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城百姓故事丨一家受助不忘感恩 三人志愿捐献遗体

日前,穆棱市下城子镇仁义村左玉昌一家三口因遭遇交通事故和重病困扰,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当地政府部门和爱心组织向他们伸出援手,帮他们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为感恩他人回馈社会,一家人决定集体捐献遗体——

穆棱市下城子镇仁义村左玉昌身患喉癌,老伴身患糖尿病综合征,他的儿子又在几年前发生车祸,造成腿部残疾。一家三口治病欠下不少外债,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在当地政府部门和爱心组织的帮助下,一家人的生活状况有了好转。从此,一家人产生了一个念头,一定想办法做点什么感恩他人回馈社会。11月4日,一家人在村干部的协助下来到穆棱市红十字会,郑重填写了“黑龙江省遗体(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表”,待到生命的终点,将遗体和眼角膜全部捐献出来,以此传递爱心,延续生命。

雪城百姓故事丨一家受助不忘感恩 三人志愿捐献遗体

在穆棱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指导下,一家三口左玉昌(左一)和儿子及老伴填写“黑龙江省遗体(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表”

困难重重,家中接连遭遇变故

左玉昌和老伴是仁义村一户普通的农民,生育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10多年前,刚结婚两年的大儿子遭遇车祸离开了人世,2011年,二儿子开车运输途中又遭遇交通事故,在雪地里昏迷了3个多小时才被人发现,最后,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一条腿却落下了残疾,已经做了5次手术,如今只能勉强拄拐行走。

遭遇了种种不幸后,本以为这个家庭可以逐渐走出生活的阴霾,可就在几年前,左玉昌和老伴又先后分别患上了喉癌和糖尿病综合征,早已没有多少积蓄的家庭几乎被两位老人的重病给掏空。由于家里已经没有主要劳动力,生活渐渐陷入了困境,他们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

雪中送炭,一家3口感恩社会捐遗体

“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切都会扛过去。”村干部的活给左玉昌吃了一颗“定心丸”,并随即召集村民代表商议救助左玉昌一家的具体办法:有村民“承包”了他家的零活,有村民答应帮忙去镇里买药跑腿,村干部们则负责帮忙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

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下城子镇政府及当地派出所也将左玉昌一家确定为重点精准扶贫对象,帮忙盖起了仓房,并买来上百只鸡雏,帮助他们在自家院里致富。既减轻了生活负担,又有了经济来源,左玉昌欣喜不已,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感谢政府,没有政府的帮助,我们不知道怎么生活下去。”左玉昌喉癌手术后留下了后遗症,声音沙哑,但看他的嘴型家人都知道他在说什么。

左玉昌一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很多帮助,却时常为不知怎么回报而感到焦虑。几天前,他听说捐献遗体(眼角膜),可以用于医学研究或为需要的人带去新生,于是和家人商议一起来到了穆棱市红十字会。了解相关事宜后,左玉昌和老伴、儿子决定捐献遗体,3个人填写了“登记表”,并同时同意捐献眼角膜。

生命如花,让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朴实的一家人,虽身陷困境,但那颗感恩的心却始终在灼灼跳动,深深地感染着身边人。几日前,穆棱市爱心志愿者协会的爱心志愿者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发起募捐倡议,并将筹集的2000元善款送到了左玉昌儿子手中,暂时缓解了他无钱治病的燃眉之急。

“家里现在这种状况,既出不了力,也拿不出钱,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感谢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感恩政府的关怀。”左玉昌的儿子左太林说,不幸的是,他们家遭遇了这么多变故,令人心力交瘁;幸运的是,有这么多人的关怀和照顾,让他们一家倍感温暖。

穆棱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李荣芝说,对于社会来说,遗体捐献对医疗卫生事业有很大的贡献,一户普通的农民能有这么高尚的品格让人感动。他们希望用遗体回报社会,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再生,他们的人生价值在填写“登记表”时得到了升华。

【记者手记】将有限的生命延伸出无限可能

对于一个在农田里忙碌了一辈子的农民来说,60多岁正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时候,左玉昌的生命却画上了一个问号,他的家人也遭受到了病魔的考验,令人唏嘘。然而面对苦难,他们一家人都能坦然接受,并在受助后主动请求在自己去世后将遗体奉献给他人,捐献给祖国医学事业,这是对爱的另一种接力,更是爱的升级。

左玉昌一家3口作出捐献遗体的决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了却一桩心事”的坦然,是多年受助感恩之心的真诚表达,更是闪光品质的折射。捐献遗体,让爱心在奉献中延续,让生命之光生生不息,是左玉昌一家面对重重生活考验的最直接回答。  (邸兰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