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鄉創”追尋浦東新場古鎮的“本味”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繆曉琴

“文創+鄉創”追尋浦東新場古鎮的“本味”

芳華競吐桃花節。

在鄉村振興的各實施要素中,產業振興是根本,人才振興是關鍵。近年來,上海浦東新區既做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也是積極推動鄉村轉型升級的領航員。通過因地制宜地謀劃和體貼入微地扶持,上海浦東新區新場鎮以“文化創新”帶動“鄉村創業”,迎來了年輕人紛紛回鄉定居立業的繁榮景象。

“文創+鄉創”追尋浦東新場古鎮的“本味”

十九廠裡的文化體驗季。

文化創意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是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動力。2017年起,上海市委、市政府連續發佈《關於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上海文創50條”)、《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指明瞭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源動力和行動指南。浦東也正努力打造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核心承載區,提高文化軟實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好風憑藉力,新場鎮正式揚起“文創+鄉創”的轉型升級之帆。

深入調研,規劃“文創”路徑

有產業才能吸引人,浦東新區從來都不缺乏創新、創業的土壤和基因。2017年,上海市頒佈“上海文創50條”全力打造“文創攀登者”,在浦東新區區政府的支持下,各類創業創新項目風起雲湧,成為浦東新一輪發展支柱產業,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商業生態。新場鎮黨委政府抓住成功獲評“全國特色小鎮”的歷史契機,因地制宜提出了“文創+鄉創”的發展主線,為浦東為上海打響“文化品牌”。

選擇將“文創小鎮”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重要結合點,首先是因為新場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作為全市重點保護的江南水鄉古鎮和浦東唯一國家級特色小鎮,坐落於浦東中南部的新場鎮,綿亙1300年,因水成邑,“幾家籬落傍溪居,小籃無處不提魚”;因鹽而興,“茶棚酒肆燈火紅,村歌社鼓競喧闐”。古鎮之中,氣韻雋永的磚雕、挺拔秀麗的門樓、“五嶽朝天”的馬頭牆、巴洛克式的觀音兜、靈動典雅的馬鞍水埠……宛如一幅飽蘸韶華的水墨畫卷,在世人面前徐徐舒開。據統計,新場古鎮現存有15萬平方米的成片古建築、1500米長的老街、1200米長的明清石駁岸、69座古儀門、4條“井字形”河道、17座馬鞍水橋,81處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建築,還保有8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鹽文化、建築文化、非遺文化、宗教文化、桃文化、原住民文化“六大”特有文化要素聚集於此,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生態。

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新場鎮黨委政府去年為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將文化積澱、區位優勢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形成獨特的核心優勢和清晰的品牌認知,開展了《推動全國特色小鎮建設的探索和實踐》以及《特色小鎮背景下的古鎮文創產業發展定位》兩項重點調研,為科學務實地建設特色小鎮尋路。兩項大調研堅持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將居民、商戶、藝術家、創業者、企業主、社團負責人等各類群體作為調研對象,通過走訪、諮詢、學習、座談等多種形式,集思廣益。在對新場文化底蘊的不斷挖掘拓展、對提升文化內涵的不斷需求中確定了合理的發展規劃。

新場鎮先後出臺了《關於推進新場全國特色小鎮建設的若干意見》、《特色小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以及年度十大重點建設項目。推進聚焦規劃引領、古鎮更新、特色產業、民生工程等方面的43項重點項目,計劃到2020年實現文創產業佔全鎮生產總值約15%。在全面啟動特色小鎮建設後,將按照“都市古鎮,活力新場”的總體定位,堅持生態、宜居、人文的目標,積極推進一批文化功能性項目建設,通過與歷史風貌相符、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項目帶動引領內外“創客”落戶興業,打造以文化創意、休閒度假和高端製造為主導功能,具備郊野公園特色的文創小鎮。

新場鎮與區屬國有公司浦開集團全面開展合作,重點聚焦3.87平方公里的整體開發;在1.48平方公里的新場古鎮風貌區,將加強空間資源控制,加快業態和產業引導,著眼於非遺手工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修舊如故,以存其真,打造古鎮文化創意產業綜合體;古鎮北地塊將引進“科技+文創”的理念,佈局文創交流交易中心等文化地標性建築;而軌交新城則側重打造水岸青年文創街區。

做實服務,優化“鄉創”環境

“文創+鄉創”追尋浦東新場古鎮的“本味”

流光溢彩的新場古鎮夜景。

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讓青壯年感到在鄉務農沒前途,離開家鄉前往城市生活工作。“青黃不接”的局面,使鄉村失去了最活躍的發展動力。如何扭轉“空心化”這一制約鄉村發展的桎梏?吸引青年人才到鄉村創業,再造農業新經濟,激發農村新活力,是解決鄉村人才流失、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的有力舉措。

2017年以來,浦東率先試點“證照分離”改革,文化領域審批流程不斷簡化,為文化相關業務發展進一步鬆綁,極大地激發了文創產業的活力,文創企業在新場鎮的落地和發展迎來了更優的軟環境。

一人走百步,莫如百人走一步,讓年輕人返鄉,不能只是憑藉情懷和情感的牽絆,還要有實實在在的機會,讓更多“鄉創”開花結果,成為點燃鄉村特色發展的力量。新場鎮政府通過與居民協商“騰籠換鳥”,拿出了多處鎮域內的文創資源供企業選址,位於新場大街311弄的“311藝術家工坊”,原本是一處近500平方米的舊式院落。經過保護性修繕,並經過多輪篩選與評審,選定了從事手工紙藝的“紙普公坊”及傳授版畫技藝的“入版社”兩家特色工坊入駐,成為古鎮未來文創空間的“鄉創”樣板。在項目建設過程中,311弄僅存的一戶原住民也在牽線搭橋下,擔任了兩個工坊的駐地管家,與藝術家們一起共享古鎮文化空間。

新場鎮黨委、政府不忘“為民服務”初心,努力將新場打造成“老百姓自己的古鎮”,在古鎮的保護性開發過程中,不僅充分保護原住民的利益,還無微不至地圍繞創客的需求設計產品、提供服務。新場的年輕“創客”越來越多,而創業者的積蓄和閱歷有限,在創業初期需要“引路人”,在創業過程中需要“助力者”,在創業發展期需要一個“平臺”,新場家門口服務站的“創客中心”便充當了這樣的角色。從2017年5月開始不斷建設的“家門口”服務體系,是浦東新區在社會治理領域進行的一項創新,在村居層面打造資源整合、功能集成、機制有效、群眾參與的平臺,並以此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抓手,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提供就近、便利、穩定可預期的基本服務,有效提升了居民和遊客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立足“15分鐘生活圏”,新場鎮各“家門口”服務站的創客中心應運而生。2018年8月,經過升級的新場古鎮家門口服務站全新開放。採取“返鄉青年+創客”的模式,為返鄉青年提供政策解答、資源對接、創業指導,搭建鄉創產品地交流和銷售平臺;為文創企業度身定製專業服務,為初創人員提供企業孵化的全程服務,幫助提供對接資源,把創業指導送到“創客”身邊,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目前,服務站主要為古鎮區域的商戶、業主、創業者和遊客提供“1+5+X”服務,1是黨建引領,5是黨群服務、管理服務、文化服務、創客及志願者服務,X是創新服務。通過“家門口”服務站推出的一站式專業服務,商戶辦理各類證照方便快捷了,無需再去到城管、工商、安監等部門一家家跑,只需要進一扇門就可以辦妥。

珍惜傳統,激活文化基因

鄉村振興不能丟掉鄉土文化,脫離在地的人文生態。做“鄉創”,要把人拉進農村裡,讓鄉村浸染在文化中,充分挖掘農村的特色,創造出各種形態的文化風情,處處讓人感受到藝術味、土地味、生活味。只有在鄉土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才能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現代化。

在古鎮入口海泉街上的“缶+”文創空間,800餘平米的宅院陳列著各色藝術衍生品、文創產品手作,不僅是一家文創店,也是一個文創產品博覽交易平臺。在多次文創展示會“走過紅地毯”的“愛在心敞”馬克杯,以新場古鎮地標建築鴻福橋造型為杯耳,杯身印著十字水街符號組成的愛心,成為這裡的“爆款商品”,吸引了諸多年輕遊客到此“拔草”。此外還附設休閒茶屋、共享書店等功能,儼然成了新場古鎮所有人的“公共客廳”。

外來創客們往往希望用“舊”喚醒鄉村記憶,而本地居民卻渴望“新”能帶來更多便捷,二者彷彿沒有交點。新場鎮黨委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作為一根紅線貫徹始終。以實踐證明,“新與舊”實際上是可以和解共生的,新舊雜糅就是當下新場古鎮最常見的狀態,有些古鎮為了旅遊開發讓居民離開,但新場鎮改造不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而是給“文化氣場”保持了難得的“本味”,在新舊銜接的狀態下找到共生的可能。在古鎮南部,從工廠廠區脫胎而來的拾久廠文創園與以農耕文化為特色的創意大田比鄰,正在提升改造。在古鎮千秋橋兩岸,手工技藝街和水鄉特色美食街隔水相望,以橋相銜,遊客各得其所、創客各樂其業;在古鎮民居門口,民諺古訓被做成了每家每戶的標識牌,本地方言被“翻譯”成普通話諧音用銘牌貼出,讓遊客逛完古鎮也能說幾句本土的妙語。文創,正激活古鎮蘊藏的文化基因和發展活力。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在祝橋村鄉創中心的彩豆畫工坊,220平方米的教學和活動空間內,擺放著以“磨豆腐”“爆米花”、“炸油條”、“烤紅薯”等鄉村生活場景為題材的創意彩豆畫作品。遊客在這裡能親手運用芸豆、赤豆、黑米、黃豆等近十種各色天然雜糧作為“顏料”,描繪出洪福橋、桃花園等新場古鎮經典地標美景,所有的“畫布”、“畫框”也均出自村裡擅做竹編的能工巧匠之手,這些竹製品和彩豆畫創作的結合,令文創作品更具本土韻味,也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據悉,各鄉創中心在閒暇時也向中小學生和村民開放,使鄉創承擔美育、德育的社會責任,分享鄉村振興的發展成果。

文創“網紅”,引領思想更新

“文創+鄉創”追尋浦東新場古鎮的“本味”

熙熙攘攘的新場鎮洪福橋。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鄉村振興就是要重新發現鄉村價值,不僅是經濟價值,也包括社會價值、環境價值和文化價值。年輕創業者來到新場古鎮後,帶回了外界的新知識、新理念,同時也在於原住民的互動中吸納新場鎮的傳統文化,形成了一個個特色工坊。證明在鄉村推動文創產業、進村創業是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包容性發展的有效方式,它對於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實現鄉村振興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特色工坊不只是對前店後工場的傳統商業形式的翻版,而是集展示、培訓、體驗、交流、交友和產品銷售於一體的公共空間,為新場古鎮的特色營造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開腦洞,大膽創新,促進了新場古鎮旅遊、文化和餐飲業的大發展。在“上海桃花節”上,新南村的田間巷尾處處洋溢著情調和活力。青年藝術家繪製的“桃花牆”成為了新晉“網紅打卡地”;由鄉創公司和老字號酒鋪合作開發出的“桃醉醉”桃花風味米酒,一斤能賣到68元,仍深受年輕人喜愛;有的遊客從網上看到介紹慕名前來,為的是買上幾盒“桃麥麥”桃花皮燒賣;落戶在村附近的RIO酒廠也專門為古鎮定製了雞尾酒“白桃微醺”,無論是包裝還是口味,都極具新場桃源水鄉的氣息……這一切創意都來源於對《詩經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意象的延伸,出自一個名為“鄉村創客”的群體。這批年輕人返鄉後在老家新南村實現了居家創業。在他們的持續努力下,創意展示和文創產品讓新南村舊貌換新顏,成為滬郊知名“網紅”鄉村。

特色工坊業態不僅是增加景點內容、提升文化內涵的重要舉措,更已成為全體新場居民觀念思想的大課堂。新場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的“浦東土布紡織”,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它工藝繁多,從棉花到成布,要經歷軋、彈、幹、紡、過、染、漿等十餘道工序,為使布面平整光滑,還要以華石滾壓。它紋理精細,款式多姿,圓潤和諧,構圖嚴謹,充分體現民間工藝古樸而實用的特點。有位老布藝工匠,最初對“後生”縮小布匹尺寸、做成掌上工藝品的文創設計表達了擔心,“這麼個小東西,除了能看還能幹什麼?”也有村民不明白,為什麼好好的水泥路非要砌回“彈格路”、為什麼嶄新的白牆要故意做成舊兮兮的黃色?等到參加“非遺+鄉創”活動時,看到一批批文創手機袋、工藝土布手辦被顧客一搶而空;一個個身著定製傳統布衣的Cosplayer在村裡拍照留念,才感慨道:“鄉村振興絕對少不了年輕人的參與,老同志們是想不出這麼多新潮的點子的”。目睹越來越年輕人返鄉創業碩果累累,年長的村民也被這份建設家鄉的熱情感染了,現在不少大爺大媽紛紛加入“美麗老家”的建設隊伍裡。老少齊上陣,優勢互補,成為“文創+鄉創”的踐行者

“昔日我曾如此蒼老,如今才是風華正茂”。跟隨“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和市府“加快文創發展”的鼓點,新場鎮因文創而嬗變。越來越好的生活和營商環境,使新場成為了年輕人心中宜居宜業的更新之場。對新場而言,有了投身鄉創的年輕人,就有了與時俱進的魂,有了朝氣蓬勃的未來。新場的古老畫卷,正在年輕一代新場人的手中著墨上色,繪就新的篇幅。這些千年古鎮的新鮮力量,不僅能撬動鄉村經濟,更能振奮人心。在“文創小鎮”之路上,新場鎮凝聚各方力量,建設活力四射的鄉村創業平臺,已取得了沉甸甸的收穫,今年已第4次舉辦“千年古鎮,文創新場”文化體驗季。在今年的桃花節活動中,新場古鎮共計接待遊客23.03萬人次,同比增長69.21%。

下一步,新場鎮還將通過30公里長的環鎮生態步道,把各個村落裡的特色農業景觀和鄉村旅遊項目“串珠成鏈”,構成一座全域型的郊野公園。在“馬鞍水橋石駁岸,江南水鄉桃花源”的古典意境中,重現“東市西園四水通,北衙南寺中街連”的繁華浪漫景象。為高端文創人才提供更多靈感來源,為海內外遊客引入高檔民宿、精品餐飲、親子中心、度假別院等豐富業態,形成良好創意、休閒生態閉環。(供圖/新場鎮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