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歲孩子出國留學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看看這12條再決定

現在送未成年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很多,

孩子年齡主要集中在12-16歲。

那麼,“這個年齡送出國,到底合適嗎?”

“出國留學對未成年孩子而言究竟有哪些利弊?”

經常遇到父母來詢問此類問題。

我想說,無論是否陪讀,少年留學生都將面臨以下12個利弊,

根據自家孩子的性格特點,以及留學國家的具體情況,

權衡好這12個利弊,再做決定,或許能相對更合理。

12-16歲孩子出國留學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看看這12條再決定

先來看看“少年留學”的優點

“少年留學”就目前來看,主要有兩個年齡段:

小學畢業,12歲,出國讀初中,

初中畢業,16歲,出國讀高中。

高中畢業出國讀大學的,因孩子已成年,本文不做討論。

小學或小學之前就去國外讀書的,也不做討論,因為:

  • 年齡太小,往往都是移民等全家遷徙到另個國家生活的性質。
  • 跟隨家長出差,短暫地在國外讀1-2年書,不屬於長期留學。
  • 真正從小學就出國留學的人數非常少,沒有參考價值。

明確了年齡段——12-16歲,

接下來看看,這個年齡段出國留學的優勢在哪兒?

我總結了6大優點:

1,更容易融入當地生活

未成熟的孩子,他們頭腦中固化的觀念比較少,更容易接納新事物。

無論是當地孩子,還是留學孩子,年齡越小,相對來說,心態更開放,更容易接納對方,有利於留學孩子融入當地生活,開拓朋友圈

朋友圈越大,信息量和機會就相對會更多一點。

2,語言優勢更明顯

學習新語言,一定是需要大量記憶的,

無論多高明的辦法,都需要同時伴隨背誦,才能真正學好一門語言。

而相對成年人,未成年的孩子,記憶力更好,學習語言的壓力相對來說也就更小。

3,開闊眼界

人的成長,離不開各種外部刺激,年齡越小,刺激越多元,成長的就越迅速

馬雲說:不要把年終獎存起來,出去旅遊,帶孩子去看世界,這筆錢才會更有價值。

旅遊的眼界尚且表淺,

留學,則更是深度體驗,除了人文地理,還能吸納國外的思想、邏輯、處事方法等。

12-16歲孩子出國留學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看看這12條再決定

4,培養獨立和堅毅的品格

孩子出國後,不管父母有沒有陪讀,他都需要獨自面對,並解決一些不同以往的狀況。

而這能大大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精神

而在處理挫折的過程中,還能錘鍊出孩子堅毅的品格

5,更能體會到彼此尊重

國外一般比較注重隱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邊界,這會讓人感到自己被尊重,而這恰恰是12-16歲青春期孩子的需要。

相對而言,國內父母們將看孩子日記視作常規操作,就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

一個被尊重的孩子,才能以己度人,尊重他人。

6,學會包容

我們傳統文化,比較推崇中庸,不太接受標新立異。

而這在國外,就不太是個問題。

金星曾表示:自己在國內時,受盡指手畫腳、冷眼嘲諷,她本已習慣如此。直到她出國後,才發現,自己也可以是個“正常人”。

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比較容易學會包容不同想法,不同表達方式,而不是自以為是的直接否定別人的不同觀點。

12-16歲孩子出國留學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看看這12條再決定

“少年留學”的缺點又有哪些呢?

“少年留學”的優點有6條之多,是不是就可以毫不猶豫的送孩子出國讀書了呢?

先別急,看看我對“少年留學”的缺點總結。

“少年留學”的最大弊端,在於安全問題。

即使是寄宿學校也不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安全問題並不只是身體上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我會著重從心理角度闡述“少年留學”有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同樣也是6條:

1,缺乏歸屬感

從長相到口音,再到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少年留學生們很快就會意識到,

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不可能徹底成為當地人。

曾經看過一個老外的採訪,他少年到香港,此後在香港生活了50年。

他說他覺得自己已經是香港人了,但香港人卻仍認為他是老外。

而當他回到自己國家時,他感到自己更像個遊客,沒有朋友,不習慣祖國的飲食……

歸屬感的缺乏,在ABC孩子中很普遍,而少年留學生,也是一個重點人群。

2,身、心的安全感都是不足的

身體上,對於少年留學生來說,不敢生病,因為看病比較麻煩。

心理上,覺得自己無依無靠,這種感受,讓少年留學生縮手縮腳,反而容易遭遇校園霸凌

臺灣著名主持人胡瓜的女兒小禎,是個性格挺潑辣,氣場強大的女孩。

在她很小的時候,被父親送到歐洲留學,當時為了安全,選的是寄宿制學校。

但小禎卻遇到了校園霸凌,而且她竟然完全不敢反抗。

小禎訴說這段經歷時,連主持人小S都不敢相信,反覆問她“你竟然讓她們欺負你,不敢反抗?好難想象!”

最後,她只能提前中止學業,返回臺灣。

回來後,休整了很長時間,才重建安全感。

12-16歲孩子出國留學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看看這12條再決定

3,壓力過大,容易崩潰

誠然,即使在國內讀書,12-16歲孩子壓力也很大。

但如果留學,那麼孩子需要在這些“常規”壓力上,再疊加經濟、情感額外壓力

同時,自己適應新國家,新環境,也是一種社交壓力。

少年留學生們年齡畢竟偏小,正是需要人生指導的時候,就直接“肉搏”般地直面殘酷的人生,真的很容易崩潰。

4,容易抑鬱,甚至自殺

  • 北歐、加拿大,都是留學熱門國家,但家長有沒有考慮過,這些國家冬季太過漫長,成天白雪皚皚,活動量只侷限於室內,

缺乏運動,缺乏社交,這樣的日子,即使成年人也容易抑鬱啊,

更何況正值青春的孩子,他們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

  • 即使不在這些國家留學,西方國家人口密度也總體偏少,街上遇不上幾個人是常態,而這樣的環境,也很容易讓人產生蕭瑟抑鬱的感覺
  • 還有,前面說過,西方人比較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邊界,這給人被尊重的感覺,但另一方面,不得不說,也有點冷漠
  • 最後,少年留學生如果在留學過程中出現心理問題,可說只能靠自己排遣,很難得到專業有效的幫助。

原因是:

不熟悉當地的心理諮詢機構;

即使找到諮詢師,也因為國別、種族、語言的原因,很可能你說的困惑,對方聽不明白。

12-16歲孩子出國留學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看看這12條再決定

5,自卑,喪失自我價值感

經濟上,大部分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庭也都不是大富之家。

12-16歲孩子還不能通過打工賺錢,可以說是純用家長的錢。

即使父母不說,他們的經濟壓力,孩子多少也會有感覺。

12-16歲孩子,已經開始懂事了,所以他們會本著為父母分憂的心理,儘量不買東西,要買也買便宜貨。

這樣的行為容易被同學看不起,畢竟他們的同學也都只有12-16歲的孩子,虛榮、攀比,看待問題不成熟也是情理之中。

而12-16歲正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關鍵期,自我要通過別人的反饋來反覆確認,然後穩定下來,如果別人的反饋都是負面的,那就很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

6,為了合群而模仿,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青春期孩子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追逐同伴認同。

就對孩子的影響力來說,孩子的成長過程是這樣的:

  • 1-6歲,父母的影響力最大;
  • 6-12歲,老師和同伴的影響力擴大;
  • 12-18歲,同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除了心理機制本身的需求,

少年留學生們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後,為了合群,優先想到的往往就是模仿

於是就會有個安全隱患:近朱者固然好,但若近墨者呢?

況且很多西方國家的誘惑比國內多得多,

比如:2018年6月20日加拿大總理宣佈大麻合法。

一旦孩子深陷泥沼,再要拔出來,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了。

12-16歲孩子出國留學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看看這12條再決定

為了儘量不妨礙家長的思考判斷,

利和弊,我各放了6條,均等數量。

我個人的想法是:不贊成孩子太小出國,

但同時我認為孩子是一定要出去學習一段時間的。

出國留學過的孩子,相對來說,今後對事物的判斷會更國際化,

這裡的國際化,包括但不僅僅指:遠見性、全面性、細節化、創造力。

—END—

  • 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處處有心】,每日都有微頭條,或長文章更新~

處處有心

兒童發展及教育心理學專業,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

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實戰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