其他儿子?

镶者62Zm2657


李隆基是李旦的三儿子,又是庶出,如若当时的历史环境处于正常状态的话,李旦确实应该将皇位传给李成器,而不是李隆基。

但是,李旦只能将皇位传给李隆基,即便李旦有心传给李成器,李成器恐怕也不敢接。

此中蹊跷,也许还得从时为相王的李旦为何能够坐上皇位说起。

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的七儿子,是武则天的四儿子,也是唐中宗李显的胞弟,李显曾在683年被立为皇帝,后因惹恼了武则天而在684年被废为庐陵王,李旦则在李显被废的这一年被武则天立为皇帝。

后来,武则天在690年称帝,李旦的皇位因此被废,但是保住了储君的位置。

李旦实际上已经被吓破了胆,生怕一个不小心惹恼了武则天而丢了性命,所以在698年将储君之位让给了哥哥李显。

705年,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和崔玄暐这五个后来被并称为“五王”的人经过一番谋划发动了“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将江山还给李家人,皇太子李显从而再一次坐上了皇位。

李显复位之后,李旦被封为“安国相王”,太平公主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皆实封五千户。

不论是李显也好,李旦也罢,因为一直受到母亲武则天的压制而变得性格软弱,所以,李显虽然再一次当上了皇帝,但是皇权却很快被自己的皇后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给一步一步架空,最后堂堂一个皇帝更是身首异处。

李显主政时期,唯一一个有能力和韦后掰掰手腕的人只有太平公主,所以李显死后,李隆基为了对付韦后,便选择了和太平公主合作。

他们的合作目的也很简单,推翻韦后的统治,废了李重茂,然后让李隆基他爹李旦复位当皇帝。

于是,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在710年发动了“唐隆政变”,尽诛韦后一党,废黜了当时只即位不到一个月、只有5岁的李重茂,李重茂被废了,谁来当皇帝继续统治李唐江山?李旦曾经当过皇帝,李显一死,让他复位当皇帝也算名正言顺。

实际上,对于让李旦当皇帝这一点,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在发动唐隆政变之前便已经达成了共识。

所以,唐龙政变一经成功,李旦便和曾经的李显一样再一次当了皇帝。

李旦复位之后,为了国本的稳定,当然得要立储,可是究竟要立谁为储君呢?这事不仅是李旦自己,即便是朝中众臣也颇为伤脑筋。

按说李成器是李旦的嫡长子,李旦应该立李成器为皇太子。可是,李旦之所以能够再度成为皇帝,却全赖于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可谓是功劳卓著,从这一点来说,李旦又应该立李隆基为为皇太子。

李成器一看李旦犹豫不决,忍不住跳了出来,别争了别争了,“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李隆基有功,应该立他为储君。

李成器之所以会这么识趣,不是因为他真的对皇位没有兴趣,而是他真的怕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太乱了,母亲夺了儿子的位,儿子造了母亲的反,谁知道将来自己的弟弟会不会造自己的反?更何况,他的弟弟还是那个手里有军权、胸中有谋略和野心的李隆基?

唐太宗李世民对于李唐王朝的建立拥有不世之功,李渊因为没有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便惹来了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之变”,李成器哪敢走李建成的老路?

李旦和朝臣实际上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看到李成器主动退让之后,心中也松了一口气,为了防止李成器反悔,李旦迅速下诏宣布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如果李旦不顾李隆基的感受而立李成器为皇太子,即便李隆基不会生出谋逆之心,李成器将来恐怕也只能沦为太平公主的傀儡。

李隆基虽然在唐隆政变中功劳不小,政变之后实力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可是他仍然不是资历深厚、势力雄厚的太平公主的对手。

姚崇、宋璟他们忽悠怂恿李旦将太平公主“贬”出长安,太平公主将这事算在了李隆基的头上,吓得李隆基赶紧跑去和李旦解释,还转头将锅甩给了姚崇和宋璟,说他们故意挑拨太平公主和他之间的姑侄关系,姚、宋因此被贬。

姚、宋被贬之后,李隆基为了消除太平公主对自己的忌恨,连忙又向李旦请求,让姑姑太平公主回长安。

李隆基尚且如此,如果让能力远不如李隆基的李成器当了太子,李成器能有什么好果子吃?恐怕只能老老实实地给太平公主当傀儡了。

从这一点来说,李成器主动将储君之位让给李隆基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人贵有自知之明,李成器很显然便很自知。

李成器也正是因为如此明智,这才一生得到了李隆基的善待,后于742年病逝,死后被李隆基追谥为让皇帝。

李隆基后来发动“先天政变”,从李旦手中夺到了皇权,并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一党,随后一手开创了唐朝盛世的巅峰——开元盛世。


吾与吾国


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制度,李旦应当立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实际上早在文明元年(684年),李旦被武则天立为皇帝时,就册封过李成器为皇太子。后来李旦被降为皇嗣,李成器的太子身份自然也没有了。他和五位弟弟一起离开朝廷中央,到地方上做藩王。

唐隆元年六月(710年),李旦第三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即位才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帝。

重新登基的李旦面临立谁为太子的事犯难了,按嫡长子继承制度应当立长子李成器为太子,而他能重登帝位又是第三子李隆基的功劳。这时李成器主动出面表态,“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太平时节就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的。若处理不当,就海内失望,这不是国家吉祥事。臣斗胆以死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李成器一再表示谦让,于是李旦决定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华夏历史趣聊


李旦是武则天和李治的第七个儿子,关于李治的王位继承问题上,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都知道李治的长子就是王皇后的继子李忠,因为王皇后没有生育,所以过继了个儿子,李治也早早立了李忠为太子,自武则天扳倒王皇后以后,李忠自愿退出太子之位,武则天和李治的长子李弘就继承了太子之位,也因为仁孝,治国有道而受到满朝文武的赞颂,但是这个太子仅仅活了23岁就死掉了。太子死了储君之位不能空闲,所以二人的次子李贤便被立为太子,他的才能也是被朝野认可,但是李贤和武后的关系却没有那么好,也据说是因为李贤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的孩子,李贤也因此惴惴不安,杀掉了父母宠幸的术士明崇俨,李贤也因此被贬为庶人,被迫自尽。

而后便是李显和李旦了,高宗死后李显继位,但是仅仅一个月就被武后废黜,立李旦当了个傀儡皇帝,武则天称帝以后李旦被废,生性软弱的李旦也将自己的太子之位再次让给了李显,后来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再次上位,在神龙政变中立下功劳的李旦和太平公主也是被重视起来。李显当上皇帝以后,不久就一命呜呼,皇权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掌握,韦后还立了傀儡皇帝试图效仿武则天,但是这样李家的江山便又会被外人掌握,所以李显死后,必须将权力从韦后的手中夺来,所以李隆基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再次发动政变,推翻韦后,李旦再次当上了皇帝。

所以在公元710年的唐隆政变,韦后一党被灭,五岁的小傀儡皇帝被废,唯一有资格当皇帝的就是李显胞弟李旦,这个时候李隆基即使想当皇帝也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他当皇帝就相当于篡权夺位,自己是李显的侄子不说,他还不是李旦的嫡子,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李旦先登上皇位当皇帝。

李旦登上皇位之后,立储君自然也成为首要任务,必须要选好接班人,但是这件事情却让人颇为为难,因为按照自古以来的传统是立嫡长子的,但是李旦能够再次登上皇位靠的却并不是这个嫡长子,而是李隆基,这可让人伤脑筋。但是这个李成器却没有当皇帝的那个想法,于是主动站出来放弃了这个机会,主动将这个皇储让给了弟弟李隆基。

也算他识相,毕竟当时的李唐皇室算是一个乱世,从武则天开始就各种明争暗斗,母夺子位,妻代夫位,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再有造反,加上之后太平公主的表现,估计李成器也不是对手,到时候李隆基再发动个政变以他这个弟弟的心计,估计李成器也不一定是对手,索性主动让出位子,让李隆基当太子,李隆基的心计,他的能力还是比较适合的。加上之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较量,也证明李成器这个选择是对的,太平公主仗着在唐隆政变中的功绩,更加蛮横,大概也只有李隆基可以对付她了。不然太平公主也恐怕会成为下一个韦后。恐怕也没有后来的盛世景象了。


月下论古今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唐睿宗李旦这个人。

唐睿宗李旦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最小的儿子,他和他哥哥唐中宗李显一样都当过两次皇帝。

在历史上,唐睿宗李旦名气并不算高,因为在历史大潮中,出身皇家的他,却不算权势欲望太浓的人,为人敦厚,喜好文学。

新唐书记载:长而温恭好学,通诂训,工草隶书

本来无论怎么排,李旦都不应该成为皇帝的,而这一切全部都是母亲武则天的安排。

当时武则天的儿子李显成为高宗皇帝的第三位太子,并选韦玄贞的女儿为为太子妃,然后唐高宗李治在公元684年去世,同年李显登基继皇帝位。

由于武则天本人是一个有着极高权力欲望的女人,而当上皇帝之后的李显,发现政权都集中在母亲的手中,母亲在丧妻之后也无意归还政权,他不希望受制于人。

于是希望建立一支自己的力量与母后武则天抗衡,而岳丈韦家自然是皇帝系的主要人物。

由于提拔韦玄贞为侍中遭到武则天不许,在和母后的冲突中,李显说了一句话:

朕即便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吗?

武则天便以皇帝儿戏天下,任人唯亲的名义将李显废黜。

把听话的唐睿宗李旦提拔为皇帝。

李旦虽然是唐高宗最小的儿子,但确实也是唐高宗曾经对叔祖父霍王李元伟说的是他最喜欢的儿子。

但偏偏这个儿子并不喜欢政治,而且也有很少的花花心思,年纪较小,于是就成为了武则天的傀儡人选。

这个时候的政权全部在武则天的手中,同样是因为睿宗毫无实权,甚至连干预国家大政的心思都没有,武则天在掌握一段时间的国家政权之后,觉得不如干脆废了李家的天下,自己当皇帝。

于是就在公元684年改国号为周,自登帝位称皇帝。

而睿宗连皇太子的名分都没有了,被贬为皇嗣,只有皇太子的待遇,但没有名分,改名为武轮,连李姓都剥夺了迁居东宫。

再后来,武则天又把睿宗为亲王立唐宗宗李显,为储君。

但恰恰因为他不再是储君之后 也因此而获得了自由,拥有干预国家大政的权力,并且不再受到武则天的猜忌和疑心。

到了神龙元年也就是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五人武则天发动神龙政变,重回李唐江山……

中宗李显再次当了皇帝。

但是这个时候的矛盾就不是武则天和李氏皇族的矛盾了,就变为成为皇帝的唐中宗李显和手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后来的唐睿宗李旦的兄弟之争……

当然表面上唐中宗还是要彰显兄弟情谊,封李旦为安国相王,李旦害怕自已经受到哥哥的猜忌,害怕重演母后在位时,自己失去自由的灾难,于是坚辞不受。

同时李旦本身也不是一个有权力欲望的人,看惯了多年来母子成仇,兄弟反目的惨剧之后,他很透彻,他希望能够不卷入宫廷斗争,于是对一切事件都采取回避的态度。

因为李旦的退让,兄弟二人反而平安无事。

新唐书: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李旦)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

但是到了710年,唐宗宗驾崩,据说是被韦皇后所毒杀,韦皇后想学习武则天,称皇帝。

新唐书载:皇太后韦氏临朝称制,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strong>

同时局势风起云涌,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又在宫中成为另一股势力,想要立中宗的小儿子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

这个时候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就出场了,他知道父亲是一个不喜欢权力斗争的人,但是他眼看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两方势力决斗,认为可以借助其中的一方势力,壮大自己从中得利。

于是他就先借助太平公主的力量,背着父亲李旦干起来大事,而且说的慷慨激昂,好像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社稷和君王父亲着想。

旧唐书: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归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安可先请,忧怖大王乎!若请而从,是王与危事;请而不从,则吾计失矣。

于是杀韦皇后,扶相王登皇位,史称唐隆政变。

随后李隆基被改封为殿中监,兼知内外闲厩、检校陇右群牧大使,押左右万骑,进封平王,同中书门下三品。

掌握了军政大权。

这个时候唐睿宗就要立皇太子了,第2次登基的唐睿宗皇帝之位,完全是儿子李隆基血战而来的。

对,本来按道理按嫡长子的继承制度,李隆基的兄长宋王李成器应该为太子。

但是里程器知道李隆基这个人不仅有本事,而且现在的政权和军队都由它控制,即便自己成为了皇太子,有一天他也可以同样发动政变夺取皇位。

于是李成器懂事:

成器辞曰:“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累日涕泣固让,言甚切至

再加上许多功臣因为和李隆基一道参加,消灭了为皇后的势力,所以都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

李隆基也就顺理成章成为皇太子,由于唐睿宗李旦对于政事方面没有什么太大的天赋,所以就越来越依赖太子李隆基。

这时候的太平公主,就觉得自己的权力越来越受到太子的制约,派人积极向李旦谗言,言说太子李隆基有异志。


新唐书:延和元年,星官言:“帝坐前星有变。”睿宗曰:“传德避灾,吾意决矣。”七月壬辰,制皇太子宜即皇帝位。

但是让太平公主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哥哥根本就没有当皇帝的志向,听说太子有意异志,他开心不已,直接把皇位禅让于太子李隆基,放弃了国家大事的权力,自己去当了一个逍遥的太上皇。

随后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除掉妨碍自己的太平公主和其党羽。

新唐书:太上皇诰曰:“朕将高居无为,自今后军国刑政一事以上,并取皇帝处分。

由此开创了开元30年的唐朝的最鼎盛时期,开元盛世,成就玄宗人生的辉煌时刻……


韦庄谈史


事实上李旦的皇位也是李隆基给打下来的,所以他传给李隆基是大势所趋。

李显在位时,韦后专权,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但是因为有李显在,所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隐忍未发。李显一死,两人就联手把韦后和安乐公主干掉了。



李显死后,李显的儿子被杀死,一时没有合适的皇位继承人,李隆基就跟太平公主把李旦扶上了台。李旦从一开始就是个傀儡皇帝,他没有决定过任何一件事,看到文件,先让太平公主批示,再让李隆基批示,最后自己盖章完事,典型的橡皮图章。



很快李隆基跟太平公主矛盾激化,太平公主让李旦把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废掉,立老大为太子。李隆基是老三。结果老大也是人精,死活不干,非要让给老三。李旦一看要糟,直接把皇帝让给李隆基,自己当了太上皇。



李隆基当了皇帝,立马下手把太平公主灭了。太平公主躲在终南山给李旦捎话,希望李隆基留一条命,李旦跟李隆基求情,李隆基一口拒绝了。

所以李隆基的皇位是自己干出来的,不是李旦传的。


唐风宋月


这个问题,你要知道李旦怎么登上皇位的,就不会这么问了。

李旦第二次怎么登基的呢?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驾崩。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改元唐隆,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及其党羽,太平公主亲自把皇帝李重茂拉下皇帝宝座,李旦重新登上皇位。

可以说,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拥立的李旦了。

而李旦实际上是一直有一个太子的,那就是李成器,

文明元年(684年),李旦第一次做皇帝,五岁的李成器被立为皇太子,

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李旦被降为皇嗣,李成器太子就成了太孙。

总的来说,李旦再次登基了,太子也应该是李成器的。

但是,李成器这人非常聪明,知进退,知道自己斗不过李隆基,即使自己做了太子,也绝活不过三集,还不如成人之美,退位让贤。

李成器辞让说:“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太平时节就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的。若处理不当,就海内失望,这不是国家吉祥事。臣斗胆以死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李成器成天涕泣坚决辞让,言语很恳切。当时,诸王和公卿也说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适合做储君。李旦很赞赏李成器的心意,就同意了。

这样,李隆基就成了太子了,李成器都推辞了,其他人还哪敢争?

当然,李成器即使当了太子,也不好做,李旦自己皇帝都做不下去了,做了两年皇帝,712年就提前禅让给太子李隆基,自己去做太上皇了。

为什么不好做?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人势力太大了,七个宰相,五个是太平公主的人,两个是太子的人,皇帝说话像放屁,成了橡皮图章,

李隆基提前做了皇帝,他也做不下去了,朝堂太平公主说了算,上面还有个太上皇。

于是在713年,也就是登基第二年,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软禁太上皇,李隆基才掌握实权。

如果李成器做了太子,下场是什么?想想看。


南朝四百八十寺


唐睿宗李旦,大唐盛世的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之父。李旦前后登基两次,却又两次让出皇位,在位一共八年,可真正掌权仅有两年的时光。

李旦初登皇位,作了母亲武则天上位的垫脚石

李旦在武则天所出的嫡子中排行第四,是老幺,上面三位兄长李弘、李贤、李显都资质不凡,按理说李旦是与皇位无缘的,可是造化弄人,他摊上了一位敢于向世俗发起挑战、敢和天下人叫板的母亲,最终被裹进了权力漩涡的中心。

唐高宗时期,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却意外猝死,之后次子李贤被继立为太子,因为谋逆罪名被贬黜、被迫自尽,唐高宗身体一直有恙不怎么管事,两位太子相继去世后,朝政大权落到武则天手里,也因为如此,很多人都认为李弘与李贤之死都与武则天有关。

唐高宗去世后,时为太子的武则天三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摄政,李显一心想要亲政,遂提拔自己的岳父与母亲分庭抗礼,被武则天废黜皇帝尊号,贬为庐陵王,再这样的背景下,李旦才被扶上了皇位。

武则天不甘心做皇太后,一心要做女皇帝,扶持儿子也不过是为了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让儿子禅位给自己,显得皇位来得正,李旦深谙局势和母亲的心思,登基半年后便识相的退位让贤了。

李旦再度登基,成了儿子李隆基上位的垫脚石

武则天晚年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将被贬为庐陵王的李显再次扶上皇位,此时的李显已经被母亲磨平了斗志,复位之后朝政大权落入了皇后韦氏手里,眼看韦后想做武则天第二,为了制止悲剧再次上演,李旦之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将李旦再次推上了皇位。

再次登基的李旦虽然不用做别人的傀儡,但是他性格软弱,手里的势力也不强,压制不住因为拥立之功、势力越来越膨胀的妹妹太平公主及儿子李隆基,所以每有重大事件李旦都要问问太平公主的意见、再问问李隆基的意见,意见统一了再去办。

李隆基功高、以及势力党羽众多,令李旦在立嗣问题上犯了难,因为按照祖制应该立嫡子李宪为太子,现实中李隆基的功劳不立太子不足以酬谢,况且人家现在比他皇帝老子还有实力,得罪不起,最后是李宪识时务的主动上书,推举李隆基为太子“国度安则先嫡长,国度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绝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李旦也就顺水推舟,立三子李隆基为太子。

剿灭韦氏集团,李隆基居功至伟

武则天老年时期因沉湎享乐,对朝政的控制力逐渐下降,两个男宠却开始插足朝政,君臣关系不稳,政权陷入动荡,人心不稳,在这种前提下,爆发了神龙政变,太子李显重新登上帝位,李氏王朝夺回。李显复位后,立韦氏为后,又让她参与朝政,加之安乐公主和武三思,韦后竟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后韦后临朝称制,妄图重演武后故事。

李隆基私下召集智勇双全之士,谋划匡复大唐社稷,且他一直与军中交友甚好,太宗时期选拔官户和蕃口中骁勇善战的人员建立的百骑,发展到李显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万骑,对万骑兵中的豪杰之士也都深相结纳。

李隆基后与太平公主及其子卫尉卿薛崇简等人策划先行举兵发难,一举铲除韦氏集团,由于韦博对万骑兵的打压,引起了万骑兵的怨恨,李隆基便趁此暗示陈玄礼等人应当产出韦氏集团,两人听闻之后精神振奋,愿誓死效力。

后李隆基进入禁苑,并说服钟绍京已禁军倒伐,加上羽林军将士欣然从命,葛福顺等人攻入宫中,李隆基率兵守在玄武门外,飞骑兵将韦后斩首,并把首级献给李隆基,安乐公主也被士兵斩杀。后又收拾了上官婉儿和韦家的亲属徒党,自此结束了韦后集团控制朝堂的状况,李隆基居功甚伟。

姑侄斗法,李隆基实力碾压太平公主,坐稳了大唐江山

势力日益庞大的太平公主也想效仿母亲做女皇,便散布流言诋毁李隆基,声称“太子并非皇帝的嫡长子,不应当被立为太子”并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很多耳目。先天二年,太平公主预谋政变,欲以羽林军和南衙兵的力量起兵夺权,此前,李旦已经将皇位传与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李隆基为了彻底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假传召见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窦怀贞等人,引五百羽林军诛之。后太平公主逃入山寺,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她自己的家中。从这之后,李隆基不仅为李家江山铲除了隐患,更是正是掌握了朝中大权,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皇帝。

李隆基能以庶子的身份顺利继承皇位,靠的就是才能出众且在军中的威望甚高。早在李旦、太平公主、李隆基共同策划唐隆政变之时,李隆基就因为联络长安城内主要军队将领的任务深入军中,结交了大量军队将领,并且跟大军打成一片,树立了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也是因为这点,在李旦第二次登基之后,李隆基才顺利得到了太子之位。


史论纵横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按照常理他既非嫡又非长,太子、皇帝轮不到他坐,但那是正常情况下,如果情况不正常,可就一切凭实力说话了!

李旦本人并无突出才干,能当上皇帝纯属命好。

第一次登基是母亲武则天拉来充数的,第二次登基是儿子和妹妹发动政变把他推上台的——自己的皇位都是儿子李隆基弄来的,他要是把皇位传给长子或次子,他们敢要吗?李隆基能答应吗?

其实李旦第一次登基时封的皇太子是嫡长子李成器,等李旦被降为皇嗣后,李成器就成了皇孙,又封藩王。

李旦第二次登基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立谁为皇太子。李成器非常识趣,他知道父皇能登基是因三弟李隆基打倒了韦氏集团,所以死命推辞,坚决不当皇太子,推荐李隆基当。

李隆基也不当,一再说你是皇后所出,又是大哥,你当最合适。李成器痛哭流涕,仿佛当皇太子会要他命似的——还真有可能!哭了好几天,李旦终于表示你说得有道理,皇太子应当要让有大功者当。

他们这么讲道理,李隆基也不能不讲礼数,推了好久才同意。

。。。。。。这父子三人演技都棒棒的,奥斯卡欠他们小金人。这一出父慈子孝、兄弟情深的大戏看得大臣们感动无比,相当配合,广为传颂。所以民间都知道了皇室多么的融洽,绝不可能发生前几朝那种骨肉相残的事,民间传为美谈。

太子之位确定,李成器才算是松了口气,小命总算是保住了。此后一直自律自省,63岁寿终正寝,谥号“让皇帝”,很直白。

李隆基一直是李旦六个儿子中最优秀的,从小就英勇果敢,多才多艺,武则天和太平公主都很喜欢他。哪怕被幽禁宫中七年,也没有就此颓废,而是养成了谨慎小心、有把握之后又能立即行动的性格。

诸侄子中,太平公主最欣赏的就是他。所以姑侄俩才能在中宗李显去世后、韦皇后及其党羽专权时联合起来反击,史称“唐隆政变”。

只是李旦继位后非常信任太平公主,有什么事儿都喜欢问她的意见,损害了李隆基这个皇太子的权益,姑侄俩的矛盾越来越大,李旦夹在两人中间焦头烂额,他既管不了妹妹,也管不了儿子,索性退位。

李隆基登上皇位后拥有了更大的权利,经过一系列布置赐死了太平公主,他的江山,这下才算是稳了!在贤臣辅佐下开创了“开元盛世”,可称一代明君!

可惜晚年昏聩了。宠爱杨贵妃不算什么大错,但宠信暗藏祸心的安禄山就不应该了!结局很凄凉,但并不值得人同情。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李旦之所以传位给李隆基是有原因的:

一、李旦的生活经历:

 李旦,公元622年(龙朔二年)生于长安城蓬莱宫含凉殿,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个儿子,也是武则天最小的一个儿子。同母哥哥有李弘、李贤、李显三人。李旦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幼年时期非常得宠。刚出生没多久就被封为殷王,以后又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等职,不久又陆续被封为豫王、冀王、相王等。

李旦虽然非常得宠,但他不幸生于帝王家,不得不被裹挟着参与到残酷无情的政治斗争中。从他幼年起就陆续目睹了三位兄长一个一个被亲妈武则天毁灭的全部过程,李弘莫名死去,李贤被逼自杀,唐中宗李显被废,儿子被毒杀。这宫廷斗争的残酷对于成长中的李旦都是一幕幕血的教训,逐渐的他学会了明哲保身,退让自处的生存哲学。活下来才算第一要务,否则人没了,皇位再好有啥用。

李旦一生中总共让皇帝位三次,这在古往今来的帝王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22岁时,唐中宗李显被废后第二天,李旦就在母后武则天的安排下登上帝位,名号睿宗,而由武则天临朝称制。李旦担任的就是个傀儡皇帝。待在深宫中,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问,政令全由武氏发出,朝政全由武氏把持,不敢表达任何政治观点,唯一能说的就是:照母后懿旨办理。

 

垂拱二年,在一班李唐老臣不断的鼓噪下,武则天假惺惺的颁下诏书,说要还政给李旦。李旦当然知道自己的亲妈肚子里的小九九,果断拒绝此举,心里暗骂:这帮老不死的想要本王的小命啊,我不知道亲政好啊。我亲政命就没了,当我傻啊,不玩了!果然这亲妈就夸了李旦乖儿之后毫不客气的继续把持朝政。

 

过了没几年,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武则天给自己起个新名字“曌”。还让拥戴自己的马屁精们拼命上书,准备登基。李旦智商多高啊,一看就明白:妈呀!你这是要干哈呀,我爸都不在了,你和谁日月凌空啊,得,我靠边站,您老往天上走。

李旦果断上表,请求母后大人当皇帝,还恳求赐他“武”姓。李旦这伏低做小的功夫也是没谁了,连自己的皇姓都不要了,只求保命。公元690年,武则天假意推脱几次之后就荣登大统,改年号“天授”。给李旦改名武轮。皇位没了,名姓也没了,这皇帝当的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啦。

 

第三次让位,就是延和元年(公元712年)李旦让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

 

纵观李旦的一生,两次登上皇位,三让天下,在位不过短短八年,他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平衡周围复杂的关系了,从他改自己的年号为“太极”就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态。他不是有唐一朝最有名的皇帝,却是太极打的最好的皇帝。在血雨腥风你死我活的皇权争夺战中能够毫发无损的善其一生,李旦圆融甚至有些狡狯的保身哲学起了决定性因素,如果他稍微有一点点漏洞,等待他的即是致命的绞杀。

二、李隆基的太子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李隆基最大的功劳就是在唐隆元年(公元710年)与太平公主一起策划的政变中,率领家兵和禁军攻入宫中,杀死专权的韦后和安乐公主,重新拥立李旦复位。按照长幼有序的规则,原本应该是李旦的长子李成器做太子,但很明显李隆基是大功第一。

这时候,我们的李旦皇上就又施展出了他绝顶的太极功夫,他既不想看到骨肉相残的惨剧在自己的儿子中重演,也不想让立下大功的李隆基失望,他用各种纠结犹豫暗示自己的长子李成器主动让贤,李成器可能也是得到了其父的耳濡目染,提出把皇太子的位子让给了三子李隆基,最后当然是皆大欢喜。

李旦不仅保证了自己的善终,也没有在皇位争夺战中让自己的儿子们反复厮杀,也是在皇权斗争中的一种智慧。所以他在唐代几十位皇帝中,可算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帝吧。


阿紫海南


可以说,唐高宗李治和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两位帝王生的四个儿子,都没有继承父母的任何优秀基因和优点,四个儿子都是无能之辈。但应该说,这里面最有福的就是唐睿宗李旦了,他一生”三让天下”,一让皇位于母后武则天,二让太子位于兄长唐中宗李显,三让皇位于儿子唐玄宗李隆基。这就在于李旦不想当 皇帝,二是因为李旦有自知之明。从父母,兄长等人为了帝王之位彼此杀戮,让他自己饱受刺激,使得他无时不刻在躲避帝王之位,而作为两位皇帝最嫡系的血脉,帝王之位还是落到了他的头上,这也许最大讥讽吧。

在兄长唐中宗李显驾崩以后,韦后乱政。李隆基发动政变,“逼迫”李旦二次登基,(李旦第一次登基做了6年天子)原本想当一辈子逍遥王的李旦在48岁二次登基,这也是他唯一一次真正掌控权力的时期。但时间只有两年,而这二年他做的就是选择太子,李旦是真心实意不愿意 做这个皇帝,他也知道他能力不够。但谁为太子,这确实很让李旦为之头疼。

李旦一生有六个儿子,成人是五个,即李宪(李成器),李捴(李成义),李隆基,李范,李业,从封建宗法和儒家伦理来说,李成器应该为太子,但皇家问题显然不是这么考虑的问题,自己的祖父的李世民,父亲李治,包括自己都不是长子继承,在皇家实力,后台,利益集团这些综合考量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应该说,由于李世民开启了不好的先例,属于“政变上台” 到李旦登基以后,玄武门已经发生四次“政变”非法 换皇帝了,而 现在李旦所处情况与李渊情况很像,长子李成器就是李建成,三子李隆基无疑就是李世民了,而且李世民政变是为了自己当皇帝,李隆基发发动政变却让自己老爹李旦当了皇帝,也就是说 ,李旦 的皇帝是李隆基“给 ”的,他的合法性是李隆基创造的,如果李旦不将太子之位传给李隆基,而是基于法统给与长子李成器。以李隆基的性格绝对可以发动二次“玄武门 之变”。李旦是绝对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们 手足相残。

太平公主只因提议让 长子李成器为太子,但却死于侄子李隆基之手,自己这个三儿子李隆基手段之狠毒,决绝让懦弱的李旦深感不安和震惊,所以李旦做了最不可能的决定,自己提前退位,“自愿”退位当太上皇,让太子李隆基登基,而自己此时在位不过两年。五十岁的李旦绝对是春秋正盛。如此知进退、明得失而且克制而自省的人,实在是非常的令人佩服。有唐一代,三位太上皇,李渊,李旦,李隆基。但最幸福的就是李旦了。

同时,长子李成器身为嫡长子,也是个知趣明白人,他自知没有这个弟弟优秀,怕自己成为第二个李建成,在这种情况下,于是便做顺水人情,将太子之位拱手让与李隆基,属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李成器死后有 “让 皇帝”谥号。也算名至实归 。

纵观李旦一生,无任何功绩可言,也无任何可以青史留名的大事,但面对在至高权力面前,这份当退则退不贪恋权欲的冷静,自制和谦和,可以说在封建历史上几乎是没有的。李旦的庙号中的睿字可谓恰如其分,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当舍则舍,当断则断的果断让人钦佩和英明。而且 李旦的让位根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可以说,李旦是最大赢家。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