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弒父了嗎?從這幾個地方分析,越看越不像


隋煬帝弒父了嗎?從這幾個地方分析,越看越不像

首先聲明,隋煬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昏君,他把父親隋文帝統治下的萬里江山弄垮了,弄民怨沸騰、山河動盪,是個沒得洗的敗家子、二世祖。

明末文人張岱曾罵弘光帝,說他是“漢獻之孱弱、劉禪之痴茞,楊廣之荒淫,合併而成一人”。

可見,隋煬帝之昏庸堪與漢獻帝、劉禪相同。

但是,更多人喜歡把隋煬帝與商紂王並列,說明他在昏庸淫亂之餘,尤為殘暴。

不過,歷史講究事實。

隋煬帝是荒淫殘暴不假,卻也沒必要因為其荒淫殘暴,就要把天下所有荒淫殘暴的事情都往他身上推,比如殺父弒君。

在封建社會,經過統治者及統治階層的鼓吹和洗腦,“殺父弒君”被定為天下第一大惡。

隋煬帝既是荒淫殘暴之君,如果不把這天下第一大惡的帽子扣到他頭上,很多人覺得不甘心。

《隋書》的編纂者其實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肯定隋煬帝是殺父弒君了,但卻多處設伏,以曲筆的方式暗示隋煬帝是殺父弒君了。

這麼一來,其他戲說、演義、評書,乃至現在的影視劇,都大講特講隋煬帝“殺父弒君”的情節,活靈活現,差不多把這件事坐實了。

下面主要就正史上的記載展開來說一下。

隋煬帝弒父了嗎?從這幾個地方分析,越看越不像

《隋書·高祖本紀》裡面的記載四平八穩、中規中矩,非常簡練:“甲辰,上以疾甚,臥於仁壽宮,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寶殿,時年六十四。”

從這段記載可知,隋文帝死前,是預知自己去日無多,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歔欷”,作了最後的告別的。最後,“崩于大寶殿”。

另外,《隋書·何稠傳》還記載有一段楊堅對何稠的叮嚀之語。

這個何稠是當時有名的工藝家,建築家,他與宇文愷參典山陵制度,建造成隋文帝心愛的獨孤皇后的陵墓。

隋文帝在“疾篤”時,緊急召見何稠,鄭重其事交待他說:“汝既曾葬皇后,今我方死,宜好安置。”

接著,生動傳神地勾勒了一個細節:“上因攬太子頸。”即睡在病榻上的隋文帝掙扎著伸出手來,勾著楊廣頸脖,說:“何稠用心,我付以後事,動靜當共平章。”

看看,這是何其恩愛的一對父子。

即從隋文帝與百官流涕話別,向何稠從容交待後事,以及與楊廣舐犢情深的畫面來看,他應該是正常死亡,而不是死於兇殺。

但《隋書·后妃·宣華夫人陳氏傳》卻記載了一件無比詭異、離奇的事情。

大意是說,隋文帝病重期間,在仁壽宮休養,他的愛妃宣華夫人陳氏和太子楊廣一同在他身邊服侍。某日早上,宣華夫人“出更衣,為太子所逼”,因為她貞潔節烈,堅拒“得免”,跑了回來。隋文帝覺察到她“神色有異”,驚問其故。宣華夫人頓時珠淚滾滾,泫然哭訴說:“太子無禮。”隋文帝省悟過來,恚怒道:“畜生何足付大事,獨狐誠誤我!”獨孤即指獨孤獻皇后。埋怨過獨孤皇后,隋文帝呼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說:“召我兒!”柳述等人以為是要傳召太子楊廣,隋文帝趕緊補充:“勇也。”強調是傳召廢太子楊勇。柳述、元巖出閣代擬敕書,然後向左僕射楊素請示。楊素將此事稟報太子楊廣,楊廣遣左庶子張衡入寢殿,驅逐走宣華夫人及後宮同侍疾的一大票人。“俄聞上崩,而未發喪也。”

這一段怪事,初唐趙毅筆記《大業略記》也有記載,情節大體類似,但把宣華夫人陳氏記成了容華夫人蔡氏。

並且,與《隋書·后妃·宣華夫人陳氏傳》中寫張衡入寢殿,“俄聞上崩”中的含蓄不同,直接寫楊廣“召左僕射楊素、左庶子張衡進毒藥”,即是讓楊素、張衡捧毒藥入去,像潘金蓮毒殺武大郎一樣,毒殺了隋文帝。

唐代人馬總的《通曆》記載也有這一段,女主角是陳宣華夫人倒沒有弄錯,但行兇過程寫得更加驚心動魄:“楊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張衡入拉帝,血濺屏風,冤痛之聲聞於外,崩。”

以上三段記載,都出現有太子黨要人楊素。

查《隋書·楊素傳》,楊素果然在其中擔綱了無比重要的角色。

說的是:隋文帝病重,楊素與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等入閤侍疾。當時的皇太子楊廣入居大寶殿,考慮到隋文帝停止呼吸的時間快到了,為了早作準備,就寫信給楊素,詢問處理隋文帝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送信的人昏頭昏腦,竟然把信送到了隋文帝手裡。隋文帝閱信大怒,恰巧,宣華夫人陳氏又衣衫不整地跑了回來,說太子楊廣要非禮她。隋文帝愈加火上加油,發召傳庶人楊勇。太子楊廣與楊素合謀,矯詔追東宮兵士入仁壽宮宿衛,門禁出入,並取宇文述、郭衍節度,又令張衡侍疾。行文至此,意味深長地寫了一句:“上以此日崩,由是頗有異論。”

北宋司馬光編《資治通鑑》,基本照搬了《隋書·帝紀一·高祖下》、《卷三十六·列傳第一·后妃》、《隋書·楊素傳》這三處的記載,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有人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隋煬帝殺父弒君,得了天下,是個勝利者。於是,他鉗制天下人之口,因此很多人不知道他殺了隋文帝。

也有人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李唐滅了楊隋,得了天下,是個最終的勝利者。於是,李唐為了彰顯自己得國之正,他們是以有道伐無道,是在效仿周武王伐紂王,就會惡意抹黑隋煬帝,把隋文帝的善終曲筆處理成死於隋煬帝之手。

似乎,怎麼說都有理。

但是,細思之處,可以從《隋書》裡看出許多疑點。

隋煬帝弒父了嗎?從這幾個地方分析,越看越不像

一個大前提:楊廣共有五兄弟,在他登基之前,太子楊勇、秦王楊俊、蜀王楊秀俱已被廢,楊俊已死,只有漢王楊諒尚在。而楊諒常年在外主持邊防,人畜無害,對楊廣的地位構不成大的威脅。在朝廷之中,權臣高熲、李德林等都已經被排擠,楊素全力支持楊廣。這種情況下,楊廣的地位已經穩如了泰山。實際上,自仁壽四年春起,隋文帝因病退出了政治舞臺,“事無鉅細,並付皇太子”,即身為太子的隋煬帝已成為攝皇帝,他怎麼會謀殺垂死的父親,行此人神共憤的大惡事?

有人說,因為楊廣與楊素密謀的書信誤落入了文帝手中,文帝準備復立廢太子楊勇,所以楊廣狗急跳牆,鋌而走險,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但是,這裡有一個邏輯必須要弄清楚:是因為楊廣與楊素密謀而導致文帝要復立楊勇;還是因為文帝要復立楊勇才招致楊廣與楊素密謀。

如果是前者,根本說不通。

想想看,楊廣的太子位已經穩如泰山,他需要和楊素密謀什麼?

好吧,就算楊廣的腦子有問題,無事找事,明明自己繼承帝位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他還擔心會節外生枝,堅持要和楊素密謀些什麼。

但既是密謀,兩人又都在仁壽宮,犯得著寫信嗎?

一般上來說,密謀之事,出自君之口,入於卿之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除此之外,鬼神都不知。

隋煬帝如果是一個成功的陰謀家,他怎麼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又怎麼會派如此不靠譜的人送信?還把信送到了隋文帝的手上!可能嗎?

這也只能是故事大王在編故事了。

真的,在歷史上無數和政治博弈中,都沒出現過如此低劣蹩腳的情節。

好,也許有人說,不要抬高隋煬帝,他的智商其實很低,他不會搞政治陰謀,他就製造出了這麼一個低劣蹩腳的情節。

但大家也不要忘了,楊廣的合作者可是以老謀深算著稱的楊素!

說楊素智商高,應該不會有什麼人反對吧?

隋煬帝弒父了嗎?從這幾個地方分析,越看越不像

就算楊廣想用這種傳紙條的方式來玩這種驚險的遊戲,楊素也不肯!

所以,“楊廣與楊素密謀的書信落入文帝手中”的神情節根本就不存在。

那麼,是不是文帝惱怒於“楊廣調戲宣華夫人”,急切要用楊勇換掉楊廣,從而招致楊廣行兇殺人呢?

但是,“楊廣調戲宣華夫人”之說就更加站不住腳跟。

宣華夫人是陳後主妹妹,在仁壽四年已經28歲,《隋書·后妃·宣華夫人陳氏傳》記:“晉王廣之在藩也,陰有奪宗之計,規為內助,每致禮焉。進金蛇、金駝等物,以取媚於陳氏。皇太子廢立之際,頗有力焉。”

即楊廣能在與哥哥楊勇的爭儲鬥爭中勝出,是得到宣華夫人的鼎力相助的。

也就是說,宣華夫人和楊廣是有較深的感情交往的。

那麼,在隋文帝病危之際,一則,楊廣不大可能在這關骨眼上向她求歡;二則,楊廣真的是精蟲上腦,控制不住自己,強行向宣華夫人求歡。那麼,宣華夫人應該不可能拒絕,就算拒絕,也不宣華夫人向隋文帝彙報。

須知,宣華夫人已經是28歲的人了,不是未經世事的小姑娘,她當然知道太子就是未來的皇帝,拒絕未來皇帝的求歡意味著什麼?向一個垂死的病人告密以主持公道現實嗎?

隋煬帝弒父了嗎?從這幾個地方分析,越看越不像

退一萬步說,隋文帝真的因為她的告狀,廢黜楊廣成功了,對她又能換來什麼好處?

隋文帝生命垂危,一隻腳已經邁入棺材,當他的另一隻腳也邁進去了,當皇帝的人就是楊勇了。

從楊勇的角度來說,宣華夫人就是他的政敵,因為,當年就是她鼎力幫助楊廣搞倒自己的!

那麼,楊勇上臺了,能有宣華夫人的好果子吃嗎?

而從宣華夫人的角度來說,她告發楊廣,所能得到的,不過是懲處楊廣時出了一口氣而已,此後餘生卻將會是無窮盡的黑暗。

但反過來說,她是楊廣成為太子的有功之臣,楊廣又向她求歡,糟老頭子隋文帝又咽氣在即,她最佳的選擇,就是靠上楊廣這棵大樹啊。

所以說,宣華夫人去向隋文帝告密?不可能!

此後的史實也說明,楊廣登位後,萬千寵愛集中於宣華夫人之一身。宣華夫人後來病故,楊廣“深悼之,為制《神傷賦》”。

隋煬帝弒父了嗎?從這幾個地方分析,越看越不像

從楊廣對宣華夫人如此深情的表現來看,宣華夫人沒有告過什麼密。

既然“楊廣與楊素密謀的書信落入文帝手中”和“宣華夫人告太子無禮”的兩件事都不存在,那就不存在文帝要傳楊勇置換太子的事。而結合文帝在臨終前與百官話別、向何稠託付後事,並“攬太子頸”的記載來看,所謂楊廣被迫狗急跳牆殺父弒君的事就壓根沒有發生。

《隋書》所記是如此之荒謬,則《大業略記》和《通曆》等更不值一駁了。

《大業略記》非但把宣華夫人寫成了容華夫人蔡氏,還將二十一日發喪誤作十八日,足知其所寫依據來自市井流言,並不可信。

《通曆》寫張衡“拉殺”隋文帝,弄出了很大的動靜,“冤痛之聲聞於外”。那麼,這就不是什麼暗殺了,而是明目張膽的宮廷政變,且“冤痛之聲聞於外”,知道的人應該不在少數,但從隋末到唐初,並沒什麼人提起過,反倒是出生於中唐時代的馬總在《通曆》裡濃墨重彩地寫了這麼一筆,殊為可疑。

實際上,那些口口聲聲要以隋為鑑的唐太宗君臣,都沒有誰指控過隋煬帝殺父弒君。

即令是隋末大起義浪潮中,千百萬民眾異口同聲討伐隋煬帝,也沒有人提到過他有過“殺父弒君”。

還有,被《隋書》指控為殺害文帝的“直接兇手”張衡,後來反對隋煬帝建造汾陽宮和謗訕朝政被賜死。唐高祖李淵卻為他平反,並賜給他“忠”的字諡號。

想想看,如果張衡果真是弒君兇手,唐高祖一定會站在君臣綱常倫理的角度對之進行唾棄甚至鞭屍,怎麼可能賜給他“忠”的字諡號呢?

所以,隋煬帝雖然是個昏君,但“殺父弒君”之事,他是真沒幹。

隋煬帝弒父了嗎?從這幾個地方分析,越看越不像

歷史很有趣,隋煬帝糟蹋父業,搞垮大隋王朝的詳細經過,可以查看史學家蔡東藩著作的《南北史演義》。

實際上,除了《南北史演義》,蔡東藩先生還以一人十年之心力著作了《前漢演義》、《後漢演義》、《兩晉演義》、《唐史演義》、《五代史演義》、《宋史演義》、《元史演義》、《明史演義》、《清史演義》、《民國演義》。連同《南北史演義》,共十一部,時間跨度計劃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的歷史,合稱《歷朝通俗演義》。

因為這套書,蔡東藩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是這套書的忠實讀者,他評價這本書:“讀《二十四史》不如讀蔡東藩!一般歷史通俗演義,在過去也曾出版過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東藩先生這一部相提並論的。蔡先生對史料的運用與取捨,採取了相當認真的態度。我認為,這部書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為一般人的讀物,並且也可以作為愛好歷史的人們的參考,因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歷史專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記,倒不如這部演義,隨意翻覽一下,說不定會有提綱挈領的功效。”

隋煬帝弒父了嗎?從這幾個地方分析,越看越不像

可以說,這套書就是民國時期最重要的課外讀本。

當年,這套一經面世,很快就被搶購一空,以至連續發行了四版。

1936 年,該書出版第四版時,江蘇省立南京中學校長張海澄曾函告會文堂說:“《歷朝通俗演義》於中等學校學生文史知識,裨益非淺。特採作課外補充讀物。”

隋煬帝弒父了嗎?從這幾個地方分析,越看越不像

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曾經說:“蔡東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於他對歷史真實的嚴格追求。他寫歷史演義,‘語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節均有歷史記載作為根據;對於文獻中的歧說和模糊不清之處,他常常博覽群書,多方鉤稽,力求找出客觀真相;一時難以作出結論的,就諸說並存;對他認定的史籍中的錯誤說法,就直接加以批駁。可以說,他是在用研究歷史的精神和方法在寫‘演義’。”

有網友讀了這套書,由衷感慨說:不得不說,能把二十四史寫成這種形式,這麼巨大的工程得需要多大決心,對歷史得有多麼的諳熟啊。單憑這一點,就不是現代人能做到的。蔡東藩正八經的科舉出身,這個底蘊就更沒法比了。不過看這套書,如果你把它當《三國演義》看,就錯了。它名為演義,實為正史。除了一些敘述上採用虛構人物對話,其餘全都有據可依。即使是虛構或者來自野史的內容,作者自己的批註裡也明確標明瞭出處。 綜上,沒時間和精力讀二十四史的非專業人士歷史愛好者,讀它足夠了。

隋煬帝弒父了嗎?從這幾個地方分析,越看越不像

在我看來,的確,讀了這套書,基本就算骨灰級的歷史愛好者,什麼歷史劇亂編還有朋友瞎說歷史,你一眼就能判斷出來。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理工大學的精裝禮盒版,將蔡東藩先生的十一部書再加許廑夫先生精心著作的《慈禧太后演義》,合訂在一起,成為了十二部,這個版本的裝幀最好,都是全新修訂無刪減版本的,團購價是165,絕對超值,平均每部13元多一點,是專門拿到頭條做活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