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啥非要攻城,绕过去不行吗?

xiangping_sdk


绕过去不难,可是,绕过去之后呢?

打仗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攻城略地吗?非也,打仗是为了打败敌人,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标。

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它们想灭亡中国,而且是快速灭亡中国。为了顺利发动战争,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向日本天皇保证:

”解决中国事变(即占领中国),只需要一个月时间!“

日本裕仁天皇听了杉山元的”保证“,当时就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得到一个崭新的”大日本帝国“?这也太科幻了吧!

然而,当裕仁天皇听了杉山元的解释之后,随即同意了它的灭亡中国的计划。

杉山元当时向天皇解释:明朝末年,李自成发起农民起义,经过数年的战争,于1644年3月17日围攻北京城,次日,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仅仅过了一个月,李自成又被满清军队打败,满清入主中原。

无疑,杉山元在拿明朝灭亡的经验,套用到日本灭亡民国之上。

杉山元认为,日本国力比民国强大数倍,从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均碾压民国。如果对民国首都南京发动突然攻击,一个月内,必然可以拿下此城。据时,民国必灭亡,日本就可取民国而代之。

当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拿下整个东北,也仅仅用了一个月。恰是九一八事变,给日本天皇带来一种心理暗示:或许,一个月拿下南京没什么难度。

于是,日本天皇就签署了入侵中国的计划。

拿下南京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是绕过上海突然袭击。可是,日军并没有采取这一战略,而是采取“最艰难”的方法:拿下北平,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占领,最后拿下南京城。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按照原定计划按部就班的侵略。

谁曾想,蒋介石根本就不按套路(在日军进攻的锋线上阻击)出牌,而是派重兵偷袭日军在上海的补给线。

先不讨论蒋介石这一招的正确与否,他的这一计划,直接把日军引至上海,而上海恰是南京的门户!

要知道,日军远渡重洋侵略中国,每一条补给线对他们来说,都是大动脉一般的存在。如果这条线断了,日军要么另寻补给线,要么就会犯“孤军深入”之兵家大忌。因此,蒋介石的这一举动,可谓触了日军的逆鳞。

于是,日军集结大量军队,进攻上海,也就是走上那条“快速灭南京之路”。

在日军的优势火力下,国军根本无法长时间坚守,几个月后,上海失守之后。

蒋介石再一次不按套路出牌,直接弃了都城南京,拖家带口另立战时陪都重庆,跑到大山沟里继续指挥抗战了。蒋介石的这一操作,狠狠地抽了日本“一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一巴掌。

因为民国“迁都”重庆了,日军通过拿下南京灭亡中国的计划,也随之破灭。


重庆不比南京,南京四周皆是平原,又濒临长江,与南京毗邻的上海又是民国最大的城市。拿下南京,难度虽然不小,毕竟也能拿下;重庆就不一样了,四周都是高山大川战线极长,日军的辎重优势很难施展。

但是,想要灭亡中国,又必须灭掉民国“新都城”重庆不可!

天知道日军在拿下重庆之后,蒋介石会不会带着他的民国政府,另寻某个山脚旮旯当陪都。

此时,如果日军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重庆,会导致三个严重后果:战线太长补给困难、补给线随时可能被切断、国民党被逼反扑。不论哪个后果,日军都无法承担。

不过,日本陆军大将横山勇倒是拟定了一个“一号作战”的计划。该计划为:日军在陕西或广西集结重兵突袭重庆,一举拿下该城,迫使民国政府投降。

结果,日军拼死也就在战争前期(1938年-1941年),对重庆发动大规模空袭,陆军连重庆的影子都没见到。

说到底,日军并非不想绕过绕过城池,攻击重庆;而是绕过那些城池去打重庆,只会败的更快。比如说,蒋介石下令花园口决堤,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日军绕过郑州、攻击徐州、直扑南京。

看来,没有绝对的优势兵力和作战计划,绕过去几乎就是送死。

以中国的兵法来说,对付“绕过去”的人,老祖先给出了围魏救赵、围点打援、烧其粮草、断其后路、坚壁清野……一系列战术来解决。相比之下,还是老老实实一个一个城池地打,稳妥。


祗树


古人也是这么想的,为什么非得攻城呢?攻城送死的都笨,我聪明,我绕过去不就行了吗?

假如你是一个大将啊,你下命令绕路。

这时地方守将看到你绕路,喜极而泣,下令半路截断你的粮草物资,你的军队由于长时间没有补给,卒。

第二种,你绕远点,对方守将甚至都碰不到你的部队,你觉得这下总行了吧,我说不定还能直接绕路到对方首都去,直接立下不世之功呢!

过了一段时间,你们在地图上绕晕了,这是哪里啊?正在疑惑呢,敌人主力部队一拥而上,吃掉了你这只小部队。

第三次,你想,肯定是我人太少了,兵力不足深入腹地打不过,我这次多带点人不就好了?

于是你继续绕路,见一个绕一个,凭借兵力多,耗得起,仍是在敌人内部直捣黄龙。

可你的部队开的飞快,你的后勤部队可就吃了耗子药了,这哪里跟得上啊?再说了,后勤部队哪里打得过对面正规军啊。

于是你没有后勤,敌人又坚壁清野坚守不出,你方军队把能吃的东西,连草根都嚼碎了,终于饿的不行,人吃马,人吃人一段时间后全体投降。

第四次,你带上了足够的粮草,足够的人马,这时你想总该万无一失了吧?

你喜气洋洋的带兵绕路,果然这次没人打得过你,你以为这次终于能威风一回了吧?

后方斥候来报,你老家由于兵力不足,粮草不够,连防守都做不到,已经被人吃掉了。

你怒火攻心,英年早逝。

恭喜你,达成成就,能攻城非得绕路。


山一样的意志


任何城池,只要想绕,都能绕过去。

古代打仗,并不一定非要攻城,有时候绕过城池或者关隘,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三国魏灭蜀之战,当魏将钟会和蜀将姜维对峙于剑门关,魏军久攻不克时,魏将邓艾亲率两千人沿阴平小道,经过荆棘丛生的大山和大片的无人区,突然袭取蜀国江油关,占领蜀国腹地涪城(绵阳),剑门关防线遂不攻自破,蜀国也随之灭亡。

再比如说蒙古灭金之战,蒙古人为了攻克金中都(北京),他们绕过了金国重兵把守的居庸关,转而从紫荆关进攻,中都遂破。

所以说,只要条件允许,城池自然是可以绕过去的,并不一定非要攻城。

当然,城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什么古代打仗,有些时候非要攻城呢?今天金兔就来聊聊其中的原因以及古代城池的重要性。

古代打仗,不是像电视剧里一样先集结数万大军,再排着方队浩浩荡荡一起出发,而是分阶段、一拨一拨地出发,各地的援军也是先从四面八方奔往集结地,等合流之后再一拨一拨开赴战场,这主要是为了提高行军效率。但像骑兵就不用考虑那么多了。

骑兵可以迅速集结,然后再成建制地快速奔袭各地战场,但骑兵的培养和运营成本都是比较高的,国家养不起过多的骑兵。

所以古代在打仗前,往往会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双方的军队明明已经相遇,但却不会一见面就打起来,一般都是往后撤退或者做好防御的准备,然后等后面的主力部队陆续到达战场后,有了胜算再开打。

之所以这样做,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带着一支疲惫不堪的士兵行军,到了一个从未来过的地方,而这里很可能是敌人的地盘,突然前方出现敌军,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总不可能带着自己的兄弟一起上去拼命,然后送出人头吧!

而大部分将领的第一反应是想知道对方有多少人,所以他们会派出侦察兵探察,同时通知后队变前队,随时准备撤退。如果侦察兵回来说敌人太多,咱们打不过,带队的将领就会组织撤离,然后与后面的援军合流,之后再和援军一起发动进攻。

如果侦察兵回来说敌人只有几十个,在可能是敌方的地盘上,有经验的将领一般也不会贸然开战,而是会先找好有利的地形,构筑好防御工事,然后再安营扎寨。

有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就很容易造成交战双方的恐惧心理,都在担心敌军是否有什么阴谋。这时,有经验的将领往往会采取最安全的方式:先驻足观察,再决定进攻、防御或者撤退。而也就是这个时候,拥有城池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表面上看,城池只是一个弹丸之地。

可实际上,城池是控制周边广大区域的关键所在,城池不仅可以屯住大量的军队,而且也是商贾、财富、情报等各类资源最集中的地方。换句话说,城池可以整合、集结周边广大区域的资源,为后方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如果绕城而过,就等于给自己身后的敌人留下一把尖刀,日后将会任人宰割。

而选择绕过城池,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即:快速奔袭、速战速决、无需补给。

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可以选择绕过城池,完全没有攻城的必要。总的来说,选择攻城,能为自己的后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选择绕城,很多时候都能出奇制胜。


金兔历史


看图你就明白了,太行山脉绵延不断,只有几条路可以通过。这几条路都有关隘,想过必须攻城。绕路要绕到海里去了



麦吉的世界


当然可以绕过去了。历史上绕开对方主要防御阵地,直击敌军要害,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案例有很多,比如三国的邓艾偷渡阴平,绕过剑阁关,攻打成都;明成祖朱棣绕过济南城,直捣南京;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直打北京等。

这些成功案例都能证明,古代打仗,如果条件允许,并非一定要攻城,绕过去也可以。

但是,绕道成功是要有前提条件的。

①:要出奇兵制胜;

②:手里要有必胜筹码,不怕被包围;

比如说邓艾偷渡阴平小道,他就做到了出其不意,让姜维和蜀后主都措手不及。而钟会的大军则是邓艾的筹码,是他在剑阁拖住姜维,辅助邓艾在绕过蜀军主力防线后,不至于被蜀军包围。

如果没这两个条件,蜀军有准备,提前坚壁清野,饿也能饿死邓艾部队。

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也是一样的情况。明朝上下没想到他会绕道,而八旗军的战力碾压关内明军,也使皇太极可以肆无忌惮的入关洗劫,不怕明军堵截他的撤军路线。(后来更过分,明知道皇太极会绕道,但明军就是不敢抄后路)



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绕道,那就最好别冒险了。

因为古代的城池一般都建在占据有利地形的交通要道上,而所谓的交通要道一般指得是大路,也就是最利于后勤运输的线路。

古代行军打仗,就像现代的战斗机空战半径的概念是一样的。每一架战斗机都有一个战斗半径,超过了半径就需要立即返航,否则燃油烧完了,就回不去了。但若是在飞行半径的极限设立一个补给机场,战斗机就可以继续往前行进,直至飞到既定的目标地点。

古代的城池,其实就等同于战斗机的中途补给点,为大军在中间提供补给点。

拿明末清初的关宁锦防线来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攻击过,但是拿不下来。后来皇太极取道宣府、大同,绕过了关宁锦防线,多次杀入关内烧杀劫掠。然而尽管皇太极多次绕道入关劫掠,但山海关却始终是他誓死要拿下的军事要地。

因为他不拿下山海关,走不了大道,就意味清军要绕道而行。而绕道走小路,肯定会增加后勤负担,不适合起倾国之兵出征。



不要小看了后勤补给这个因素。毕竟真正的打仗不是玩打仗游戏。真正的士兵,都是有血有肉,累了要休息,饿了要吃饭的人。

清军虽然是以骑兵行军,但是骑兵也是需要后援的。绕过山海关,固然可以避过了明军的主力,但是清军的后勤负担也增加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是绕道不能解决的,这就是无法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还是拿明末战争来说。明军在辽西走廊上布置了大量兵力,如果清军不走辽西走廊,清军确实可以取巧入关,入关抢劫一番后,回家过个好年。但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清军无法消灭布置在辽西走廊上的明军主力,无法对明军形成致命性打击。

战争的核心在人,一城一地的得失,其实没那么重要。

松锦战役之前,明军为什么始终能跟清军在关外有来有去,有时候还能发动反攻?说穿了不就是因为明军在关外的十多万精锐,始终没被清军歼灭嘛。而松锦战役后,明军的关外精锐尽丧,无力再与清军拉锯战,只能退进山海关内,被动挨打了。

总的来说,真实的战争不是玩战争游戏。士兵打仗需要后勤的,需要一个安定的后方提供休息。绕过防守坚固的城池,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会增加后勤负担,也会有被截断后路的风险。除非进攻方能够对敌人首都一击必杀,摧毁地方的指挥系统,然后再回头来逐个拔掉当初绕过的敌军据点。


否则的话,真的还不如不绕道,待消灭了对方有生力量再择机进攻。

记得以前中学上历史课时,历史老师给我们讲苏德战争时,当时我就在想,德军为什么一定要拿下斯大林格勒?德军傻吗?难道不能绕过去吗?现在明白了。绕过去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不消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就敢绕过去,这跟找死又有什么区别呢?


Mer86


首先来回答古代打仗能不能绕过城池?答案是肯定的,当然能,下面来说说具体情况。

城池的作用

古人为什么要攻打城池,首先得先了解城池的作用吧,城池本是指的城墙和护城河,然后引申为了整个城市之意。那么古代一座城市到底有啥用?首先它一定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人口聚居地,然后城市不仅有居住功能,还有行政、经济、文化、交通、防御等各方面的功能。一般来说官府的行政机构基本上是设立在城池之中,统一王朝的朝廷政令也是传到此,然后再由各部门分发下去。四面八方的消息很多也是通过城池来交流,以及与各地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基本上也是在城池中完成。正因为城池不仅是人口密集的居住地,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更方面的集散地,所以对统治者具有重要的价值。




何种目的打仗

须知古人打仗目的亦是有不同类型,有的是只以掠夺为目的,有的则是以统治为目的等等。若是带有统治方面的想法为目的,那么最终还得攻下想统治区域的所有城池,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统治当地。若只是以掠夺为目的,像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掠夺,只搞个突然袭击,掠夺完资源就跑的那种,就不一定要攻城。因为如果消息传达及时守城方有了准备,让北方游牧民族攻不下来,这时候资源又没有掠夺足够,那么还想掠夺资源的话就会绕开这座城池去掠夺那些没有完成防御准备的地方(其他城池、村落等人口聚居地或者资源囤积地),这种情况当然就不需要每到一座城就攻城。





故并不是不能绕开城池,攻不攻城得看以什么目的发动战争,若是掠夺性质的战争,虽然城市里面的资源较多,但是守城方准备好了也不一定能攻下,消耗了时间援兵来了就可能有来无回,所以掠夺方可能会绕开这座有准备城池,去攻打那些没有准备的地方,这些地方有可能还是城池,但也可能是村落等人口聚居地或者资源囤积地。若是以统治目的发动战争,虽然也可以绕开城池,但最终还是得攻下要统治之地的所有城池,因为这样才能便于统治,不然就没有完成目的。


淡看天上月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古代打仗最惨烈的应该就是攻城战,特别是防守方闭门不战的时候,进攻方往往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城内一万多士兵死守城门,直接把王莽的几十万大军拖到无心恋战;又比如黄巢攻打陈州,整整攻打了一年多还是以失败告终;最厉害的还要数宋朝的“钓鱼城之战”,城内守城兵将整整守了36年,直到南宋灭亡后才弃城自刎!

攻城如此困难,为何不选择弃城而绕路呢?

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来看看《三国演义》中的一则故事:

张飞带兵攻打江州的时候,守将严颜死守不降。张飞想到一个办法,他放出风去,说自己要在晚上抄小路绕城而过。

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严颜耳里,大喜道:“我算定这匹夫忍耐不得。你偷小路过去,须是粮草辎重在后;我截住后路,你如何得过?好无谋匹夫,中我之计!”

当天晚上,严颜提前做饭,大伙们吃饱饱后开始在小路埋伏。张飞的队伍如约而至,严颜提示要放过先行军,攻击后面的粮草后勤。结果在他们发起进攻的时候,后面又来了一大批彪军,正是张飞本人带领的主力军!

严颜中计了,被张飞生擒。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绕城而过的代价就是后方粮草辎重会被偷袭攻击!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关于打仗的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多人认为,古代打仗是把粮草排在前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古代军队的阵列,排在最前面的是先锋兵,他们负责探路,并用“旗语”向后面的战友传递信息。如果亮红旗,表示前方有危险,要暂停前进;如果亮蓝旗,表示前方有很多敌人,不同的旗代表不同的状况。

粮草辎重是队伍的重要物资,打仗的时候人要吃粮,马要吃草,还有一些衣物、铠甲、弓箭等物品都会安排在这里。管理粮草辎重的是后勤队伍,他们一般排在阵列后方,因为经过前方队伍的清理,后方是最安全的。

打仗的时候如果绕城而过将会如何?

攻城的时候如果弃城而绕路,那么后方阵列将会受到非常大的威胁,这时候如果把粮草辎重安排在阵列中间,前往都安排士兵保护,那么前方的攻击力会受影响。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不管哪一方被攻击都将会是致命打击!

不过有些时候还是可以选择绕路的,那就是双方兵力非常悬殊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绕城而过。比如昆阳之战,当时王莽军有几十万,而昆阳守城兵力只有一万左右,这种情况下就算绕城而过,他们完全可以把粮草辎重安排在队伍中间,这样就算城内士兵前来偷袭,也完全有能力对付。

关于古代的攻城战,大家有什么观点或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我们看电视或者读史书的时候会发现战争双方会死盯着一个城池不放。交战双方为了一个城市你争我抢,直到有一方最终败下阵来。比如楚汉之争时,项羽和刘邦基本上围绕着荥阳和成皋这两个城池展开拉锯。项羽是一个敢于破釜沉舟的主,他如果能绕过荥阳—成皋一线直捣关中,他不会跟刘邦客气。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吴楚联军一直死盯着睢阳城不放,结果被周亚夫抄了后路,最后全军覆没。安史之乱时,安史叛军十几万人围着睢阳死不放松,最终延缓了进军时间,失去了先机。这些人为什么不选择绕过城池,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地区呢?

有没有绕过城池直接攻击敌人的案例呢?还真有!绕过城池攻击敌人的核心地带最经典的案例当属邓艾偷渡阴平。刘邦在西进咸阳的时候,也选择绕过一些城市。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选择绕过一些城市直捣南京。皇太极也曾经选择躲过山海关,绕道进攻北京。像这样绕过一些城池,最终取得胜利的例子相对来说比较少。古代打仗不是不可以绕过一些城池,绕过城池需要担一定风险,而且不成功真的就成仁了。刘邦绕过的一些城池,城池力量小,而且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邓艾能够偷渡阴平成功,和刘禅选择屈膝投降有一定关系,而且蜀军的绝大部分军队被钟会吸引在剑阁一带。朱棣绕过的那些城池基本都有军队对付。皇太极最终也没有完成自己的战略目的。在古代战争中不是不可以选择性绕过一些城池,而是绕过城池的代价太高,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全军覆灭。

古代战争也好,现代战争也罢,后勤永远是打赢战争的至关重要因素。判断一个国家国力是否强盛在一定程度可以通过后勤保障判断。现代战争后勤保证的方式比较多样化,可以通过陆路运输,也可以通过空运。现代战争后勤保证也比较方便,军队自带粮食也比较多。但是古代完全不一样,古代后勤运输一般只能通过陆路运输。古代交通条件相对比较落后,运输物资更加麻烦。当年为了支援长平前线,秦国几乎举国运输粮草。汉武帝为了支援卫青和霍去病的十万大军,几乎动用了上百万征夫提供后勤保证。古代运输粮草要么靠牲畜拉,要么靠人力,运输慢而且损耗大,粮草运输队地质条件要求也非常高。作战部队后方一片坦荡的时候,粮食运输尚且会出现问题。如果作战部队后方还有敌人的一座城池,那么军用物资运输将会非常困难,一旦运粮甬道被切断,前方部队将会断粮,用不了多久所有部队将会被活活饿死。不是每个人都是项羽,可以用三天的口粮击败秦军。就算是项羽,也只有这么一次破釜沉舟。

打仗的目的不是为了死,而是为了更好的活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生,而不是为了死。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保证自己打仗一定可以取得胜利,大部分将领在作战时往往也会考虑自己的退路问题,一旦前方作战不顺利,需要留好退路。如果绕过城池攻击其他城池失利的话,没有被攻破的城池再截断退路,那么作战部队将会无路可退。届时后方城池和前方城池极有可能把这支部队包围起来,来一个瓮中捉鳖。后方的援军也难以顺利到达指定位置,这支部队的命运将会非常危险。如果当时刘禅不着急投降,而是固守待援的话,邓艾的这支军队将会沦为孤军,战争的结果也就难以预料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刘禅的无能成就了邓艾。

古代建城的时候并不是随随便便找一个地方建一座城池就结束了。古代修建城池的时候,一般会考虑水文、地形、人口、周边经济状况等。城池人口相对较多,经济相对发达,农业经济发达,也控制着水源。一座城池往往会扼守该地区乃至更大地区的咽喉要道,也可以认为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不打下这座城池,那么就难以获得这一地区的人口、经济、水源,也难以打到以战养战的目的。不拔除这个嵌在咽喉要道的钉子,己方始终无法安心进攻,也难以安心运输。敌人反倒可以利用这个咽喉要道,进可攻退可守,随时打击己方。

在古代绕过城池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绕过城池需要多方面合力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绕过城池的部队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所以古代绝大多数将军会选择按部就班攻陷一个个城池。


依稀说史


其实古代打仗绕过城池的也有,比如朱棣就是饮马长江直捣南京,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但那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还是稳扎稳打的,基本上都会拔掉敌军的重要关隘,至于为什么非要攻下城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有的实在是绕不过去

其实古代的城池大多建立在交通要道之上,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走这里是最省力,最方便的,如果绕过这个城池,那你面临的有可能是耽误行军的天数,也有可能面临的是非常恶劣的地理环境,有的根本就跨越不过去。

比如还有的城池是建立在山川之间,例如蜀地的剑阁。有的则是以河流做护城河,例如襄阳城。像这样的,你可能去找其他的路都找不到,何来的绕城一说。

二:部队需要休整,粮草可以就近供应

军队在外面打仗,如果深入敌境战线过长,那后面补给物资的供应就会非常困难,要自己筹备不说,由于距离过远,运送时间肯定会很长,运到地方也剩不了多少,毕竟拉粮食的人也要吃饭。

假如这时候军队攻陷了敌军的城池,部队就可以得到休整,那么里面的粮草、打仗的装备,就都归自己所有。这样就做到了就近补给,缓轻了后方补给部队的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减除敌军后方威胁

好多的战争都是稳扎稳打,即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打下一座城池都派军驻守,那么你的后方是很安全的,不会担心别人会抄你的后路。

如果你越过了这座城池,直插敌人中心的话,这时候军队在前方节节胜利还好说,如果和敌军僵持不下,又或者是打了败仗往后撤,这时候估计想跑都跑不掉,因为你的后方是敌军在那里驻守,就相当于安放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准备爆炸,到时肯定会来个前后夹击,说不定还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由于以上几个原因,因此军队在打仗时大多不会选择绕过城池,因为所有的财富和军事力量基本上都集中在城池之中。如果打下了它,那么即解决了粮草供应问题,又解决了后方的军事威胁。


景观历史


可以绕过去啊!

三国时期,魏灭蜀的战役,魏将就绕过了好几座城池。先是攻汉中时,钟会就没有攻破汉城、乐城这汉中蜀军聚集的两个城池,而是选择让二万兵马兵围汉、乐二城,然后率主力部队直下阳安关口。而后,邓艾又绕过姜维重兵防守的剑阁,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县。



明初靖难之役,朱棣就绕过由铁铉镇守的济南,然后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最终攻占京师。

明末,1629年十月,后金大汉皇太极就绕过宁远、锦州等地,率军从蒙古突入内地,攻打明朝都城北京。



综上所述,绕过城池并不是说不可以,只是纵观历朝历代绕过这座城池,去攻打另外一个城池的战役,都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之后才敢如此做的。

  1. 必须拥有压倒性的实力。比如魏灭蜀一战,钟会之所以敢绕过汉、乐二城,那是因为汉、乐二城被钟会的大军团团围困住,他才敢绕过去。
  2. 无需担心补给问题。大多数时候将领不敢绕过城市,是因为担心自己的粮道会被缺断,而一旦粮道被切断,他们必输无疑,因此如果在确保自己粮道会万无一失的情况下,他们自然是能绕就绕。如朱棣敢绕过济南,就是因为他不用担心自己的粮道被切断,他的后人几乎是被他所控。
  3. 敌人主力被牵制。有些战争,如邓艾敢绕道剑阁,就是因为其蜀国的主力被钟会所牵制,邓艾才敢绕道,正如邓艾要钟会同意他绕道时所说“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就是此时蜀汉的主力都被牵制,而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县,可直驱成都,如果我们派精悍的部队直接攻击涪县,则大有可为。如果姜维引兵救援涪县,则钟会就刚好可以乘势攻占剑阁,反之姜维死守剑阁而不救涪县,那以涪县的兵力,我们这支精兵就可以直接攻占,而后只驱成都。如此,如果在主力被牵制,绕道城池则完全不成问题。
  4. 想一战定乾坤。一般会绕道城池的,都是为了直接攻击敌国的都城,如邓艾绕道是为了攻击蜀都城成都,朱棣绕道是为攻击明都城南京,皇太极绕道是为了攻击明都城北京。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他们敢绕道就是为了只取敌国都城,这样一旦他们成功,他们就可以以敌国皇帝的名义逼降之前绕过的那些城池的军士,这样可以避免最大的伤亡。
总得说要想绕过城池,你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如果没有压倒性的实力,任何一个将领都不敢绕道城池,因为这可能会让自己的军队面临着灭顶之灾。



历朝历代,大多数战争,那些统帅一定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宁愿去死磕,也不愿意绕过这座城池。究其原因在于:

一、怕腹背受敌。试想,如果统帅率军绕道城池,那万一被前面一座城池所牵制着,然后后面城池的军士突然袭来,试想谁抵挡的住?如此在前后夹攻下,一般的军队是很难撑得住。

二、怕粮道被断或被延长。绕道城池最怕的不是被包围,而是粮道被断,一旦粮道被断,即使是敌人不进攻,只是将其团团围困住,这支部队不出数日也会自己分崩离析。再者即使是后面那座城池的统帅不敢出来断他的粮道,但粮道的延长也会成为一个全新的问题,本来占领这座城池,他们就能依靠这座城池来作为补给基地,但如果绕过,那就必须得依靠更远的属于自己的城池来补给了,而这在无形之中就会增加自己军队的负担,得不偿失。



三、若不是为了只取敌国都城,绕过城池完全没必要。试想,战争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夺敌人的城池吗?所以绕过城池完全没必要,毕竟你再怎么绕,到头还是得回来打这座城池。当然除非是为了借道攻击敌国都城,那这就不一样了,毕竟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只要捉住敌国的皇帝,攻克敌国的都城,那其他城池太多就能不攻自破,因为他们完全能以敌国皇帝的名义让他们投降,这样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如此,大多数时候的战争,那些统帅之所以会不绕过城池,第一是因为没必要,战争本来就是为了夺下敌人的城池。第二会有不可预测的风险,一旦绕道,可能就会遭受腹背受敌,或是粮道被切断的风险,这样对自己的军队始终是不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