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女性强势到爆,究其原因,一切源自鲜卑族遗风

1. 初唐的连环“女祸”

中国历史上不乏太后、皇后干政的现象。但初唐时期,连续涌现了好几位野心勃勃、誓要角逐最高权力的巾帼,搁在中国古代这一切都是反常的,这一切都不像偶然...

655年,唐高宗李治在长孙无忌等大臣一片的反对声中,册封武则天为皇后。最初的几年,李治还大权在握,没多久他的老毛病"风疾"又犯了,无奈之下,便把朝政交给老婆操持。武则天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很快弄得李治大权旁落,与高宗并称"二圣"。三十年后李治病逝,他的权力早被架空了,六十八岁的武则天没有退休,她早就扫清一切障碍,就等待今朝以女皇的身份君临天下。

再过了十几年,女皇退位了、病逝了,跟老公李治合葬,江山社稷又回到李唐皇室。事件没有告一段落,女性第一次坐上龙椅产生了涟漪效应,她们意识到"没有不可能",她们要乘武后之风直上青云。

继位的唐中宗李显跟李治一样怯弱,很多事情折腾着他。最让他不安宁的是,老婆韦后权力欲膨胀,女儿安乐公主叫嚣要当皇太女。

母女俩疯狂卖官鬻爵,扩张势力,史称"墨敕斜封官",李显眼睁睁看着,深感不安却无能为力。710年,韦后母女终于下毒手,合谋鸩杀唐中宗。大唐要踏入同一条河流吗?但这一次韦后的阴谋没有得逞,李唐宗室经一事长一智,真命天子——李显的侄子李隆基,挺身而出领兵铲除韦后与安乐公主,以及一众党羽,拥立父亲李旦,是为唐睿宗。

初唐女性强势到爆,究其原因,一切源自鲜卑族遗风

宫廷阴谋还有结束,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也想过把皇帝瘾。她明面笼络讨好哥哥,暗地里削弱哥哥与侄子的权力。套路用多了就不灵,机智的李隆基,再次嗅到危险的气息,率兵迫使姑姑太平公主自杀。

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武韦之祸"终于落幕,为初唐划上了感叹号。如此一个女强男弱,阴盛阳衰的时代,是信奉男性权力的人不愿意提起的。对于李唐皇室,这段历史是一场血腥的杀戮,一段不堪回首的耻辱。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找不到一个相似的时代,女性对权力拥有膨胀得爆炸的野心。

同一历史事件,会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变迁,而得出不同的价值判断。

近几十年来,史学家对这段历史有新的见解,初唐"女祸"是女性意识(Feminine consciousness)的觉醒女性意识简单来说,就是拒绝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质疑甚至颠覆男性权力;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表达女性的生命价值。

唐朝是一个女性非常友好的朝代,历史学家以此证明唐朝的开放豪迈。初唐的一系列事件,更为女性难得发挥政治才能,提供了舞台。女性意识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究竟是什么因素刺激了女性意识,导致了初唐涌现那么多英雌?

私以为从时间上追朔,初唐的女性意识是来自塞外的鲜卑族。

2.中原文化之躯,鲜卑文化之血,造就隋唐

众所周知,隋唐是继承鲜卑人的政治遗产建立起来。

道统是北魏——西魏——北周——隋——唐。

陈寅恪形容为"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即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也就是说,没有鲜卑人,就没有焕然一新的中华第二帝国。

初唐女性强势到爆,究其原因,一切源自鲜卑族遗风

古代皇室贵族历来有追认祖宗的习惯,使家族的面子更添光彩。唐朝李氏追认西凉的武昭王李暠为祖先,李暠又追认西汉大将军李广为祖先。但是唐朝的一些鲜卑特色,使得后人怀疑李氏非汉人。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就断言:"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明代大学者、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说的更直白:"唐乃夷狄,非中国人"。可见"李唐胡人血统论"的出现不会晚于宋代。

近代经过陈寅恪考证,唐代李氏的祖先应该是赵君李氏的破落户,血统上属于汉人。但毕竟李氏几百年前跟随拓跋鲜卑打天下,世代与鲜卑人通婚,所以家族一直沾染浓厚的鲜卑气息。

就拿朱熹所指的"闺门失礼之事"作为例子。说武则天本来是太宗李世民的才人,然后又嫁给高宗李治。"儿子"在父亲去世后,娶了"母亲",是严重违背儒家的伦常道德。尽管后来武则天当上皇帝,但很多人都羞于提起女皇这段黑历史。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就抓住这段丑闻大骂:

"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不过也有人认为,"父死,妻其后母"本来是鲜卑人习以为常的风俗。武则天与李治的婚姻是依鲜卑文化办事。爱情没有理由,但以鲜卑人的风俗来解释,至少为我们打开思路。

初唐女性强势到爆,究其原因,一切源自鲜卑族遗风

那么,鲜卑文化对隋朝、初唐还有多少影响力呢?跟女性意识有什么关系?

3.鲜卑族的女性地位,持续影响到初唐

鲜卑是来自大兴安岭的游牧民族,到东汉才见于史书的记载。鲜卑人本来是匈奴人的附庸,他们为了摆脱匈奴人,跟汉帝国联盟。经过多次鏖战,北匈奴人被打得稀里哗啦,溜走了,鲜卑人趁机占据了他们的生存空间,雄踞蒙古草原。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鲜卑族有三拨势力——宇文鲜卑、慕容鲜卑、拓跋鲜卑,相继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其中拓跋鲜卑笑到最后,统一中国北部,建立北魏。

来自草原的鲜卑人,文化习俗自然跟汉人不一样,最大区别是鲜卑人还残存着大量的母系社会风气,诸夏早在几千年前就进入父系社会。当然以现代男女平权的角度,不能说汉族比鲜卑族更先进。

初唐女性强势到爆,究其原因,一切源自鲜卑族遗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进入中原的鲜卑人,从游牧转变为农耕,从氏族部落逐渐转变为宗法社会。北魏的孝文帝还在众人的反对下,进行汉化改革。北魏也使用儒术移风易俗,但文化习俗属于集体无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所以相对南朝,北魏女性较少受礼教的约束

公元4世纪初,北魏朝廷爆发了一场世纪大审判——兰陵公主被驸马爷家暴流产致死案。在审判过程中,代表鲜卑文化的门下省主张公主第一身份是皇帝女儿,所以驸马是谋反;代表儒家汉文化的尚书省主张公主第一身份是妻子,所以驸马不过是堕杀亲子。控辩双方展开激烈的争论,堪称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的碰撞,最后在灵太后判定门下省胜利。这场审判由于皇权的拉偏架,鲜卑文化取得对儒家文化的胜利,对"妻以夫为纲"作出否定

鲜卑女性地位高,首先体现在夫妻相对平等,妻子"好妒"成风。《颜氏家训·治家》提到鲜卑人夫妇之间直呼姓名,妇女对待丈夫不用汉人那一套"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北魏女性的妇德就是"父母嫁女,则教之以妒;姑姊逢迎,必相劝以忌。持制夫为妇德,以能妒为女工。"

"持制"丈夫、管好丈夫才是妇德。因此,汉人纳妾被认为天经地义,作为妻子的应该包容体谅。鲜卑女性恰好相反,谁管不住老公,谁就没有妇德,所以鲜卑贵族很多都保持着"一夫一妻"的婚姻

隋文帝杨坚就是一位妻管严。他的妻子独孤皇后是鲜卑人,两人在十多岁时就成婚,婚后恩爱有加,但独孤皇后对杨坚的感情生活管得非常严。有一次,杨坚临幸了一位宫女,消息不知道从哪里走漏,独孤皇后采取报复性行动,命人把宫女杀了。杨坚一气之下,策马躲到宫外的山谷,与妻子冷战,待朝廷大臣苦口婆心劝告,才回到宫中。杨坚叹息自己贵为天子,竟然不得自由。独孤皇后与隋文帝有势均力敌的爱情、门当户对的婚姻、并驾齐驱的地位,所以朝廷的大臣把夫妻俩并称"二圣"。

武则天与李治也是并称"二圣",这明显是仿效独孤皇后。武则天与李治曾爱得如漆似胶,但她以更狠毒的手段杀戮一个个妃嫔,甚至大权在握之时,限制李治册立妃嫔,禁止李治与其他女性生育后代,实现"一夫一妻"制。武则天毕竟不是贤惠的独孤皇后,她的目标是皇帝,两人的爱情最终在血腥的宫廷斗争消散得影无踪。

如果我们细心留意,更可以发现,初唐的不少官员都怕老婆,宰相房玄龄、兵部尚书任瑰、御史大夫裴谈...怕老婆成为蔚然壮观的风气,绝对是鲜卑遗风所致

初唐女性强势到爆,究其原因,一切源自鲜卑族遗风

鲜卑人女性地位,还体现在"母权"的权威。《魏书》记载鲜卑人:其"性悍,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己为种,无复报者故也……故其俗从妇人计,至战斗时,乃自决之。"

"其俗从妇人计"是说女性在家族里有绝对的权威,遇到大事要商量,都要听从女长辈的建议。

但前一句"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则有点骇人听闻。儿子敢杀父亲、兄长,但绝不敢伤害母亲。因为一旦作出伤害母亲的举动,母亲娘家是会为采取血亲复仇,会引发部落之间的战争。父亲的家族反而才是外戚,这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一大区别。

韦后与安乐公主一起鸩杀唐睿宗,除了一个要当女皇,一个想当皇太女,有共同的利益之外,会不会也受到鲜卑人"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的影响呢?这一点非常值得玩味。

鲜卑的女性地位,还体现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颜氏家训》就记载了鲜卑女性追求自由恋爱,不会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后也依然出门社交,为儿子求官职,为丈夫打官司伸冤,抛头露面是鲜卑女性的常态。庙堂之上,短暂的北魏出现了好几位参政的太后。例如冯太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政治家。她战略眼光卓越,在强敌环伺下,审时度势与柔然、高丽、吐谷浑结好,集中力量对付南齐。对内还支持孝文帝推动的"太和改革",政治智慧完全不在男性之下。

灵太后也临朝听政长达十几年。值得一提的是,灵太后临朝自称"朕",她下达的命令叫"诏书",大臣称她为"陛下",甚至灵太后还亲自主持祭祀大典。这些都意味灵太后俨然就是皇帝,就差没捅破那层纸,否则中国历史第一位女皇帝会提前一百多年出现,甚至会改写历史。

初唐女性强势到爆,究其原因,一切源自鲜卑族遗风

初唐的女性意识觉醒,根源在女性地位更高的鲜卑文化。

鲜卑人在女性干政的许多细节都开了先河,武则天不过是继承了灵太后、独孤皇后的传统,辅以野心权谋,把事情做到极致,"发扬光大"。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是诞生在鲜卑文化的土壤上。

"珠玉在前",之后的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也照葫芦画瓢、步步为营,要成为第二位女皇帝。不过武后杀戮太盛,给了唐朝李氏一个血淋淋的教训。李隆基没有让历史重演,年轻时的他清楚"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遂把威胁在萌发时彻底扼杀。

随着鲜卑遗风逐渐消融,历史又回到了"正轨"。

拓展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