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良大敗徐晃,張遼沒敢出戰,為何單挑文丑二人都搶著去?

劉軍


因為顏良大敗徐晃是單挑,而徐晃、張遼戰文丑不是搶著去單挑,而是搶著去二個打一個,時勢不同了。

顏良本來就是河北四庭柱之首,名聲在外,在與曹操軍對抗的過程中,又表現得相當神勇,顏良只用了三個回合就斬了宋憲,又用了一個回合斬了魏續。

宋憲與魏續是什麼人啊?兩人與張遼一起都是當年呂布手下的八健將之一,呂布手下的八健將分別是:張遼、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續、宋憲、侯成八個人。

張遼不瞭解顏良?難道還不瞭解宋憲和魏續嗎?宋憲與魏續都是當年張遼的同事,共同在呂布手下為將的,對於宋憲和魏續的武力,張遼是清楚得很,並且張遼自已的武力應該是與宋憲和魏續在同一水平,略強而已。

顏良三個回合斬宋憲,一個回合斬魏續,張遼知道憑自已的能力是做不到的,由於有宋憲和魏續兩個參照,張遼心裡就明白自已不是顏良的對手,既然不是對手,就沒有必要上去獻醜丟人了。

之後顏良又在二十個回合擊敗了徐晃,三國演義中用了四個字表達當時曹操手下次將領的表情,這四個字就是:“諸將慄然”。也就是說曹營將領都感到害怕,能讓所有曹營將領感到害怕的顏良,張遼敢上嗎?

張遼與徐晃同在曹營,多少也對徐晃武力有所瞭解,徐晃曾經與許褚五十多個回合打成平手,說明徐晃與許褚武力相當,而許褚又與典韋數百個回合打成平手,說明許褚與典韋的武力相當,而許褚與典韋是曹營諸將中武力最高的,那麼徐晃也算曹營諸將中武力僅次於典韋和許褚的。

現在徐晃都敗了,換句話說,曹營中排名第三的徐晃都敗在顏良手下了,張遼有必要上去送死嗎?張遼在武力在曹營應該排在第二個檔次,張遼曾經與夏侯惇打成平手,說明張遼武力與夏侯惇相當,但不管是張遼也好,夏侯惇也罷,武力都是不如典韋、許褚以及徐晃這一檔次的。

再說了,戰後程昱向曹操舉薦說,只有關羽才能殺顏良,程昱固然有嫁禍劉備的意思,但更深層的原因就是當時的曹營之中沒有將領可以擊敗顏良,否則沒必要捨近求遠去請關羽出戰,當時的許褚、夏侯惇、夏侯淵、張遼、于禁、樂進、李典當時都在軍中,這些人都不是顏良的對手。

許褚算是除了典韋之外的曹營的第一猛將,但許褚很明顯不是顏良的對手,因為徐晃能與許褚戰平,卻二十個回合實打實的輸給了顏良,那許褚心裡就很清楚了,排名第一的許褚不敢出戰,其他將領就更不敢出戰了,所以曹營諸將慄然。

所以張遼不敢出戰很正常。

再來看徐晃、張遼二人戰文丑的情況,兩人戰文丑是在延津之戰,當時文丑率領大軍遇到曹操本人帶領的運糧部隊,曹操躲避不及,只得使用計謀,故意解甲下馬休息,將糧食故意露在跟前,引誘文丑軍搶奪。

糧食在當時可是活命的食物,在戰爭期間比黃金還貴重,果然文丑軍一見到糧食就過來搶奪,又搶糧食,又搶馬匹,一搶東西袁軍陣形就亂了,陣形一亂曹操馬上就率領大軍衝殺過來,袁軍就互相踐踏,亂作一團。

當時袁軍的將領就是文丑,文丑拉也拉不住散亂搶東西的軍隊,只得獨自迎戰,這個時候曹操問身後的將領:文丑是河北名將,誰能擒來?

這個時候,袁軍是亂作一團,只剩下主帥文丑獨自一個迎戰,雖然文丑是與顏良齊名的河北名將,文丑在河北四庭柱中排名第二,但是在敗局已定的局面下,曹營將領豈會放著便宜不佔?

結果就是曹操剛一說完,徐晃、張遼飛馬齊出,注意兩個人是一起衝出的,擺明了就是二打一,徐晃與張遼兩個人打文丑一個人,這有何不敢?就算是一打一,文丑也是佔了下風,文丑那邊已經是敗局了。

所以張遼與徐晃一起衝出向文丑交戰,並不是單挑,而是二打一,哪有不敢的?再說了,文丑又不是顏良,顏良對於兩人還會害怕的,可是文丑畢竟沒有交過手,又佔著有利時機,哪有不趁此機會搶功的?

文丑看到張遼與徐晃一起衝過來,於是先向張遼射箭,一箭射中了張遼的頭盔,然後文丑射出第二箭,射中了張遼所騎馬匹的臉上,張遼還因此落馬,張遼一落馬,就只有徐晃一個人戰文丑了。

徐晃剛與文丑交手沒幾個回合,文丑身後就有兵馬趕來助陣,看架勢是準備群毆徐晃的,徐晃感覺不是對手,趕緊溜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張遼武藝不如徐晃,自然不敢去戰顏良,而兩人搶著去打文丑是想撿便宜,結果沒想到還是踢到鐵板了。

白馬之戰顏良擊敗徐晃以後,曹軍眾將無人再敢出戰。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奇怪,徐晃當年曾經和許褚大戰五十多合,最後打成平手各自收兵。徐晃能和許褚這個級別的武將打這麼久不分勝負,應該說表現很出色了,兩個人武藝差距很小。

相比之下,張遼的武藝就要遜色不少。張遼曾經在官渡之戰和張郃戰平,而張郃面對和馬超時只打了二十合就戰敗,顯然兩人的武藝和馬超大戰兩百多合不敗的許褚差距很大,自然和徐晃也有不小的差距。

所以白馬之戰時徐晃戰敗以後,許褚和張遼都不敢出戰,這是因為他們也自知不是顏良的對手。

而在延津之戰面對文丑時,文丑和顏良齊名,此時無論是徐晃還是張遼,兩人單挑肯定也不是他的對手。但是在曹操問話誰能擒文丑時,這個時候文丑中了曹操的計,手下兵馬因為搶奪馬匹自相雜亂,又被曹軍衝殺,袁軍大敗而逃。文丑挺身力戰但是獨力難支,所以也只得敗走。

文丑大敗之時肯定心態不如平時,會影響他的武藝發揮,徐晃和張遼都是沙場老將自然懂這個道理。而且此時文丑被曹軍圍攻,衝上去是以多打少,即使不敵也不會有太大危險,所以這個時候上去風險小,收益大。

白馬之戰時徐晃戰敗,張遼不敢出戰,兩人見到這麼好的機會自然想搶著去撿便宜。不過他們沒想到的是文丑敗而不亂,硬是翻盤成功,射倒張遼,擊敗徐晃,要不是關羽趕來救場,他們倆可能還是要吃大虧。


不沉的經遠


顏良大敗徐晃,張遼沒敢出戰,為啥戰文丑時,張遼徐晃搶著去?



這個提問的原因嘛,一是徐晃自來號稱曹軍老二,除了許褚,徐晃武力最牛🐮,徐晃二十合敗下陣,對張遼心理有壓力;二是戰文丑時,已經是袁、曹兩軍第二場交鋒,前面顏良已經被關羽幹掉。那一次按照《三國志.武帝紀》,主將就是張遼,實戰卻讓關羽搶了風頭,張遼多少有點不好意思;三是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首戰顏良,旗開得勝,對將軍立功報效,產生極大刺激。顏良、文丑齊名,張遼、徐晃如再猶豫彷徨,恐怕沒機會了;



四是張遼搶戰造勢,徐晃緊隨跟進,反過來,張遼的積極應戰,又讓徐晃熱血沸騰,兩人相互激勵,既作姿態,又相互壯膽,還積極回應曹操動員;五是上次徐晃畏敵怯戰,張遼裝聾作啞,關羽一戰成名,戰後士兵、將軍們肯定有議論、領導有臉色,張遼、徐晃可能都看到,或聽到點,興許二人私下已達成默契,這次不能再慫逼,一定要爭取改變別人看法和印象。



不過,俗話說,“文無第一,武沒第二”,上戰場不是憑血氣之勇,得靠真本事。再加上心理因素,真幹起來,還得要真正能力說話。這不,徐晃、張遼雖然搶上頭籌,可文丑氣定神閒,一副大家風範,眼見曹軍兩員猛將,不慌不忙,在恰當距離時,文丑扣弓搭箭,瞄準衝在前面的張遼,徐晃仍是老做派,嘴頭上說的好,實際仍磨蹭在後面,不過,前面有張遼,徐晃大著膽子,一直緊盯文丑,察覺了文丑戰術動作,大叫 : “賊將休放冷箭”,提醒矇頭衝擊的張遼。張遼急躲,文丑一箭射空,但連射也不含糊,再一箭射中中張遼戰馬,那馬跪倒前蹄,把張遼摔下馬來。文丑一見大喜,摧馬來殺一時半會起不來的張遼。而徐晃竟然不顧戰友情,也不顧兩人約定,回馬便跑,



要不是關羽恰好斜刺裡橫插上來,張遼就非常危險,怕會從此永別三國。不過,關羽這一次再救張遼,加深關羽、張遼情誼,暴露徐晃真面目,對於有恩必報的關羽,斬文丑加上前面斬顏良、白門樓求情曹操一救張遼,既雙份報答曹操,也兩次重複報答張遼,可謂一箭雙鵰、一石二鳥,不能說不是一件好事情。(556)


流譽後



顏良大敗徐晃,是曹袁白馬之戰。袁紹拜顏良為先鋒大將,舉十萬大軍偷襲白馬,並圍困了劉延等人。劉延慌忙報知許都,曹操舉十五萬大軍,分三隊前行。

曹操親自統前隊五萬大軍先至,與顏良對峙於土坡附近。河北主將顏良率先出陣搦戰,曹操回顧了眾將,讓呂布的舊將宋憲出馬。

由於顏良是天下第一割據諸侯袁紹麾下的第一大將,曹操一開始是有所忌憚的。他清楚顏良絕非等閒之輩,於是遣了一個不相干的新降將領宋憲出戰。他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想試探一下顏良的鬥將水平。

由於是曹操親自點將,所以張遼、徐晃等人並沒有出戰的機會。

緊接著,宋憲被三合斬於馬下。宋憲的好友魏續見狀,主動要求出戰顏良為宋憲報仇。反正都是新降將領,曹操也沒太在意,見魏續底氣十足,於是讓魏續出戰。結果被一合斬殺。

經過了前兩波的展示,曹營的心腹大將應該已經看的差不多了,於是曹操開始主動問將。張遼正在猶豫之間,猛將徐晃當先請戰,被徐晃搶了先機。



徐晃出陣與顏良廝殺。不想二十合之後,一貫以勇武著稱的徐晃,被打得狼狽奔走。曹操見狀,立馬鳴金收兵,下令眾軍閉門不出。

整個白馬的對峙過程,張遼沒有主動出戰的機會。之後見徐晃被擊敗,自己又跟徐晃武藝相當,曹操也下了閉門令。張遼更加不可能違背軍令去打不可能取勝之戰了。


至於延津戰文丑,情況就大不相同了。起初在白馬的時候,曹操請來了一個外援關羽,並且一刀將顏良斬殺了。這讓張遼、徐晃等一干老將感覺很沒有面子。

於是,在曹操問將追擊文丑的時候,張遼、徐晃雙雙驟馬而出,彷彿刻意爭功一般,想要找回在白馬失去的面子。

另外一點,他們之前沒有跟文丑交過手,並不清楚文丑的實力。而且當時文丑方陣腳自亂死傷無數,正在潰逃之際。在氣勢上,曹軍佔得了絕對的先機。所以張遼、徐晃二人都不想放掉這個立功的機會。

無奈的是,文丑的武藝與顏良如出一轍,面對張遼、徐晃的雙雙追擊,反而是鎮定自若,掏出了弓箭連續射出兩箭,將張遼射落馬下。進而舉刀去殺張遼,擊敗了前來救應的徐晃。

張遼、徐晃二將,不但沒能找回面子,反而再度襯托了關羽的武藝。不得不說,羅老爺子對蜀將關羽滿滿的都是真愛。


愛尚文史


顏良文丑齊名,為何張遼不敢單挑顏良卻出戰文丑呢?簡單來看,自然是兩次戰鬥的形勢不一樣,戰顏良屬於單挑,有徐晃大敗在前,武藝略微不及徐晃的張遼,自然不用再上前打一架,徒增對方士氣耳。文丑不一樣,在兵戰中被曹操用計擊敗,徐晃和張遼是一同追擊的文丑,自然勝算大。除此之外,張遼沒有戰顏良,卻追擊文丑,還帶著一些戰場上微妙的或者說策略性的原因。



先說戰顏良,當曹操看到顏良帶著十萬齊整的河北精兵時,已經露怯了,而自己只帶了五萬人馬,顯然從數量到質量都不及顏良軍。隨後,曹操先後派原呂布手下的宋憲和魏續出戰,是有講究的。第一,這兩將新降不久,談不上核心或者親近戰將;第二,此二人都屬於原呂布“八健將”之選,就算武藝不及超一流,起碼一流問題不大。另外,在呂布和曹操多次大戰中,這兩人都保持著全須全尾的,可見武藝和經驗都不差;第三,如果宋憲和魏續能夠和顏良多打幾個回合,多消耗一些顏良的體力,後面的單挑對曹操陣營有好處,畢竟顏良雖牛,卻是獨任。第四,宋憲和魏續都屬於賣主求榮之輩,即便當了炮灰也沒什麼好心疼的;



只是,不能怪宋憲,魏續太菜,只能說“四庭柱”之首的顏良名不虛傳,先是三合斬了宋憲,魏續上前報仇大罵顏良,一刀便被斬了。顏良殺兩將,不過用了四回合,幾乎沒有費多大體力,連曹操都說“真勇將也”,“今誰敢當之?”曹操這種反應,只能說心裡越來越沒底了,但是為何不放出自己手下第一單挑大將許褚呢?原因很多,大飛熊之前分析過,這裡只說一點,就是曹操知道許褚也沒有勝算。因此曹營中必須有人出來再消耗顏良,否則許褚被打敗就不是“慄然”這麼簡單了。於是,曾經和許褚四五十回合平手的徐晃站了出來,只是沒想到二十回合後,徐晃也吃不住了,大敗而回。這個“大敗”,說明徐晃是敗得徹底到狼狽之間。

所以,顏良殺兩將,敗徐晃,總共用了二十四回合,這時的體力介於還能擊敗曹營大將,但是體力將嚴重下滑之間,所以顏良見好就收了,側面說明徐晃還是有本事的。徐晃的武藝在目前曹營裡排第二,許褚第一,張遼的武藝應該能排第三,接近強一流的水平。所以,即便張遼上陣單挑體力有些消耗的顏良,即便能和顏良打個二三十回合,最終還是要失敗的。因此,張遼單挑顏良,非但不能給曹操解憂,自己都有性命之憂,即便能全身而退,卻帶來更大的風險。因為,假如顏良再擊敗張遼或者其他任何一員武將,大概率會趁著還有些體力以及更高昂的士氣全軍壓上,屆時曹軍必定一敗塗地,估計連曹操都有危險了。



所以,張遼不會傻到去找顏良單挑,至於張遼為何和徐晃一起追擊文丑呢?要知道文丑的武藝可差不了顏良多少,還曾經戰平過同是超一的趙雲,張遼怎麼會突然不要命了?除了上文提到的,文丑此時兵戰被擊敗,士氣不如顏良齊整,比較有勝算之外,最重要的是張遼“講義氣”。前面徐晃已經打過顏良了,說明完全不是人家對手,身為老鄉加同袍的張遼自然不會再讓徐晃一人上陣,所以,張遼是和徐晃是齊出的。而且,徐晃也講“義氣”,隨後戰文丑,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張遼脫險,所以,戰不幾回就不打了,當然打下去也是打不過的。



所以,張遼的個性除了對曹操忠誠外,最重要的是“義氣”,怪不得張遼能和關羽個性相投,而不僅僅只是因為老鄉關係。而且,關羽在曹營時,張遼,徐晃這三個老鄉之間,關係還是很親密的。因此,張遼之所以出戰文丑,一部分原因是對曹操的忠心和職責,大部分原因還是講義氣,當然徐晃對張遼也不錯,在小說中兩次救了張遼。


大飛熊騎士


其實顏良的武力在三國時是數一數二的,只有限的三兩人可以打平手,對關羽之戰,實是輸在心不在鄢,結果連命都沒了,也成全了關公的威名。


707高風亮節


顏良被關羽斬殺,解了白馬之圍,被封為漢壽亭侯。文丑隨即率兵前來,渡黃河,據延津。曹操大軍和文丑軍交戰,文丑和顏良齊名,勇冠三軍。為何張遼和徐晃搶著去?張遼和徐晃打不過文丑,為什麼還爭著上?文丑武藝不在顏良之下,顏良二十合打敗了徐晃,徐晃自然明白自己的能力能不能打過文丑,而關羽解白馬之圍是和張遼一起去的,結果關羽斬將立功。

張遼和徐晃,爭著出來戰文丑,結果如何呢?

《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操在土阜上指曰:“文丑為河北名將、誰可擒之?”張遼、徐晃飛馬齊出,大叫:“文丑休走!”文丑回頭見二將趕上,遂按住鐵槍,拈弓搭箭,正射張遼。徐晃大叫:“賊將休放箭!”張遼低頭急躲,一箭射中頭盔,將簪纓射去。遼奮力再趕,坐下戰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頰。那馬跪倒前蹄,張遼落地。文丑回馬復來,徐晃急輪大斧,截住廝殺。只見文丑後面軍馬齊到,晃料敵不過,撥馬而回。文丑先是射倒張遼戰馬,張遼危險了。文丑要殺張遼被徐晃截住,但是徐晃很明顯不是文丑的對手,他敗給了文丑。

既然張遼和徐晃都不是文丑的對手,為何兩個人還搶著上呢?

原因有這幾點:張遼之所以出戰,是因為關羽解白馬之圍時,張遼是和關羽一起去的,結果關羽斬了顏良立下大功名揚天下。而張遼卻顯得灰頭土臉,身為主將很明顯臉上掛不住了。因此,張遼想在文丑來的時候主動出戰,他想借機斬殺文丑找回顏面,在關羽面前也扳回一局。但是張遼沒想到文丑太厲害了,最終他吃虧了。

徐晃之所以出戰,是因為之前二十合敗給了顏良,徐晃覺得很丟人。這次文丑來,徐晃想打敗文丑找回面子,但是他也沒想到文丑實在太厲害,他也打不過文丑。

張遼和徐晃其實都知道文丑厲害,但是他們為什麼還要搶著上?

演義中說的很清楚,當時文丑軍中了曹操的誘敵之計,紛紛搶奪曹操的糧草和馬匹,隊伍混亂,曹操下令出擊致使文丑軍大亂。敗局已定,張遼和徐晃看準時機,準備利用有利戰機擊敗文丑,但是他們都沒想到文丑太強悍,結局就是他們都輸了,而且輸得很徹底。


史學資訊


因為自古世人都喜歡漂亮的,顏良就是容顏良好,文丑就是奇文丑陋!



福報金剛2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原因很簡單,因為打不過顏良,但是在當時特定條件之下可以打得過文丑。欺軟怕硬嘛,這一方面,三國時期的人物學得還是比較通透的,畢竟如果硬上反而把自己的命賠了更不值得。

事件回顧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當時是怎樣的一個事件呢?

文丑中了計,誰的計呢?中了曹操的計。

這一點不用過多的闡述了,因為講起來實在太過於繁瑣,簡而言之,文丑大敗,曹操大勝,曹操率領的軍隊在後面追,文丑在前面跑。

曹操追著追著突然不追了,扭過頭來看著自己的手下問道,文丑就在前面,誰敢去打他呢?

曹操的話還沒有說完,張遼和徐晃紛紛請命,並且希望前去誅殺文丑。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的文丑已經戰敗,而且沒有之前的氣勢,只是一個猛子的往前跑。只要保證自己兵力充足的前提之下一個勁地追,即便殺不了文丑,也能夠揚名四海。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能夠樹立自己品牌形象的時刻,是個武將都不願意放棄。

沒錯,這就是事實

在真實的歷史情況下,顏良和文丑相差不大,兩個人的武力值都是普遍的偏高。

我們單純的來看看顏良和文丑打的那場戰爭。

簡單來講,顏良和徐晃兩個人1打1,打著打著虛晃就覺得不對勁,為什麼呢?因為自己打不過顏良。

既然打不過那就趕緊跑吧,於是徐晃趕緊跑,顏良倆趕緊追,萬幸的是徐晃跑了回來。

徐晃跑了回來之後張遼在幹什麼呢?答案也很簡單,張遼一直在一邊看戲。

為什麼張遼不去幫助徐晃呢?答案更簡單,因為張遼也打不過顏良。

好了說一千道一萬,我們就不難發現,顏良文丑的武力值非常的高,誰要能夠殺掉他們就能夠名揚四海。張遼和徐晃誰也不敢去打顏良,因為這個時候的顏良兵鋒正盛,他們兩個人打不過,而兩個人之所以去敢打文丑,是因為此時文丑於戰備狀態,自己這一邊有優勢,不打白不打。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關羽殺掉顏良,激勵了張遼徐晃。當年關羽和張飛的一句話:"張遼武藝不在你我之下″。使張遼頭熱,想親戰文丑奪大功,徐晃戰顏良新敗,也想借文丑找面子。故二人爭先出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